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中的“仁”字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蒲清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4-75,共2页
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中的“仁”字陈蒲清《论语·子罕》的第一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历来解释众多,但总有扦格不通,难如人意之处。何晏集解说:“罕者,希者,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 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中的“仁”字陈蒲清《论语·子罕》的第一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历来解释众多,但总有扦格不通,难如人意之处。何晏集解说:“罕者,希者,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邢疏云:“此章论孔子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命与仁 子罕言利 《论语》 孔子思想 “人” 《四库全书总目》 性与天道 陈蒲清 哲学本体论
下载PDF
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被引量:2
2
作者 姚小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5期108-110,共3页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邢(?)疏》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这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而《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太多了。如按邢(?)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产生了显著的...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邢(?)疏》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这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而《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太多了。如按邢(?)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因此,历代很多学者试图重新解释,而以清人史绳祖说最有影响: “《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命与仁 子罕言利 孔子 《论语》 知天 “与” 希言 殷周
下载PDF
孔子言利的古典道义原则——以《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崧 《武陵学刊》 2021年第4期17-25,共9页
《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的句读与理解,古来分歧不一。从文法、义理、语言等多层面综合考察,“与”字不能理解为并列连词,只能理解为动词义。这句话的基本意涵在于:孔子罕言利,言利则以命、仁作为原则导向。“命”“仁”之统一,... 《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的句读与理解,古来分歧不一。从文法、义理、语言等多层面综合考察,“与”字不能理解为并列连词,只能理解为动词义。这句话的基本意涵在于:孔子罕言利,言利则以命、仁作为原则导向。“命”“仁”之统一,指向“道义”。孔子另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与此呼应。孔子言下的“义”“利”不是对立概念,而是基于客观社会存在而指认的生存现实,“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具有生存结构的必然性。“义”“利”之间不仅不对立,而且在根本上同构。孔子对义利关系的理解上承古典时代的先王之道,后儒“义者宜也”的释义只是古典之“义”的一个片面引申。孟荀之后的义利之辨已然脱离孔子语境。宋明理学以理欲之辨而说义利之辨,从根本上遗忘了孔子言利的古典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义利之辨
下载PDF
《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新解 被引量:2
4
作者 钟伦守 《当代电大》 2003年第S1期28-29,共2页
宋人邢 日丙 和今人马茂元都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和命和仁”。文章结合孔子的思想 ,从《论语》中倒举出大量的实例 ,并根据相关书籍的解释 ,认为这段文字应标点为 :“子罕言利 ,与命 ,与仁”。译为 :孔子很少... 宋人邢 日丙 和今人马茂元都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和命和仁”。文章结合孔子的思想 ,从《论语》中倒举出大量的实例 ,并根据相关书籍的解释 ,认为这段文字应标点为 :“子罕言利 ,与命 ,与仁”。译为 :孔子很少谈利 ,他信命 ,赞许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罕言利 与命与仁 与信 赞许
下载PDF
与命与仁:试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被引量:4
5
作者 林存光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39,共15页
孔子所谓"与命与仁",充分彰显了孔子立言为学与士人君子之学的宗旨要义以及作为一种道德性命之学的中国学问的精神特质与义理内涵。要而言之,士人君子的精神生活与道德生命主要不是由个人利益的得失考量所主导和支配,而是由... 孔子所谓"与命与仁",充分彰显了孔子立言为学与士人君子之学的宗旨要义以及作为一种道德性命之学的中国学问的精神特质与义理内涵。要而言之,士人君子的精神生活与道德生命主要不是由个人利益的得失考量所主导和支配,而是由命与仁两大核心要素共同构造而成。对士人君子而言,只有在知命与体仁之间,即基于对天命因素与命运力量的深刻洞察和切己体认以及对于仁德修养与道义理想的追求和践行,才能成就人类可大可久之不朽的道德功业,从中则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体表现为:守望文明,维新中国;生于忧患,自强不息;穷理尽性,安身立命;天下为公,生民为重;生命感通,万物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与命与仁 士人君子 道德性之学 中国学问
原文传递
孔子“与命与仁”说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谷嘉 《道德与文明》 1986年第1期29-31,34,共4页
孔子思想是个相当驳杂的体系,这似乎已成公论,但我以为“命”与“仁”则是构成这个体系的主轴。“与”系尊奉之意,“与命与仁”则是指尊奉天命与人伦精神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使西周以来的“天人合一”的宗教神学变成了“命”与“仁”... 孔子思想是个相当驳杂的体系,这似乎已成公论,但我以为“命”与“仁”则是构成这个体系的主轴。“与”系尊奉之意,“与命与仁”则是指尊奉天命与人伦精神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使西周以来的“天人合一”的宗教神学变成了“命”与“仁”结合的理论形式,使其推进到了真正的哲学形态,而且中国思想史上所形成的伦理与哲学相结合的传统也是以此为嚆矢的。在孔子思想中,“天”已不是单纯的人格神,而变成了含有多义的总体性范畴,其主要表现在他对“天”的多种提法上。最常见的有“天”“天命”“命”和“天道”等提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与命与仁 “天” 天人合 至上神 中国思想史 者爱人 宗法奴隶制
原文传递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辨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傅允生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3-125,共3页
关键词 <<论语·子罕>>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辨析
原文传递
