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使用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研究
1
作者 陶贤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22期91-93,共3页
目的:探讨使用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不稳定性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掌侧组和背侧组。为掌侧组... 目的:探讨使用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不稳定性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掌侧组和背侧组。为掌侧组患者使用掌侧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为背侧组患者使用背侧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月掌侧倾斜度、尺侧偏离度及桡骨茎突高度,其术后腕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及其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术后6月两组患者掌侧倾斜度、尺侧偏离度及桡骨茎突高度均明显增加,P <0.05。与背侧组患者相比,掌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更低,P <0.05。结论:使用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提高其治疗的效果,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内固定术 钢板内固定术 不稳定性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累及背侧关节面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线地图特征:螺钉有效固定治疗术后移位
2
作者 胡流超 罗毅文 吴志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4-530,共7页
背景: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是桡骨远端骨折临床上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当骨折线累及背侧关节面时,掌侧钢板固定则存在术后背侧骨块移位风险,尤其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术后移位风险较高。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累及背侧关节面的骨折线特点,进而... 背景: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是桡骨远端骨折临床上最常用的固定方式,但当骨折线累及背侧关节面时,掌侧钢板固定则存在术后背侧骨块移位风险,尤其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术后移位风险较高。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累及背侧关节面的骨折线特点,进而深入研究累及乙状切迹背侧骨块发生术后移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提高复位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CT影像桡骨远端背侧骨折块数量1,2,3块及以上分别记为Ⅰ,Ⅱ,Ⅲ型骨折,分别绘制骨折线地图,分析其背侧骨折线形态特征。对存在乙状切迹背侧骨折的患者进行3个月以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乙状切迹背侧骨块移位分为移位组和无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和术后CT解剖参数。结果与结论:①对AO/OTA分型C型累及背侧关节面145例患者进行骨折线地图分析,其中根据背侧骨折块数量:Ⅰ型25例(17.2%)、Ⅱ型82例(56.6%)、Ⅲ型38例(26.2%);骨折线地图显示Ⅰ型骨折块骨折线主要累及乙状切迹,Ⅱ型主要累及乙状切迹和lister结节,Ⅲ型则累及乙状切迹、lister结节和桡侧柱背侧。145例患者中86.2%(125/145例)累及乙状切迹,其中Ⅲ型累及比例高达94.7%(36/38例),Ⅱ型88.0%(72/82例),Ⅰ型68%(17/25例)。②76例AO/OTA分型C型累及乙状切迹背侧患者纳入进一步研究,其中术后未移位组65例,移位组11例;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术前CT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背侧边长(d1)、尺侧边长(d2)、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背侧高度(d4)和钢板距桡骨尺侧边缘距离(d5)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乙状切迹背侧骨块累及下尺桡关节占比[d2/(d2+d3)]、乙状切迹背侧骨块关节面占比(s1/s2)、尺侧螺钉尾端距背侧乙状切迹边缘的距离(d6)和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螺钉固定的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乙状切迹骨块螺钉固定的数量是影响尺背侧乙状切迹骨块移位唯一的危险因素(P<0.05)。④提示在累及桡骨背侧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中,Ⅱ型最常见,Ⅲ型和Ⅰ型次之,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乙状切迹背侧骨块。而乙状切迹背侧骨块其受下尺桡关节韧带影响易发生术后移位,术中至少1枚有效螺钉固定能降低其移位风险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乙状切迹骨块 钢板 内固定 骨折线
下载PDF
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3
作者 欧星 张明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05-0008,共4页
研究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2020年1月到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均... 研究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2020年1月到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背侧移位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实施掌侧单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可提升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钢板内固定术 移位桡骨稳定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掌侧与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全波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3期67-69,共3页
目的比较掌侧与背侧入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每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尺倾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应用SPSS1... 目的比较掌侧与背侧入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每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尺倾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应用SPSS18.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t检验和2.检验。结果 52例患者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10.2个月),两组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比较,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掌侧组与背侧组患者术后尺倾角、掌倾角、桡骨高度恢复比较,P>0.05。结论两组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掌侧入路组更优于背侧入路组,在骨折端复位(尺倾角、掌倾角、桡骨高度)都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路 入路 桡骨骨折 疗效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研究
5
