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童年不良经历与犯罪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闫佳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4年第2期84-96,共13页
童年不良经历是个体未来犯罪的潜在风险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其与犯罪行为具有正向关联性。但针对童年不良经历与重新犯罪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且不良经历的内部因素对重新犯罪的影响模式尚未明确。在生态系统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和逐级年龄非... 童年不良经历是个体未来犯罪的潜在风险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其与犯罪行为具有正向关联性。但针对童年不良经历与重新犯罪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且不良经历的内部因素对重新犯罪的影响模式尚未明确。在生态系统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和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在押服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的个别访谈和量表评估,深入认识和了解研究对象童年不良经历与其犯罪的潜在关联性,用“数”说话,循“数”治理,以实证方法发现家庭父母关系、教养方式、学校表现、越轨行为、同伴交往等影响因素都是重新犯罪的重要预测因子。通过聚焦个人成长经历劣势累积,提出家庭学校与犯罪的“共线性”关系、越轨行为与犯罪的“凝聚加持”关系,验证了发展犯罪预防理论中关于“生命早期的经历对于形成个体经验有关键性影响”的论述。最后,提出从家庭、学校和专门矫治教育入手的循证预防策略,从而实现犯罪预防的源头预防、法治预防、有效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不良经历 犯罪 重新犯罪 关联性 循证预防
下载PDF
自我厌恶在青少年童年不良经历与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间的中介作用
2
作者 程玲飞 王蕾蕾 陈景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3-408,共6页
目的探讨自我厌恶在青少年童年不良经历与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5所初中、5所高中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横断面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6838份,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目的探讨自我厌恶在青少年童年不良经历与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5所初中、5所高中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横断面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6838份,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7项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检查5.0中文版自杀模块、童年不良经历问卷修订版(revised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ACEQ-R)、自我厌恶量表(self-hate scale,SHS)进行相关内容的评估。结果青少年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及自杀风险在女性(P<0.001)、高中年级(P<0.001)的检出率更高。有抑郁情绪、有焦虑情绪、有自杀风险的青少年在童年不良经历、自我厌恶的评分分别高于无抑郁情绪、无焦虑情绪、无自杀风险的青少年(P<0.001)。童年不良经历通过自我厌恶间接预测抑郁,间接效应为0.1488,效果量为60.86%(P<0.001);童年不良经历通过自我厌恶间接预测焦虑,间接效应为0.1524,效果量为62.87%(P<0.001);童年不良经历通过自我厌恶间接预测自杀风险,间接效应为0.0485,效果量为49.44%(P<0.001)。结论童年不良经历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有预测作用,同时通过自我厌恶的中介作用而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情绪、自杀风险发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童年不良经历 自我厌恶 抑郁情绪 焦虑情绪 自杀风险 中介作用
下载PDF
儿童期不良经历对护士自杀意念的独立效应和累积效应
3
作者 林萍珍 陈兰兰 +1 位作者 林永森 吴碧瑜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647-652,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不良经历对护士自杀意念的独立效应和累积效应。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0年6月在福建省泉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744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修订版(revised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questionn... 目的探讨儿童期不良经历对护士自杀意念的独立效应和累积效应。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0年6月在福建省泉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744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修订版(revised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ACEQ⁃R)、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和一般资料问卷评估护士的儿童期不良经历和自杀意念等。结果本研究中,护士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4.1%,22.2%的护士经历过至少1种儿童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暴露于儿童期情感虐待与护士报告自杀意念的可能性显著相关(OR=2.71,95%CI:1.21~6.05);与没有经历过ACEs的护士相比,曾经历1种ACEs(OR=2.51,95%CI:1.39~4.53)和多种ACEs(OR=4.04,95%CI:2.37~6.84)的护士报告自杀意念可能性更高。结论护士经历ACEs与报告自杀意念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尽早对护士ACEs进行常规筛查,并对自杀开展健康科普和干预,可减少ACEs对自杀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儿童期不良经历 自杀意念 单独效应 累积效应
下载PDF
炎症因子与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和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关联性研究进展
4
作者 吴峻 李若瑜 万宇辉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961-965,共5页
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不仅直接损害个体躯体和心理健康,还可能通过代际传递对子代心理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代际健康影响的生物学机制得到广泛关注,其中,炎症因子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炎症因子、母亲ACEs和儿童青少年心理行... 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不仅直接损害个体躯体和心理健康,还可能通过代际传递对子代心理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代际健康影响的生物学机制得到广泛关注,其中,炎症因子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炎症因子、母亲ACEs和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两两关联,以及炎症因子在母亲ACEs对其子代的儿童青少年期心理行为问题影响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母亲ACEs代际影响的生物学基础,为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不良经历 母亲 炎症因子 儿童 青少年 心理健康 代际效应 综述
