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来看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1
作者 郝子靖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7期24-26,共3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不隔说”,但是他对此的论述并不明晰,因此在学界引起了诸多争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隔”的字义入手,以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为视角,从“谁与谁隔”和“用什么隔”来分析“不隔说”的内涵。
关键词 王国维 人间词话 不隔
下载PDF
试论“陌生化”之“隔”与“不隔”
2
作者 武婷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23期190-192,共3页
什克洛夫斯基的《作为手法的艺术》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是东西方不同背景下的产物,但他们在审美理想上有着文心的共鸣。“陌生化”和“隔”与“不隔”,这三者之间存在诸多关联,将“陌生化”简单等同于“隔”的说法过于绝对。实际上... 什克洛夫斯基的《作为手法的艺术》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是东西方不同背景下的产物,但他们在审美理想上有着文心的共鸣。“陌生化”和“隔”与“不隔”,这三者之间存在诸多关联,将“陌生化”简单等同于“隔”的说法过于绝对。实际上,“陌生化”与“不隔”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一层面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述。一言以蔽之,“陌生化”即通过“隔”之过程来达到“不隔”的艺术境界,从而形成一种审美张力。因此,异质土壤下的文论也可以冲破文化壁垒,在新的语境下进行平等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不隔 中西诗学 对话
下载PDF
“隔”与“不隔”的山水美——元结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及其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仲庚 《船山学刊》 CSSCI 2010年第2期151-153,共3页
元结在永州所创作的山水诗,为祛除官场的烦恼而钟情山水田园,这是"隔";执着于辞官归耕的意念,一直思念着昔日平静的山水田园生活,将山水田园看作生命的归宿所在,这是"不隔"。两种情感的结合,形成了元结山水诗的审... 元结在永州所创作的山水诗,为祛除官场的烦恼而钟情山水田园,这是"隔";执着于辞官归耕的意念,一直思念着昔日平静的山水田园生活,将山水田园看作生命的归宿所在,这是"不隔"。两种情感的结合,形成了元结山水诗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结 山水诗 隔”与“不隔” 审美特征 文化价值
下载PDF
“隔”与“不隔”——论梁实秋创作与翻译的文化心态 被引量:1
4
作者 严晓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75-78,共4页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在闲适、幽默的氛围中描摹人性,匡救世风,他...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在闲适、幽默的氛围中描摹人性,匡救世风,他的莎剧译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应,这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形成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元化局面;另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倡导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的道德价值,他的莎剧译文传递了"信"、"仁"、"中"、"和"等伦理观念,这种"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弘扬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优良特质,促进中外文学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舍”系列散文 汉译《莎士比亚全集》 隔”与“不隔” 文化心态
下载PDF
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62-66,共5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的概念是针对人的审美直觉的程度而设立的 ,在美的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审美直觉 隔” 不隔”
下载PDF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隔”与“不隔”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小环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1期96-98,共3页
通过分析《人间词话》中有关"隔"与"不隔"的举例,认为王国维所谓的"隔"与"不隔"之别,不是清晰与朦胧之别,而是自然真切与矫揉造作之别,"不隔"的浅深厚薄就是真切的程度。"隔&qu... 通过分析《人间词话》中有关"隔"与"不隔"的举例,认为王国维所谓的"隔"与"不隔"之别,不是清晰与朦胧之别,而是自然真切与矫揉造作之别,"不隔"的浅深厚薄就是真切的程度。"隔"与"不隔"不仅仅是从读者审美接受角度而言的,而是对诗歌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作出的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不隔理论” 作品意象 隔” 不隔” 直观
下载PDF
从关联理论角度浅析英语广告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之“隔”与“不隔” 被引量:2
7
作者 申媛媛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75-77,共3页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属性。本文试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分析英语广告中的模糊语言,指出无论是语音模糊、语义模糊,还是句式模糊等,都是为了进行"明示"刺激,旨在以简洁的话语使消费者达到最大关联效果,丰富广告内涵,实现宣...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属性。本文试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分析英语广告中的模糊语言,指出无论是语音模糊、语义模糊,还是句式模糊等,都是为了进行"明示"刺激,旨在以简洁的话语使消费者达到最大关联效果,丰富广告内涵,实现宣传目的。同时,借用王国维对诗歌境界的理解——"隔"与"不隔",探讨广告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指出译语"隔"与"不隔"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最佳关联能否实现,以期提高广告翻译的实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理论 广告英语 模糊语言 翻译 隔” 不隔”
下载PDF
加里·斯奈德诗歌之“不隔”
8
作者 罗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8-123,共6页
