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连续岩体二维复合单元法前处理 被引量:2
1
作者 秦卫星 张岳安 +1 位作者 强晟 王宜将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29-35,共7页
研究了不连续岩体二维复合单元法前处理问题,重点讨论了区域行波法自动离散、复合单元拓扑信息自动生成时的线段求交、虚实结点采用和子单元块细分等几个关键问题.给出了不连续岩体复合单元拓扑信息自动生成程序系统流程图,利用面向对... 研究了不连续岩体二维复合单元法前处理问题,重点讨论了区域行波法自动离散、复合单元拓扑信息自动生成时的线段求交、虚实结点采用和子单元块细分等几个关键问题.给出了不连续岩体复合单元拓扑信息自动生成程序系统流程图,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了相应的前处理器.以三板溪进水口边坡为算例对该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进行了考证,并和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过程进行了对比,证明了其可用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单元法 前处理器 面向对象技术 不连续岩体 三板溪边坡
下载PDF
不连续岩体扩展有限元法的前处理 被引量:1
2
作者 万林林 余天堂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772-778,共7页
扩展有限元法是针对不连续问题提出的一种改进的有限元法,由于其计算网格独立于结构内不连续面,该方法十分适用于处理不连续问题,因此,该方法需能将不连续面和计算网格的几何信息转化为计算分析所需的单元拓扑信息的前处理。针对扩展有... 扩展有限元法是针对不连续问题提出的一种改进的有限元法,由于其计算网格独立于结构内不连续面,该方法十分适用于处理不连续问题,因此,该方法需能将不连续面和计算网格的几何信息转化为计算分析所需的单元拓扑信息的前处理。针对扩展有限元法在不连续岩体问题中的应用,系统地研究了二维扩展有限元解决不连续问题时单元拓扑信息生成等前处理问题,给出了单元拓扑信息自动生成算法,将不连续面和计算网格几何信息转化为计算所需要的单元拓扑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不连续岩体二维扩展有限元法前处理程序。结果表明该算法和程序的适用性和正确性,同时还表明扩展有限元法在不连续岩体问题求解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连续岩体 前处理 扩展有限元法 拓扑信息自动生成系统
下载PDF
不连续岩体中隧道性状的分析
3
作者 佘诗刚 《隧道译丛》 1990年第1期15-19,共5页
关键词 隧道 不连续岩体 分析
下载PDF
不连续岩体的扩展有限单元法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余天堂 万林林 任青文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7,共6页
给出了分析不连续岩体的扩展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不连续面(节理、断层、界面等)含于单元之中,在划分网格时不予考虑,使网格的生成大大简化,且单元的形状得到改善。不含不连续面的单元,其位移模式为常规有限元位移模式。含不连续面的单... 给出了分析不连续岩体的扩展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不连续面(节理、断层、界面等)含于单元之中,在划分网格时不予考虑,使网格的生成大大简化,且单元的形状得到改善。不含不连续面的单元,其位移模式为常规有限元位移模式。含不连续面的单元,在常规有限元位移模式中,加进基于水平集的加强函数,以反映不连续面的存在。含不连续面的单元,积分时需要将单元分裂成一些三角形子单元进行积分。通过与常规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其前处理简便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程 数值方法 扩展有限单元法 不连续岩体
原文传递
岩体不连续面的几何特性与剪切强度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杜守继 孙钧 +1 位作者 江崎哲郎 蒋宇静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9-383,共5页
利用新开发设计的三维非接触式激光表面形状测定仪,在精确测定岩体不连续面的表面形状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岩体不连续面的分形几何模型,模型中的两个分形参数定量表述了岩体不连续面表面形状的几何特性(一级倾斜度和高级次起伏度)... 利用新开发设计的三维非接触式激光表面形状测定仪,在精确测定岩体不连续面的表面形状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岩体不连续面的分形几何模型,模型中的两个分形参数定量表述了岩体不连续面表面形状的几何特性(一级倾斜度和高级次起伏度),并进一步提出了由这两个分形参数组合得出的代表岩体不连续面表面粗糙特性的平均粗糙角U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最后,结合岩体不连续的剪切强度实验,建立了剪切强度与分形参数以及平均粗糙角U间的定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连续 分形几何 模型 剪切强度 稳定性
下载PDF
不连续岩体的安全系数估算
6
作者 阿隆.,E 胡应德 《水电技术信息》 1997年第5期20-49,共30页
利用岩体不连续性的线性和非线性破坏判据节理岩体运动条件下容许破坏机制的安全系数进行了定义,通过对自重影响和外荷载(结构荷载)影响分别进行了两种有限元分析,得出计算社些安全系数所需的数据,由于它们具有相同的几何条件,因... 利用岩体不连续性的线性和非线性破坏判据节理岩体运动条件下容许破坏机制的安全系数进行了定义,通过对自重影响和外荷载(结构荷载)影响分别进行了两种有限元分析,得出计算社些安全系数所需的数据,由于它们具有相同的几何条件,因此两种分析类型紧密相联。节理单元用于模拟不连续性岩体的特性。当现场存在运动条件下的容许破坏机制时,有限元网络也将随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系数 估算 不连续岩体
