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青芳 梁江红 邓胜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能否成为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28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8例)为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能否成为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28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8例)为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1)不稳定粥样斑块组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分别为(52.25±8.06)mg/L、(38.37±6.33)mg/L、(26.45±9.76)mg/L,P=0.000。(2)脑梗死组不稳定粥样斑块的比例(38.3%)明显高于对照组(16.7%),P<0.05。结论:Lp-PLA2可能是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
下载PDF
建立实验性大鼠不稳定粥样斑块模型的可行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晓芬 张存泰 +2 位作者 徐仁德 操明 阮磊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3期223-227,共5页
目的 探索一种建立实验性大鼠不稳定粥样斑块模型的可行方法.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大鼠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组(A1、A2、A3组),每组各10只.A1、A2模型组大鼠使用高脂饲料+维生素D3复合造模,A3组大鼠... 目的 探索一种建立实验性大鼠不稳定粥样斑块模型的可行方法.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大鼠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组(A1、A2、A3组),每组各10只.A1、A2模型组大鼠使用高脂饲料+维生素D3复合造模,A3组大鼠使用高脂饲料+维生素D3+大鼠血管内皮球囊损伤复合造模.A1组大鼠喂食高脂饲料1,A2和A3组大鼠喂食高脂饲料2,C组大鼠喂食普通标准饲料.16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身长、体重及血脂水平,观察胸主动脉病理学变化,流式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数量.结果 各模型组大鼠血脂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高于C组.A1组大鼠因造模过程中食欲严重低下,16周末死亡6只,剩余4只生长发育缓慢,A2、A3组大鼠体型肥胖,C组大鼠生长发育正常.主动脉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A3组大鼠胸主动脉形成了不稳定粥样斑块,A1、A2组大鼠胸主动脉只观察到动脉壁硬化,C组大鼠呈现正常形态的胸主动脉.C组、A1组和A2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显著低于A3组大鼠, A1、A2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较C组大鼠轻微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脂饲料的配方及大鼠动脉内膜的损伤对建立大鼠不稳定粥样斑块模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利用特殊的高脂配方饲料加上维生素D和球囊损伤血管内膜,可以建立一种可行的实验性大鼠不稳定粥样斑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粥样斑块 大鼠模型 高脂配方饲料 球囊损伤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迟海涛 金蕊 +1 位作者 丛博 白鹰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3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入组的TIA患者及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短暂性脑缺血...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入组的TIA患者及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P<0.01)。结论血清Lp-PLA2是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检测血清Lp-PLA2可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
下载PDF
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血液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魏钧伯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2年第2期83-86,共4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急、危害严重,其基本原因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因此,早期识别或发现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并及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合分析多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急、危害严重,其基本原因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因此,早期识别或发现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并及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合分析多种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相关的化学标志物,评价其特点、相关性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不稳定粥样斑块 炎症反应 血液标志物 研究进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燕燕 白树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0年第4期425-428,共4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塞患者97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并选取健...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塞患者97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不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1.3%)远高于非进展组(60.8%),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86.9%),发生率也远高于非进展组(23.5%);在进展组中,不稳定粥样斑块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者占16例(34.8%)远高于合并轻中度颈动脉狭窄者;进展组、非进展组与对照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15±9.53)mg/L、(2.8±6.9)mg/L、(1.34±1.02)m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能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不稳定颈动脉斑块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进展性卒中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燕燕 白树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4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09-09~2010-05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09-09~2010-05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89.8%)远高于非进展组(58.7%),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85.8%),发生率也远高于非进展组(25.9%);在进展组中,同侧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中多发病灶发生率为80.7%(DWI成像);进展组、非进展组与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为(19.4±5.1)μmol/L、(13.7±4.1)μmol/L、(8.3±1.7)μmol/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能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不稳定颈动脉斑块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循环红细胞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粥样斑块进展
7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9年第1期8-8,共1页
已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灶中存在红细胞膜,而且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循环红细胞总胆固醇增加;红细胞上结合有白介素-8(1L-8),在动脉粥样斑块内出血时释放并进入斑块。因此,IL-8可能参与炎症级联反应,导致动脉... 已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灶中存在红细胞膜,而且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循环红细胞总胆固醇增加;红细胞上结合有白介素-8(1L-8),在动脉粥样斑块内出血时释放并进入斑块。因此,IL-8可能参与炎症级联反应,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希腊德谟克里特大学医学院Tziakas等的研究证实,与慢性稳定心绞痛(CSA)患者比较,ACS患者红细胞膜上IL-8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粥样斑块 急性冠脉综合征 循环红细胞 动脉硬化斑块 动脉斑块 IL-8水平 红细胞膜 总胆固醇
原文传递
