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时代专业电影批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岭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3-6,共4页
在网络时代,具有学理性、引导性、独立性的专业电影批评貌似在场,实际上在面对网络,面对转型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之时却疲软,并发生了错位。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如何去健全电影批评评价的机制,如何恢复评价机制的活力... 在网络时代,具有学理性、引导性、独立性的专业电影批评貌似在场,实际上在面对网络,面对转型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之时却疲软,并发生了错位。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如何去健全电影批评评价的机制,如何恢复评价机制的活力,如何确立电影批评在这个时代的生存位置。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有赖于确立认同度高的评价标准、更为宽容的评价体系及其正确的评价导向,积极进行电影批评自身建设及对其自我评价机制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专业电影批评 评价标准 价值
下载PDF
媒体文学批评与专业文学批评的对立和融合 被引量:2
2
作者 于永顺 王晓峰 《艺术广角》 2004年第4期51-54,共4页
在人们感慨专业文学批评缺少生机与灵性之时,我们看到了不同于专业文学批评的另外的批评话语方式,它借助某些比较容易表达的命名和术语,表述了与专业文学批评同样的指谓内容,但叙述效果比专业文学批评要好,影响也更大,这就是媒体... 在人们感慨专业文学批评缺少生机与灵性之时,我们看到了不同于专业文学批评的另外的批评话语方式,它借助某些比较容易表达的命名和术语,表述了与专业文学批评同样的指谓内容,但叙述效果比专业文学批评要好,影响也更大,这就是媒体文学批评,即蒂博代所看到和归纳的那种批评。这种批评是相伴于媒体存在而存在的。过去,常常因为它的一次性阅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文学批评 专业文学批评 话语方式 美学思想 现代主义 文学市场
下载PDF
大众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 被引量:4
3
作者 朱国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44,共8页
我们可以通过建构理念层次上的文学批评场域,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践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把握。一个理想的文学批评场域应该基于非同一性基础上,以文学批评自主性作为共同遵守的信念。它由专业批评和业余批评所构成。前者包含美学趣味的... 我们可以通过建构理念层次上的文学批评场域,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践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把握。一个理想的文学批评场域应该基于非同一性基础上,以文学批评自主性作为共同遵守的信念。它由专业批评和业余批评所构成。前者包含美学趣味的批评家与学理趣味的批评家,他们处于批评场域的支配位置;后者主要体现为媒介批评,它们代表了他者的向度。这几方面批评构成了多重对话关系,并通过符号斗争即定义文学批评合法性标准的斗争推动场域的健康发展。但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由于受到资本的逻辑的操控,导致自身自主性的缺失。因此,借助于上述规范形态的文学批评场域,我们可以对文学批评实践的失范进行批判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趣味的批评 学理趣味的批评 专业批评 业余批评 批评自主性
下载PDF
新世纪媒体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发展趋向 被引量:3
4
作者 于永顺 张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12-115,共4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主流报刊杂志为载体的专业文学批评,以图书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批评,以网络电视传媒为平台的媒体文学批评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架构。媒体文学批评呈现出通俗化与大众性、审美化与娱乐性、个性化与草根...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主流报刊杂志为载体的专业文学批评,以图书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批评,以网络电视传媒为平台的媒体文学批评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架构。媒体文学批评呈现出通俗化与大众性、审美化与娱乐性、个性化与草根性、标签化与快捷性的特点。因此,在建设新世纪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只有使大众媒体批评话语与专业文学批评话语协调发展,媒体文学批评才能真正成为大众审美价值判断的引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文学批评 专业文学批评 市场化 大众化 审美化 个性化
下载PDF
在悖论中跋涉:经典作品的批评伦理
5
作者 袁洪庚 董国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2-137,共6页
经典文学作品中隐藏着"陌生性"对"熟识性"依赖、"原创性"因其审美性与社会性的此消彼长而隐退的两重悖论。文学批评中的工具主义出于批评家希冀文学"有用"的初衷,是一种合理认知,但是专业文学... 经典文学作品中隐藏着"陌生性"对"熟识性"依赖、"原创性"因其审美性与社会性的此消彼长而隐退的两重悖论。文学批评中的工具主义出于批评家希冀文学"有用"的初衷,是一种合理认知,但是专业文学批评必须坚持以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本体式研究,甚至不排斥部分回归印象批评。合乎文学逻辑的批评伦理应该予以批评家充足的个性化阐释空间,同时尊重"外部研究"对文本社会意义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作品 工具主义 批评伦理 专业文学批评
下载PDF
也谈文学批评与“80后作家”
6
作者 沈丽媛 《学周刊(下旬)》 2011年第9期72-72,共1页
