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子罕以不贪为宝
- 1
-
-
作者
黄亦兵
-
机构
湖南省洪江市建筑施工管理站审计科
-
出处
《中国内部审计》
2006年第2期95-95,共1页
-
文摘
在中国历史上,“以不贪为宝”这句话,已经演变为成语,且古往今来的许多清官廉史,都以这句名言来鞭策自己。
-
关键词
《子罕以不贪为宝》
杂文
中国
腐败
贪污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由“不贪为宝”所想到的
- 2
-
-
作者
韩云庆
-
机构
农发行河北省沧州市分行
-
出处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3年第1期48-,共1页
-
文摘
《左传·襄公十五年》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有警示意义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间,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负责城建工作的大夫子罕(名乐喜),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认为他嫌玉的质地不好,急忙解释说:"我已请琢玉的工匠鉴定过,他们认定为真正的美玉,是一块稀世之宝,所以才敢进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图别人的财物当做‘宝',而你把美玉当做‘宝',如果把美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让我们各自守住自己的‘宝'吧!"
-
关键词
不贪为宝
封闭管理
收购资金
子罕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又读“不贪为宝”
- 3
-
-
作者
崔德富
-
机构
贵州.沿河
-
出处
《当代贵州》
2004年第7期50-50,共1页
-
文摘
<左传·襄公十五年>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掌治城郭、执国政的上卿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以为他嫌玉的质地不好,急忙解释说:"我已请琢玉的工匠鉴定过,他们认定是真正的美玉,是一块稀世之宝,所以才敢进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婪作为宝物,你把美玉作为宝物,如果把美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
-
关键词
不贪为宝
子罕
-
分类号
D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我以不贪为宝”
- 4
-
-
作者
肖桥松
-
出处
《瞭望》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5期31-,共1页
-
-
关键词
不贪为宝
子罕
-
分类号
D5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子罕以不贪为宝
- 5
-
-
作者
徐光伟(绘)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中国纪检监察》
2019年第12期61-61,共1页
-
文摘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于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我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把玉给我,我们两人都会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
关键词
不贪为宝
-
分类号
D691.4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 6
-
-
作者
吴全兰
-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
-
出处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2期27-29,共3页
-
文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廉政思想,这些思想包括:"以不贪为宝"的理念,认为贿赂者、受贿者是各失其宝,两败俱伤,受贿者更得不偿失;"以民为天"的卓识,认为老百姓大如天,要充分认识到民众的智慧、力量,执政要符合民心民意;"正人先正己"的思想,认识到执政者的言行有示范和导向的作用,要求执政者正人先正己;以"德"为"国之宝"的观念,认为国之宝不在于险固的江山,而在于执政者的高尚品德,执政者高尚的品德是国家太平、社会稳定的保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充分挖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
关键词
以不贪为宝
以民为天
正人先正己
德为国之宝
-
分类号
D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清正廉洁
- 7
-
-
-
出处
《月读》
2013年第1期21-22,共2页
-
文摘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左传·襄公十五年》大意:我将不贪财这种品质视为珍宝,而你把美玉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美玉给了我,我们就都丧失了自己的珍宝,不如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此句说明清廉无欲的品德才是真正的珍宝,它远比美玉更珍贵。■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隋〕王通《中说·王道篇》
-
关键词
不贪为宝
-
分类号
D66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负版”之忧应为“警镜”
- 8
-
-
作者
黎云
-
出处
《人民公仆》
2014年第12期56-59,共4页
-
文摘
举案说法一个人只要做了官,权力和欲望的确有可能使他变成一只贪得无厌的负版,负物不止,直至坠地而死。倘若心中能够怀有几分负版之忧,就有可能避免重复负版的悲剧。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题为《负版传》的短文,全文如下:'负版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
关键词
负版
甘汝来
不贪为宝
绢帕
和珅
张廷玉
清史稿
唐溪
为官
执政者
-
分类号
D26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常礼举要
- 9
-
-
-
出处
《石油政工研究》
2001年第5期61-,共1页
-
-
关键词
子罕
不贪为宝
长庆油田
-
分类号
F426.2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既不收礼又要办事
- 10
-
-
作者
王放远
-
出处
《石油政工研究》
2001年第5期62-,共1页
-
-
关键词
子罕
不贪为宝
长庆油田
-
分类号
F426.2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诚信是领导的大智慧
- 11
-
-
作者
胡月星
-
出处
《人民公仆》
2015年第6期58-61,共4页
-
文摘
《论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子贡问孔子:'治理国家需要哪些条件?'孔子回答说:'老百姓有足够的粮食(足食),有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足兵),老百姓对国家有信任感(民信)。'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缺少一个条件,三者中少哪一个好?'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再剩下两个条件中,如果必须再去掉一个,去哪一个好?'孔子答:'去食,自古以来死亡都是正常的,然而民无信不立'。所以在孔子看来,治理国政,'民信'比'足食'、'足兵'更重要。中国自古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普通老百姓不能做到诚信。
-
关键词
诚信
不贪为宝
-
分类号
D26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公孙仪的底线思维
- 12
-
-
作者
于永军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检察风云》
2019年第14期31-31,共1页
-
文摘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载:'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
关键词
底线思维
不贪为宝
-
分类号
D691.4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廉洁是一种道德修养
- 13
-
-
作者
童晖
-
机构
诗墙管理处
-
出处
《清风》
2016年第7期55-56,共2页
-
文摘
常德诗墙公园有一个专门的廉政文化园区,分植物风尚园、清风故事路、诗词警示园三个部分。走进植物风尚园,松、竹、梅分区域成片种植,形成了松林、竹园和梅园。林下配套兰草、菊花和景石。选毛泽东的《咏梅》、林则徐的《对联》、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咏竹》、张学良的《咏兰》和咏菊的诗词名句镌刻在奇石醒目之处,借物言志,弘扬廉洁正气。在入口主要游览道两侧设置花缸一组,种荷花10余缸,缸上刻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咏荷名句。
-
关键词
不贪为宝
道德修养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