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1
作者 门阔业 毛春凤 姚正灵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3期42-44,48,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非随机选取高密市人民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例。参照组采取... 目的研究分析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非随机选取高密市人民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例。参照组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组做经皮椎体成形术,分析组别间疾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参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就诊,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其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躯体功能能够有显著恢复,且手术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温俭 陈文明 胡芯源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30期56-59,共4页
目的观察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4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2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4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2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实验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随访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测量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的VAS评分、VAS评分改善率、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VAS评分、Cobb角均降低,其中实验组降低更显著;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改善率、治疗总有效率及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率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通过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腰背痛改善明显,术后患者后凸畸形率降低,脊柱功能恢复快,生活质量高,早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伊广坤 刘丽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年第14期64-65,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本院诊治的68例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随后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本院诊治的68例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随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痊愈人数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相比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许宇达 徐荣明 《浙江创伤外科》 2018年第4期666-667,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方...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方案。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以及X线椎体前缘高度水平变化。结果术前0.5小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术后3天以及30天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改善,较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以及术后30天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伤椎节段站立位与平卧位X片椎体前缘高度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伤椎节段站立位与平卧位X片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缓解患者疼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许宇达 徐荣明 《浙江创伤外科》 2017年第6期1071-107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方...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方案;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以及X线椎体前缘高度水平变化。结果术前0.5小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术后3天以及30天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改善,较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以及术后30天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伤椎节段站立位与平卧位X片椎体前缘高度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伤椎节段站立位与平卧位X片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缓解患者疼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TTM模式的健康宣教在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涂红梅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24期4126-4128,共3页
目的观察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TTM)模式的健康宣教在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IFF患者72例(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按入院顺序不同分组。常规组(36例)实施常... 目的观察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TTM)模式的健康宣教在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IFF患者72例(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按入院顺序不同分组。常规组(36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TTM组(36例)基于常规组实施TTM模式的健康宣教。对比两组遵医行为、护理效果满意度及干预前后自护能力(ESCA评分)、生活质量(GQOL-74评分)。结果TTM组遵医率高于常规组(97.22%比77.78%,P<0.05);TTM组护理6个月后ESCA、GQOL-74评分较常规组高(P<0.05);TTM组护理效果满意度高于常规组(94.44%比75.00%,P<0.05)。结论TTM模式的健康宣教应用于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IFF患者,能显著改善遵医行为,增强自护能力,提升生活质量与护理效果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式 健康宣教 老年 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PFNA和Inter Ta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岩 《临床医药实践》 2018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研究PFNA和Inter Ta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4例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按随机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32例。Ⅰ组进行PFNA内固定手术,Ⅱ组进行... 目的:研究PFNA和Inter Ta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4例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按随机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32例。Ⅰ组进行PFNA内固定手术,Ⅱ组进行Inter Tan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Ⅰ组的围术期指标均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方式都可以作为有效的治疗方法,PFNA在改善围术期指标方面更有优势,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NA INTER TAN 老年 不稳定型骨质疏松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PVP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疗效
8
作者 张皓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35期58-59,共2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10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10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65.0%),P<0.05。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为(5.0±0.8)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7.3±1.6)分,P<0.05。观察组Barthel评分为(74.9±6.2)分,高于对照组的Barthel评分(61.4±5.3)分,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保守治疗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群星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19期193-193,196,共2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拣选58例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29例与研究组29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评价两组患...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拣选58例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29例与研究组29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以及BI指数,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在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BI指数等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研究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的疗效显著。结论PVP治疗方法相比于一般治疗能更好的消除患者的疼痛反应,改善生活能力,临床应用时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陈旧性 不稳定型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疗效分析
下载PDF
PVP治疗38例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10
作者 吴波 《上海医药》 CAS 2019年第17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PVP治疗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陈旧性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患者脊柱骨折后的稳定性分为不稳定组(n=38)和稳定组(n=34),均进行PVP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h及术后8 h、7 d、30 d弯... 目的:探讨PVP治疗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陈旧性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患者脊柱骨折后的稳定性分为不稳定组(n=38)和稳定组(n=34),均进行PVP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h及术后8 h、7 d、30 d弯腰活动时的VAS评分和术前、术后站立位与平卧位的椎体前缘高度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8 h、7 d、30 d的VAS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前1 h(P <0.05);不稳定组患者术后8 h、7 d的VAS评分均低于稳定组(P <0.05);不稳定组术后站立位与平卧位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P <0.05)。结论:PVP治疗可以使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骨折处快速稳定,并有效缓解疼痛,最终治疗效果与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P 不稳定型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1