下载PDF
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关联研究
5
作者 李秋容 李金秀 +4 位作者 吕小平 莫彩梅 雷立地 许雪梅 刘顺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94-301,共8页
目的: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CE)的流行特点及其对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代际影响,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式,以北海市4所幼儿园和2所卫生院门诊作为研究现场,利用简体中文版童年期不良经历国际量表(... 目的: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CE)的流行特点及其对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代际影响,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式,以北海市4所幼儿园和2所卫生院门诊作为研究现场,利用简体中文版童年期不良经历国际量表(SC-ACE-IQ)和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ASQ-3)父母版分别调查学龄前儿童母亲ACEs暴露和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关联。结果:母亲报告率最高的前3个ACEs为社区暴力(36.9%)、家庭暴力(32.3%)和身体忽视(22.5%),至少经历过1个ACE者占6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童年期情感忽视经历增加子代解决问题能力(OR=3.8,95%CI:1.2~12.0,P=0.023)、沟通能力(OR=6.9,95%CI:2.3~20.3,P<0.001)和粗大动作(OR=3.8,95%CI:1.5~9.7,P=0.005)发育落后的风险。结论:北海学龄前儿童母亲ACEs暴露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母亲情感忽视可能影响儿童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和粗大动作等多个神经心理能力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不良经历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 代际效应
下载PDF
童年期不良经历对研究生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6
作者 吴昊 周游 陈洁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痛苦忍耐度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研究生抑郁状态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ACEQ-R)、Connor-Davi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痛苦忍耐度量表(DTS)、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742名研究生进...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痛苦忍耐度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研究生抑郁状态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ACEQ-R)、Connor-Davi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痛苦忍耐度量表(DTS)、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742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童年不良经历与抑郁水平正相关(r=0.30,p<0.01),与痛苦忍耐度(r=-0.27,p<0.01)、心理弹性(r=-0.26,p<0.01)负相关;中介分析显示:童年不良经历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路径:童年不良经历能显著预测研究生的抑郁症状(β=0.17,t=0.514,p<0.001),心理弹性与痛苦忍耐度均是童年不良经历与抑郁症状间的中介因素,二者所发挥的总间接效应占比为43.31%,两者的链式中介效应占比为11.24%。结论:童年不良经历可以预测研究生的抑郁症状水平,这一预测作用还受到个体痛苦忍耐度与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 不良经历 抑郁症状 痛苦忍耐度 心理弹性
下载PDF
童年期不良经历对医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7
作者 王瑞歌 何筱 +2 位作者 曹饴珊 许景超 李文福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年第2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成人依恋与医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成人依恋量表和手机依赖量表对479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女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26,P<0.05)。童年期不良经历、依恋回避... 目的: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成人依恋与医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成人依恋量表和手机依赖量表对479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女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26,P<0.05)。童年期不良经历、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10~0.48,P<0.05)。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均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手机依赖间起中介作用(P<0.05)。结论:童年期不良经历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是中介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不良经历 手机依赖 成人依恋
下载PDF
中老年人童年不良经历与健康状况的关联研究
8
作者 何江泓 邝博咏 +1 位作者 孙晓翠 易法令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29-135,共7页
目的探究我国中老年人童年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发生情况及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为更好理解ACEs的长期效应和制定更为全面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4年和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 目的探究我国中老年人童年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发生情况及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为更好理解ACEs的长期效应和制定更为全面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4年和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ARLS)数据库,对7319名45岁及以上受访者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运用Stata 1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319名中老年人中,ACEs发生率为87.48%。有挨饿经历71.10%、家庭经济状况差37.89%、童年居住环境差36.36%、被欺凌16.03%、童年健康状况差11.97%、有孤独感11.67%、童年健康限制7.92%、童年社区不安全7.41%、家庭不完整0.82%。7319名中老年人中,自评健康差者1880名(25.6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es of daily living,ADL)受损者282名(3.85%),有抑郁症状者2805名(38.32%)。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现居住地为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不完整、童年居住环境差、童年健康状况差是自评健康差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差是ADL受损的危险因素;现居住地为农村、有挨饿经历、童年居住环境差、孤独感、被欺凌、童年健康状况差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婚姻状况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我国中老年人中ACEs发生率较高且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其累积效应会进一步加剧中老年人面临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人群 童年不良经历 健康状况 风险因素