中西诗学相互参照与印证,学界多以西方文学理论观照中国文学作品,从中国文学理论视角解读西方文学作品范例较少。如以王国维诗学理论之"不隔"说,考察美国深层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诗歌美学追求,应有一定学术创见。基于... 中西诗学相互参照与印证,学界多以西方文学理论观照中国文学作品,从中国文学理论视角解读西方文学作品范例较少。如以王国维诗学理论之"不隔"说,考察美国深层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诗歌美学追求,应有一定学术创见。基于中国禅宗与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斯奈德多部诗集中充分呈现出"不隔"的独特美学特征,其众多诗作意境悠远,充满生趣,简洁美好,语语如在目前。具体而言,斯奈德诗歌的"不隔"亦可分为"景"之不隔,"情"之不隔,以及由此融会而成的"意境"之不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不隔” 禅宗 道家
下载PDF
浅谈“隔”与“不隔”在设计中的影响
9
作者 张巍 《艺术科技》 2016年第6期259-,共1页
本文主要从"隔"与"不隔"的概念中去探讨它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否能作为作品设计的审美标准,"隔"与"不隔"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隔"与"不隔"在... 本文主要从"隔"与"不隔"的概念中去探讨它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否能作为作品设计的审美标准,"隔"与"不隔"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隔"与"不隔"在设计领域的具体表达形式及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 不隔” 设计 广告
下载PDF
“把中国的还给中国”——“隔与不隔”与“赋、比、兴”的一种对位阅读 被引量:12
10
作者 罗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7-66,共10页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源于叔本华对概念与直观的区分,源于近代西方美学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它与中国古代诗学"赋、比、兴"的批评范式是错位和矛盾的。正是这种错位和矛盾,使王国维把比、兴斥为隔。长期以...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源于叔本华对概念与直观的区分,源于近代西方美学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它与中国古代诗学"赋、比、兴"的批评范式是错位和矛盾的。正是这种错位和矛盾,使王国维把比、兴斥为隔。长期以来,我们不仅未能意识到王国维诗学内部存在的这种断裂,把"意境说"看作中西美学的某种融合,而且进一步用image等西方的诗学范畴来阐释和重构中国古代诗学,称之为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阐释",这种方式造成对传统诗学的某些最重要的精神和价值的遮蔽和压抑,应当进行认真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隔 赋比兴 王国维 现代阐释
下载PDF
让诗意进入翻译理论研究——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看钱钟书的“不隔”说 被引量:7
11
作者 蔡新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563-571,共9页
钱钟书的"不隔"说,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趋向一致。而后者突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理性的强调,突出了直观的作用与价值,并将人引向与事物的一体化世界。在这一意义上,海氏的哲学可以显示出钱氏观念的跨文化意义... 钱钟书的"不隔"说,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趋向一致。而后者突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理性的强调,突出了直观的作用与价值,并将人引向与事物的一体化世界。在这一意义上,海氏的哲学可以显示出钱氏观念的跨文化意义,尤其是在翻译理论领域的意义:突出直观意味着,人与人的"不隔",文化与文化的一体化;与此同时,语言已经减弱它作为跨文化媒体的居间分离作用,显现出某种程度的透明度,至少是在理想上。因此,通过"不隔",我们不仅可以将这一世界本能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原它本来的面目———一体化的面目。这也才是语言的可译性的基础。没有这种一体化,翻译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不隔"中可以找到翻译的始基,它的原点,它的"原本"。因此,钱氏的"不隔"说不仅可以指向事物的真实,而且还标志着翻译的可行性,其理论意义是巨大的。在与西方哲学的新动态相互一致的情势下,"不隔"的形而上性格显现出了它应有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 不隔 非对象性的思 钱钟书 海德格尔 现象学
下载PDF
隔帘花影——浅论姜夔词的“隔”与“不隔” 被引量:2
12
作者 童孟遥 《时代人物》 2008年第6期175-176,共2页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诗词兼擅,广受推崇。但王国维却以"隔"而诟病白石之词。通过对姜夔词作的具体分析,笔者认为事实上姜夔词不全是"隔",可分为"隔"(如咏物词)和"不隔"(如怀人词)之词,并有着...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诗词兼擅,广受推崇。但王国维却以"隔"而诟病白石之词。通过对姜夔词作的具体分析,笔者认为事实上姜夔词不全是"隔",可分为"隔"(如咏物词)和"不隔"(如怀人词)之词,并有着各自的胜处。而且姜夔的"隔"也有它的富有个性的存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词 隔”与“不隔” 具体表现 存在价值
下载PDF
文学活动中的“隔”与“不隔”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奎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105,共5页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概念。王国维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谈“隔”与“不隔”。其实 ,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批评角度看 ,都存在着“隔”与“不隔”。值得注意的是 ,对文学活动中“隔”与“不隔”的态度却...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概念。王国维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谈“隔”与“不隔”。其实 ,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批评角度看 ,都存在着“隔”与“不隔”。值得注意的是 ,对文学活动中“隔”与“不隔”的态度却迥然不同 :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提倡和追求“不隔”。作家在创作时 ,追求一种历历在目的清晰表现 ,翻译家在翻译时 ,也力求忠实原作 ,与原著在风格、语调上保持一致。而在文学批评中 ,批评家并不担心“隔” ,并在一定程度上倡导着文学批评“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隔 翻释 文学批评 文学活动 文学创作 文学翻译
