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的血hs-CRP水平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文跃 赵合庆 +2 位作者 李文 包仕尧 余荣水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9-261,267,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斑块可能的血清学标志。方法对8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行血高敏C-反应蛋...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斑块可能的血清学标志。方法对8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行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结果①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79.55%),其中36例(40.91%)伴不稳定斑块且多位于梗死侧,梗死侧不稳斑块构成比显著高于非梗死侧(P〈0.001)。②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及对照组;危险度分析显示血hs—CRP水平升高易发生不稳定斑块(OR=2.05,95%CI1.419~7.3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与不稳斑定块有关(P〈0.05)。结论①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关系密切。②hs—CRP可能是一项独立的反映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不稳定颈动脉斑块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8与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旋 曹秉振 《实用医药杂志》 2007年第8期997-998,共2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的撕裂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关键环节.通常认为斑块的破裂是由于局部组织中蛋白酶活动失衡的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在这一病理改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MMP-8与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密切关系.以前研...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的撕裂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关键环节.通常认为斑块的破裂是由于局部组织中蛋白酶活动失衡的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在这一病理改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MMP-8与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密切关系.以前研究认为斑块的不稳定性主要与MMP-2、MMP-9有关,认为MMP-8主要来源于嗜中性粒细胞,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中性粒细胞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8 不稳定颈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关系
3
作者 崔敏 杨超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88-491,共4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关系。方法 选择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脑梗死30例(脑梗死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关系。方法 选择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脑梗死30例(脑梗死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低于脑梗死组(P<0.05)。Logtis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随着斑块面积增大,血清尿酸水平升高(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关系密切,血清尿酸水平是患者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早期监测血清尿酸水平,可更好地评估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为疾病早期诊治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清尿酸水平 动脉不稳定斑块
下载PDF
补肾化痰通脉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临床观察
4
作者 杨进平 袁磊 王敏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8期105-108,共4页
目的 观察补肾化痰通脉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明确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予... 目的 观察补肾化痰通脉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明确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予西药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补肾化痰通脉颗粒。观察每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性斑块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指标水平以及评定中医证候积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最大斑块大小明显改善,但两组间的最大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脂水平均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肾化痰通脉法可能通过改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水平,控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动脉不稳定斑块 肾虚痰瘀证 补肾化痰通脉法
下载PDF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郭慧娟 李天艺 李媛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及内分泌科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31例中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及内分泌科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31例中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双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158),稳定斑块组(n=115),不稳定斑块组(n=158)。分析3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男性比率、吸烟比率、饮酒比率、糖尿病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LR、PLR、SII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NLR、PLR、SII是影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SII、NLR、PLR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4、0.711、0.648,灵敏度分别为62.7%、60.1%、83.5%,特异度分别为80.0%、73.0%、40.9%,截断值分别为455.01、2.06、102.30。结论SII为中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具有预测价值,且SII的预测价值优于NLR、PLR,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缺血性脑卒中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动脉不稳定斑块 中老年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五聚素3、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可溶性CD40配体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红叶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3年第15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五聚素3(PTX3)、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可溶性CD40配体(sCD40)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早期预测斑块稳定性、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月至2...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五聚素3(PTX3)、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可溶性CD40配体(sCD40)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早期预测斑块稳定性、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4例老年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21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3例)。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入院时血清PTX3、VE-cadherin、sCD40水平,分析入院时血清PTX3、VE-cadherin、sCD40水平与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结果不稳定斑块组IMT、NIHSS评分、Lp-PLA2、Hcy、血清PTX3、VE-cadherin、s CD40水平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入院时血清PTX3、VE-cadherin、sCD40水平与IMT、NIHSS评分、LpPLA2、Hcy、是否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呈正相关(P<0.05);入院时血清PTX3、VE-cadherin、sCD40水平联合诊断老年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AUC为0.802,最佳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24%、65.12%。结论血清PTX3、VE-cadherin、sCD40水平与老年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提供参考,以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脑梗死 冠心病 动脉不稳定斑块 PTX3 VE-CADHERIN sCD40
