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知之知”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贯通--对《庄子·应帝王》开端的理解 被引量:3
1
作者 陈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5,共11页
《庄子》对政治生活的思考以"四问而四不知"为起点,以浑沌之死为终点,"知"作为"人的机制"乃是凿破浑沌的关键。"不知"不是知的"否定",而是意味着更深层的"不知之知",从&qu... 《庄子》对政治生活的思考以"四问而四不知"为起点,以浑沌之死为终点,"知"作为"人的机制"乃是凿破浑沌的关键。"不知"不是知的"否定",而是意味着更深层的"不知之知",从"知"到"明"到"神"的层层深入、上达的认识运动,内蕴在"不知之知"的深层。也正是"神"、"明"构成了通达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帝王之德的内容,与此相对,"知"则将认识限制在"人的机制"中,阻碍了对未知的天道、地道的开放。就此而言,庄子以"不知之知"为起点的政治思考,通向的则是天地人三才贯通的帝王政治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不知 神明 帝王
下载PDF
论罗马法上的不知——以D.22,6为中心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毅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59-63,共5页
在罗马法中,D.22,6和C.1,18集中探讨了"事实不知与法律不知"问题,可以看成最早的罗马法对不知制度的理论建构。通过对D.22,6进行原始文本分析,可以发现罗马法学家从演绎、归纳、例外、回归四个层面、采用起、承、转、合的叙... 在罗马法中,D.22,6和C.1,18集中探讨了"事实不知与法律不知"问题,可以看成最早的罗马法对不知制度的理论建构。通过对D.22,6进行原始文本分析,可以发现罗马法学家从演绎、归纳、例外、回归四个层面、采用起、承、转、合的叙述方法对不知问题搭建了完整的框架,形成了"事实不知可原谅,法律不知不宽恕"的一般处理规则,但也分别提出了例外规定。罗马法学家对不知的认识反映了民法错误理论的最初表现形式,同时也表明对不知与错误的区分没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知 错误 事实不知 法律不知 罗马法
下载PDF
孙中山的知行观及其演进结果
3
作者 陈尧 胡慧莲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69-73,共5页
孙中山作为一个革命家,从民主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重新对知行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以开放的视角,结合自身的自然观,从广泛的认识论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和阐释,第一次打破了封建时代哲学家们对于知行问题的思维定式及狭隘、片面的阐述。他... 孙中山作为一个革命家,从民主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重新对知行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以开放的视角,结合自身的自然观,从广泛的认识论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和阐释,第一次打破了封建时代哲学家们对于知行问题的思维定式及狭隘、片面的阐述。他结合进化论的思想,利用已知的自然科学,充实了知行观的内容,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他自觉地把知行观纳入了民主革命轨道之上,使知行观直接服务于现实斗争,进而显示出其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这一知行观是针对辛亥革命以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提出来的,其产生是有着历史原因的。“行易知难”作为孙中山知行观演进的结果,论述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反映论的时代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不知而行 行而后 而后行 行易
下载PDF
“不知所踪”应是“不知所终”
4
作者 邵则遂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9-49,共1页
现在报刊上常把不知道结局或下落表述为“不知所踪”,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 写作方法 成语 不知所踪” 不知所终”
下载PDF
不可“道”之“道”借言而“悟”之——《庄子》的“不知之知”的“道”
5
作者 潘昱州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4-76,共3页
《庄子》中作为本体的“道”是宇宙万物赖以依托的终极存在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其意皆在不言中。“道”的存在状态是可以言说的 ,它以言说作为载体有待而存 ,我们可以通过言说去体悟“道” ,以知养不知 ,不知而后知。
关键词 言说 不知
下载PDF
论老子关于“知”的思想
6
作者 陈鸿儒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1期18-20,共3页
从老子关于"知"的思想入手,有助于我们把握老子思想的内在理路。老子把人类的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或"自知之知")。由此可以说,《老子》是"变化之书",更是&qu... 从老子关于"知"的思想入手,有助于我们把握老子思想的内在理路。老子把人类的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或"自知之知")。由此可以说,《老子》是"变化之书",更是"论道之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有分别心之 通达变化之 不知
下载PDF
波兰尼“意会知识”的认识论体系建构——兼论与庄子“不知之知”意会思想的异同
7
作者 石仿 《长白学刊》 2014年第1期17-21,共5页