下载PDF
王国维“隔与不隔”说之文本分析
14
作者 吕丽梅 简圣宇 《龙岩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77-78,85,共3页
“隔与不隔”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美学理论之一。从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的角度视之,可以在“所指——能指——读者还原”这一过程里见出许多重要的文艺现象,这都有利于我们对文学文本特征的进行深入理解。
关键词 王国维 隔” 不隔”
下载PDF
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被引量:1
15
作者 祁晓明 《励耘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380-396,共17页
王国维“隔”与“不隔”的直接渊源,是日本明治时期的文艺评论家田冈岭云的文论。无论是王国维对“不隔”一语的选择,还是与此相关的理论阐释,都与田冈文论及田冈参照叔本华“直观说”对江户时代渡边支考俳论的引述、发挥,存在十分... 王国维“隔”与“不隔”的直接渊源,是日本明治时期的文艺评论家田冈岭云的文论。无论是王国维对“不隔”一语的选择,还是与此相关的理论阐释,都与田冈文论及田冈参照叔本华“直观说”对江户时代渡边支考俳论的引述、发挥,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王国维是在充分吸收了这些论说的基础上,提出其“隔”与“不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不隔 田冈岭云 文论
下载PDF
《人间词话》“真”而“不隔”之义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锋杰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在《人间词话》中,"真"与"不隔"是仅次于"境界"范畴的重要概念,但如果把"真"释为"理念"或"本质",把"不隔"释为主张"白描",均未能看到它们与"境... 在《人间词话》中,"真"与"不隔"是仅次于"境界"范畴的重要概念,但如果把"真"释为"理念"或"本质",把"不隔"释为主张"白描",均未能看到它们与"境界"说的深层关联性。"真"而"不隔"是以生命论为基础的,追求创作中的"生命之敞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隔 境界 生命之敞亮
下载PDF
从“直寻”胜语到情景“不隔”——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评诗标准的演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丽霞 《中国韵文学刊》 2002年第2期107-112,共6页
要求诗歌创作“直寻”胜语,获得情景“不隔”、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是中国古代重要评诗标准之一。此一评诗标准,自钟嵘发其端,中经严羽、王夫之等人的发扬蹈厉,终至王国维而集其大成。本文通过纵向考索,力图在前人基础上更深一层地探寻... 要求诗歌创作“直寻”胜语,获得情景“不隔”、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是中国古代重要评诗标准之一。此一评诗标准,自钟嵘发其端,中经严羽、王夫之等人的发扬蹈厉,终至王国维而集其大成。本文通过纵向考索,力图在前人基础上更深一层地探寻其理论蕴涵及演进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寻胜语 情景不隔 重要评诗标准
下载PDF
叙事视野下的王国维“隔”与“不隔”说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炎秋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48-50,共3页
王国维强调文学的形象性,他的“隔”与“不隔”的理论实际上是对文学的形象性的论述。王国维说的“不隔”,就是“话语都在目前”,指的是形象鲜明;他说的“隔”,就是“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实际上指的是形象的模糊性、不清晰性。他要... 王国维强调文学的形象性,他的“隔”与“不隔”的理论实际上是对文学的形象性的论述。王国维说的“不隔”,就是“话语都在目前”,指的是形象鲜明;他说的“隔”,就是“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实际上指的是形象的模糊性、不清晰性。他要求文学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反对形象模糊、“终隔一层”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不隔 形象 叙事
下载PDF
王国维“隔”与“不隔”说新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繁生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45-47,共3页
对传统上有关王国维"隔"与"不隔"说的研究观点进行分析,认为"真"说、"自然"说、"形象"说都存在一定的缺失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隔"与"不隔"与普通读者接受... 对传统上有关王国维"隔"与"不隔"说的研究观点进行分析,认为"真"说、"自然"说、"形象"说都存在一定的缺失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隔"与"不隔"与普通读者接受反应效果的关联问题,认为王国维提出"隔"与"不隔"说的切入点在于读者和接受者,是其站在普通读者接受反应的角度向文本和作者提出的审美要求。最后指出"隔"与"不隔"作为一种审美价值范畴是否合理是值得思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隔” 不隔” 普通读者 反应效果 审美价值范畴
下载PDF
“隔”与“不隔”之辨
20
作者 张建斌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82-87,共6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不隔"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切";二是物我合一,景与情浑;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理论来源看,一方面,"不隔"来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不隔"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切";二是物我合一,景与情浑;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理论来源看,一方面,"不隔"来源于西方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学批评本身包蕴着对直觉的重视。从更深层次说,"不隔"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心物交感的哲学思维。王国维极为推崇"不隔",并以此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然而,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隔"同样具有一种"意内言外"的美。"隔"与"不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切",它们都是紧紧围绕境界说而生发的美学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人间词话》 隔” 不隔” 境界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