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1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镁合金JeRP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庆磊 尹庆水 +2 位作者 黄金龙 马向阳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6-711,共6页
目的比较镁合金及钛合金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 reduction plate,JeRP)内固定系统对于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固定效果和应力分布。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寰椎的空间结构信息,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JeRP内固定系统固... 目的比较镁合金及钛合金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 reduction plate,JeRP)内固定系统对于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固定效果和应力分布。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寰椎的空间结构信息,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JeRP内固定系统固定寰椎前弓双骨折三维实体模型,利用Ansys软件模拟寰椎生理载荷中立位、屈伸、侧弯及旋转运动状态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镁合金及钛合金JeRP系统内固定后的应力分布,计算骨折端的移位和内固定材料的形变量分析内固定效果。结果 (1)所建JeRP内固定系统固定寰椎前弓双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应力分布合理。(2)JeRP系统内固定术后,在所有运动状态下,内固定系统主要应力均集中在JeRP钢板的中部及螺钉根部。屈伸运动时螺钉尖部以及侧弯运动时同侧螺钉中部亦承受较大应力。(3)生理载荷下,两种材料JeRP系统的钢板及螺钉最大应力均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内固定材料的形变量及骨折端的位移均非常小,骨折端均存在一定应力,但镁合金组大于钛合金组。结论两种材料JeRP内固定系统固定寰椎前弓双骨折时均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及良好的内固定效果,但理论上镁合金组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优于钛合金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 镁合金 JeRP内固定系统 有限元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志斌 刘延雄 郭龙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3年第19期2104-2105,共2页
目的探讨椎弓根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患者10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颈部切口愈合:Ⅰ期愈合6例,Ⅱ期愈合4例。无椎动脉及颈髓、神经根损伤,2例有神经症状患... 目的探讨椎弓根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患者10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颈部切口愈合:Ⅰ期愈合6例,Ⅱ期愈合4例。无椎动脉及颈髓、神经根损伤,2例有神经症状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逐渐改善。3例患者寰椎、枢椎融合时间6~18个月,颈椎旋转功能有较明显的受限;7例未行寰枢椎融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4~12个月,骨折愈合后取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无螺钉松动及断裂,无颈椎失稳、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可获得即时、可靠的稳定型,能对绝大部分骨折达到满意复位而无需行寰枢椎融合,骨折愈合后寰枢关节稳定,去除内固定保留关节的旋转功能,临床应用证明此方法安全、可靠、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 寰枢椎 钉棒系统
下载PDF
经口咽JeRP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生物力学和初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焦云龙 尹庆水 +2 位作者 夏虹 马向阳 艾福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3-739,共7页
目的 :评估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 fracture reduction plate,Je RP)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012年5月~2014年3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收集人体上颈椎尸体标本6例,2014年6月... 目的 :评估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 fracture reduction plate,Je RP)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012年5月~2014年3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收集人体上颈椎尸体标本6例,2014年6月模拟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中的前弓双骨折类型,以Je RP内固定系统模拟进行复位内固定术,并以三维运动实验机对标本C0-3节段在正常、骨折、内固定3种状态的负载(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加载的水平方向载荷为20N,左旋转、右旋转采用的载荷为2.0N·m的力矩)六向运动中性区及运动范围(ranges of motion,ROM)进行检测及分析。(2)2008年4月~2014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9~67岁,平均39岁;均以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其中7例无脊髓及神经损伤症状,1例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为D级,寰椎环3处骨折5例,单侧前后弓骨折3例;术前MRI均显示寰椎横韧带完整。8例均采用经口咽Je RP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并应用CT扫描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评估寰枢椎稳定性。结果:骨折组中性区与正常组中性区在屈伸、侧屈、旋转3个运动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的三维中性区值均明显大于正常组;固定组的中性区与正常组中性区在3个运动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的ROM与正常组ROM在3个运动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7.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枕颈部疼痛不适症状均获得改善,1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由D级改善至E级。所有患者口咽后壁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术后CT示骨折均达良好复位;术后6个月CT示骨折均骨性愈合,未见寰枢椎失稳及活动受限,初期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结论:Je RP内固定系统固定在实现对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复位及固定的基础上保留了上颈椎活动度,为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fferson骨折 稳定 寰椎 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 经口咽
下载PDF
JeRP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应用解剖及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焦云龙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0-343,共4页
目的:评价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reductionplate,JeRP)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应用解剖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60例寰椎标本根据JeRP内固定需要测量寰椎侧块后缘顶点到前缘的矢状面距离(LMAPsup... 目的:评价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reductionplate,JeRP)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应用解剖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60例寰椎标本根据JeRP内固定需要测量寰椎侧块后缘顶点到前缘的矢状面距离(LMAPsup)、侧块的最短矢状面长度(LMAPmin)、侧块进钉点与前结节距离(AO)、两侧块进钉点距离(AA’)及前弓最小直径(MD);(2)6例新鲜上颈椎标本,模拟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分型中的前弓双骨折,以JeRP模拟行内固定,并对正常、骨折、内固定3种状态标本的活动度进行检测并前后比较。结果:(1)LMAPsup、LMAPmin、AO、AA’及MD分别为(20.60±1.84)、(19.57±1.55)、(18.68±1.89)、(35.46±2.86)及(4.66±0.65)mm;(2)JeRP固定后上颈椎6向运动范围与正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eRP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和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骨折 稳定 jefferson骨折 应用解剖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后路寰椎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 被引量:7
5
作者 覃海飚 韦蒙 +4 位作者 刘义斌 刘智 曾明义 朱耿贇 肖增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钉板系统单纯寰椎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一2009年10月共收治外伤后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均有枕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VAS评分平均7.5分,4... 目的:探讨后路钉板系统单纯寰椎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一2009年10月共收治外伤后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均有枕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VAS评分平均7.5分,4例伴随脊髓功能损伤表现,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均采用后路钉板系统单纯经寰椎椎弓根固定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疗效、骨折复位及稳定性、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110-300ml,平均200ml,无脊髓损伤、硬膜破裂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枕颈部疼痛均明显减轻,术后VAS评分平均2.1分;伴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影像学复查示所有患者达解剖复位,螺钉位置良好。随访8-48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寰椎骨折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患者颈部的前屈与后伸35°-42°,平均38°;左右旋转60°-73°,平均66°;左右侧屈40°-45°,平均42°,颈椎活动度接近正常。结论:后路钉板系统单纯寰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具有复位效果好、融合率高、寰枢椎活动度保留完整、手术并发症少等特点,为Jefferson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fferson骨折 寰枢椎后路钉板系统 内固定