原文传递
大跨度岩体隧道工程块体滑落的概率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许研 王述红 朱浮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3-596,共4页
介绍了块体理论,在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韩家岭隧道工程岩体结构面的观测和调研的基础上,引入概率理论对被节理切割的岩体中关键块进行了分析,推导了概率分析模型,从而使原来的一些关键块体转化为稳定块体,使滑落块体的数量更接近实际工程... 介绍了块体理论,在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韩家岭隧道工程岩体结构面的观测和调研的基础上,引入概率理论对被节理切割的岩体中关键块进行了分析,推导了概率分析模型,从而使原来的一些关键块体转化为稳定块体,使滑落块体的数量更接近实际工程,并应用于韩家岭隧道工程稳定性分析中·初步结果表明,块体理论适用于像韩家岭大跨度隧道工程等局部围岩稳定性分析问题,大跨度岩体工程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结构面的产状和物理力学性质,以及临空面的几何形态,提出的概率分析理论符合工程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面 关键块 概率分析 大跨度 低应力浅埋隧道 不连续
下载PDF
节理岩体的变分不等方程方法
8
作者 蒋斌松 王以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6期2080-2083,共4页
将岩体中的不连续面作为单侧接触和带摩擦接触面,介绍通过引用次微分等概念,建立变分不等方程来解决岩体中含有不连续面的岩石力学问题,提出了通过迭代求解一系列单侧接触边值问题以获得变分不等方程的解。
关键词 不连续 单侧接触 摩擦接触 次微分 变分不等方程
下载PDF
节理单元在岩体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林发荣 万玲 +1 位作者 石星 邓涛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3-87,共5页
根据平面节理单元的各种类型的实用范围和各自的优缺点,系统介绍了平面节理单元的基本原理.给出了运用不同的节理单元对岩体中不同的不连续面进行模拟分析的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只要确定了材料的本构模型,采用比较特殊的单元类型,仍然... 根据平面节理单元的各种类型的实用范围和各自的优缺点,系统介绍了平面节理单元的基本原理.给出了运用不同的节理单元对岩体中不同的不连续面进行模拟分析的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只要确定了材料的本构模型,采用比较特殊的单元类型,仍然可以按照有限元的基本思想和步骤来对岩石类材料进行数值模拟,并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的不连续界面 节理单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缓慢卸载P波诱发岩体不连续断裂破坏的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哲明 刘凯 +1 位作者 康骥鸣 张晓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2期3948-3955,共8页
研究缓慢卸载P波诱发岩体不连续断裂破坏的机制,并用相应的试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其诱发岩体不连续断裂破坏的可能性。针对开挖区围岩,建立一个在缓慢卸载P波作用下含1%孔隙率岩体的数值计算模型,其缓慢卸载的P波由钢板撞击岩体... 研究缓慢卸载P波诱发岩体不连续断裂破坏的机制,并用相应的试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其诱发岩体不连续断裂破坏的可能性。针对开挖区围岩,建立一个在缓慢卸载P波作用下含1%孔隙率岩体的数值计算模型,其缓慢卸载的P波由钢板撞击岩体来模拟产生。模拟结果表明,如果岩体中有缓慢卸载P波,且其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岩体不连续断裂破坏的现象就会发生,隧道周边就会出现分区破裂化现象;而快速卸载的矩形波不能诱发围岩分区破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力学 不连续断裂 分区破裂化 孔隙 破裂区
原文传递
隧道掌子面节理点云识别及微服务模块开发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晓宇 刘芳 +1 位作者 徐英楠 朱合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6-593,共8页
快速识别岩体隧道掌子面不连续面的点云信息并解译其几何与力学参数是实现隧道远程诊断的重要基础。目前基于数码相片的三维点云识别严重依赖商业程序,本文基于计算机视觉开源框架,自主开发了隧道掌子面不连续面点云信息识别的微服务模... 快速识别岩体隧道掌子面不连续面的点云信息并解译其几何与力学参数是实现隧道远程诊断的重要基础。目前基于数码相片的三维点云识别严重依赖商业程序,本文基于计算机视觉开源框架,自主开发了隧道掌子面不连续面点云信息识别的微服务模块。该微服务模块基于Django框架封装,可灵活部署于任一具有微服务架构的隧道安全诊断平台中,根据用户在线输入的不同视角下隧道掌子面岩体相片,可自动识别三维点云并实现三维重构。该微服务模块已部署于同济大学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中,点云识别结果与其他程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微服务模块能满足基本的三维重构功能要求,在点云识别速度方面具有优势,未来在计算精度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掌子面 不连续 点云识别 开源框架 微服务模块
下载PDF