"80后作家"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作者,也可以叫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不经意间,"80后"已经涌过了三波创作浪潮。然而面对这代人异彩纷呈的写作,专业的文学批评却处于缺席的状态。目前,对"80后作家&qu... "80后作家"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作者,也可以叫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不经意间,"80后"已经涌过了三波创作浪潮。然而面对这代人异彩纷呈的写作,专业的文学批评却处于缺席的状态。目前,对"80后作家"文学的批评存在着重大的问题并导致了一系列后果。因此,专业的文学批评家绝对不能对"80后作家"视而不见,关注"80后作家"写作,这不仅是"80后作家"自身的需要,也是当代文学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后作家” 专业批评 “酷评”
下载PDF
论电视研究的本体回归
7
作者 陈立强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2-134,共3页
关键词 电视研究 研究本体 电视形态 生产研究 学养结构 专业批评 实证研究
下载PDF
陕西文学评论界的三驾马车
8
作者 孙新峰 《西部学刊》 2013年第7期56-61,64,共7页
陕西当代文学批评界活跃着三个重量级人物,他们分别是畅广元、李星、萧云儒。其中,畅广元是陕西学院派批评的代表,其批评关键词是文化和人格,其批评姿态是"眺望";李星是陕西专业批评的代表,其批评关键词是思想和个性,其批评... 陕西当代文学批评界活跃着三个重量级人物,他们分别是畅广元、李星、萧云儒。其中,畅广元是陕西学院派批评的代表,其批评关键词是文化和人格,其批评姿态是"眺望";李星是陕西专业批评的代表,其批评关键词是思想和个性,其批评姿态是"蹲踞";萧云儒作为陕西新媒介批评的代表,其批评关键词是西部和对视,其批评姿态是"出击"。他们互为支撑,三足鼎立,成为陕西文坛三帧不老的文学风景,引领和激活着陕西文坛不断地创造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学院派 专业批评 新媒介批评 引领 激活
下载PDF
“在场”:专业戏剧批评发挥效力的途径 被引量:2
9
作者 谷海慧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98,共9页
近年来,专业戏剧批评越来越成为学院派的内部话语符号,淡出了大众接受视野。批评时机、专业习惯、批评对象特征、自我身份定位、接受对象兴趣、发表阵地等因素是导致这种现状出现的重要原因。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也... 近年来,专业戏剧批评越来越成为学院派的内部话语符号,淡出了大众接受视野。批评时机、专业习惯、批评对象特征、自我身份定位、接受对象兴趣、发表阵地等因素是导致这种现状出现的重要原因。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也并非全无问题:媒体批评常常受限于市场,专业批评有时会与之形成共谋;网络批评最有活力,但存在零散化、碎片化、"恶趣化"弊端,且易被市场利用。为此,戏剧研究者需承担起知识分子的责任,借助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在场"——既在演出现场也在批评现场、既面向当下也面向大众的专业批评。这是专业戏剧批评影响大众审美趣味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戏剧批评 “在场” 大众文化 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网络文学批评“在场”才能有效
10
作者 桫椤 《新华文摘》 2024年第15期118-118,共1页
在文学场域中,文学批评是一支重要力量,与创作一道保护着文学生态的健康与和谐,二者因此常常被比作“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但在网络文学中,这一平衡局面却常被打破。面对动态化的生产过程和琳琅满目的超长篇作品,网络文学批评尤其... 在文学场域中,文学批评是一支重要力量,与创作一道保护着文学生态的健康与和谐,二者因此常常被比作“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但在网络文学中,这一平衡局面却常被打破。面对动态化的生产过程和琳琅满目的超长篇作品,网络文学批评尤其是专业批评的作用被弱化,创作者可能更重视大众读者的跟帖评论,或类似一家文学阅读与写作平台的“本章说”等随感式批评。这导致批评与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两张皮”现象,批评的有效性打了一定折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文学生态 文学场域 大众读者 文学批评 专业批评 “两张皮”现象 批评与创作
原文传递
面对混沌——戏剧批评为什么缺席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先 《剧本》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47-49,共3页
关键词 戏剧批评 批评 专业批评 戏剧演出
原文传递
启蒙的分化:文学批评“后现代性”话语及其异质形态
12
作者 姜肖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4-40,共7页
一、后现代主义讨论与批评话语的生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的关键词之一,围绕后现代主义所引发的一系列争鸣是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和公共思想界跨越八九十年代之交,“启蒙”知识结构、言说权力与目标诉求分化的必然结果... 一、后现代主义讨论与批评话语的生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的关键词之一,围绕后现代主义所引发的一系列争鸣是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和公共思想界跨越八九十年代之交,“启蒙”知识结构、言说权力与目标诉求分化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在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内溢出了专业批评的学术范畴,获得面向当代中国社会进行话语实践的文化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九十年代 后现代主义理论 学术范畴 批评话语 文学批评 后现代性 话语实践 专业批评
原文传递
当代文学批评话语系统新探
13
