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非狭窄性斑块在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并完成相关检查的59例ESUS患者影像学资料,通过Osirix软件对患者HRMRI图像序列进行3D重组,用V...目的研究非狭窄性斑块在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并完成相关检查的59例ESUS患者影像学资料,通过Osirix软件对患者HRMRI图像序列进行3D重组,用Vessel MASS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责任血管中责任斑块与病灶对侧非责任血管中非责任斑块的血管官腔面积、血管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内高信号、斑块表面规则性及血管重构指数和血管狭窄率。结果在59例ESUS患者颅内血管中发现责任斑块43处,非责任斑块41处。与非责任斑块比较,责任斑块面积更大(0.73±0.13mm 2 vs 0.04±0.02mm 2,P=0.000),斑块负荷更大(0.27±0.13PB vs 0.21±0.10PB,P=0.019),并且责任斑块内高信号比例更高(69.77%vs 46.34%,P=0.029)。另外与非责任血管比较,责任血管出现正向重构的比例更高(65.12%vs 41.46%,P=0.030)。结论ESUS患者中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比较,具有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更大、正向重构比例高、斑块内高信号及斑块表面不规则等斑块不稳定性特征,提示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ESUS患者发病机制中重要的栓子来源。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患者的主动脉斑块(aortic plaque,AP)发生、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22例ESU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目的探索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患者的主动脉斑块(aortic plaque,AP)发生、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22例ESU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检查,观察AP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斑块特征。根据有无斑块及斑块特征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126)、AP组(n=71)和主动脉复杂斑块(aortic complex plaque,ACP)组(n=25)。分析AP的危险因素及三组患者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差异。结果纳入222例ESUS患者,共检出259枚AP,42枚ACP,斑块分布以近端降主动脉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均是ESUS患者发生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心脏瓣膜钙化均是ESUS患者发生AC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无斑块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显著低于AP组(P<0.05),无斑块组和ACP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前循环脑梗死病灶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SUS患者中AP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分布于近端降主动脉,ACP往往多发。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心脏瓣膜钙化与ACP形成独立相关。与无斑块的ESUS患者相比,有ACP的患者通常卒中症状更严重,其脑梗死病灶多分布在左侧大脑半球。展开更多
2014年隐源性脑卒中/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国际工作组首次提出ESUS这一新的脑卒中亚型的概念。5年来ESUS的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逐渐发布,但目前这一新概念对临床实...2014年隐源性脑卒中/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国际工作组首次提出ESUS这一新的脑卒中亚型的概念。5年来ESUS的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逐渐发布,但目前这一新概念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尚存在较大的争议。该文通过回顾ESUS这一新的脑卒中亚型的提出背景、诊断标准、检查要求、常见栓子来源、抗凝治疗研究进展及相关局限性,分析抗凝治疗研究结果阴性的可能原因,以探讨这一新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就医延迟原因,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sycINFO、CINAHL、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目的: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就医延迟原因,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sycINFO、CINAHL、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就医延迟质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9月15日。根据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Meta整合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3篇研究,提炼出41个明确的研究结果,归纳整合成知识缺乏与就医方式不当、医疗服务及资源的制约、生活条件的制约、身心感知差异4个结果。结论:就医延迟严重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及生命安全,医护人员应加强宣教,促进病人及时就医,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不明原因脑栓塞(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和心源性脑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所致颅内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目的·比较不明原因脑栓塞(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和心源性脑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所致颅内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及浙江大学附属丽水市中心医院2012年11月—2019年4月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资料,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定量资料进行比较,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定性资料进行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ESUS组30例,CS组87例。ESUS组平均年龄较小(64岁vs 75岁,P=0.003)、平均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低(12分vs 15分,P=0.020),平均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低(10分vs 12分,P=0.033),平均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低(2分vs 4分,P=0.015),但两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0.264,95%CI 0.099~0.704,P=0.008)、基线NIHSS评分(OR=0.758,95%CI 0.673~0.853,P=0.000)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CS患者相比,ESUS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起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轻、预后较好,但均有较高的死亡率。两者机械取栓再通率相似。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2年5月连续住院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ESU...目的探索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2年5月连续住院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ESUS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梗死同侧颈动脉与对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多发斑块的发生率、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例以及颈动脉斑块厚度等特征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01例ESUS患者,平均年龄60.7±14.1岁,男性72例(71.3%)。