作者 马文灿 施晓青 穆中杰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危险因素及与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旨在为术前手术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危险因素及与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旨在为术前手术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共8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分为移位组(19例)和未移位组(61例),比较移位组和未移位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CT影像学特征指标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间相关性。结果移位组术前总移位距离显著大于未移位组(P<0.05);移位组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显著小于未移位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移位距离、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均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移位距离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呈正相关(P<0.05);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均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呈负相关(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与多种CT影像学特征指标有关;同时随术前总移位距离增加、骨块横向宽度、骨块横纵比及背侧关节内骨块体积缩小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风险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内固定手术 关节内骨块移位 危险因素 CT
下载PDF
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7期166-168,共3页
目的观察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06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掌侧锁定板治疗。观察2组患者... 目的观察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06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掌侧锁定板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患者实施治疗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关节功能。结果观察者患者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者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指标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指标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1)。结论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促进骨折尽快愈合,并降低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不稳定性骨折 锁定板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7
作者 罗斌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2797-2799,共3页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80例,按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石膏外固定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掌侧锁定加...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80例,按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石膏外固定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关节功能评分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尺偏角、掌倾角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为45.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实施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接骨板 桡骨不稳定性骨折 并发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入路植骨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古霖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入路植骨在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患者,将其进行奇偶排序,奇数28例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与分析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入路植骨在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患者,将其进行奇偶排序,奇数2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入路植骨进行治疗,偶数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掌侧锁定钢板联合掌侧入路植骨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后活动范围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主动活动范围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联合背侧入路植骨能够显著地改善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钢板 入路植骨 桡骨不稳定性骨折
下载PDF
掌背侧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兴 刘鸿 +6 位作者 鄢含坤 夏正东 杨朝晖 向成浩 刘清高 黄高 陈文革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期80-81,共2页
目的:研究掌背侧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07例,依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术,观察组选择掌侧入路钢板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目的:研究掌背侧手术入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07例,依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术,观察组选择掌侧入路钢板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经1年随访,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未出现桡骨缩短,关节面台阶均<1 mm。两组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尺偏角、掌倾角、愈合时间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时选择掌、背侧手术入路均可获得确切的疗效,但掌侧入路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选择手术入路时应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 不稳定性骨折 入路 入路 优良率 并发症
下载PDF
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盼 赵庆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86-389,共4页
