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2
篇文章
<
1
2
…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诠释
1
作者
韩传强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0-34,41,共6页
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注疏是其所作《肇论略注》中的重要一篇。憨山德清在注疏《不真空论》时,既立足于僧肇对《不真空论》的立意,也充分吸收南北朝以降各家注解《不真空论》之精妙,统以“一心”来诠释《不真空论》乃至《肇论》,并...
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注疏是其所作《肇论略注》中的重要一篇。憨山德清在注疏《不真空论》时,既立足于僧肇对《不真空论》的立意,也充分吸收南北朝以降各家注解《不真空论》之精妙,统以“一心”来诠释《不真空论》乃至《肇论》,并以之来彰显自家之“体贴”。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注疏,是以“真空”与“妙有”“空性”与“空理”“空观”与“空境”来诠释僧肇所作《不真空论》之旨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不真
空论》
憨山德清
“
真
空”与“妙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不真空论》的“真”与“不真”
2
作者
张彤磊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6-20,共5页
《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
《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以及二者关系的真假判断,揭示般若学"六家七宗"解空的偏而不即,阐明般若空义;但本论强调主体在经验世界中体证真俗不二、由俗转真,留有玄学"物我玄同"的思想印迹,同时暗含了对经验世界的肯定,这也就意味僧肇将中观学彻底否定式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转换为肯定式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
不真
空论》
真
不真
思维方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真空论》与般若学
被引量:
1
3
作者
熊凯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11,共5页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经验性般若观照,以改造印度佛教般若学一切皆空的思想,将佛教般若学由形而上拉向现世经验世界,这为中国化佛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
不真
空论》
般若学
中观
佛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被引量:
1
4
作者
方映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6,共7页
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
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
不真
空论》
佛学玄学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君毅论《不真空论》与玄学“有无”之会通义
5
作者
张云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3-126,共4页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有关僧肇《不真空论》与玄学在物之"有无"问题上会通的观点进行了检讨,认为唐君毅对《不真空论》的主旨存有较为明显的误读、误解。
关键词
唐君毅
不真
空论
般若
玄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僧肇“不真空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通途
6
作者
孙尚诚
杨洁高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7-51,共5页
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
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还有由逆顺观法所明晰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僧肇的"不真空论"也即假名存有论显然与现代场所佛教的存有论大异其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真
空论
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僧肇《不真空论》与佛教中国化——兼论僧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及其“空”论观
7
作者
罗才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9-22,共4页
僧肇的著名论文《不真空论》,运用印度中观般若学的中道遮诠方法,阐述了"空"的真义。通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就"有"说"无",强调"立处即真",在非"有"非"无"中显中道真谛,...
僧肇的著名论文《不真空论》,运用印度中观般若学的中道遮诠方法,阐述了"空"的真义。通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就"有"说"无",强调"立处即真",在非"有"非"无"中显中道真谛,阐释了"不真故空","不真即空"的"不真空"道理,揭示了般若性空的根本意旨。僧肇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厚养料,对魏晋玄学"有"、"无"等问题加以总结,适应了当时玄佛合流的实际并把它进一步推向深入,标志着玄学的终结和中国化佛学的真正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
不真
空论》
中观
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真空论》里的本无宗
8
作者
杨祖荣
《中国佛学》
2014年第1期228-242,共15页
《不真空论》里僧肇所破的本无宗究竟为谁,在历代的注疏和当今研究中,都有不同的看法。已有的候选人有道安、竺法汰、竺法深、慧远等。笔者通过直接分析原始材料中关于各候选人本无义的记载,进而进行归纳、比照,认为,在目前存在的资料...