作者 黄国文 王明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69-72,共4页
观察在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治疗中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所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共74例,随机分组,各37例。药物保守治疗法用于对照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观察组。结果 VAS评分、并发症发生... 观察在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治疗中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所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共74例,随机分组,各37例。药物保守治疗法用于对照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观察组。结果 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Cobb角、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疾病治疗中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方法,治疗安全性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疼痛评分 椎体前缘高度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晗 徐执扬 +3 位作者 吴冯胜 吴飞华 苏新杰 梁喜斌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长钉组(n=42)和标准组(n=41)。长钉组采用加长... 目的探讨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长钉组(n=42)和标准组(n=41)。长钉组采用加长InterTan治疗,标准组采用标准InterTan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暴露时间、术中输血量、尖顶距(TAD)、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结果长钉组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长于标准组,术中出血量多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输血量、T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标准组,Harris评分高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长InterTan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取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效果,促进骨折愈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加长InterTan 髓内钉 老年
下载PDF
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13
作者 战怀杰 王孟东 赵志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59-0162,共4页
此次的研究主要探讨以及分析将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有效运用在陈旧性不稳定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病人医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选取的研究目标为来本院实施医治的44名陈旧性不稳定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病人,研究目标选取的时间... 此次的研究主要探讨以及分析将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有效运用在陈旧性不稳定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病人医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选取的研究目标为来本院实施医治的44名陈旧性不稳定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病人,研究目标选取的时间段为2021年6月份到2022年6月份期间,通过对44名病人进行对半划分,一共分成两个小组,22人为一组,即被称之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于22名对照组的病人我院开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进行医治,对于22名观察组的病人我院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手术进行医治,最后对两组病人的医治实际总效果以及病人医治的12个月以后的 VAS 得分情况和病人VAS 得分的改善情况以及病人的 Cobb 角情况和病人椎体前缘的改善情况展开回访以及对比分析。结果 医治以后,对照组病人的情况VAS 得分以及VAS 的改善情况显著要比观察组病人的差,且医治的12个月以后,对照组病人的 Cobb 角显著要比观察组病人的高,同时,对照组病人椎体前缘高度的改善率情况显著要比观察组病人的低,最后,在医治总效果方面,观察组病人的医治总效果要好于对照组病人,上述两组病人的研究数据展开比较,差别具备统计分析学意义(P<0.05)。结论 将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有效运用在陈旧性不稳定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病人医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效果良好,因此在临床上值得开展长期的运用以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下载PDF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PVP治疗疗效及对疼痛症状的改善分析
14
作者 张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期47-49,共3页
分析PVP(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式用于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疼痛改善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限定为本院2019年7月到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型脊柱骨折患者共计128例,其中常规保守治疗的64例患者... 分析PVP(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式用于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疼痛改善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限定为本院2019年7月到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型脊柱骨折患者共计128例,其中常规保守治疗的64例患者录为对照组样本、接受PVP术式干预的64例患者录为研究组,对比分析组间疗效、VAS评分、生理状态评价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相关数据差异。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较之对照组更高(P<0.05);组间术前VAS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干预后随着时间延长,组间VAS差异评分越来越大(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不同体位姿势下椎体前缘高度数据差异无意义(P>0.05);研究组同项数据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且术前术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显著,其中生活质量分值均占据优势(P<0.05)。讨论: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病情干预中,PVP术式的临床实施对患者生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显著,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患者预后生存质量提升,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PVP治疗疗效 疼痛症状 改善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方案用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泽 陈建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4期161-164,173,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方案用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112例采用内固定治疗;观...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方案用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112例采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131例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优良率、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患肢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可改善其髋关节功能,提升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长,减少并发症,保障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 内固定 围手术期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用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载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5期91-92,共2页
目的 :研究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东方市东方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 :研究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东方市东方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用PFNA内固定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其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用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其在术中的出血量,缩短其手术持续的时间,改善其髋关节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NA内固定术 半髋置换术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与内固定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军胜 张陆 +2 位作者 刘志昂 姚帅辉 高松明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13期38-40,共3页
目的:研究探讨运用人工股骨头与PFNA内固定在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我院骨科于2010年5月1日~2014年5月31日收治的121例7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 目的:研究探讨运用人工股骨头与PFNA内固定在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我院骨科于2010年5月1日~2014年5月31日收治的121例7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予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给予对照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PFNA内固定治疗方案;给予观察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比观察2组股骨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内置物并发症、Harris功能评分、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具体明晰人工股骨头与内固定在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结果。结果:121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6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假体无脱位、假体柄无下沉。对照组60例骨折愈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髋内翻畸形发生。观察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早(P〈0.05),内科并发症发生率低(P〈O.05),住院时间短(P〈0.05),手术时间相当(P〉0.05),但术中出血量多(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个月时2组Harris评分无差别(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下床时间早,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股骨头 PFNA内固定 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