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对白垩纪大洋缺氧与富氧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振国
霍少川
+3 位作者
冷春鹏
高莲凤
张盈
付海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7-721,共15页
白垩纪诸多地质事件中,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大洋缺氧事件和以红层为特征的大洋富氧环境尤其引人关注。本文探讨了白垩纪大洋从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认为上述沉积事件是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白垩纪岩石圈剧烈的岩浆活动,...
白垩纪诸多地质事件中,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大洋缺氧事件和以红层为特征的大洋富氧环境尤其引人关注。本文探讨了白垩纪大洋从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认为上述沉积事件是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白垩纪岩石圈剧烈的岩浆活动,是缺氧、富氧事件发生的源动力,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共同作用是沉积事件发生的结果。具体过程为:白垩纪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改变了海陆面积的对比,并引起地球内部大量热能释放和大气中CO_2气体浓度的升高,最终导致大气温度的升高。海水温度的升高和CO_2浓度的增加导致海洋环境中溶解O_2的降低,缺氧事件随之而产生。同时,海底岩浆喷发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通过海底风化和热液活动,铁元素从岩石圈进入水圈。海水中的铁元素是海洋浮游植物宝贵的营养盐类,其含量的增加可激发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繁盛,而这一生命过程可以吸收海水中大量的CO_2,并且产生等量的O_2。随着海水中O_2浓度的不断升高,以富含Fe3+的红色沉积物为特征的海洋富氧环境出现。藏南和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典型剖面的数据证实大洋缺氧和富氧发生的韵律性,即缺氧事件之后往往伴随富氧环境的出现。研究认为,白垩纪大洋缺氧和富氧事件是同一原因导致的不同结果,地球圈层相互作用是其根本制约因素。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缺氧事件和同样由其造成的富氧环境,其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以物理、化学过程为主,后者除此之外还演绎了更为复杂的生物-海洋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缺
氧
与富氧事件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洋红层与大洋富氧事件
被引量:
1
2
作者
程文斌
顾雪祥
+2 位作者
胡修棉
李有核
董树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265-266,共2页
大洋红层是指深水远洋、半远洋环境下,富氧条件下形成的一套以红色、紫红色为主的沉积物.最先由中国学者王成善、胡修棉等在研究西藏白垩纪床得组红层时提出,后来研究表明,与西藏床得组类似的白垩纪大洋红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和...
大洋红层是指深水远洋、半远洋环境下,富氧条件下形成的一套以红色、紫红色为主的沉积物.最先由中国学者王成善、胡修棉等在研究西藏白垩纪床得组红层时提出,后来研究表明,与西藏床得组类似的白垩纪大洋红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和西特提斯的广大地区(土耳其、意大利、奥地利)[1],现已成为白垩纪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科学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
化学特征
大洋
富
氧
事件
大洋红层
白垩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服气! 中国科学家应该有话语权!”——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
3
作者
王彦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6年第1期50-53,共4页
踏上神神神奇奇的天路,登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对观光客来说,也许是浪漫;但对于一辈子行走在这条路上的朝圣者来说,则意味着艰苦、坚持,甚至是近乎疯狂的执著。在这些朝圣者中,他有些与众不同,他的信仰既不是佛教,也不是印度教...
踏上神神神奇奇的天路,登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对观光客来说,也许是浪漫;但对于一辈子行走在这条路上的朝圣者来说,则意味着艰苦、坚持,甚至是近乎疯狂的执著。在这些朝圣者中,他有些与众不同,他的信仰既不是佛教,也不是印度教,他痴情于和石头说话,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白垩纪大洋红层与富氧作用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破性贡献。有趣的是,在这条地质路上,别人的榔头换了又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世界屋脊”
富
氧
红层
天路
地学研究
著名地质学家
地球
表层
地球
历史
重大地质
事件
原文传递
题名
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对白垩纪大洋缺氧与富氧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振国
霍少川
冷春鹏
高莲凤
张盈
付海丰
机构
华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7-721,共15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822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015
+4 种基金
41302008)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D2015209075
D2017209236)
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D2016077)
华北理工大学省自然科学基金培育项目(SP201501)联合资助~~
文摘
白垩纪诸多地质事件中,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大洋缺氧事件和以红层为特征的大洋富氧环境尤其引人关注。本文探讨了白垩纪大洋从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认为上述沉积事件是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白垩纪岩石圈剧烈的岩浆活动,是缺氧、富氧事件发生的源动力,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共同作用是沉积事件发生的结果。具体过程为:白垩纪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改变了海陆面积的对比,并引起地球内部大量热能释放和大气中CO_2气体浓度的升高,最终导致大气温度的升高。海水温度的升高和CO_2浓度的增加导致海洋环境中溶解O_2的降低,缺氧事件随之而产生。同时,海底岩浆喷发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通过海底风化和热液活动,铁元素从岩石圈进入水圈。海水中的铁元素是海洋浮游植物宝贵的营养盐类,其含量的增加可激发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繁盛,而这一生命过程可以吸收海水中大量的CO_2,并且产生等量的O_2。随着海水中O_2浓度的不断升高,以富含Fe3+的红色沉积物为特征的海洋富氧环境出现。藏南和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典型剖面的数据证实大洋缺氧和富氧发生的韵律性,即缺氧事件之后往往伴随富氧环境的出现。研究认为,白垩纪大洋缺氧和富氧事件是同一原因导致的不同结果,地球圈层相互作用是其根本制约因素。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缺氧事件和同样由其造成的富氧环境,其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以物理、化学过程为主,后者除此之外还演绎了更为复杂的生物-海洋地球化学过程。
关键词
白垩纪缺
氧
与富氧事件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Keywords
Cretaceous
Anoxic andoxic
Earthspheres
Interactions
分类号
P534.5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洋红层与大洋富氧事件
被引量:
1
2
作者
程文斌
顾雪祥
胡修棉
李有核
董树义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南京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出处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265-266,共2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6CB701402-05)
文摘
大洋红层是指深水远洋、半远洋环境下,富氧条件下形成的一套以红色、紫红色为主的沉积物.最先由中国学者王成善、胡修棉等在研究西藏白垩纪床得组红层时提出,后来研究表明,与西藏床得组类似的白垩纪大洋红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和西特提斯的广大地区(土耳其、意大利、奥地利)[1],现已成为白垩纪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科学前沿.……
关键词
地球
化学特征
大洋
富
氧
事件
大洋红层
白垩纪
分类号
P59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服气! 中国科学家应该有话语权!”——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
3
作者
王彦
机构
中国国土资源报社
出处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6年第1期50-53,共4页
文摘
踏上神神神奇奇的天路,登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对观光客来说,也许是浪漫;但对于一辈子行走在这条路上的朝圣者来说,则意味着艰苦、坚持,甚至是近乎疯狂的执著。在这些朝圣者中,他有些与众不同,他的信仰既不是佛教,也不是印度教,他痴情于和石头说话,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白垩纪大洋红层与富氧作用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破性贡献。有趣的是,在这条地质路上,别人的榔头换了又换。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世界屋脊”
富
氧
红层
天路
地学研究
著名地质学家
地球
表层
地球
历史
重大地质
事件
分类号
K826.14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对白垩纪大洋缺氧与富氧过程的制约
张振国
霍少川
冷春鹏
高莲凤
张盈
付海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洋红层与大洋富氧事件
程文斌
顾雪祥
胡修棉
李有核
董树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服气! 中国科学家应该有话语权!”——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
王彦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
201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