《不真空论》里僧肇所破的本无宗究竟为谁,在历代的注疏和当今研究中,都有不同的看法。已有的候选人有道安、竺法汰、竺法深、慧远等。笔者通过直接分析原始材料中关于各候选人本无义的记载,进而进行归纳、比照,认为,在目前存在的资料情况下,僧肇所破的本无义很有可能是竺法汰。但是《令模钞》中最主要的支持证据在来源和解读上,仍有不少值得探讨的空间,难以下定论。另外,在分析各候选人的本无义时,笔者也发现了不少前人研究在思想解读和方法论上的不足,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真
空论
本无宗
道安
竺法汰
竺法深
慧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真命题与不假命题
9
作者
吴坚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5-28,共4页
语义悖论是无论假设其真还是假设其假都不能成立的命题 ,就此意义而言 ,可称之为“不真不假命题”。除了具有悖论性质的“不真不假命题” ,还存在着具有半悖论性质的“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对于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 ,应该采取与对...
语义悖论是无论假设其真还是假设其假都不能成立的命题 ,就此意义而言 ,可称之为“不真不假命题”。除了具有悖论性质的“不真不假命题” ,还存在着具有半悖论性质的“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对于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 ,应该采取与对不真不假命题同样的态度。语言层次论能消除不真不假命题那样的语义悖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真
命题
不假命题
语义悖论
逻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不真空论》
10
作者
范新可
《华夏文化》
2010年第1期56-57,共2页
僧肇生活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越是在难以生活下去的情况下,人们总要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因此作为人们精神寄托的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以鸠摩罗什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大乘空宗。大乘空宗的...
僧肇生活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越是在难以生活下去的情况下,人们总要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因此作为人们精神寄托的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以鸠摩罗什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大乘空宗。大乘空宗的主要教义是一切皆空,世间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人们不应该为凡事所苦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不真
空论》
十六国时期
社会动荡
精神寄托
鸠摩罗什
生活
大乘
僧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读《不真空论》
11
作者
王成竹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30-36,共7页
《不真空论》,是我国姚秦时代的佛教思想家僧肇所写的一篇唯心主义哲学论文。 据《高僧传》记栽,法师僧肇,不知俗姓为何,京兆长安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公元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四一四年。幼时家境贫寒,为别人抄书谋生。他博览经史诸...
《不真空论》,是我国姚秦时代的佛教思想家僧肇所写的一篇唯心主义哲学论文。 据《高僧传》记栽,法师僧肇,不知俗姓为何,京兆长安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公元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四一四年。幼时家境贫寒,为别人抄书谋生。他博览经史诸子之学,尤其崇尚老庄。常叹老庄文辞华美,而不满意其说之未尽善。后来,他读到佛教经典《维摩经》,击节称赞,以为终生归宿,于是出家投于沙门。当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姑藏这个地方弘扬佛法,慕名投师,在罗什门下为弟子。在罗什主持的译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
不真
空论》
“无”
“有”
万物
唯心主义
佛教
“空”
玄学
无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述《不真空论》要义
12
作者
悟实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2-150,共9页
《不真空论》探究的是所观对象的问题,提出宇宙万有,由于本身不真的缘故,所以称之为空的论断。而有、无本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家们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僧肇为了纠正当时南北朝流蔽,作《不真空论》来阐述“非有非无”的中道空观...
《不真空论》探究的是所观对象的问题,提出宇宙万有,由于本身不真的缘故,所以称之为空的论断。而有、无本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家们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僧肇为了纠正当时南北朝流蔽,作《不真空论》来阐述“非有非无”的中道空观,论述说明各种事物都是缘起的,依因缘而生起的事物并非实有的,非实有的所以是“不真”,不真即是“空”。通过“非有非无”双遣“有、无”的二种执著,说明“非有非无”才是般若中观正理,为后人准确理解般若性空思想树立了典范。使人们在把握“非有非无”般若主题的同时,进一步学习、理解“即物自虚”、“不真即空”的修证思路,导向“真俗不二”,“即俗即真”的不二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论》
不真
空
中道
即物自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僧肇“不真空论”的逻辑问题
13
作者
贺其叶勒图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46-47,共2页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一派理论,站在佛教信仰者的立场,以一种彻底唯心主义观点,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答刘遗民书》等。其中《不真空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真
空论
僧肇
般若无知论
物不迁论
大乘空宗
印度佛教
罗什
晋孝武帝
佛经翻译
万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浓雾茫茫看不真
14
作者
王有声
《快乐作文(高年级版)》
2011年第5期19-19,共1页
原文: 高兴的一天 上星期日,我吃完早点,乘车去昌东县外婆家。几个月没见外婆,真想她呀!