目的探讨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2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记录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活动度、影像学检查指标(掌倾角、尺偏... 目的探讨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2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记录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活动度、影像学检查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采用DASH评分和Mayo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9.0±1.3)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术后无切口感染、肌腱断裂、重度神经损伤及骨折复位丢失、继发移位、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9~14(10.8±1.5)周。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度:桡屈患侧小于健侧(P<0.05),背屈、掌屈、尺屈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指标: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2~34(10.2±9.6)分;Mayo评分64~98(85.4±12.7)分,优良率16/20。结论掌、背侧微型钢板联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及稳定的内固定效果,患者能早期进行腕关节锻炼,更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微型钢板 掌、
下载PDF
掌侧入路斜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正洲 丁鹏 +2 位作者 汪洋 陈连梅 姚永成 《当代医学》 2012年第32期88-88,共1页
目的分析掌侧入路斜T型钢板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7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分为开放组和试验组,平均每组35例。开放组患者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掌侧入路斜T型钢板进行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 目的分析掌侧入路斜T型钢板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7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分为开放组和试验组,平均每组35例。开放组患者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掌侧入路斜T型钢板进行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优良率94.3%)明显优于开放组(优良率74.3%);住院治疗时间([14.8±1.9)d]明显短于开放组([26.2±2.3)d]。结论应用掌侧入路斜T型钢板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路 斜T型钢板 桡骨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 治疗
下载PDF
掌侧T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12
作者 许龙吉 崔正默 《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 2008年第19期72-72,30,共2页
目的介绍掌侧T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掌侧T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7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AO分型[1]:B3型:8例,C1型:12例,C2型:11例,C3型:6例。术后第1天开... 目的介绍掌侧T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掌侧T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7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AO分型[1]:B3型:8例,C1型:12例,C2型:11例,C3型:6例。术后第1天开始主,被动关节功能锻炼。结果33例患者术后获得6~16个月随访,按Dienst等[2]功能评估方法:优:25例,良:6例,可:2例。结论掌侧T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牢固、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桡骨骨折 T形接骨板
下载PDF
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继夏 曾行松 王爱辉 《实用医技杂志》 2014年第11期1228-1229,共2页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桡骨远端未累及关节的骨折及儿童的干骺端骨折通过典型的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方法可获得预期的成功[1]。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闭合复位治疗难以成功,复位后易出现再错位与畸形愈合,出现腕...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桡骨远端未累及关节的骨折及儿童的干骺端骨折通过典型的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方法可获得预期的成功[1]。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闭合复位治疗难以成功,复位后易出现再错位与畸形愈合,出现腕关节疼痛,旋转受限,握力减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应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4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不稳定性骨折 临床疗效 固定治疗 锁定钢板 腕关节疼痛 桡骨骨折 闭合复位治疗
下载PDF
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浩 方加虎 +1 位作者 宋李军 李翔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7-720,共4页
目的:观察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行背侧入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2.5±16.1)岁。患者行背侧或掌背侧联合入... 目的:观察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行背侧入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2.5±16.1)岁。患者行背侧或掌背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测量末次随访腕关节影像学数据,腕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结果:70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5例出现背侧肌腱激惹,13例取出背侧钢板,取出率18.6%,末次影像学测量结果及患者功能评分优良。结论:无法通过掌侧入路直接复位或充分复位以及背侧骨折不稳定无法经掌侧固定的桡骨远端骨折,经背侧入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术中背侧钢板的合理放置及伸肌支持带皮瓣覆盖技术可以减少背侧钢板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入路 桡骨骨折 适应证
下载PDF
掌侧及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敏 严晓玲 +3 位作者 李玉前 王晓东 李宏斌 张建华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第6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掌侧及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 Med、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10月,同... 目的:探讨掌侧及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 Med、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10月,同时辅助其他检索方法,收集掌侧及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提取结果数据,并采用Rev Man5.0系统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掌侧入路组和背侧入路组在影像Lidstrom评分尺偏角比较[MD=1.28,95%CI(0.23,2.33),P=0.02]、术后远期并发症(肌腱黏连、腕关节旋前、旋后受限、拇长伸肌腱刺激)[OR=0.30,95%CI(0.17,0.54),P<0.000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在Gartland-Werley评分[OR=1.00,95%CI(0.59,1.72),P=0.99]、影像学Lidstrom评分掌倾角比较[MD=-0.14,95%CI(-0.94,0.56),P=0.73]、术后骨折愈合时间[MD=0.10,95%CI为(-0.60,0.80),P=0.61]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在影像Lidstrom评分尺偏角比较及术后远期并发症(肌腱黏连、拇长伸肌腱刺激、腕关节旋前、旋后受限)方面优于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而在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入路 入路 内固定 META分析
