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美学“仁”范畴之存在论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天道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96-110,共15页
在儒家美学看来,"仁"乃是"人"原初的本性,为"人"之纯真本性的一种呈现,"人"必须去蔽存真,敞亮仁心仁性,仁其所仁,以成己成人。"成己",即自身心身圆融;"成人",即通过"... 在儒家美学看来,"仁"乃是"人"原初的本性,为"人"之纯真本性的一种呈现,"人"必须去蔽存真,敞亮仁心仁性,仁其所仁,以成己成人。"成己",即自身心身圆融;"成人",即通过"成己",澄明原初本真心性,以达成自我与他者的和谐,进而与天地参,生生不息,化化不已。"仁"审美域的达成为"人"原初心性的呈现,是"人"所具有的本真品质的自明,与"人"自身的选择相关。"仁"作为"人"的本性,通过选择,于"求仁"、"为仁"的去蔽中呈现出来,则体现为一种仁爱精神,"仁者爱人","仁者"既仁爱自身,更仁爱他人,仁爱社会,仁爱自然。儒家美学所谓的"求仁"、"安仁",就是主张使仁爱精神推及自然、社会,通过此,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确立一种相依相成、相亲相爱的融熙关系,以促进上下与天地同流,人与天地合其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仁 得仁 与天地同流 与天地合其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