关键词
《浓雾茫茫看
不真
》
小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真理:从符合论到讲道理
15
作者
郭洪体
《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11期39-43,共5页
哲学以探讨真理为己任。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占据主流的真理观是真理符合论。这一真理观受到了马克思、尼采和实用主义者等的质疑和挑战,而海德格尔则提出一种新的真理观。陈嘉映在继承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思想内容,提出了一...
哲学以探讨真理为己任。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占据主流的真理观是真理符合论。这一真理观受到了马克思、尼采和实用主义者等的质疑和挑战,而海德格尔则提出一种新的真理观。陈嘉映在继承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思想内容,提出了一种中国式表达,即真理就是讲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
理观
真
理符合论
价值
不真
讲道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余华“接近真实”的小说叙事特色
16
作者
梅向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34-38,共5页
余华究诘什么是"真实",这是其理性思考的进程,更是其小说写作的进程。余华"接近真实"的创作之旅,其实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入文坛习作阶段,小说是大众化常识和经验的叙述,可谓是"实"而不"真&...
余华究诘什么是"真实",这是其理性思考的进程,更是其小说写作的进程。余华"接近真实"的创作之旅,其实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入文坛习作阶段,小说是大众化常识和经验的叙述,可谓是"实"而不"真";第二阶段是突越常识和大众思维,实施极端个人化的精神冒险阶段,其小说是一种极端想象,可谓是"真"而不"实";第三阶段余华再次呈现坚实的日常现实的"实在",以这个"实在"使得宇宙人生的真相获得大众化的经验和现实形态,为真实的"此在"现身,可谓是即"真"即"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真
实
实而
不真
真
而不实
即
真
即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僧肇《不真空论》略析
17
作者
骆飞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12年第1期77-90,共14页
僧肇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其所著《不真空论》,对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的三宗进行了批判和总结。《不真空论》发挥了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学说,强调不真即空,从而对般若性空作出了正确理解,终结了魏晋时代的般若学思潮...
僧肇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其所著《不真空论》,对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的三宗进行了批判和总结。《不真空论》发挥了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学说,强调不真即空,从而对般若性空作出了正确理解,终结了魏晋时代的般若学思潮。'六家七宗'对'空'的理解,深受魏晋玄学影响,因此,《不真空论》也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魏晋玄学。《不真空论》创造性地诠释印度佛学义理,对中国佛学的独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对龙树中观方法的弘扬,影响了隋唐佛教诸宗派以及晚近的佛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不真
空论
魏晋玄学
般若学
空
原文传递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真香”“X不香吗”探析
被引量:
4
18
作者
朱敏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真香”“X不香吗”是近年来十分常见的网络流行语,二者以其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而学界鲜见对二者进行相关的语言分析。在人们的频繁使用中,“真香”“X不香吗”中的共同语素“香”在最初的网络衍生义的基础上出现语...
“真香”“X不香吗”是近年来十分常见的网络流行语,二者以其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而学界鲜见对二者进行相关的语言分析。在人们的频繁使用中,“真香”“X不香吗”中的共同语素“香”在最初的网络衍生义的基础上出现语义渐趋相同的现象,表示积极评价义,表现说话人对某行为、某事件持赞同、满意、支持的态度。根据语言模因的两种语义传播方式,“真香”通过模因复制的方式、“X不香吗”通过模因类推的方式,二者殊途同归,从最初各自不同的网络衍生义逐渐转变为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物或某行为的肯定、积极的评价的陈述形式和反问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
真
香”
“X不香吗”
语言模因
模因复制
模因类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僧肇“空”论解义
被引量:
1
19
作者
康中乾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62,117,共7页
僧肇的《不真空论》论述的是“空”这一本体论问题。关于“空”的涵义 ,僧肇的原义是“不真 ,故空”。这个“空”并不是作为抽象概念的死的规定 ,而是存在着的事物的一种活的本质、本性 ,它是“有”和“无”的有机统一。这个“空”体现...
