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与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及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付静 李志军 +1 位作者 张万祥 陈洁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38-740,F003,共4页
目的 :探讨炎症介质与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UCAD)的关系及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的疗效。方法 :大耳白兔高脂饲料喂7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 ,随机分3组 ,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组 (A组 ) ,西医序贯治疗组 (B组 )和常规治疗组 (C组 )。注... 目的 :探讨炎症介质与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UCAD)的关系及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的疗效。方法 :大耳白兔高脂饲料喂7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 ,随机分3组 ,中西医结合序贯治疗组 (A组 ) ,西医序贯治疗组 (B组 )和常规治疗组 (C组 )。注射垂体后叶素后6h ,A组依顺序给予阿斯匹林 ,硝酸异山梨酯、低分子肝素钙、降纤酶、参麦注射液及神农33注射液治疗 ;B组除不用参麦注射液及神农33注射液 ,余同A组 ;C组除不用降纤酶 ,余同B组。观察给药前及其后的6h和72h血清白介素 -6(IL -6)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变化及病理改变。结果 :血清IL -6 ,sICAM -1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心肌缺血6h升高 ,在心肌缺血72h显著性升高 ,普通病理和电镜显示A组疗效最佳 ,B组次之 ,C组较差。A组和B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C组显著性改善。结论 :IL -6 ,sICAM -1等炎性介质参与了UCAD的发生发展进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治疗 炎症 中西医结合疗法 UCAD
下载PDF
静脉应用地尔硫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宫建丽 王晓俐 朱兴雷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地尔硫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评价其疗效及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5 8例冠心病病人 ,包括不稳定型顽固性心绞痛 45例及急性非 Q波心肌梗死 13例 ,静脉注射地尔硫 0 .3 mg/kg( 5 m g/m in) ,继而静脉点...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地尔硫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评价其疗效及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5 8例冠心病病人 ,包括不稳定型顽固性心绞痛 45例及急性非 Q波心肌梗死 13例 ,静脉注射地尔硫 0 .3 mg/kg( 5 m g/m in) ,继而静脉点滴 10 ug·kg- 1 · m in- 1 ( 90 m in内 ) ,随后口服地尔硫 3 0 mg,每日 4次 ,共计 10 d为一个疗程 ,分别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 1、3、5、10、15、2 0、3 0、60、90 m in及第 10 d监测心率、血压 ,用药前及用药后 90 m in、10 d各做同一切面超声心动图 ,监测心脏功能指数 (每搏心输出量 SV、每搏心指数 SI、每分心输出量 CO、每分心指数 CI、射血分数 EF、心率 HR)。结果 用药后 5 min心率开始下降 ,15 min时达高峰 ,下降幅度为 ( 15± 5 ) bpm( P<0 .0 5 ) ,收缩压 ( SBP) 10 min下降 ( 12± 4) mm Hg( P<0 .0 5 )、舒张压 ( DBP)下降不明显 ( 6± 2 ) mm Hg( P≥ 0 .0 5 ) ;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功能指数变化 :SV、CI、EF无明显改变 ( P≥ 0 .0 5 ) ,而 SI、CO、HR明显改善 ( P<0 .0 5 )。结论 静脉应用地尔硫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疗效确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地尔硫Zhou
下载PDF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新进展
3
作者 张蓉 郭丽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4期242-244,共3页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UCAD)是近几年来对缺血性心脏病新采用的分类方法,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Q波形心肌梗死(NQMI).由于二者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等方面均极相似,在临床上也极难鉴别,因此统而称之.本文重点讨论U...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UCAD)是近几年来对缺血性心脏病新采用的分类方法,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Q波形心肌梗死(NQMI).由于二者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等方面均极相似,在临床上也极难鉴别,因此统而称之.本文重点讨论UCAD的治疗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治疗 发病机制 心绞痛 心肌梗死
下载PDF
低分子量肝素对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贾艳彩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5年第10期770-771,共2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的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1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结果: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的疗效。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1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结果: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低分子量肝素 心绞痛 心肌酶 心电图
下载PDF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90例临床观察
5
作者 魏秀春 玉焕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年第1期66-67,共2页
关键词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氯吡格雷 复合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速避凝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谭湘明 侯爱琼 《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目的 观察速避凝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VCA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速速凝治疗 ,疗程 30天。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 (73.0 7% ) (p <0 .0 5 ) ,而且治... 目的 观察速避凝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VCA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速速凝治疗 ,疗程 30天。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 (73.0 7% ) (p <0 .0 5 ) ,而且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也具显著差异 (p <0 .0 5 ,<0 .0 1)。