下载PDF
折顶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侧移位型骨折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红锁 黄克 +3 位作者 李林 孙达准 古松 杜刚 《中医药导报》 2010年第6期74-74,共1页
儿童尺桡骨远端背侧移位型骨折单纯行牵引手法整复,骨折断端复位困难,且复位后骨折端不稳定,容易移位,部分患者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2006年10月至2009年4月,笔者应用折顶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侧移位型骨折27例,疗效满... 儿童尺桡骨远端背侧移位型骨折单纯行牵引手法整复,骨折断端复位困难,且复位后骨折端不稳定,容易移位,部分患者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2006年10月至2009年4月,笔者应用折顶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侧移位型骨折2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顶手法复位 桡骨移位
下载PDF
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廖立祥 《中外医学研究》 2015年第7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石... 目的:观察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疗,研究组接受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掌倾角、尺偏角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关节评分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 锁定加压接骨板 不稳定性骨折
下载PDF
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 被引量:6
18
作者 方建蒙 《中外医疗》 2017年第3期110-111,114,共3页
目的分析将掌侧锁定板应用于桡骨远端的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桡骨远端的不稳定骨折患者48例,依照治疗方式差别分成掌侧组与石膏组,各组24例,石膏组实施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掌侧... 目的分析将掌侧锁定板应用于桡骨远端的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桡骨远端的不稳定骨折患者48例,依照治疗方式差别分成掌侧组与石膏组,各组24例,石膏组实施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掌侧组则实施掌侧锁定板治疗,对比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石膏组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8.14±2.54)周、手术时间为(74.59±8.35)min,与掌侧组患者的(12.41±2.02)周、(50.37±5.64)min相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膏组患者关节面的台阶为(1.52±0.34)mm、掌倾角为(14.62±3.21)°、桡骨短缩为(3.12±1.03)mm、尺偏角为(12.54±3.67)°,与掌侧组患者(0.64±0.11)mm、(22.58±4.06)°、(1.02±0.51)mm、(21.85±3.9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掌侧锁定板应用于桡骨远端的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可以改善患者尺偏角与掌倾角等指标,能够缩短手术之间与骨折愈合的时间,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板 桡骨 不稳定性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柳陆 罗涛 +3 位作者 彭建 张云航 殷子敬 黎成成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期47-50,共4页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下保留与不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21例。两组均选择掌侧入路,A组予以保留旋前方肌治疗,B组予以切开旋前方肌治疗。比较...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下保留与不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21例。两组均选择掌侧入路,A组予以保留旋前方肌治疗,B组予以切开旋前方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3个月前臂旋转及腕关节功能活动度。结果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40±0.25)周短于B组的(11.70±0.37)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个月,A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分别为(70.1±1.2)、(70.3±1.9)°,均大于B组的(60.3±2.1)、(60.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两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3个月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下无论是否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若关节面复位理想,都能获得理想的骨愈合和良好的腕关节功能,但在早期前臂旋转功能康复方面,保留旋前方肌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桡骨骨折 旋前方肌 入路
下载PDF
CT评估桡骨远端骨折背侧粉碎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20
作者 董鸿锋 方申雲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1期2180-2182,共3页
目的探究CT桡骨远端骨折背侧粉碎的价值,及其可能相关的放射学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就诊于本院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4例,根据是否存在背侧粉碎的将患者分为两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体重指... 目的探究CT桡骨远端骨折背侧粉碎的价值,及其可能相关的放射学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就诊于本院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4例,根据是否存在背侧粉碎的将患者分为两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MI)。通过股骨颈的T评分评估骨密度(BMD),比较两组复位前放射学参数的差异。结果其中合并粉碎组44例,未合并粉碎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BMI、BMD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所有放射学参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无粉碎组所有放射学参数,包括RI(19.31±5.69 vs.16.21±6.31;P=0.034)、VT(-6.41±6.33 vs.11.88±7.26;P=0.001)和UV(3.11±1.05 vs.4.21±1.65;P=0.002)均优于粉碎组。此外,粉碎组中合并尺骨骨折的患者比例较高(33/11 vs.15/15;P=0.027)。在多变量分析中,合并尺骨骨折是背侧粉碎的唯一显著预测因素(P=0.029,OR=2.267,95%置信区间:1.085~4.736)。结论在DRFs的患者中,背侧粉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合并尺骨骨折与DRFs背侧粉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粉碎 尺骨骨折 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