岩体不连续面互相关产状模拟的Copula函数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水华 欧阳苏 +2 位作者 郑俊 黄劲松 周创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27-1439,共13页
为准确描述岩体不连续面产状(倾角和倾向)的统计特性,并考虑倾角和倾向之间的互相关性,提出不连续面互相关产状模拟的Copula函数方法,通过确定拟合不连续面产状实测数据最优的边缘概率分布和Copula函数(相关结构),建立不连续面倾角和倾... 为准确描述岩体不连续面产状(倾角和倾向)的统计特性,并考虑倾角和倾向之间的互相关性,提出不连续面互相关产状模拟的Copula函数方法,通过确定拟合不连续面产状实测数据最优的边缘概率分布和Copula函数(相关结构),建立不连续面倾角和倾向的二维联合概率分布函数。同时与传统的Fisher分布和二维经验分布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可视化对比分析,采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在赤平投影图上比较实测产状和不同方法模拟的产状之间的差别。最后,通过4个案例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传统的Fisher分布和二维经验分布方法不能准确描述不连续面产状之间的互相关性,而提出的Copula函数方法能够基于少量的实测数据更加灵活地构造出具有任意边缘分布类型和相关结构的产状联合概率分布函数,更加真实地表征不连续面产状之间的互相关性,克服了以往构建不连续面产状概率分布模型时将倾角和倾向视作2个独立变量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力学 不连续 产状 互相关性 COPULA函数 Fisher分布
原文传递
岩体边坡及硐室稳定性计算及辅助分析与设计系统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全升 于青春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CAS CSCD 2007年第8期89-90,共2页
文章介绍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系统是通过有机合理运用岩体力学、构造地质学、解析几何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问题,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岩体和裂隙同时展示在三维图中。通过理论的分析将裂隙分割出的块体用三维图来显示,并可以进... 文章介绍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系统是通过有机合理运用岩体力学、构造地质学、解析几何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问题,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岩体和裂隙同时展示在三维图中。通过理论的分析将裂隙分割出的块体用三维图来显示,并可以进行图形界面的支护输入,使得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能够明确地知道支护的位置、数量以及力度是否能够满足实际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块 三维块 不连续岩体裂隙网络 识别
原文传递
论拱坝坝肩稳定安全度的分析方法
14
作者 吴中如 顾冲时 阮焕祥 《大坝与安全》 1993年第1期14-20,共7页
分析拱坝坝肩稳定安全度,目前国内外有两类方法;数学力学分析法和物理模型试验法.在数学力学分析法中,日前主要采用安全系数法和可靠度理论,在物理模型试验中,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可以模拟不连续岩体和物理力学参数,以及找出破坏机理.本文... 分析拱坝坝肩稳定安全度,目前国内外有两类方法;数学力学分析法和物理模型试验法.在数学力学分析法中,日前主要采用安全系数法和可靠度理论,在物理模型试验中,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可以模拟不连续岩体和物理力学参数,以及找出破坏机理.本文在评述目前估计拱坝坝肩稳定安全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某重力拱坝在600m水位时左坝肩稳定安全度,得出该坝坝肩经加固处理后,在正常水位时(600m水位)坝肩稳定是有保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肩稳定 不连续岩体 左坝肩 破坏机理 可靠度理论 数学力学 滑裂面 稳定安全系数 分析方法 拱端
下载PDF
引黄总干10号隧洞进口段塌方原因分析
15
作者 郭维升 《山西水利科技》 1995年第4期39-42,共4页
引黄工程有80%的隧洞要穿过不同的基岩地段,20%的隧洞在特殊地段,组成隧洞的围岩有未胶结的砂砾石层、膨胀岩地层、地下水源较为丰富区域、严重冻害地段,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层、断层破碎带等。不同的围岩,在开挖后影响其稳定性... 引黄工程有80%的隧洞要穿过不同的基岩地段,20%的隧洞在特殊地段,组成隧洞的围岩有未胶结的砂砾石层、膨胀岩地层、地下水源较为丰富区域、严重冻害地段,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层、断层破碎带等。不同的围岩,在开挖后影响其稳定性或自稳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和组织施工期间对质量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偏、坍、滑体洞段,要改变施工对策(方法、顺序、工艺)、及早形成闭合环等措施,使可能发生的塌方防患于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洞 工程地质 隧洞设计 隧洞施工 稳定性 不连续岩体 软弱夹层 工程事故 施工期 工程质量
下载PDF
Some Challenges of Deep Mining 被引量:19
16
作者 Charles Fairhurst 《Engineering》 SCIE EI 2017年第4期527-537,共11页