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速避凝 ,能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 ,减少心性事件发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避凝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不稳定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血清唾液酸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双莉 李莉 《内蒙古中医药》 2004年第5期41-42,共2页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Un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UCAD)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 ,是冠心病中危险性仅次于心肌梗死的又一大症候群 ,且更具有潜在危险性。对UCAD能早期诊断并给予足够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唾液酸 (sia...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Un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UCAD)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 ,是冠心病中危险性仅次于心肌梗死的又一大症候群 ,且更具有潜在危险性。对UCAD能早期诊断并给予足够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唾液酸 (sialicacid ,SA)位于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上糖链的末端 ,是细胞表面负电荷的主要来源 ,它参与受体组成 ,调节细胞与细胞粘附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血清中SA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测定了4 4例UCAD患者的血清SA浓度并加以分析。研究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UCAD)血清唾液酸 (TSA)含量的变化及其对UCAD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 :采用快速化学比色法分别测定了 4 4例UCAD患者和 35例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SCAD)患者的血清TSA ,并以 5 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结果 :UCAD患者TSA均值 (5 98± 5 7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4 6 0± 4 6mg/L) (P <0 .0 1) ,具有显著性意义 ;SCAD患者的TSA均值 (4 94±5 3mg/L)虽较正常对照组略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清TSA含量对于UCAD诊断是一有临床使用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酸 血清 冠状动脉疾病 不稳定型 心绞痛
下载PDF
针刺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影响
8
作者 裴娟慧 彭沛驰 +4 位作者 宿海峰 任芳 原山 白春艳 甘丰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9期1018-1021,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发作的短期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于北京航天总医院住院行PCI术,术后第1天即发生UAP的冠心病患者共210例,...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发作的短期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于北京航天总医院住院行PCI术,术后第1天即发生UAP的冠心病患者共210例,根据SAS软件生成的随机化方案分为针刺组、安慰剂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针刺组术后第1天起使用电针同时刺激大陵、内关、下巨虚穴,各穴位每次干预30 min,1次/d,干预3 d;空白对照组术后第1天起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干预,早中各1次,1片/次,干预3 d;安慰剂组术后第1天起给予简单的拇指触摸干预,不进行手部反射或指压刺激,各穴位每次触摸30 min,1次/d,干预3 d。干预前和第3天干预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同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系列问卷评估,同时观察三组患者干预后心绞痛发作、焦虑抑郁状态有无改善。结果针刺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2.68%)高于安慰剂组(8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干预后血清IL-6、Hs-CRP、AoPPs、ox-LDL水平均显著降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HAMD评分、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针刺组患者干预后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干预后的HAMD评分、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同时针刺大陵、内关、下巨虚穴可能通过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减少PCI术后心绞痛的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干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加味小陷胸汤联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郭玉凡 付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7期3172-3175,共4页
目的:探究加味小陷胸汤联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2年11月于安阳市中医院进行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 目的:探究加味小陷胸汤联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2年11月于安阳市中医院进行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研究组(65例)。对照组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小陷胸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溶血磷脂酸(LPA)、血小板活化糖蛋白αⅡbβ3抗体(PAC-1)和CD 63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胸闷、胸痛、胸胁胀满、心悸积分降低,且研究组胸闷、胸痛、胸胁胀满、心悸积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O升高,ET-1降低,且研究组NO较对照组高,ET-1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SV升高,LVEDD降低,且研究组LVEF、SV较对照组高,LVEDD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PA、PAC-1、CD 63降低,且研究组LPA、PAC-1、CD 63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小陷胸汤联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降低血小板活化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加味小陷胸汤 心功能 血小板活化功能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10