波兰尼以"意会知识"为基础,提出建立以"个人知识"为核心的意会认知哲学,试图恢复直觉、灵感、顿悟等意会因素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波兰尼的"意会知识"的认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意会知... 波兰尼以"意会知识"为基础,提出建立以"个人知识"为核心的意会认知哲学,试图恢复直觉、灵感、顿悟等意会因素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波兰尼的"意会知识"的认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意会知识"对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批判,"意会知识"作为认识论意义上的批判哲学,"意会知识"的"逻辑先在性","意会知识"的逻辑化建构及其审美维度的升华。各个部分与庄子"不知之知"的意会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会 认识论体系建构 不知
下载PDF
孔子“不知之知”与苏格拉底“自知无知”
8
作者 王静文 《宜宾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4-76,共3页
孔子"不知之知"思想和苏格拉底"自知无知"思想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差异,同时又有相通之处:两者都体现出真实诚恳的态度,阐释出自知之明的德性以及折射出生命本体的智慧。在物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过多地去... 孔子"不知之知"思想和苏格拉底"自知无知"思想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差异,同时又有相通之处:两者都体现出真实诚恳的态度,阐释出自知之明的德性以及折射出生命本体的智慧。在物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过多地去追求经济上的财富,很少审视自己内心的德性。人们只有内心世界达到充实与净化状态,其精神境界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不知 “自
下载PDF
真不知与假不知
9
作者 滕朝阳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真不知与假不知 中国 当代 杂文 滕朝阳
下载PDF
蒙恬“不知强谏、阿意兴功”的辩证
10
作者 蒙文 《西部学刊》 2021年第19期77-79,共3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蒙恬“不知强谏、阿意兴功”,这并非完全是针对蒙恬的责难和批评,还涉及司马迁的立场。司马迁的时代同样面临和匈奴战与和的问题,这番评价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反对对匈奴用兵的立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规劝西汉统治...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蒙恬“不知强谏、阿意兴功”,这并非完全是针对蒙恬的责难和批评,还涉及司马迁的立场。司马迁的时代同样面临和匈奴战与和的问题,这番评价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反对对匈奴用兵的立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规劝西汉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一味“兴功”。司马迁“不强谏”“阿意兴功”“轻百姓力”的批评不仅针对蒙恬,更是针对秦始皇及整个秦朝,同时也委婉地对武帝时期的对外战争提出了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恬 不知强谏 阿意兴功 司马迁
下载PDF
从“韩信点兵”到《孙子算经》——探析“物不知数”问题的解法及原理
11
作者 姚雪娟 《山东教育》 2020年第9期43-44,共2页
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在《你知道吗?》的拓展部分中出现了《孙子算经》中的问题,说道:“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在小学数学中,类似的剩余问题共有四种基本类型,其解决方法均... 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在《你知道吗?》的拓展部分中出现了《孙子算经》中的问题,说道:“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在小学数学中,类似的剩余问题共有四种基本类型,其解决方法均与最小公倍数有关,而《孙子算经》中所提的这一类是其中最难解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最小公倍数 韩信点兵 义务教育 《孙子算经》 五年级 不知 青岛版
下载PDF
冯桂芬《段注考正》“不知段氏何据”试析
12
作者 鲁一帆 《励耘语言学刊》 2022年第1期29-42,共14页
在清代订补《段注》的著述中,冯桂芬《段注考正》是一部力作,其主要内容在于考订《段注》引书的篇目、字句等的漏略与讹误之处。冯书影响较大,颇受学者好评。由于段氏引书时常常改易原文而不注明出处缘由,冯氏《段注考正》中未能探其所... 在清代订补《段注》的著述中,冯桂芬《段注考正》是一部力作,其主要内容在于考订《段注》引书的篇目、字句等的漏略与讹误之处。冯书影响较大,颇受学者好评。由于段氏引书时常常改易原文而不注明出处缘由,冯氏《段注考正》中未能探其所本而以“不知段氏何据”“段所据不知何本”等表述者共八十余条。本文择其可考者三十七条略作考证,以补冯书之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注考正 引书 不知何据 考证
下载PDF
古算题“物不知数”算法赏析
13
作者 王鹏飞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 2016年第5期57-59,共3页
结合教材古算题"韩信点兵"算法比较分析,对"物不知数"程大位歌诀进行了解析,说明了"物不知数"题与"中国剩余定理"的关系,通过算法赏析进一步明晰了寻找算法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 古算题 不知 算法赏析
下载PDF
用“递推法”解“物不知数问题”
14
作者 萧铿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35-37,共3页
“物不知数问题”又称“中国剩余问题”,是中国古代三大数学游戏题之一。1963年,华罗庚教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不需要“数论”专门知识的解法。解决“物不知数问题”,还可以用递推法。
关键词 不知数问题 递推法
下载PDF
论道家哲学的“无”——从老子到王弼的哲学史考察
