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健康指数(LRGE-HI)的构建 被引量:3
1
作者 邢丽霞 李采 +4 位作者 郑跃军 袁富强 李宝贵 李春燕 付晓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健康指数是利用监测及统计指标构建的一张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的"体检表"。本文论述了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健康指数的含义,探讨了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健康指数的实现途径、表达方式以及必备的工作基础,并以宁... 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健康指数是利用监测及统计指标构建的一张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的"体检表"。本文论述了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健康指数的含义,探讨了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健康指数的实现途径、表达方式以及必备的工作基础,并以宁夏石嘴山市2005年和2010年统计、监测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研究。该项研究成果为国土资源部门宏观判断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态势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 健康指数 国土资源综合监测
下载PDF
肇庆市降水与地质环境耦合的地质灾害预警方法 被引量:7
2
作者 彭端 姜丽萍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年第4期30-31,41,共3页
对1991~2003年肇庆市发生的21例地质灾害的资料进行分析,运用降水与地质环境耦合的预警方法,得出相对固定的全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并确定各易发区诱发灾害的气象预警指标及判别值,根据逐日的降水预报按二维综合判别模型计算... 对1991~2003年肇庆市发生的21例地质灾害的资料进行分析,运用降水与地质环境耦合的预警方法,得出相对固定的全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并确定各易发区诱发灾害的气象预警指标及判别值,根据逐日的降水预报按二维综合判别模型计算输出地质灾害预警等级结果。在2006年4~9月期间进行预测检验,准确率达83%,证明它是实用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与地质环境耦合 地质灾害 预警方法 肇庆市
下载PDF
论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环境管理
3
作者 姬熙清 李之璋 +1 位作者 王金娃 王月宝 《西部资源》 2012年第5期96-97,共2页
本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管理的思想,提出了地质环境容量的概念,并给出一种考虑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的地质环境优化管理模型框架。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与地质环境 管理
下载PDF
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羽 冯五一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08-409,共2页
关键词 环境地质问题 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灾害 地质环境保护 环境与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 地下水 环境影响 地面塌陷 管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课程教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莉丽 孔慧敏 +2 位作者 李静 张耀文 谷洪彪 《大学教育》 2017年第9期51-53,共3页
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水文地质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以防灾科技学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课程为依托,将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 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水文地质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以防灾科技学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课程为依托,将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专业实习的内容进行融合,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三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通过实践发现,这样做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主动性,而且对专业领域的实践很有效果,它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充分学习理论的条件下,更好地应用与实践,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 教学研究 实践教学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重点地区国土资源及地质环境状况评价
6
作者 李克红 郑跃军 +2 位作者 魏玉涛 侯燕军 柳文 《地下水》 2017年第1期186-188,共3页
"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息息相关,通过引用石羊河重点地区监测和统计数据,宏观分析该地区国土资源对地质环境健康的影响,以石羊河流域重点地区为例,开展2010、2014年两期国土资源及地质环境健康指数评价。通过评价,科学的判定... "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息息相关,通过引用石羊河重点地区监测和统计数据,宏观分析该地区国土资源对地质环境健康的影响,以石羊河流域重点地区为例,开展2010、2014年两期国土资源及地质环境健康指数评价。通过评价,科学的判定石羊河流域重点地区国土资源及地质环境健康状况。该项研究成果可为石羊河流域国土资源及相关部门评判该区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发展提供依据,为管理者把握和判断国土资源及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重点地区 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 健康指数
下载PDF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7
作者 曹国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1990年第1期16-18,共3页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了破坏,将导致多种地质灾害发生。本文着重分析了山东人为地质灾害的种类、危害性,指出这些人为地质灾害大部分是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的。指出今后应加强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区划研究,以切实保...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了破坏,将导致多种地质灾害发生。本文着重分析了山东人为地质灾害的种类、危害性,指出这些人为地质灾害大部分是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的。指出今后应加强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区划研究,以切实保护好自然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地质灾害 环境与地质灾害 环境保护 地质环境 自然环境 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超采 地下水位 危害性 山东省
下载PDF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研究
8
作者 罗国煜 阎长虹 +1 位作者 李晓昭 许宝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4年第z1期125-128,共4页
21世纪是人类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城市地质以调查研究和解决与城市建设及发展有关的各种资源、环境等地质问题为基本任务.它随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当前我国处... 21世纪是人类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城市地质以调查研究和解决与城市建设及发展有关的各种资源、环境等地质问题为基本任务.它随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城市地质主要任务更是要强调环境问题,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本文从城市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视角出发,认为当前城市地质主要方向和思路是: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着重解决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问题.目标是解决城市安全特别是城市环境土工安全问题,为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地质 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与地质灾害
下载PDF
探索奥秘与服务社会的地质学——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综述
9
作者 孙枢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00-302,共3页
关键词 地质 自然资源 环境与地质灾害
下载PDF
徐州市城市地质调查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娟 秦云虎 +1 位作者 朱士飞 王彦君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5年第5期187-188,共2页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依据城市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阐述徐州城市地质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其面临的城市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提出开展徐州城市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城市地质调查的...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依据城市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阐述徐州城市地质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其面临的城市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提出开展徐州城市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城市地质调查的成果可为国土、规划等部门应用,对优化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土地利用以及促进徐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调查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与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关系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光辉 严明疆 +1 位作者 杨丽芝 刘中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75-881,共7页