作者 李元乔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7期13-14,共2页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涉及作品广泛、批评文本丰富、批评家众多,可谓洋洋大观。从20世纪80年代的印象批评,到90年代的学院批评,再到2000年以后的网络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对于当今的文学批评现象,研究者众说纷纭...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涉及作品广泛、批评文本丰富、批评家众多,可谓洋洋大观。从20世纪80年代的印象批评,到90年代的学院批评,再到2000年以后的网络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对于当今的文学批评现象,研究者众说纷纭,有二分法、三分法等分类,有学院批评、作家批评、专业批评、媒体批评、印象派批评等概括。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学批评现象和各执一词的理论观点,有必要对当代文学批评进行细致梳理、重新分类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批评 印象批评 作家批评 话语系统 媒体批评 批评文本 专业批评 三分法
原文传递
哪一个哈姆雷特:回到“以意逆志”上来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建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139,共9页
中国文学界都熟悉一句话,在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复杂性。然而,这里面还有一个“你选哪一个哈姆雷特”的问题。有关文学意义的作者中心主义,在欧洲是19世纪形成的。20世纪对作者中心主义的... 中国文学界都熟悉一句话,在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复杂性。然而,这里面还有一个“你选哪一个哈姆雷特”的问题。有关文学意义的作者中心主义,在欧洲是19世纪形成的。20世纪对作者中心主义的批判,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职业化有关。从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文学批评的理论几经变化,然而,所有这些理论都具有一种使批评家与作者和普通读者区分开来的理论追求。批评家与作者和普通读者,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关于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论,还是要回到常识的立场上来。从作者的意图,到文本的意义,再到读者的意味,具有相关性和连续性。文学本质上仍是一种意义和情感的传达活动,中国古人的“以意逆志”的阅读,试图与作者的意图相沟通,或者说,在心中有作者在场的情况下,对作品所可能具有的意义的选择,仍应是文学阅读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批评专业 意图 意义 传达
原文传递
Becoming a Teacher of Business English in China: A Critical Narrative 被引量:2
15
作者 Bin AI Lifei Wang Alexander KOSTOGRIZ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9年第2期182-198,263,共18页
In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Business English, a newly emerging discipline,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and since it was approved officially in 2007, about 400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offered this... In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Business English, a newly emerging discipline,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and since it was approved officially in 2007, about 400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offered this degree course to students. Among in-service Business English teachers, some of them have transferred from teaching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Business English teachers face many changes and challenges to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yet few scholars have looked into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hese teachers. Using critical narrative as a method, this paper closely examines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of the first author and two other Business English teach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participants, including the first author himself, have endured identity negotiations and various challenges in turning from a teacher of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to a teacher of Business English. These teachers' experiences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w light on the changing pedagogy and practice of Business Englis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siness English teacher ident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ritical narrative autoeth nograph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