下载PDF
童年不良经历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9
作者 牛艺树 《社会科学前沿》 2024年第10期269-277,共9页
童年不良经历在全球范围内有很高的发生率,容易造成身体和心理损伤,并且可能产生持久性影响,严重阻碍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已有理论对童年不良经历产生的结果进行了讨论,但其观点存在差异。文章对童年不良经历产生消极和积极后果的有关... 童年不良经历在全球范围内有很高的发生率,容易造成身体和心理损伤,并且可能产生持久性影响,严重阻碍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已有理论对童年不良经历产生的结果进行了讨论,但其观点存在差异。文章对童年不良经历产生消极和积极后果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探究了童年不良经历在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压力反应和代谢等方面造成的危害,并从加强预防与筛查、开展积极的学校活动、调节家庭氛围的角度给出了建议,旨在呼吁重视童年不良经历,促进童年不良经历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have a high incidence globally, which can easily caus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amage and may have lasting effects, seriously hinder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re have been theories discussing the consequences of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ir perspectives. 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ories on 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nsequences of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explores the harm caused by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brain regions, stress response, and metabolism,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carrying out positive school activities, and regulating family atmosphere, aiming to call for attention to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不良经历 心理健康 影响路径 预防和干预
下载PDF
自尊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间的中介作用
10
作者 黎日晴 禹玉兰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对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直接效应,以及自尊在他们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量表修订版、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及自尊量表对广东某高校系统抽样选取的250名在... 目的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对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直接效应,以及自尊在他们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量表修订版、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及自尊量表对广东某高校系统抽样选取的2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ACEs与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呈正相关(r=0.34,P<0.01)、与自尊呈负相关(r=-0.33,P<0.01)。大学生自尊和社交回避与苦恼呈负相关(r=-0.35,P<0.01)。(2)自尊在ACEs和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20.00%。结论自尊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提高大学生自尊有助于缓解ACEs给大学生在社交回避与苦恼方面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尊 童年期不良经历 社交回避与苦恼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医学新生的儿童期不良经历的累积效应与攻击行为 被引量:8
11
作者 崔乃雪 曹枫林 +3 位作者 李阳 龙周婷 李洁 董方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3-214,共2页
1979年,Rutter开展了经典的怀特岛研究(the Isle of Wight Study),发现危险因素的数量能很好地预NJL童发展结局,存在2个和4个危险因素的个体发生精神障碍的风险是无危险因素个体的4倍和10倍。从此,研究者开始关注危险因素数量对健... 1979年,Rutter开展了经典的怀特岛研究(the Isle of Wight Study),发现危险因素的数量能很好地预NJL童发展结局,存在2个和4个危险因素的个体发生精神障碍的风险是无危险因素个体的4倍和10倍。从此,研究者开始关注危险因素数量对健康问题的累积效应。累积效应为研究多种危险因素的相互影响作用于儿童健康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不良经历 攻击 累积效应
下载PDF
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成年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智强 汪蕾蕾 +3 位作者 韩娟 王友洁 杜玉开 沈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6-219,233,共5页
目的了解18~59岁成年人中儿童期不良经历的流行特征,探讨其与成年后抑郁症的相关性,为抑郁症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在湖北省麻城市随机整群抽取13个单位,调查18~59岁成年人中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成年后抑郁症状的情况,采... 目的了解18~59岁成年人中儿童期不良经历的流行特征,探讨其与成年后抑郁症的相关性,为抑郁症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在湖北省麻城市随机整群抽取13个单位,调查18~59岁成年人中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成年后抑郁症状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共调查1 767人,最终获得1 501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抑郁症的流行率为22.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人精神异常(OR=4.01,95%CI 1.54~10.48)、集体暴力(OR=3.09,95%CI2.08~4.57)和家庭暴力(OR=2.92,95%CI 2.11~4.04)等9项不良经历增加了成年后患抑郁症状的风险。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的发病风险随着儿童期不良经历评分的增加而增加,与0分相比,1分、2分、3分及≥4分的OR值分别为2.07(95%CI1.50~2.86)、2.07(95%CI1.43~2.99)、2.46(95%CI1.49~4.05)和4.05(95%CI2.46~6.66)。结论儿童期不良经历是成年后出现抑郁症的危险因素,人们在关心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儿童期的成长环境对其成年后健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不良经历 抑郁症 成年 相关性