作者 张小娟 张林猛 +1 位作者 张松 刘淑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5期40-43,共4页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不同分为单支病变组(60例)、双支病变组(40例)、多支病变组(20例),根据冠状...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不同分为单支病变组(60例)、双支病变组(40例)、多支病变组(20例),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度狭窄组(50例)、中度狭窄组(40例)、重度狭窄组(20例)、完全闭塞组(10例)。对比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和狭窄程度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用Pearson法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分别为(9.27±0.71)%、(12.59±1.36)%、(17.87±2.68)%,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6.57±1.12)%、(8.89±2.06)%、(12.65±3.18)%。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高到低分别均为: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完全闭塞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分别为(8.71±0.63)%、(11.86±0.92)%、(15.76±1.78)%、(20.36±3.04)%,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5.47±1.15)%、(6.97±1.83)%、(9.22±2.68)%、(14.86±3.89)%。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完全闭塞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高到低分别均为:完全闭塞组>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法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多少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25、0.15,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轻重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49、0.65,P<0.05)。结论临床可以通过红细胞分布宽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血清学检测来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进而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来指导临床治疗,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不稳定型心绞痛 糖化血红蛋白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关性
下载PDF
IVUS引导下观察速效救心丸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扩张的影响
11
作者 宋涛 马骏 +3 位作者 沈祥礼 何金玲 史艳红 姜述斌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694-698,共5页
目的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引导下观察速效救心丸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扩张影响。方法以2022年5月-2024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科收治的11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 目的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引导下观察速效救心丸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扩张影响。方法以2022年5月-2024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科收治的11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8例。试验组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10粒,对照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 mg,在服药前及服药15 min后均行IVUS检查,记录服药前血管平均直径2.00、2.25、2.50、2.75、3.00、3.25、3.50 mm处的横截面积,计算服药后15 min相应血管位置的血管横截面积、面积扩张百分比及平均血管直径,记录患者在服药及检查后头晕、头痛、血压降低、面红、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本组服药前相比,服药后15 min对照组冠状动脉在2.00 mm~3.5 mm直径血管的横截面积及平均直径增大,试验组冠状动脉在2.00 mm~2.75 mm直径血管的横截面积增大,在2.00 mm~3.00 mm直径血管的平均直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服药后15 min比较,试验组服药后15 min在直径2.00 mm血管的横截面积、面积扩张百分比及平均直径增大,在2.75 mm~3.50 mm直径血管的横截面积、面积扩张百分比及平均直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速效救心丸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有扩张的作用,血管直径越小扩张作用越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效救心丸 冠状动脉 血管内超声 稳定型心绞痛
下载PDF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肾功能变化轨迹和肾脏损伤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勇 张翠翠 刘满意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63-2066,共4页
目的探究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S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肾功能变化轨迹和肾脏损伤情况。方法选取行PCI治疗的SCAD患者100例为SCAD组,另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10例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对SCAD患者PCI术前、术后肾功能水平... 目的探究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S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肾功能变化轨迹和肾脏损伤情况。方法选取行PCI治疗的SCAD患者100例为SCAD组,另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10例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对SCAD患者PCI术前、术后肾功能水平和肾脏损伤水平进行连续监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胱抑素(Cys)C、血肌酐(SCr)、血清尿酸(UA)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术前、术后7 d、14 d血清CysC、SCr、U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SCAD组PCI术后2、12、24、48 h血清CysC、SCr、UA水平明显升高(P<0.05),在术后第3天维持在最高水平,然后开始逐渐下降,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并随着时间增加维持在正常水平。血清CysC、SCr、UA均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呈明显负相关(r=-0.714、-0.753、-0.785,均P<0.05)。与术前比较,SCAD患者PCI术后2、12、24、48 h、3 d尿液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转载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KIM)-1、白细胞介素(IL)-18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48 h达到峰值,在术后第3天维持在最高水平。SCAD患者PCI术后2、12、24、48 h及术后3 d GFR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随着时间增加,GFR水平呈下降趋势,术后48 h达到最低值(P<0.05),在术后第3天维持在最低水平。结论PCI治疗会对SCAD患者的肾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在术后2 h至术后3 d易引起患者肾功能下降,增加肾脏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肾功能 肾脏损伤