下载PDF
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晗 徐执扬 +3 位作者 吴冯胜 吴飞华 苏新杰 梁喜斌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长钉组(n=42)和标准组(n=41)。长钉组采用加长... 目的探讨加长InterTan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长钉组(n=42)和标准组(n=41)。长钉组采用加长InterTan治疗,标准组采用标准InterTan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暴露时间、术中输血量、尖顶距(TAD)、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结果长钉组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长于标准组,术中出血量多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输血量、TA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标准组,Harris评分高于标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长InterTan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取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效果,促进骨折愈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加长InterTan 髓内钉 老年
下载PDF
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7
作者 薛超 强廷会 +4 位作者 杜兴国 牟欢 郭忠尚 华云 赵家瑞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56~82岁,平均73.1岁。跌倒摔伤17例,道路交通伤2例。采用2018年新版AO/OTA骨折分类,A2以上为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其中A2.2型4例,A2.3型8例,A3.1型2例,A3.2型1例,A3.3型4例。患者术前均需行双髋关节正位及患髋侧位X线片,必要时行髋关节CT平扫及三维重建。患者均采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内固定手术治疗。统计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分析患者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5个月。19例患者住院时间10~23 d,平均15.4 d。手术时间0.75~2 h,平均1.2 h,术中显性出血量100~220 mL,平均160.7 mL。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为7~14 d,平均9.8 d。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1个月,无骨折不愈合。术后X线片显示复位好12例,可5例,差2例。术后3个月Harris功能评分68~97分,平均85.4分,其中优12例,良4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术后发生髋内翻2例。结论采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结合小切口钢丝捆扎固定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 加压髓内钉 不稳定型 髋关节
下载PDF
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8
作者 吴天河 刘亮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2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远端骨折采取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石膏小夹板固...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远端骨折采取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应用石膏小夹板固定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腕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为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提供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进行治疗,能够帮助加快患者腕关节的恢复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 腕关节功能 活动度 并发症
下载PDF
关节置换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对比 被引量:1
9
作者 朱睿智 曲强 +3 位作者 崔鹏飞 刘栋 张永涛 王昌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69-1874,共6页
背景: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可以通过闭合复位内固定得到很好的修复效果,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目前没有具有绝对优势的手术方式。目的:通过对比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相关指标,探究关节置换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老年不... 背景: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可以通过闭合复位内固定得到很好的修复效果,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目前没有具有绝对优势的手术方式。目的:通过对比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相关指标,探究关节置换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Gamma3组62例,采用Gamma3内固定系统治疗;关节置换组40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信息、住院情况、髋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Gamma3组和关节置换组在负重时间(P<0.001)、住院时间(P<0.05)、术中出血量(P<0.001),手术时长(P<0.001)方面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关节置换组平均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闭合复位内固定的Gamma3组短;Gamma3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长均优于关节置换组;②两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分项百分制髋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526,0.788,0.228);③提示关节置换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能使患者实现早期负重和功能锻炼;谨慎选择适合的患者和假体类型进行关节置换会使患者获得更大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稳定型 关节置换 骨质疏松 闭合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综合护理对弹性钉加尾帽治疗长度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儿的影响
10
作者 聂维 李立君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1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弹性钉加尾帽治疗长度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32例长度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弹性钉加尾帽进行治疗,均采用综合护理.观察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并发...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弹性钉加尾帽治疗长度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32例长度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弹性钉加尾帽进行治疗,均采用综合护理.观察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患肢康复情况.结果:32例患儿均接受随访,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对患儿患侧肢体行Harris评分,优良率为100%.未发生弹性钉自股骨远端进钉点退出、髋关节活动受限、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等并发症.轻度跛行1例,其余患儿均无患肢疼痛及跛行表现.结论:对弹性钉加尾帽固定治疗长度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儿应用综合护理,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度不稳定型 股骨干骨折 综合护理 弹性钉加尾帽
下载PDF
舒适护理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1
作者 荆聪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护理中,为其提供舒适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7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5),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目的:探讨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护理中,为其提供舒适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7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5),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舒适程度及心理状态(包括SDS、SAS评分)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舒适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康复中为其提供舒适护理服务可改善其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提高机体舒适度,值得借鉴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护理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生活质量 舒适度
下载PDF
内固定方式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影响
12
作者 彭建功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内固定方式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2月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内侧壁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 目的:探讨内固定方式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2月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内侧壁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髋部骨折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操作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失血量以及置管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9、3.270、6.021、6.670、12.054;χ^(2)=4.713、3.914;P<0.05)。结论:内固定方式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影响显著,选取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可加快术后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不稳定型 股骨转子间骨折 并发症