下载PDF
童年不良经历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3
作者 毛平 王露露 +3 位作者 谭茗惠 谢文照 罗爱静 郭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98-1305,共8页
童年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是指发生在0~18岁的潜在创伤性经历。ACEs青少年存在突出的情绪调节障碍、人际关系不稳定、应对能力低下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目前,ACEs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尚不清... 童年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是指发生在0~18岁的潜在创伤性经历。ACEs青少年存在突出的情绪调节障碍、人际关系不稳定、应对能力低下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目前,ACEs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ACEs青少年所处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状况。微观系统方面的亲子关系、学校环境、同伴关系和中观系统中的亲子关系、其他人际关系与ACEs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外观系统的邻里凝聚、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宏观系统中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均会对ACEs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在历时系统方面,遭受ACEs的时间及频率的不同对ACEs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不良经历青少年 生态系统理论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良心的影响: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小凤 燕良轼 丁道群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6-575,共10页
为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良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生物生态学理论和自我控制资源模型,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湖南省7所城市7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学生共3648名,使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青少年良心问卷、特质自我控制量表和自我调节疲... 为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良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生物生态学理论和自我控制资源模型,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湖南省7所城市7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学生共3648名,使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青少年良心问卷、特质自我控制量表和自我调节疲劳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童年期不良经历负向预测中学生良心;(2)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不良经历不仅是影响中学生良心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且还会通过影响特质自我控制和经由自我损耗对中学生良心产生间接作用;减少和避免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心理的冲击,提升其特质自我控制水平,降低其自我损耗,是预防中学生良心失守和提升良心水平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不良经历 良心 特质自我控制 自我损耗 中学生
下载PDF
老年患者对静脉留置针的认知及不良经历调查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林可可 陈逾钦 +2 位作者 王攀峰 孙玉梅 姬萍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9期23-24,共2页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患者对静脉留置针(下称留置针)的认知、不良经历及其对再次接受留置针意愿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100例住院老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老年患者留置针相关知识得分为6.06±1.67,对5项优点的正确认知为47.0%~95.0%...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患者对静脉留置针(下称留置针)的认知、不良经历及其对再次接受留置针意愿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100例住院老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老年患者留置针相关知识得分为6.06±1.67,对5项优点的正确认知为47.0%~95.0%,对5项缺点的正确认知为27.0%~88.0%;92例患者分别发生过影响洗澡、限制手的活动等8种不良经历;缺点的认知、不良经历总分及留置针只能使用1~2d是老年患者是否愿意再次接受留置针的影响因素。结论患者对留置针认知不足,不良经历发生率较高;二者均影响患者再次接受留置针。应加强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技术操作水平,以提高老年患者对留置针再接受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住院患者 静脉留置针 不良经历 调查分析
下载PDF
早年不良经历对阳虚体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娜 巫鑫辉 +3 位作者 高静静 王小雪 吴望男 岳广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9-491,共3页
体质包含形与神两个方面,人格作为个体独特、长久的行为心理特征的综合,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质的重要组成内容。早年不良经历促使个体形成早期不安全依恋,影响人格的发育,进而导致人格呈偏阴属性特征。这种人格特征... 体质包含形与神两个方面,人格作为个体独特、长久的行为心理特征的综合,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质的重要组成内容。早年不良经历促使个体形成早期不安全依恋,影响人格的发育,进而导致人格呈偏阴属性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偏向于消极应对方式,个人支持体系低,对待客观事件多采用负性视角,易发展成抑郁症为主的心理精神障碍。根据早年不良经历者易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机探究,提示阳气受损为其病理变化基础。经理论分析认为,早年不良经历促使阳虚体质的形成,进而导致心身病症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年不良经历 人格 阳虚体质
下载PDF