僧肇的《不真空论》论述的是“空”这一本体论问题。关于“空”的涵义 ,僧肇的原义是“不真 ,故空”。这个“空”并不是作为抽象概念的死的规定 ,而是存在着的事物的一种活的本质、本性 ,它是“有”和“无”的有机统一。这个“空”体现、展现在人生解脱问题上就是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透悟 ;而要真正理解“死”,就要契悟于时间的“现在”这一瞬间点中 ,即在瞬间永恒化。总之 ,僧肇的“空”论在哲学本体论和人生论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不真
空论》
空
无
有
诸法实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肇论》的“空观”构建系统试析
被引量:
2
20
作者
杨洋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年第6期135-140,共6页
僧肇的《不真空论》是把印度佛学的般若"空观"与中国文化成功结合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僧肇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下,用三个不断向上叠加的逻辑层次来呈现他的般若"空观"的真实义,并把他的圣人观落实...
僧肇的《不真空论》是把印度佛学的般若"空观"与中国文化成功结合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僧肇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下,用三个不断向上叠加的逻辑层次来呈现他的般若"空观"的真实义,并把他的圣人观落实于明"空"的三个层次中。僧肇的"空观"论述,克服了"六家七宗"时代对"空"论述的偏颇,为中国佛学正确地接收大乘佛教思想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
不真
空论》
般若空观
圣人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诠释
1
作者
韩传强
机构
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0-34,41,共6页
基金
安徽省哲学规划一般项目“憨山德清《肇论略注》校释与研究”(AHSKY2020D03)。
文摘
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注疏是其所作《肇论略注》中的重要一篇。憨山德清在注疏《不真空论》时,既立足于僧肇对《不真空论》的立意,也充分吸收南北朝以降各家注解《不真空论》之精妙,统以“一心”来诠释《不真空论》乃至《肇论》,并以之来彰显自家之“体贴”。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注疏,是以“真空”与“妙有”“空性”与“空理”“空观”与“空境”来诠释僧肇所作《不真空论》之旨趣的。
关键词
《
不真
空论》
憨山德清
“
真
空”与“妙有”
Keywords
Emptiness of the Unreal
Han Shan Buddhist Monk
"real emptiness"and"marvelous existence"
分类号
B946.5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不真空论》的“真”与“不真”
2
作者
张彤磊
机构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出处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6-20,共5页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中国佛教辩证思维研究--以汉译<中论>
<肇论>为中心"(13C640)
文摘
《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以及二者关系的真假判断,揭示般若学"六家七宗"解空的偏而不即,阐明般若空义;但本论强调主体在经验世界中体证真俗不二、由俗转真,留有玄学"物我玄同"的思想印迹,同时暗含了对经验世界的肯定,这也就意味僧肇将中观学彻底否定式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转换为肯定式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僧肇
《
不真
空论》
真
不真
思维方式
Keywords
Seng Zhao
No vacuum theory
real
not real
methodology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真空论》与般若学
被引量:
1
3
作者
熊凯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11,共5页
文摘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经验性般若观照,以改造印度佛教般若学一切皆空的思想,将佛教般若学由形而上拉向现世经验世界,这为中国化佛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
僧肇
《
不真
空论》
般若学
中观
佛教
Keywords
Seng Zhao
the Non-sunya theory
Prajna school
the doctrine of Madhyamika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被引量:
1
4
作者
方映灵
机构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6,共7页
文摘
僧肇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以"即体即用"的理论贡献,在中国哲学和佛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由于其出入于佛玄之间的思想特色,学界历来对其佛学玄学化问题评判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不真空论》的解读分析,梳理、点评五种不同观点,并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由于僧肇佛学与魏晋玄学有不同的理路、不同的理论建构和不同的境界追求,从而使两者有内容实质上的区别,而"即体即用"的中道空观是僧肇佛学虽运用了玄学但没有玄学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僧肇
《
不真
空论》
佛学玄学化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君毅论《不真空论》与玄学“有无”之会通义
5
作者
张云江
机构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3-126,共4页