下载PDF
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
13
作者 陈胜利 黄涛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633-1636,共4页
目的:探析半髋关节置换术(HA)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接收的50例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动力髋螺钉固定术(DHS)治疗的25例纳入对照组,将... 目的:探析半髋关节置换术(HA)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治疗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接收的50例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动力髋螺钉固定术(DHS)治疗的25例纳入对照组,将采取HA治疗的25例纳入观察组。比较其手术指标,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牛津髋关节功能量表(OHS)评分、骨密度,记录其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假体松动或滑脱、关节疼痛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液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卧床及患肢恢复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FRS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FR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HS评分低于术前,观察组OH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密度高于术前,观察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采取HA治疗,可提高其骨密度,加快髋关节功能恢复进程,促使其患肢尽早恢复负重并开展日常活动,且安全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 不稳定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固定术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14
作者 蔡祥春 温子欢 潘琼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4期35-38,共4页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上饶市立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上饶市立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PFNA内固定,研究组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PFNA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Harris评分量表(HSS)评分时间、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SF-3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联合PFNA内固定能够有效改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富血小板血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
15
作者 余玉珍 孔来法 丁颖威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17-419,共3页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77.5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小(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均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88%,对照组死亡率为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使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疗效显著,有利于减少骨折区域的出血量,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棒系统 钢板内固定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于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16
作者 门阔业 毛春凤 姚正灵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3期42-44,48,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非随机选取高密市人民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例。参照组采取... 目的研究分析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非随机选取高密市人民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8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例。参照组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组做经皮椎体成形术,分析组别间疾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参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就诊,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其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躯体功能能够有显著恢复,且手术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17
作者 王梁 季烈峰 曹浙标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8期1197-1199,共3页
目的比较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经皮加压钢板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行双极长柄人工股骨... 目的比较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经皮加压钢板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行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B组行经皮加压钢板。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各时间点的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1、3、6个月,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与经皮加压钢板相比,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改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情况及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作用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 经皮加压钢板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手术与保守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估
18
作者 肖建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0期50-53,共4页
目的评估手术与保守治疗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金沙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06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比组(n=53)采取保守治疗,实践组(n=53)采取... 目的评估手术与保守治疗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金沙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06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比组(n=53)采取保守治疗,实践组(n=53)采取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掌倾角、尺偏角、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掌倾角、尺偏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实践组腕关节功能优于对比组,掌倾角、尺偏角均大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践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组治疗有效率为98.11%,高于对比组的8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1,P=0.037)。实践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腕关节功能与尺偏角,加快骨折愈合,且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腕关节功能 掌倾角 治疗有效率 并发症情况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9
作者 张良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5期153-155,共3页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21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5例。对...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21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Harris各维度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提高髋关节功能评分,降低围术期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自拟活血促愈汤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刘飞 刘志强 曹东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9期3312-3314,共3页
目的:基于钙磷代谢及骨折修复因子探究自拟活血促愈汤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科103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口服碳酸钙D 3片配合常规康复,... 目的:基于钙磷代谢及骨折修复因子探究自拟活血促愈汤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科103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口服碳酸钙D 3片配合常规康复,观察组52例在此基础上联合自拟活血促愈汤,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钙磷代谢、骨折修复因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钙磷代谢指标、血清骨折修复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应用自拟活血促愈汤联合术后常规干预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钙磷代谢水平,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骨形成蛋白-2(BMP-2)表达,促进骨形成,提升骨折修复质量与速度,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促愈汤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钙磷代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形成蛋白-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