下载PDF
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董海燕 王建明 曹志萍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34期7410-7411,共2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42例,非进展性卒中组64例,根据颈动脉检查又将脑卒中分为无斑块组、稳斑块组...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42例,非进展性卒中组64例,根据颈动脉检查又将脑卒中分为无斑块组、稳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远高于非进展组,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发生率也高于非进展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监测不稳定粥样斑块对预测脑卒中的病情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不稳定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炎症介质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晓莉 吴世政 侯倩 《青海医药杂志》 2014年第12期77-79,F0004,共4页
脑卒中已经成为继缺血性心脏病后全球60岁以上人群第二大导致死亡的原因,其中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25%~35%由不稳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在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以及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的破裂、溃疡和斑块内出血的过程中... 脑卒中已经成为继缺血性心脏病后全球60岁以上人群第二大导致死亡的原因,其中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25%~35%由不稳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在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以及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的破裂、溃疡和斑块内出血的过程中,始终都有各种炎症细胞和大量炎症介质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不稳定颈动脉斑块 炎症介质
原文传递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8
9
作者 李青芳 梁江红 邓胜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能否成为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28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8例)为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能否成为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28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8例)为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1)不稳定粥样斑块组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分别为(52.25±8.06)mg/L、(38.37±6.33)mg/L、(26.45±9.76)mg/L,P=0.000。(2)脑梗死组不稳定粥样斑块的比例(38.3%)明显高于对照组(16.7%),P<0.05。结论:Lp-PLA2可能是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
下载PDF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转归的临床观察及随访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淼 杨宏 +2 位作者 鲁杨 蒋立军 王捷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49-1351,共3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于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筛查,其中110例发现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接受中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于3、6个月...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于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筛查,其中110例发现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接受中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于3、6个月进行随访,110例患者中48例接受PAS三联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 1次/d,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普罗布考500 mg 2次/d),36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26例未坚持按医嘱服药。分别比较治疗前、3、6个月时超声结果。结果 3个月随访110例患者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完全转化为稳定斑块或斑块消失的有3例,转化为混合斑块的22例,不稳定斑块共85例(未治疗组有2例有新发不稳定斑块形成);6个月随访完全转化为稳定斑块或斑块消失的有22例,转化为混合斑块的29例,不稳定斑块的59例(未治疗组有4例有新发不稳定斑块形成);6个月内PAS组和未治疗组各有2例出现症状性脑梗死。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向混合斑转化的时间约3个月,转化为稳定斑块的时间约6个月或更长时间;PAS三联药物,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治疗效果可促进脑梗死患者颈部不稳定斑块向混合斑块和稳定斑块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不稳定斑块 脑血管病
下载PDF
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MCP-1、VCAM-1表达、脂质代谢、踝臂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芳 马玉梅 +4 位作者 魏德芝 霍清萍 刘龙民 洪庆祥 严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5年第22期2400-2402,2427,共4页
目的观察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炎症因子、脂质代谢、踝臂指数的影响。方法将7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干预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稳消方。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人血清单核细... 目的观察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炎症因子、脂质代谢、踝臂指数的影响。方法将7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干预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稳消方。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人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血脂水平及踝臂指数变化。结果最终完成研究69例,对照组36例,干预组33例。2组治疗后MCP-1、VCAM-1、血脂水平及踝臂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干预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消方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踝臂指数,从而达到延缓动脉硬化、减少斑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不稳定斑块 稳消方 炎症因子 脂质代谢 踝臂指数
下载PDF
糖调节受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蔚 丁美萍 +1 位作者 王浩初 彭晓慧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2015-2017,共3页
目的观察糖调节受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3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7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 目的观察糖调节受损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39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7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和糖耐量试验,结合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和糖调节受损情况,分析糖调节受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中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中糖调节受损者所占比例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高(P<0.05,P<0.01),其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作用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结论糖调节受损参与并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可通过早期干预血糖调节防治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 糖调节受损 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炎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及相关护理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虹 陈华慧 吴多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766-3768,共3页