An increased global supply of minerals is essential to meet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a rapidly rising world population. This implies extraction from greater depths. Autonomous mining systems, developed through su... An increased global supply of minerals is essential to meet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a rapidly rising world population. This implies extraction from greater depths. Autonomous mining systems, developed through sustained R&D by equipment suppliers, reduce miner exposure to hostile work environments and increase safety. This places increased focus on "ground control" and on rock mechanics to define the depth to which minerals may be extracted economically. Although significan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o apply mechanics to mine design, there have been both techn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obstacles. Rock in situ is a more complex engineering material than is typically encountered in most other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Mining engineering has relied heavily on empirical procedures in desig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se are no longer adequate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as mines venture to increasingly greater depth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nthetic rock mass (SRM) in 2008 provides researchers with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deformational behavior of rock masses that are anisotropic and discontinuous-attributes that were described as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 situ rock by Leopold Mfiller, the president and found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ISRM), in 1966.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numerical modeling of large-scale mining operations (e.g., caving) using the SRM reveal unanticipated deformational behavior of the rock. The application of massive parallelization and clou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offers major opportunities: for example, to assess uncertainties in numerical predictions: to establish the mechanics basis for the empirical rules now used in rock engineering and their validity for the prediction of rock mass behavior beyond current experience: and to use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in the optimization of deep mine design. For the first time, mining-and rock engineering-will have its own mechanics-based Ulaboratory." This promises to be a major tool in future planning for effective mining at depth.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an opportunity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DEM and SRM procedures as a laboratory, by back-analysis of mining methods used over the 80-year history of the Mount Lvell Copper Mine in Tasma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mining Rock discontinuities Synthetic rock mass Mineral resources Rock mechani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