15
作者 周春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4-180,288,共7页
在古代道家哲学中,"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中都备受关注,但他们说"无"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从追问万物的源头入手,提出了"有生于无"生成论构想;庄子否认了普通的知识及认识方式,提出了"不知之知&q... 在古代道家哲学中,"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中都备受关注,但他们说"无"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从追问万物的源头入手,提出了"有生于无"生成论构想;庄子否认了普通的知识及认识方式,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最高认知层次;黄老在改造老子无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立刑名为前提的无为而治;王弼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将黄老无为和名教有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无"经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发展演变,已从一个普通的哲学语词上升为万物之本体;"无"主要涉及生成论、认识论、治国论、本体论等方面,这些哲学思想因为"无"而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于无 不知 无为而治 以无为本
下载PDF
《算经》中的逻辑——《孙子算经》逻辑分析
16
作者 董小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03-107,共5页
《孙子算经》中没有术语与公式,没有专门的术语,如公约数、公倍数,没有专门的数学符号,当时人们已有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法,有"心理概念",却没有明确的"术语概念",即概念缺失。没有明确的数学规则,只是有例... 《孙子算经》中没有术语与公式,没有专门的术语,如公约数、公倍数,没有专门的数学符号,当时人们已有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法,有"心理概念",却没有明确的"术语概念",即概念缺失。没有明确的数学规则,只是有例题,就像是书法帖子,学生照着临摹就行了,只是记录了初级的计算方法和题例,没有进入纯数学的演算。这就是中国人思维缺陷的原因,书籍和教育方法没有开启学生寻根问底的兴趣,没有培养学生抽象的能力。《算经》有度量衡的标准,有乘法口诀,有体积、比重单位,但没有时间单位,也没有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整个人类的数学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应该有一席之地的。在笔者所研究的思维方式的思维史上,它也是中国人古代思维状态的绝佳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荡杯问题 雉兔同笼 不知 剩余定理 概念缺失
下载PDF
挖掘数学文化内涵,彰显数学育人价值--以“中国剩余定理”为例
17
作者 王保红 张瑶 《中学数学(高中版)》 2022年第4期82-84,共3页
将数学文化有效地融入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是普通高中2017年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以“中国剩余定理”这一中国数学史上卓越的成就为切入点,论述了该定理的源起,着重讨论了该定理的古代解答与拓展,以及在高中教材中体现的现代程序化解法... 将数学文化有效地融入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是普通高中2017年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以“中国剩余定理”这一中国数学史上卓越的成就为切入点,论述了该定理的源起,着重讨论了该定理的古代解答与拓展,以及在高中教材中体现的现代程序化解法,以此透视出经典数学问题所具有的“古算今用”的现代意义,最后总结出“中国剩余定理”所蕴含的四种重要教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剩余定理 不知 文化价值
下载PDF
高中数学课一个算法案例的原理分析
18
作者 凌晓牧 刘旻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4期92-93,97,共3页
现行高中教材将《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作为一个算法案例加以介绍.本文就其中的算法原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该实例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中国剩余定理.
关键词 算法 不知 中国剩余定理
下载PDF
初三数学作业有效布置管见
19
作者 谢禹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年第12期116-116,共1页
关键词 创造才能 课堂教学 解题方法 课堂有效性 学习效率 课堂时间 堂课 主要识点 学习活动 不知其所
下载PDF
《算法统宗》题解诗诀辨析探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邵启昌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32-135,共4页
中国明朝珠算大师程大位在《算法统宗》里,就一类名曰“物不知总”的古算问题──“孙子问题”,用诗诀形式对其解法作了描绘: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令五便得知《算法统宗》(1592)卷五从比较辨析的角... 中国明朝珠算大师程大位在《算法统宗》里,就一类名曰“物不知总”的古算问题──“孙子问题”,用诗诀形式对其解法作了描绘: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令五便得知《算法统宗》(1592)卷五从比较辨析的角度,对上述解诗诀作了探究,以阐释程大位对“物不知总”术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统宗 孙子问题 不知总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