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宜宾学院四川省思想家研究中心资助研究项目"唐君毅佛教哲学思想研究"(SXJZX2010-006)
华侨大学人才引进项目"唐君毅佛学思想研究"(09BS101)
文摘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有关僧肇《不真空论》与玄学在物之"有无"问题上会通的观点进行了检讨,认为唐君毅对《不真空论》的主旨存有较为明显的误读、误解。
关键词
唐君毅
不真
空论
般若
玄学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僧肇“不真空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通途
6
作者
孙尚诚
杨洁高
机构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理工学院
出处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7-51,共5页
文摘
僧肇的"不真空论"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与玄学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本体论思想,为佛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僧肇的这种本体论思想当中,包含着深刻的现代西方哲学意蕴,既有现象学的思维理路,也有语言哲学的深刻内涵,还有由逆顺观法所明晰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僧肇的"不真空论"也即假名存有论显然与现代场所佛教的存有论大异其趣。
关键词
僧肇
不真
空论
哲学
Keywords
Seng Zhao
not-real-and-empty theory
philosophy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僧肇《不真空论》与佛教中国化——兼论僧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及其“空”论观
7
作者
罗才成
机构
南昌师范学院社科部
出处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9-22,共4页
文摘
僧肇的著名论文《不真空论》,运用印度中观般若学的中道遮诠方法,阐述了"空"的真义。通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就"有"说"无",强调"立处即真",在非"有"非"无"中显中道真谛,阐释了"不真故空","不真即空"的"不真空"道理,揭示了般若性空的根本意旨。僧肇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厚养料,对魏晋玄学"有"、"无"等问题加以总结,适应了当时玄佛合流的实际并把它进一步推向深入,标志着玄学的终结和中国化佛学的真正开始。
关键词
僧肇
《
不真
空论》
中观
空
Keywords
Seng Zhao
On Non-vacuum
Madhyamika
Empty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真空论》里的本无宗
8
作者
杨祖荣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佛学》
2014年第1期228-242,共15页
文摘
《不真空论》里僧肇所破的本无宗究竟为谁,在历代的注疏和当今研究中,都有不同的看法。已有的候选人有道安、竺法汰、竺法深、慧远等。笔者通过直接分析原始材料中关于各候选人本无义的记载,进而进行归纳、比照,认为,在目前存在的资料情况下,僧肇所破的本无义很有可能是竺法汰。但是《令模钞》中最主要的支持证据在来源和解读上,仍有不少值得探讨的空间,难以下定论。另外,在分析各候选人的本无义时,笔者也发现了不少前人研究在思想解读和方法论上的不足,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不真
空论
本无宗
道安
竺法汰
竺法深
慧远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真命题与不假命题
9
作者
吴坚
机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学院
出处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5-28,共4页
文摘
语义悖论是无论假设其真还是假设其假都不能成立的命题 ,就此意义而言 ,可称之为“不真不假命题”。除了具有悖论性质的“不真不假命题” ,还存在着具有半悖论性质的“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对于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 ,应该采取与对不真不假命题同样的态度。语言层次论能消除不真不假命题那样的语义悖论 。
关键词
不真
命题
不假命题
语义悖论
逻辑学
Keywords
paradox
neutral proposition
not true proposition
no t false proposition
分类号
B812.22 [哲学宗教—逻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不真空论》
10
作者
范新可
机构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华夏文化》
2010年第1期56-57,共2页
基金
西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资助
项目编号08YZZ19
文摘
僧肇生活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越是在难以生活下去的情况下,人们总要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因此作为人们精神寄托的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以鸠摩罗什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大乘空宗。大乘空宗的主要教义是一切皆空,世间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人们不应该为凡事所苦恼。
关键词
《
不真
空论》
十六国时期
社会动荡
精神寄托
鸠摩罗什
生活
大乘
僧肇
分类号
B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读《不真空论》
11
作者
王成竹
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30-36,共7页
文摘
