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辑关联 被引量:1
1
作者 董祥勇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79-82,共4页
荀子将"天"视为自然而然层面上的哲学范畴,"不求知天"旨在拒斥奢求知天的进路,并未否定天的可知性和人的知之能,相反,"不求知天"正是以"知天"为其归,并构成后者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不求知... 荀子将"天"视为自然而然层面上的哲学范畴,"不求知天"旨在拒斥奢求知天的进路,并未否定天的可知性和人的知之能,相反,"不求知天"正是以"知天"为其归,并构成后者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不求知天"和"知天"作为人的合理且积极的作为的组成因素,两者又指向并内涵于"制天命而用之"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不求知天 命而用之
下载PDF
荀子倡议“不求知天”的意义与价值——转向“统类”思维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秀宫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6-67,共12页
《荀子》的文本里有《天论》篇,但倡议"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不求知天"并不等同于对"天"的存在做出全然的否定,他没有取消"天"与"人"的联结。荀子一方面从人生而有的情性为基础... 《荀子》的文本里有《天论》篇,但倡议"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不求知天"并不等同于对"天"的存在做出全然的否定,他没有取消"天"与"人"的联结。荀子一方面从人生而有的情性为基础,论说天职、天功、天情、天官、天君、天养、天政等。另一方面,从"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来揭示"知天"的真正涵义。从先秦诸子对于天的综说纷云,以及孔子的罕言"天道",可以理解"知天"或许是一种对"天"画限后的结果。因此保留着"天"的浩瀚转而从"道"、"人之所道"的面向来建立学说体系。荀子"不求知天"转向人能"知道",从讲究"礼义法度",以及推崇"大儒知通统类"的诉求,代换了以"天道"为立论基础的理路。因此传统对于心性的论述,不足以理解荀子《天论》里"不求知天"的意义与价值。从荀子学说里推崇"知通统类"的观点,厘析《天论》里"心"、"性"之名实约定,并洞察"不求知天"转向"统类"、"择一而壹"、"解蔽"的义涵。荀子"不求知天"并不是将"天"局限为"自然义的天",而是选择一条"变化代兴"、"人能弘道"的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荀子 不求知天 统类
下载PDF
“科学精神”还是“科学蒙昧主义”?——从荀子的“不求知天”悖论谈起 被引量:2
3
作者 毛朝晖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132,共6页
荀子与科学有什么关联?这是关乎荀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论题。现代学者对此存在两极化的认识:一种认为荀子表现为一种“科学蒙昧主义”,另一种认为荀子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荀子的知识论不支持前者,但可以辩护后者。从荀子的“不求知... 荀子与科学有什么关联?这是关乎荀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论题。现代学者对此存在两极化的认识:一种认为荀子表现为一种“科学蒙昧主义”,另一种认为荀子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荀子的知识论不支持前者,但可以辩护后者。从荀子的“不求知天”悖论可知,荀子区分了对“天”的两种理解,认为“经验的天”能被认知。基于科学哲学家科尔文·麦克肯、阿瑟N·斯特阿勒对“科学知识”的界说,可得出荀子的“知”不但是一种纯经验知识,而且遵循实证方法,这可以辩护荀子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科学精神 科学蒙昧主义 科学知识 不求知天”悖论
原文传递
荀子天人观的四重内涵
4
作者 强中华 曹嘉玲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107-110,共4页
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来,天生万物、天道奇妙,但天道自然,并无人格意志。而且天道与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缺乏足够能力,亦无必要,汲汲... 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来,天生万物、天道奇妙,但天道自然,并无人格意志。而且天道与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缺乏足够能力,亦无必要,汲汲于解释天道运行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福祉,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天道、顺应天道、利用天道。荀子有时也借天道的权威论证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为了强调礼制的作用,他甚至认为完善的人间礼制可以影响天道的运行,这显然与其天人相分的主体思想背道而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相分 不求知天
下载PDF
荀学中人类知性的运用及其限度
5
作者 杨春梅 《宗教与哲学》 2016年第1期206-214,共9页
荀子肯定人生而具有的知性价值,并在"天人之分"的前提下,通过"不求知天"与"知天"两个看似矛盾的命题,划定了人类知性合理运用的边界,总的来看,不出传统小农宗法社会生活实践范围。荀学中具有"格物"向度的知性虽人人禀有,但只有... 荀子肯定人生而具有的知性价值,并在"天人之分"的前提下,通过"不求知天"与"知天"两个看似矛盾的命题,划定了人类知性合理运用的边界,总的来看,不出传统小农宗法社会生活实践范围。荀学中具有"格物"向度的知性虽人人禀有,但只有圣人才能将其合理发挥到极致,其结果即是一套具有宇宙整体意义的礼义秩序的制作与建构。中国传统学问中之知识性成就,如今日学者在"科学技术史"名义下所网罗,即为此具有"格物"向度的知性在有限范围内之运用与表现。其成就毋庸否认,而其局限与不足也毋庸讳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知性 不求知天 限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