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言与家庭教养:不平等童年的社会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汤美娟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3,共10页
语言,既是家庭教养的内容,也是其实践媒介。在家庭教养造就不平等童年的运作机制中,它可谓是轴心要素。首先,家庭有意识的语言教养是最表层的实践。不同阶层家庭的语言教养表现出“儿童中心—情境中心”的模式差异,为儿童语言习得搭建... 语言,既是家庭教养的内容,也是其实践媒介。在家庭教养造就不平等童年的运作机制中,它可谓是轴心要素。首先,家庭有意识的语言教养是最表层的实践。不同阶层家庭的语言教养表现出“儿童中心—情境中心”的模式差异,为儿童语言习得搭建了不同的“脚手架”。其次,家庭教养中的语码模式也隐性地形塑着不同阶层儿童的语言模式。借助于语言的表层和深层实践,家庭教养不只影响儿童的语言社会化,还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以及自我认知等。家庭语言社会化的阶层差异推动着儿童整体社会化的阶层分化,促成儿童文化的“阶层区隔”。面对学校教育标准的衡量,底层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弱势”是多维的,他们遭遇到学习、社会交往以及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适应困难。从语言层面探究家庭教养的阶层分化,展现了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形成机制,使研究者在家校关联中理解了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微观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养 语言 不平等童年 教育的阶层分化
下载PDF
儿童惯习之解析——基于安妮特·拉鲁的《不平等的童年》
2
作者 赵梦雅 刘晶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1-9,共9页
儿童惯习是指儿童在家庭场域中习得的一系列特质意向。儿童惯习背后的理论逻辑是场域形塑惯习,惯习指导实践,实践建构场域。家庭场域是由各种社会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家庭网络。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使儿童产生一些客观上与这些条件... 儿童惯习是指儿童在家庭场域中习得的一系列特质意向。儿童惯习背后的理论逻辑是场域形塑惯习,惯习指导实践,实践建构场域。家庭场域是由各种社会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家庭网络。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使儿童产生一些客观上与这些条件相容、预先适应这些条件之要求的惯习。惯习引导儿童在教育策略、日常生活组织、语言运用、对公共机构的回应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实践行为和形成不同的文化技能,最终伴随儿童步入社会机构转化为不同的资本。学校教育应该发挥其功用与价值,突破教育的文化专断,帮助儿童意识到个人经历在社会结构中的意义,进而改变儿童的惯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惯习 场域 资本 不平等童年
下载PDF
不平等的童年——基于流动儿童游戏文化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8
3
作者 熊春文 谢彤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0-109,141,共11页
本研究基于两年的田野工作,对北京市某公立小学中流动儿童与京籍儿童的游戏文化加以考察。笔者发现,XL学校中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存在"没规矩"和"假正经"的游戏文化差异;混合编班内部多样的游戏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巨... 本研究基于两年的田野工作,对北京市某公立小学中流动儿童与京籍儿童的游戏文化加以考察。笔者发现,XL学校中独立编班和混合编班存在"没规矩"和"假正经"的游戏文化差异;混合编班内部多样的游戏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展现出一幅"不平等的童年"画卷,在画卷的表象背后,阶级往往表现出比户籍更强的解释力。总体上,户籍与阶级的同构性是深层的社会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游戏文化 阶级 户籍 不平等童年
下载PDF
家庭教养的逻辑与《不平等的童年》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建国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79-85,共7页
在探讨不平等问题时,虽有大量研究者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但鲜有专门探讨家庭教养在社会再生产不平等中的作用的著作。拉鲁的《不平等的童年》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了12名不同阶级儿童的日常生活,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家庭教养怎样再生产了不... 在探讨不平等问题时,虽有大量研究者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但鲜有专门探讨家庭教养在社会再生产不平等中的作用的著作。拉鲁的《不平等的童年》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了12名不同阶级儿童的日常生活,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家庭教养怎样再生产了不平等的过程,其民族志方法和阶级分析视角值得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者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 家庭 不平等童年 协作培养 成就自然成长
下载PDF
幻灭的“美国梦”——一个教育人类学视角的解读
5
作者 刘谦 李飔飏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84-92,共9页
在传统美国价值观念中,这是一块"充满机遇的土地",每个人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在这里寻求"美国梦",只靠自己就能够完成梦想。但美国女性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的力作《不平等的童年》,通过对9个不同性别、种族... 在传统美国价值观念中,这是一块"充满机遇的土地",每个人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在这里寻求"美国梦",只靠自己就能够完成梦想。但美国女性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的力作《不平等的童年》,通过对9个不同性别、种族、阶层的孩子及其家庭进行深入观察与访谈,得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结论:美国社会的不同阶层崇尚并实践着不同的教养模式。中产阶级倾向于"协作培养"式教养,而劳工阶层和贫困阶层的教养则以"成就自然成长"模式更为典型。在此,阶层的不平等得以固化和再生产。本研究通过对此书问题意识和展开框架、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作品风格特点等方面分析与讨论,借助美国场景,以教育人类学视角和方法,探讨教育中的阶层分化问题及其对中国情境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等童年 教育人类学 阶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