针对中国北方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立足于流域尺度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和地下水的自然属性,突出协调综合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目标,从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与... 针对中国北方地下水评价中偏重资源而对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立足于流域尺度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和地下水的自然属性,突出协调综合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目标,从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与地下水功能的理念基础、评价原则和评价机理3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关联性,认为它们同源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都以流域尺度的地下水循环系统为研究主体,以保护生态与地质环境为目标,彼此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撑。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合理确定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充分条件,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合理确定是实现地下水功能评价目标的必要条件;如果二者缺一,则地下水的生态功能或地质环境功能难以得到有针对性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功能 可持续开采量 生态与地质环境约束 互相支撑 综合效益最佳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o Elaborate UQI (Urban Quality Index): A Case of Casablanca, Morocco
12
作者 Aziza Berrada Hassan Rhinan Atika Hilali Youssef Bedraou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3年第7期406-415,共10页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mains currently difficult to be assessed because of overlapping of several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having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outstanding impacts. The fast deve...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mains currently difficult to be assessed because of overlapping of several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having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outstanding impacts. The fast developing and uncontrolled urbanization i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negative side effects on the urban environment. Many studies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o monitor urban environment quality. Casablanca, Morocco's economical capital is facing a fast growing demographic development amplified by a massive rural depopulation and all this in an anarchic way. This growth of increased urban activity comes often with the proliferation of informal settlement and shantytown to the detriment of farming areas and green spaces. This study is made possible by using a SPOT-5 image of Casablanca city, taken March 16, 2004 merged with 2.5 m spatial resolution and census data. Indicators were defined and listed in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ategories. An index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asablanca city for the 17 urban municipalities was calculated after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weighting of indicators used. The results may be useful to city managers and planners who are concerned with urban environment quality issu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QI (urban quality index) INDICATORS remote sensing census data METADATA ArcGIS.
下载PDF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n frontiers of geobiology 被引量:11
13
作者 XIE ShuCheng YIN HongF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855-868,共14页
Geobiology is a new discipline on the crossing interface between earth science and life science, and aims to understand the in- teraction and co-evolution between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latest... Geobiology is a new discipline on the crossing interface between earth science and life science, and aims to understand the in- teraction and co-evolution between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achievements, the new data presented in the Beijing geobiology forum sponsor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2013, and the papers in this special issue, here we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n three important frontiers, including geobiology of the critical periods in Earth history, geomicrobes and their responses and feedbacks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geobiology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Knowledge is greatly improved abou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some significant biotic events such as origin, radiation, extinction, and recovery of organisms with the deep Earth processes and the resultant envi- ronmental processes among oceans, land, and atmosphe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s, although the specific dynamics of the co-evolution between ancient life and paleoenvironments is still largely unknown. A variety of geomicrobial functional groups were found to respond sensitively to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which enabl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xies for paleoenvi- 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and to play active roles on the Earth environmental changes via element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mineral bio-transforrnations, but to be deciphered are the mechanisms of these functional groups that change paleoenvi- ronmental conditions. Microbes of potential geobiology significance were found and isolated from some extreme environments with their biological properties partly understood,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geobiological functions to change Earth envi- ronments. The biotic processes to alter or modify the environments are thus proposed to be the very issue geobiology aims to decipher in the future. Geobiology will greatly exte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cope of biotic research on Earth and beyond. It has great potential of application in the domains of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global change. To achieve these aims needs coor- dinative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concerning geomicrobiology and related themes, database and modeling of biogeochemical cycles, typic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coupling of biologic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functional group extreme environment biotic crisis PALEOBIOLOG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