“相与”之道——序《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万俊人 《开放时代》 2002年第3期140-143,共4页
我强调上述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想指摘文明的研究缺陷。实际上,这些问题历来也是所有跨文化研究都不得不面对、其理解或解释却又难以归宗如一的难题。
关键词 "相与"之道 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
原文传递
呼之唤之,凤至图出——疏解《论语·子罕》篇逻辑与结构
9
作者 董雪霏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3,共5页
《论语·子罕》篇的结构有三层:天下为公的志道使命,据德依仁的进取不止,唯义是取的守经达变。孔子思想有着明显的“天下为公”的空间向度和“百世不迁”的时间向度,为了“百世可知”,将“知其不可而为之”化解为“任重而道远”。... 《论语·子罕》篇的结构有三层:天下为公的志道使命,据德依仁的进取不止,唯义是取的守经达变。孔子思想有着明显的“天下为公”的空间向度和“百世不迁”的时间向度,为了“百世可知”,将“知其不可而为之”化解为“任重而道远”。通过达巷党人、太宰对孔子之赞以及鄙夫之问,走进孔子思想之核心,感受他对“凤鸟至,河出图”升平之世的强烈呼唤。通过疏解,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传承“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子罕》 逻辑与结构 与命与仁
下载PDF
叶适人性论新诠释
10
作者 沈尚武 袁岳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年第6期28-31,共4页
叶适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在人性论方面他认为:首先,人性与道的合一性。性与道合,顺天求合。其次,人性善恶新论。善的标准是事物本身的中道,偏离中道就有恶的成分,并且人性是在周围环境中通过人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而不断地生成和... 叶适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在人性论方面他认为:首先,人性与道的合一性。性与道合,顺天求合。其次,人性善恶新论。善的标准是事物本身的中道,偏离中道就有恶的成分,并且人性是在周围环境中通过人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而不断地生成和形成的。最后,利与命与仁。人性的形成有自己的内部机制和动力,利与命、仁是一体性和过程性的。这是一种生存意义上的诠释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适 人性 性与道合 与命与仁
下载PDF
《论语》疑义辨析三则
11
作者 杜文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52-55,80,共5页
在《论语》中,《学而》篇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罕》篇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阳货》篇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三者的解释层出不穷,释义繁多。根据先秦典籍"因"字用法,应将&qu... 在《论语》中,《学而》篇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罕》篇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阳货》篇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三者的解释层出不穷,释义繁多。根据先秦典籍"因"字用法,应将"因"释为"亲","因不失其亲"是表达一种"亲亲"之道,这既符合重亲的思想,也能够表达对宗族的尊敬;根据汉魏典籍征引以及《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情况,孔子"罕言利"是因为"利"是盗乱之根源,"罕言命"是因为"命"乃深微难见,罕言"仁"是少说仁的意义,说的都是如何"为仁";将"吾其为东周"释为"像周文王、周武王一样‘运德于一城,将欲舒之于天下’,实现文、武之功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与命与仁 为东周
下载PDF
《论语》三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逢彬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4-128,F0003,共6页
"无所取材"即"无所取于桴材",表明孔子对子路"好勇"并不否定;先秦时"无所取"还不表示对某种性格、性情、态度等表示不认可不赞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与"是连词,主张&q... "无所取材"即"无所取于桴材",表明孔子对子路"好勇"并不否定;先秦时"无所取"还不表示对某种性格、性情、态度等表示不认可不赞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与"是连词,主张"与"为"赞同"义者并未拿出任何语言学上的证据,不足为训。"天下归仁"的"归"不训"称",而训归附、归向,和《孟子》"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同。"天下归仁"乃是"求仁而得仁"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无所取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天下归
原文传递
孔子思想的人文精神底蕴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宗贤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23,共10页
孔子思想的人文精神底蕴刘宗贤孔子思想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上。孔子“仁”学的价值观是他对人的问题的抽象,来源于他对人的道德精神生活的深刻反思。孔子对“人”的认识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特点,他对单个人的思考总... 孔子思想的人文精神底蕴刘宗贤孔子思想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上。孔子“仁”学的价值观是他对人的问题的抽象,来源于他对人的道德精神生活的深刻反思。孔子对“人”的认识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特点,他对单个人的思考总是不离对整体的人类社会思考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人文精神 “礼” 《论语》 人道理想 与命与仁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价值观 爱思想 角色定位
原文传递
孔子的人口伦理思想
14
作者 唐凯麟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7-30,共4页
人口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群体生存的问题。人类的生育行为一开始就是一种包含着道德意义的行为。虽然完整意义上的人口伦理学是同近代人口学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联的,但是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口问题便是人们进行伦理反思的一个... 人口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群体生存的问题。人类的生育行为一开始就是一种包含着道德意义的行为。虽然完整意义上的人口伦理学是同近代人口学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联的,但是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口问题便是人们进行伦理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的思想中,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伦理思想。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自觉地对人口问题进行伦理反思的思想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伦理思想 民信之 人口问题 人口生产 人口资源 增殖 与命与仁 伦理反思 小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