中药复方制剂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袁丽婷 赵卫 《四川中医》 2009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稳斑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住院患者200例,以中药制剂稳斑胶囊每天3次,每次2.4粒胶囊,4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检测血脂、血粘度、血...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稳斑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住院患者200例,以中药制剂稳斑胶囊每天3次,每次2.4粒胶囊,4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检测血脂、血粘度、血凝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斑块的变化,并与治疗前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斑块均有消退;血脂检查表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血粘度检查表明全血粘度切变率、血浆粘度、压积均有明显降低;血凝检查表明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T)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Fbg-%)、D-二聚体(DDIM)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制刺稳斑胶囊能有效调控血脂,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及减小斑块的作用,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不稳定斑块 中药复方制剂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颈动脉IMT及不稳定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阚秀珍 梁冰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6-49,57,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CP)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2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CP)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26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被纳入研究,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3浓度。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IMT水平、斑块是否形成及其稳定性。收集研究对象糖尿病病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lc,HbA1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ratio,NLR)等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血清25(OH)D3水平分为非缺乏组和缺乏组。结果血清25(OH)D3缺乏组颈动脉IMT水平较非缺乏组显著增高。相关分析提示血清25(OH)D3与CIMT负性相关,回归分析证明25(OH)D3是CIMT独立危险因素(β=-0.008,P<0.01)。在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中血清25(OH)D3浓度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归分析证实,血清25(OH)D3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0,95%CI:0.702~0.912,P=0.001)。结论维生素D低水平可能会导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并对预测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血清25羟维生素D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不稳定硬化斑块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与颈动脉斑块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毅 伍健明 +4 位作者 张猛 刘晓佳 张协军 张秋生 黄贤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23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与颈动脉斑块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斑块类型进行划定,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浆和斑块组织提取物中Lp-PLA2含... 目的探讨外周血与颈动脉斑块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斑块类型进行划定,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浆和斑块组织提取物中Lp-PLA2含量后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检验显示,斑块类型对血浆Lp-PLA2水平有影响(P<0.05)。进一步采用SNK-q检验显示,Lp-PLA2水平变化关系:无斑块组<稳定粥样斑块组<不稳定粥样斑块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与颈动脉斑块内Lp-PLA2表达相关性对比发现,2个部位该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831,P=0.008)。结论 Lp-PLA2可能是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外周血与颈动脉斑块内Lp-PLA2表达呈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LP-PLA2 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
下载PDF
微囊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绪昆 井永乐 李明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微囊泡与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12-2015-09因胸痛、胸闷等症状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诊并住院的患者共471例,分别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4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103例和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微囊泡与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12-2015-09因胸痛、胸闷等症状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诊并住院的患者共471例,分别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4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103例和冠状动脉正常人(对照组)123例。检测入选研究对象的血浆微囊泡水平,比较ACS组、SA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浆微囊泡浓度的差异。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价微囊泡对不稳定性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ACS组患者血浆微囊泡水平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1),SA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与U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LP(a)]、C反应蛋白(CRP)和微囊泡均为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微囊泡诊断不稳定性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结论:微囊泡与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泡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不稳定硬化斑块
原文传递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炎症因子及中药干预概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海涛 龚少愚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8期714-715,共2页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内皮功能受损及随后产生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以及冠状动脉痉挛,不完全冠状动脉闭塞所致。其中斑块不稳定性是产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始动因素,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内皮功能受损及随后产生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以及冠状动脉痉挛,不完全冠状动脉闭塞所致。其中斑块不稳定性是产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始动因素,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中药干预 炎症因子 斑块破裂 不稳定粥样斑块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内皮功能受损 冠状动脉痉挛
下载PDF
灯盏花素辅治老年人不稳定心绞痛21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元忠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77-177,共1页
关键词 不稳定心绞痛 疗效观察 灯盏花素 老年人 辅治 不稳定粥样斑块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血流量
下载PDF
两种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86例观察
14
作者 孙莉 任晓红 +2 位作者 肖润平 张保珍 白春波 《蛇志》 2005年第4期271-271,共1页
不稳定心绞痛(UA)病理基础为不稳定粥样斑块,可随时进展为心肌梗死,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本文对比两种低分子肝素(LMWH)对UA的疗效及安全性.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粥样斑块 不稳定心绞痛 病理基础 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 安全性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标志物 被引量:5
15
作者 沈潞华 《中国医刊》 CAS 2006年第1期4-6,共3页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关标志物 易损斑块 不稳定粥样斑块 血管平滑肌细胞 淋巴细胞浸润 急危重症 病理基础 血管痉挛 相互作用
下载PDF
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占凌辉 陈群 《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27-531,共5页
关键词 炎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不稳定粥样斑块 免疫反应
下载PDF
中医辨证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
17
作者 程全周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年第6期678-678,共1页
胸痹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特别是真心疼(急性心肌梗死),更是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大量临床研究证明,绝... 胸痹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特别是真心疼(急性心肌梗死),更是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大量临床研究证明,绝大多数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不稳定粥样斑块溃破引发出血,以致管腔内血栓形成,进而导致管腔闭塞而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辨证治疗 高脂血症 冠状动脉硬化 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粥样斑块 疗效 人类健康 生活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