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启蒙理想 社会主义精神 世俗追求——论20 世纪80 年代小说中的三类女性婚恋观念
1
作者 徐洪军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75-86,共12页
在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女性婚恋观念。一种是对“真爱”的追求。这种婚恋观体现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幸福理想:充分张扬与肯定人的主体性和个人的价值追求。由于这种理想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较大分歧,因... 在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女性婚恋观念。一种是对“真爱”的追求。这种婚恋观体现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幸福理想:充分张扬与肯定人的主体性和个人的价值追求。由于这种理想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较大分歧,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很难落实。第二种是“社会主义新人”式的爱情。这种婚恋观体现的是官方的幸福主张:在物质生活充分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在精神领域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爱情观念最终因为官方的理论追求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纠缠以及与80年代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也难以实现。第三种是永恒而又世俗的婚姻。它体现的是普通民众的幸福理解: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不太考虑精神层面而主要侧重于物质追求的婚恋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这种婚恋观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而且,由于其缺少对情感生活的积极体验和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追问,在追求真正幸福的道路上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婚恋观念 启蒙理想 社会主义精神 世俗追求
下载PDF
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与对虚无的反思
2
作者 李浦楠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59-61,共3页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高尔基称之为“人间上帝”的老人,在其一生中始终都用他那一双仁慈、深邃而又忧郁的眼睛俯视世间的一切,从无限的天穹,混沌的人生到神秘的心灵,他都要穷尽它们的真实和奥秘,为此他抛弃了世俗追求的一切,直至...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高尔基称之为“人间上帝”的老人,在其一生中始终都用他那一双仁慈、深邃而又忧郁的眼睛俯视世间的一切,从无限的天穹,混沌的人生到神秘的心灵,他都要穷尽它们的真实和奥秘,为此他抛弃了世俗追求的一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指出的道路和方向是我们所难于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虚无主义 思想历程 自由主义者 世俗追求 探索精神 无政府主义 反思 高尔基 资产阶级革命
下载PDF
浅议我国的社会世俗化倾向
3
作者 涂为国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社会世俗 市场化 意识形态 世俗追求 极端个人主义 政教分离 理性主义 消费主义 政府行为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下载PDF
阴霾下小草的抗争——评苏青的文学创作
4
作者 刘珂珂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50-51,共2页
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的女作家苏青,其创作语言犀利简洁,内容大胆宣泄,表现了独立入世的精神。苏青作品深深烙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印记,映射出40年代笼罩在上海现代洋场社会里觉醒的女性灵魂,以及她彻头彻尾的对"俗"文学的追求... 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的女作家苏青,其创作语言犀利简洁,内容大胆宣泄,表现了独立入世的精神。苏青作品深深烙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印记,映射出40年代笼罩在上海现代洋场社会里觉醒的女性灵魂,以及她彻头彻尾的对"俗"文学的追求。她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地位,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再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觉醒 独立入世 世俗追求 地域特色
下载PDF
以“五四”爱情神话为背景谈张爱玲的小说 被引量:1
5
作者 常彬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3-126,共4页
“五四”爱情神话的浪漫激情与理想欢悦的美好书写,在张爱玲笔下变成了势利卑微的俗世追求,男人“为谋欢而谋爱”的经济操控,女人“为谋生而谋爱”的经济依附,彼此为各自利益而较量盘算的情场游戏。爱情不再纯洁、崇高,它充满了欲望杂... “五四”爱情神话的浪漫激情与理想欢悦的美好书写,在张爱玲笔下变成了势利卑微的俗世追求,男人“为谋欢而谋爱”的经济操控,女人“为谋生而谋爱”的经济依附,彼此为各自利益而较量盘算的情场游戏。爱情不再纯洁、崇高,它充满了欲望杂陈的世俗气息和无爱的“爱情逐求”。张爱玲拆解了神性的爱情,将它还原成千疮百孔的俗世人生的本来面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世俗追求 拆解 爱情神话
下载PDF
“多”并不拒斥“一”
6
作者 贺兴安 《文学自由谈》 CSSCI 1997年第2期54-56,共3页
“多”并不拒斥“一”贺兴安像我这样的五十年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人,当初倡导文学的多元,思想上真有一点犯嘀咕:提“多元”行吗?“元”能多吗?有没有“一”,“多”与“一”的关系又是如何?无疑,我对文学的多元是拥护的。当时的... “多”并不拒斥“一”贺兴安像我这样的五十年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人,当初倡导文学的多元,思想上真有一点犯嘀咕:提“多元”行吗?“元”能多吗?有没有“一”,“多”与“一”的关系又是如何?无疑,我对文学的多元是拥护的。当时的一个大背景就是“四人帮”留下的烂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 “一” 知识分子 王朔创作 拒斥 世俗追求 一元论 唯物论 威廉·詹姆斯 文学多元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