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不良经历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孟婧 任燕 +4 位作者 张红玲 彭菊意 梁毅平 刘霞 杨红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第10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不良经历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42例中国汉族抑郁症患者,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儿童期不良家庭环境调查表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①在抑郁障碍患者中,儿童期不良经历发生率较高;在P300测试...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儿童期不良经历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42例中国汉族抑郁症患者,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儿童期不良家庭环境调查表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①在抑郁障碍患者中,儿童期不良经历发生率较高;在P300测试结果中性虐待组N1波幅高于其他组别;家庭暴力组的P2潜伏期,P3a潜伏期和P3b潜伏期高于其他组别;②在抑郁症患者母子关系得分和P300关系的统计结果中,母子关系得分与P3b潜伏期Pearson相关系数0.896,父子关系得分与P3a潜伏期Pearson相关系数0.9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抑郁症患者中,儿童期不良经历发生率较高。②抑郁障碍患者中儿童期不良经历与P300存在着相关性,作为抑郁障碍有效的检测手段,对P300有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儿童期不良经历 P300
下载PDF
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童年期不良经历分析和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薇莉 王欢 +1 位作者 赵璐 邹潜丽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9-22,共14页
国内外研究显示,儿童期不良经历在物质滥用人群中非常普遍,早年创伤经历是多数吸毒者长期吸毒和戒毒后复吸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问卷、自编信息采集表对某戒毒所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童年期不良经历状况进行... 国内外研究显示,儿童期不良经历在物质滥用人群中非常普遍,早年创伤经历是多数吸毒者长期吸毒和戒毒后复吸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问卷、自编信息采集表对某戒毒所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童年期不良经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遭受童年创伤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家庭功能失调、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为主。同时,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童年期不良经历对其首次吸毒年龄、吸毒年限和文化程度都有显著影响。据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在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矫治工作中要加强从创伤视角去构建该人群的心理矫治体系和工作框架;通过加强创伤心理矫治来提高情绪稳定性、改善心理困境的应对方式;加强社区和谐家庭建设的帮助力度,预防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戒毒人员 童年期不良经历 心理创伤
下载PDF
有童年不良经历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毛平 龙楠楠 +3 位作者 谢文照 颜芳 陈阳 彭莲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63-1170,共8页
童年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作为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出现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基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制订的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是有效改善ACEs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童年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作为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出现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基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制订的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是有效改善ACEs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情感支持、生活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和个性化心理干预等能够有效地提高ACEs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中,情感支持是帮助个体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方式,生活技能训练能够显著提高个体的心理社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个性化心理干预能够促使个体获得更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改善其心理症状,对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可根据ACEs个体特定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不良经历 儿童 青少年 服务需求
下载PDF
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成人依恋与手机依赖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文福 何筱 +4 位作者 王瑞歌 曹饴珊 许景超 强景 赵敏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52-1858,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不良经历、成人依恋和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成人依恋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得到731份有效问卷。结果:①人际关系困扰与... 目的:探讨儿童期不良经历、成人依恋和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方法:采用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成人依恋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得到731份有效问卷。结果:①人际关系困扰与儿童期不良经历(r=0.32,P<0.001)、依恋焦虑(r=0.45,P<0.001)、依恋回避(r=0.35,P<0.001)和手机依赖(r=0.37,P<0.001)均显著正相关,儿童期不良经历与依恋焦虑(r=0.22,P<0.001)、依恋回避(r=0.15,P<0.001)和手机依赖(r=0.15,P<0.001)均显著正相关;②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手机依赖分别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人际关系困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95%CI均不包含0);③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和手机依赖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人际关系困扰间起链式中介作用(95%CI均不包含0)。结论:儿童期不良经历通过成人依恋和手机依赖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不良经历 成人依恋 手机依赖 人际关系困扰 大学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