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变革及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翟海魂 李小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7期31-37,共7页
随着社会经济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传统模式和这种新模式被吉本斯等人分别命名为“模式1”和“模式2”。两种模式是并行不悖、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推动下,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出现重大变... 随着社会经济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传统模式和这种新模式被吉本斯等人分别命名为“模式1”和“模式2”。两种模式是并行不悖、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推动下,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出现重大变革:在教育理念上对专业博士学位的定位形成了新共识,在培养模式上以实践导向贯穿培养全过程,在质量保障上构建了更加有效、内外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立足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背景,借鉴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经验,我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应树立研究和实践并重的教育新理念,构建职业导向的培养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促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符合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模式 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 职业导向
下载PDF
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翟海魂 李小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1-56,共6页
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价值取向始终并存于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两者关系呈现出从彼此疏离到相互融合的特征。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自从1992年发轫以来,历经了三代转型发展。分析其转型特征,可以发现,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 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价值取向始终并存于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两者关系呈现出从彼此疏离到相互融合的特征。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自从1992年发轫以来,历经了三代转型发展。分析其转型特征,可以发现,第一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以学术性为主导,第二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以职业性为主导,第三代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则是学术性和职业性相融合。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演进,有利于我们把握其发展规律、分析其经验教训,对改变我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重学轻术"的现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专业博士学位教育 学术性 职业性 融合
下载PDF
三重视角下的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姚林 王建梁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86,共6页
20世纪80年代,英国社会对"学者型专业人员"的需求、高等教育市场化下的大学自身逻辑发展以及个人专业发展需要等因素,共同催生了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近40年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日臻成熟,对英国社会、高校、个人都产生了积极影... 20世纪80年代,英国社会对"学者型专业人员"的需求、高等教育市场化下的大学自身逻辑发展以及个人专业发展需要等因素,共同催生了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近40年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日臻成熟,对英国社会、高校、个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正向反馈模式。当前英国专业博士项目依然面临着社会、高校、个人等方面诸多困境与挑战,其根本解决措施就是更卓有成效地提升专业博士生在工作实践中的研究能力。有鉴于此,我国应坚定信心并鼓励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规避出现类似于英国专业博士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使之更好地服务"双一流"建设,为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添油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专业博士学位教育 实践知识 专业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化
原文传递
对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思考 被引量:11
4
作者 穆雷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3,F0003,共7页
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培养更高层次、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尚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该类人才的需求。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需要反复精心论证。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其他专业博士学位在培养目标、... 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培养更高层次、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尚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该类人才的需求。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需要反复精心论证。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其他专业博士学位在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入学要求、实习实践等方面的做法与特点,总结可资借鉴之处,以期为我国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博士学位教育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Hidden Crises and Communication: An Interactional Analysis of Hidden Crises
5
作者 Annette Klarenbeek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1年第3期168-184,共17页
In this paper I describe the ways in which the communication discipline can make a hidden crisis transparent. For this purpose I examine the concept of crisis entrepreneurship from a communication point of view. Using... In this paper I describe the ways in which the communication discipline can make a hidden crisis transparent. For this purpose I examine the concept of crisis entrepreneurship from a communication point of view. Using discourse analysis, I analyse the discursive practices of crisis entrepreneurs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This paper is part of my Ph.D. project in which I examine the dilemmas encountered by crisis entrepreneurs and the interactional solutions they choose in addressing a crisis. In my Ph.D. project I have analysed how crisis entrepreneurs use discursive practices: (1) to show thefactuality of the problem. For example, the way the problem is presented is too theoretical and is not a problem in reality; (2) to presen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essenger as an authentic, legitimate spokesman. Crisis entrepreneurs may be accused of wanting to attract attention to their own cause; (3) to create the accountability for the problem and the solution. For example, crisis entrepreneurs can be accused of nursing personal grievances or of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 issue without actively attempting to solve it. The conclusion is that a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is able to recognize a problem raised by crisis entrepreneurs. Knowledge of interactional dilemmas helps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s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of crisis entrepreneurs. A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can therefore contribute to the recognition of crises by acknowledging that a crisis entrepreneur is someone who can have a strong hand in the public agenda, i.e., public affair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 author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dden crisis crisis communication crisis entrepreneurs discourse analyses INTERA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