下载PDF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郑婉 杨珊珊 +1 位作者 颜亚妮 张园园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住院治疗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造影检查冠状动脉为慢性完全闭塞(CTO... 目的探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住院治疗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造影检查冠状动脉为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Rentrop分级分为侧支循环形成的不良组(n=34)、良好组(n=4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NRF2与激活素A表达水平,Gensisi评分与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的关系用Spearman法分析,ROC曲线分析血清NRF2、激活素A水平对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不良组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及Gensini评分均显著高于良好组[(2.28±0.42)ng/ml比(1.46±0.37)ng/ml、(583.67±61.25)pg/ml比(472.12±54.26)pg/ml、(45.36±5.81)分比(28.49±4.33)分,t=9.251、8.605、14.889,P<0.05];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血清NRF2、激活素A联合预测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优于血清NRF2、激活素A各自单独诊断(Z二者联合-NRF2=2.345、Z二者联合-激活素A=2.639,P=0.019、P=0.008)。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两者联合对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激活素A 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相关性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征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风险的相关性
14
作者 宋书帅 张述文 +3 位作者 王松涛 李献良 邵岩 陈福磊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10期1-4,40,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特征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于青岛心血管病医院行PCI术治疗并完成1年随访的10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特征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12月于青岛心血管病医院行PCI术治疗并完成1年随访的10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ISR分为ISR组(50例)和无ISR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内OCT特征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系数分析PCI术后ISR的影响因素,通过绘制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对PCI术后ISR的预测效能。结果ISR组他汀类药物用量低于无ISR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无ISR组,最小管腔内径(MLD)小于无ISR组(t=11.596、5.562、8.498、10.185,P<0.05)。ISR组管腔面积、新生内膜负荷高于无ISR组,异质性内膜、脂质斑块和钙化占比高于无ISR组(t/χ^(2)=10.248、3.581、9.180、5.769、7.44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他汀类药物用量是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保护因素(OR=0.612,P<0.05),LDL-C、新生内膜负荷、异质性内膜和钙化是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危险因素(OR=13.635、4.953、14.000、12.667,P<0.05)。ROC曲线显示:他汀类药物用量的AUC为0.833,最佳截断值为18.34 mg/d;LDL-C的AUC为0.849,最佳截断值为2.01 mmol/L;新生内膜负荷的AUC为0.908,最佳截断值为48.9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00%、82.00%。结论他汀类药物、LDL-C和新生内膜负荷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具有较好预测价值,OCT特征之新生内膜负荷可作为评估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风险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稳定型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基于健康相关行为的生态学模式下的心脏康复延伸护理服务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自我管理能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15
作者 惠慧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5期1196-119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相关行为的生态学模式下心脏康复延伸护理服务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中对其术后自我管理能力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UAP(PCI治疗)研究,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相关行为的生态学模式下心脏康复延伸护理服务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中对其术后自我管理能力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UAP(PCI治疗)研究,2022年7月至2024年1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收治的行PCI治疗的80例UA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出院后的随访护理模式不同分为2组,分别为常规随访护理(对照组)、基于HPEM模式下的心脏康复延伸护理服务(HPEM组),每组40例,对比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生命质量、心功能、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出院时,2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生命质量、心功能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HPEM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生命质量、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CI治疗UAP患者在出院后随访期间采取基于HPEM模式下的心脏康复延伸护理服务,一方面增强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促进其服药依从性提升,另一方面还可更好地改善心功能,生命质量随之提升,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服药依从性 自我管理能力 心脏康复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研究
16
作者 逯平 赵艳菊 王玲玲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400-404,共5页
目的 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择期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统计其术后PTSD发生率;另收集患者年龄、... 目的 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择期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统计其术后PTSD发生率;另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患者PCI后PTSD发生的有关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术后共有27例发生PTSD,发生率为22.50%(27/120);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脂血症、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来源,以及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史均与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PTSD的发生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疾病恐惧进展感觉、创伤后成长水平、应对方式均与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PTSD的发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不良、疾病恐惧进展感觉强烈、创伤后成长水平低、消极应对均为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PT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偏回归系数=2.591、1.812、1.995、2.324,优势比=13.348、6.120、7.350、10.214,95%可信区间=4.224~42.178、2.386~15.700、2.688~20.101、3.513~29.699,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PCI后PTSD发生风险较高,而社会支持不良、疾病恐惧进展感觉强烈、创伤后成长水平低、消极应对是发生PTS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 影响因素 预后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入住冠心病监护病房予以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