《不真空论》,是我国姚秦时代的佛教思想家僧肇所写的一篇唯心主义哲学论文。 据《高僧传》记栽,法师僧肇,不知俗姓为何,京兆长安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公元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四一四年。幼时家境贫寒,为别人抄书谋生。他博览经史诸子之学,尤其崇尚老庄。常叹老庄文辞华美,而不满意其说之未尽善。后来,他读到佛教经典《维摩经》,击节称赞,以为终生归宿,于是出家投于沙门。当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姑藏这个地方弘扬佛法,慕名投师,在罗什门下为弟子。在罗什主持的译场中,
关键词
僧肇
《
不真
空论》
“无”
“有”
万物
唯心主义
佛教
“空”
玄学
无宗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述《不真空论》要义
12
作者
悟实
机构
中国佛学院
出处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2-150,共9页
文摘
《不真空论》探究的是所观对象的问题,提出宇宙万有,由于本身不真的缘故,所以称之为空的论断。而有、无本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家们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僧肇为了纠正当时南北朝流蔽,作《不真空论》来阐述“非有非无”的中道空观,论述说明各种事物都是缘起的,依因缘而生起的事物并非实有的,非实有的所以是“不真”,不真即是“空”。通过“非有非无”双遣“有、无”的二种执著,说明“非有非无”才是般若中观正理,为后人准确理解般若性空思想树立了典范。使人们在把握“非有非无”般若主题的同时,进一步学习、理解“即物自虚”、“不真即空”的修证思路,导向“真俗不二”,“即俗即真”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
《肇论》
不真
空
中道
即物自虚
分类号
B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僧肇“不真空论”的逻辑问题
13
作者
贺其叶勒图
出处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46-47,共2页
文摘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一派理论,站在佛教信仰者的立场,以一种彻底唯心主义观点,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答刘遗民书》等。其中《不真空论》
关键词
不真
空论
僧肇
般若无知论
物不迁论
大乘空宗
印度佛教
罗什
晋孝武帝
佛经翻译
万法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浓雾茫茫看不真
14
作者
王有声
出处
《快乐作文(高年级版)》
2011年第5期19-19,共1页
文摘
原文: 高兴的一天 上星期日,我吃完早点,乘车去昌东县外婆家。几个月没见外婆,真想她呀!
关键词
《浓雾茫茫看
不真
》
小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真理:从符合论到讲道理
15
作者
郭洪体
机构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11期39-43,共5页
文摘
哲学以探讨真理为己任。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占据主流的真理观是真理符合论。这一真理观受到了马克思、尼采和实用主义者等的质疑和挑战,而海德格尔则提出一种新的真理观。陈嘉映在继承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思想内容,提出了一种中国式表达,即真理就是讲道理。
关键词
真
理观
真
理符合论
价值
不真
讲道理
分类号
B017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余华“接近真实”的小说叙事特色
16
作者
梅向东
机构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34-38,共5页
基金
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小说发展史论"(编号:10BZW089)
文摘
余华究诘什么是"真实",这是其理性思考的进程,更是其小说写作的进程。余华"接近真实"的创作之旅,其实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入文坛习作阶段,小说是大众化常识和经验的叙述,可谓是"实"而不"真";第二阶段是突越常识和大众思维,实施极端个人化的精神冒险阶段,其小说是一种极端想象,可谓是"真"而不"实";第三阶段余华再次呈现坚实的日常现实的"实在",以这个"实在"使得宇宙人生的真相获得大众化的经验和现实形态,为真实的"此在"现身,可谓是即"真"即"实"。
关键词
余华
真
实
实而
不真
真
而不实
即
真
即实
Keywords
Yu Hua
True and realistic
Narration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僧肇《不真空论》略析
17
作者
骆飞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出处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12年第1期77-90,共14页
文摘
僧肇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其所著《不真空论》,对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的三宗进行了批判和总结。《不真空论》发挥了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学说,强调不真即空,从而对般若性空作出了正确理解,终结了魏晋时代的般若学思潮。'六家七宗'对'空'的理解,深受魏晋玄学影响,因此,《不真空论》也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魏晋玄学。《不真空论》创造性地诠释印度佛学义理,对中国佛学的独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对龙树中观方法的弘扬,影响了隋唐佛教诸宗派以及晚近的佛学思想。
关键词
僧肇
不真
空论
魏晋玄学
般若学
空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真香”“X不香吗”探析
被引量:
4
18
作者
朱敏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国际学院
出处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文摘