梗死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6.3%(67/101),梗死对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55.4%(5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梗死同侧颈动脉多发斑块发生率为41.6%(42/101),梗死对侧多发斑块发生率为31.7%(32/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梗死同侧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发生率高于梗死对侧颈动脉(39.6%vs.23.8%,P<0.001)。另外,梗死同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大于梗死对侧颈动脉(2.8 mm vs.2.1 mm,P<0.001)。结论本研究急性ESUS患者中,梗死灶同侧的颈动脉较对侧颈动脉更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多发斑块、斑块不稳定的比例也更高,斑块平均厚度更大,提示ESUS的发生与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非狭窄性斑块在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并完成相关检查的59例ESUS患者影像学资料,通过Osirix软件对患者HRMRI图像序列进行3D重组,用Vessel MASS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责任血管中责任斑块与病灶对侧非责任血管中非责任斑块的血管官腔面积、血管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内高信号、斑块表面规则性及血管重构指数和血管狭窄率。结果在59例ESUS患者颅内血管中发现责任斑块43处,非责任斑块41处。与非责任斑块比较,责任斑块面积更大(0.73±0.13mm 2 vs 0.04±0.02mm 2,P=0.000),斑块负荷更大(0.27±0.13PB vs 0.21±0.10PB,P=0.019),并且责任斑块内高信号比例更高(69.77%vs 46.34%,P=0.029)。另外与非责任血管比较,责任血管出现正向重构的比例更高(65.12%vs 41.46%,P=0.030)。结论ESUS患者中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比较,具有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更大、正向重构比例高、斑块内高信号及斑块表面不规则等斑块不稳定性特征,提示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ESUS患者发病机制中重要的栓子来源。
文摘目的探索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患者的主动脉斑块(aortic plaque,AP)发生、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22例ESU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检查,观察AP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斑块特征。根据有无斑块及斑块特征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126)、AP组(n=71)和主动脉复杂斑块(aortic complex plaque,ACP)组(n=25)。分析AP的危险因素及三组患者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差异。结果纳入222例ESUS患者,共检出259枚AP,42枚ACP,斑块分布以近端降主动脉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均是ESUS患者发生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心脏瓣膜钙化均是ESUS患者发生AC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无斑块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显著低于AP组(P<0.05),无斑块组和ACP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前循环脑梗死病灶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SUS患者中AP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分布于近端降主动脉,ACP往往多发。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心脏瓣膜钙化与ACP形成独立相关。与无斑块的ESUS患者相比,有ACP的患者通常卒中症状更严重,其脑梗死病灶多分布在左侧大脑半球。
文摘2014年隐源性脑卒中/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国际工作组首次提出ESUS这一新的脑卒中亚型的概念。5年来ESUS的相关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逐渐发布,但目前这一新概念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尚存在较大的争议。该文通过回顾ESUS这一新的脑卒中亚型的提出背景、诊断标准、检查要求、常见栓子来源、抗凝治疗研究进展及相关局限性,分析抗凝治疗研究结果阴性的可能原因,以探讨这一新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就医延迟原因,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sycINFO、CINAHL、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就医延迟质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9月15日。根据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Meta整合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3篇研究,提炼出41个明确的研究结果,归纳整合成知识缺乏与就医方式不当、医疗服务及资源的制约、生活条件的制约、身心感知差异4个结果。结论:就医延迟严重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及生命安全,医护人员应加强宣教,促进病人及时就医,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文摘目的·比较不明原因脑栓塞(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和心源性脑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所致颅内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及浙江大学附属丽水市中心医院2012年11月—2019年4月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资料,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定量资料进行比较,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定性资料进行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ESUS组30例,CS组87例。ESUS组平均年龄较小(64岁vs 75岁,P=0.003)、平均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低(12分vs 15分,P=0.020),平均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低(10分vs 12分,P=0.033),平均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较低(2分vs 4分,P=0.015),但两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0.264,95%CI 0.099~0.704,P=0.008)、基线NIHSS评分(OR=0.758,95%CI 0.673~0.853,P=0.000)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CS患者相比,ESUS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起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轻、预后较好,但均有较高的死亡率。两者机械取栓再通率相似。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文摘目的探索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前循环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2年5月连续住院的急性单侧前循环缺血性ESUS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梗死同侧颈动脉与对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多发斑块的发生率、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例以及颈动脉斑块厚度等特征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01例ESUS患者,平均年龄60.7±14.1岁,男性72例(71.3%)。梗死同侧非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6.3%(67/101),梗死对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55.4%(5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梗死同侧颈动脉多发斑块发生率为41.6%(42/101),梗死对侧多发斑块发生率为31.7%(32/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梗死同侧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发生率高于梗死对侧颈动脉(39.6%vs.23.8%,P<0.001)。另外,梗死同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大于梗死对侧颈动脉(2.8 mm vs.2.1 mm,P<0.001)。结论本研究急性ESUS患者中,梗死灶同侧的颈动脉较对侧颈动脉更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多发斑块、斑块不稳定的比例也更高,斑块平均厚度更大,提示ESUS的发生与非狭窄性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