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学生的革命与不革命——兼论清末印象与历史在场
1
作者 刘训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7-208,280-283,共16页
清末时期,随着政府变革动力的加剧,作为新政重大成果之一的学生群体,成为社会最新兴力量并崛起于时代。但年龄因素与时代冲动促使学生恃宠而骄并在思想与行为上不断背叛政府"学为己用、大力笼络"的战略意图。学生群体的叛逆... 清末时期,随着政府变革动力的加剧,作为新政重大成果之一的学生群体,成为社会最新兴力量并崛起于时代。但年龄因素与时代冲动促使学生恃宠而骄并在思想与行为上不断背叛政府"学为己用、大力笼络"的战略意图。学生群体的叛逆可分为革命与不革命两种。革命体现了时代的激情,是清末时代冲动与狂飙年龄特点共生的产物。不革命则表现了群体中少有的冷静与睿智,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持重在新一代知识分子身上的理性回归。不革命体现个别学生对于社会远景"举一望三"的深层次理解。由于传媒扩张效应所造成的思想裹挟现象、学生个体认知及政权维护之需要,清末印象在被溯求于学生革命意志与行为方面变得扑朔迷离而渐成假象,历史在场被有意无意的大肆毁掉,第一历史与第二、第三等次生历史在相形见绌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形成了今天在清末历史认识上的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学生 革命 不革命 清末印象 历史在场
下载PDF
革命活动中的“不革命”朋友:汪孟邹与陈独秀的人际互动——以汪孟邹近代出版事业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建辉 《社会科学论坛》 2017年第5期189-199,共11页
该文是近代徽商汪孟邹与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陈独秀之间的人际互动研究。在近代史上,陈独秀从事的是革命活动,而汪孟邹进行的是商业活动,两者间的"合作"既不是所谓革命友谊的推动,也不是单纯利益的驱使。该文通过个案研究,审... 该文是近代徽商汪孟邹与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陈独秀之间的人际互动研究。在近代史上,陈独秀从事的是革命活动,而汪孟邹进行的是商业活动,两者间的"合作"既不是所谓革命友谊的推动,也不是单纯利益的驱使。该文通过个案研究,审视了汪孟邹与陈独秀四十年的交往,认为汪、陈二人的交往是中国人情关系的鲜活案例。以往的论述片面强调汪孟邹及其出版事业的革命性,忽视了其真实性。因此,该文引入了"不革命"的叙述方式,即不在"革命——反革命"的二元对立中来看待这一对人际互动,而是回归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日常化的人情交往。这种对革命历史情境与"革命"话语下"不革命"人际关系的研究,也是对中国社会真实人际关系的探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活动 不革命 汪孟邹 陈独秀 人际互动
下载PDF
革命时代的山歌:革命的和不革命的——白茆山歌历史考察之一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泳超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9,共7页
白茆山歌在江南地区具有悠久的传统,建国之后,它被革命的文艺政策充分利用和改造,在大跃进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白茆山歌也因此变成闻名全国的典型案例。之后一直到"文革"结束,当地的革命山歌都有着充分的展演。但我们从留下... 白茆山歌在江南地区具有悠久的传统,建国之后,它被革命的文艺政策充分利用和改造,在大跃进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白茆山歌也因此变成闻名全国的典型案例。之后一直到"文革"结束,当地的革命山歌都有着充分的展演。但我们从留下的各种文献里,只能接触到"宣传队民歌"所展示的革命的世界;而通过对历史经历者的多层面访谈,我们将获得另外一种眼光来穿越文献,并借以发现在这个革命世界下面,还有一个被遮蔽的、不革命的甚至成为革命对立面的山歌世界,这一世界也许更真实地体现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态,并对革命的世界,提供了更多切实的理解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茆山歌 革命 不革命
原文传递
列宁、罗莎·卢森堡与不革命的无产阶级的困境 被引量:1
4
作者 查尔斯.艾略特 张永红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5-99,共5页
本文回顾了列宁和马尔托夫、卢森堡等人在党的组织问题上的分歧,指出列宁的精英组织原则并不排斥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在面对不革命的无产阶级的困境时,列宁的建党原则是完成马克思主义革命唯一可能的方式。
关键词 列宁 罗莎·卢森堡 不革命的无产阶级 组织问题
原文传递
Irrationality i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5
作者 Paul Hoyningen-Huene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5期367-376,共10页
The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wide-spread misunderstandings of Kuhn's theor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ost prominently the ascription that he conceive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irrational. The core of this ascrip... The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wide-spread misunderstandings of Kuhn's theor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ost prominently the ascription that he conceive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irrational. The core of this ascription is an assessment of incommensurability as implying the lack of any rational possibility of theory comparison. This is supposed to be due to Gestalt switches and a quasi-religious element of conversion in theory change. Accordingly,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annot be a serious matter for philosophical analysis; they furthermore foreclose any scientific progress. It is shown that such images of Kuhn's theory rest on deep misunderstandings that are partly due to Kuhn's writing sty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hn IRRATIONALITY INCOMMENSURABILITY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eory choice conceptual chan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