17
作者 赵丹 刘笑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4期101-103,共3页
目的:分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入住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患者应用系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在2021年8月—2023年7月实施,样本为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在PCI后入住CCU,电脑... 目的:分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入住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患者应用系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在2021年8月—2023年7月实施,样本为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在PCI后入住CCU,电脑法分为系统组和参考组,各60例,系统组实施系统化护理,参考组实施普通化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估自护能力,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满意率。结果:施护后两组心绞痛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分值均低于施护前,且系统组低于参考组(P<0.05)。系统组自护能力评分高于参考组(P<0.05)。并发症在系统组有3.33%的发生率,在参考组有13.33%的发生率,即系统组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满意率较高,能预防PCI术后并发症,改善心理状态,提升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自护能力,建议在CCU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化护理 心血管事件 冠心病监护病房 满意率 冠状动脉介入术 自护能力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介入与保守治疗疗效对比研究
18
作者 何学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41-044,共4页
分析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别纳入行介入治疗的介入组(20例)和保守治疗的保守组(20例)。统计治疗总有效... 分析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别纳入行介入治疗的介入组(20例)和保守治疗的保守组(20例)。统计治疗总有效率,随访半年,统计随访时间内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因病再入院的发生率及心绞痛缓解情况、血运重建率及治疗费用。结果 与保守组相比,介入组治疗总有效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因病再入院的发生率、及心绞痛缓解情况、血运重建率的数值均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手术恢复效果好,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有利于提高患者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 重度冠状动脉狭窄 治疗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研究
19
作者 李凤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092-0095,共4页
论证围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推进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处置的作用质效。方法 2022年8月-2023年11月,将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两组,各64例,参照组执行即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处置,研究组执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论证围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推进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处置的作用质效。方法 2022年8月-2023年11月,将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两组,各64例,参照组执行即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处置,研究组执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处置,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测算数据值。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测算数据值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围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推进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处置,质效优良,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处置 即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处置 临床效能 测算对比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自我管理与生存质量的关系:基于疾病认知的中介效应分析
20
作者 佟瑶 高怀燕 《全科护理》 2024年第22期4346-4349,共4页
目的: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自我管理和生存质量,并探讨疾病认知在自我管理和生存质量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1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管理量表... 目的: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自我管理和生存质量,并探讨疾病认知在自我管理和生存质量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1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管理量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疾病认知量表对病人进行调查。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疾病认知、自我管理、生存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分析检验疾病认知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自我管理与生存质量间的中介作用。结果:1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自我管理量表、SAQ、疾病认知量表总分分别为(87.68±14.93)分、(63.10±10.79)分、(23.42±4.47)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自我管理总分与疾病认知总分呈正相关,生存质量总分与疾病认知总分呈正相关,自我管理总分与生存质量总分呈正相关(P<0.01);疾病认知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自我管理和生存质量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2.50%。结论:疾病认知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自我管理和生存质量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临床应注重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同时采取措施充分提高病人疾病认知水平,进而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自我管理 生存质量 疾病认知 中介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