目的:探讨炎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并分析护理干预对于其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炎症因子表达检测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目的:探讨炎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并分析护理干预对于其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炎症因子表达检测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厚度超声测量。观察组在治疗的同时配合积极地分级心理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的血清CRP、IL-8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与精神病性得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量与颈动脉斑块厚度高于正常人,积极的分级护理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炎症 动脉不稳定斑块 护理
下载PDF
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纤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季建中 翟江 +1 位作者 侯惠敏 李冬梅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12-1113,共2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LG)和D-二聚体(D-D)的关系。方法通过测定104例脑梗死患者血浆T-PA,PAI,PLG,D-D,再根据颈动脉超声多普乐检查结果,...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LG)和D-二聚体(D-D)的关系。方法通过测定104例脑梗死患者血浆T-PA,PAI,PLG,D-D,再根据颈动脉超声多普乐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组T-PA,D-D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LG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严重干扰凝血-纤溶系统,稳定斑块干扰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纤溶酶原D-二聚体
下载PDF
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邵红 史美龙 吕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3258-3259,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 糖调节受损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 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超声、磁共振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甲盟 杨光 +2 位作者 谈颂 宋波 许予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0年第3期225-227,共3页
关键词 动脉不稳定斑块 超声 磁共振
下载PDF
血清LRP6及CD36对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司慧丽 嵇继宇 王宏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3572-3575,共4页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CD36与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以及其对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头颅CT或MRI及颈动脉彩超确诊的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50例作为脑梗死组,单纯颈动脉...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CD36与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以及其对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头颅CT或MRI及颈动脉彩超确诊的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50例作为脑梗死组,单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50例作为不稳定斑块组,并同期选择体检中心无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研究对象血清LRP6、CD36及各生化指标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LRP6水平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CD36水平则高于不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36是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危险因素(OR=3.360),LRP6是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保护因素(OR=0.696)。相关性分析显示LRP6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负相关(r=-0.470,-0.732,P<0.01),CD36与LDL-C呈正相关(r=0.454,0.716,P<0.01)。血清LRP6水平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最佳临界值为13.79 ng/m L,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4.0%;血清CD36水平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6,最佳临界值为5.11 ng/m L,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86.0%。结论 LRP6是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保护因素,CD36是脑梗死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血清LRP6、CD36可能是预测脑梗死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 CD36 脑梗死 动脉不稳定斑块
下载PDF
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金花 贺明庆 李建中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48-1851,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0例高龄2型糖尿病存在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n=72)和不稳定斑块组(n=78)。检查凝血常规、血常规... 目的:探讨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0例高龄2型糖尿病存在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n=72)和不稳定斑块组(n=78)。检查凝血常规、血常规及血栓弹力图等指标,分析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间各凝血指标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对不稳定斑块组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凝血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均明显高于斑块稳定组(P<0.05),而服用他汀和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比例、血凝块形成时间(clotting time,K)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LDL-C及MA是高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较高水平的LDL-C和MA是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服用他汀及抗血小板药物可延缓颈动脉斑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2型糖尿病 动脉不稳定斑块 凝血功能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进展性卒中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燕燕 白树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4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09-09~2010-05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09-09~2010-05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依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89.8%)远高于非进展组(58.7%),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85.8%),发生率也远高于非进展组(25.9%);在进展组中,同侧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中多发病灶发生率为80.7%(DWI成像);进展组、非进展组与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为(19.4±5.1)μmol/L、(13.7±4.1)μmol/L、(8.3±1.7)μmol/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能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金刚 黄东雅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7年第3期262-266,共5页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较动脉狭窄更危险的因素。本文综述了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病理特征、发生机制、相关因素及其与缺血...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较动脉狭窄更危险的因素。本文综述了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病理特征、发生机制、相关因素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相关性,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影像学方法在检测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不稳定斑块 动脉超声 核磁共振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