“真香”“X不香吗”是近年来十分常见的网络流行语,二者以其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而学界鲜见对二者进行相关的语言分析。在人们的频繁使用中,“真香”“X不香吗”中的共同语素“香”在最初的网络衍生义的基础上出现语义渐趋相同的现象,表示积极评价义,表现说话人对某行为、某事件持赞同、满意、支持的态度。根据语言模因的两种语义传播方式,“真香”通过模因复制的方式、“X不香吗”通过模因类推的方式,二者殊途同归,从最初各自不同的网络衍生义逐渐转变为表达说话人对某事物或某行为的肯定、积极的评价的陈述形式和反问形式。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
真
香”
“X不香吗”
语言模因
模因复制
模因类推
Keywords
Internet buzzwords
“zhen xiang”(
真
香)
“X bu xiang ma”(X不香吗)
language meme
copying of meme
analogy of meme
分类号
H109.4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僧肇“空”论解义
被引量:
1
19
作者
康中乾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出处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62,117,共7页
文摘
僧肇的《不真空论》论述的是“空”这一本体论问题。关于“空”的涵义 ,僧肇的原义是“不真 ,故空”。这个“空”并不是作为抽象概念的死的规定 ,而是存在着的事物的一种活的本质、本性 ,它是“有”和“无”的有机统一。这个“空”体现、展现在人生解脱问题上就是对“死”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透悟 ;而要真正理解“死”,就要契悟于时间的“现在”这一瞬间点中 ,即在瞬间永恒化。总之 ,僧肇的“空”论在哲学本体论和人生论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
不真
空论》
空
无
有
诸法实相
Keywords
Bu Zhen Kong Lun
“Kong” (emptiness)
“You”(something)
“Wu” (nothing)
“Zhu Fa Shi Xiang”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肇论》的“空观”构建系统试析
被引量:
2
20
作者
杨洋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出处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年第6期135-140,共6页
文摘
僧肇的《不真空论》是把印度佛学的般若"空观"与中国文化成功结合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僧肇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下,用三个不断向上叠加的逻辑层次来呈现他的般若"空观"的真实义,并把他的圣人观落实于明"空"的三个层次中。僧肇的"空观"论述,克服了"六家七宗"时代对"空"论述的偏颇,为中国佛学正确地接收大乘佛教思想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僧肇
《
不真
空论》
般若空观
圣人观
分类号
B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憨山德清对《不真空论》的诠释
韩传强
《滁州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不真空论》的“真”与“不真”
张彤磊
《安康学院学报》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真空论》与般若学
熊凯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佛玄之间:从《不真空论》析僧肇佛学玄学化问题
方映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唐君毅论《不真空论》与玄学“有无”之会通义
张云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僧肇“不真空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通途
孙尚诚
杨洁高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僧肇《不真空论》与佛教中国化——兼论僧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及其“空”论观
罗才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不真空论》里的本无宗
杨祖荣
《中国佛学》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不真命题与不假命题
吴坚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浅析《不真空论》
范新可
《华夏文化》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读《不真空论》
王成竹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略述《不真空论》要义
悟实
《佛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僧肇“不真空论”的逻辑问题
贺其叶勒图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浓雾茫茫看不真
王有声
《快乐作文(高年级版)》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真理:从符合论到讲道理
郭洪体
《广西社会科学》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余华“接近真实”的小说叙事特色
梅向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僧肇《不真空论》略析
骆飞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12
0
原文传递
18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真香”“X不香吗”探析
朱敏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僧肇“空”论解义
康中乾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肇论》的“空观”构建系统试析
杨洋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4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