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美学的世间性和隐超越性
1
作者 杨春时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7-143,共7页
中华美学由于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以及中华哲学的现实化,因此具有世间性的特点,是一种人生美学。与此同时,中华美学是审美经验的反思,不仅反映出审美的超越性,而且这种超越性思想的表达是隐含的而非直露的,即中华美学思想在儒道思想合流... 中华美学由于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以及中华哲学的现实化,因此具有世间性的特点,是一种人生美学。与此同时,中华美学是审美经验的反思,不仅反映出审美的超越性,而且这种超越性思想的表达是隐含的而非直露的,即中华美学思想在儒道思想合流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儒家美学思想,又继承了道家美学思想,而后一种美学思想具有隐在性。在后封建社会后期,中华美学思想偏离了儒家的正统美学思想,也吸收了佛家(禅宗)的思想,对道家的有无同一的美学观加以改造,建立了新的有无同一的美学观,从而具有了隐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 西方哲学 世间性 隐超越
下载PDF
批判性建筑 在文化和形式之间 被引量:12
2
作者 迈克尔·海斯 吴洪德(译) 童明(校) 《时代建筑》 2008年第1期116-121,共6页
作为批判性话题中的经典之作,海斯在文章中系统地回顾了长期以来在建筑学中存在的两种基本态度:其一是将建筑看作是主导文化的一个部门和意识形态的再现,也就是"建筑作为文化手段",其二是"建筑作为自治形式",将建... 作为批判性话题中的经典之作,海斯在文章中系统地回顾了长期以来在建筑学中存在的两种基本态度:其一是将建筑看作是主导文化的一个部门和意识形态的再现,也就是"建筑作为文化手段",其二是"建筑作为自治形式",将建筑看作无关任何外部文本和前在状况的先验形式逻辑之再现。通过对密斯的若干经典建筑的再解读,海斯描述了在文化和形式之间存在的批判性领域。他进而提出了批判性建筑的观念,将建筑放置到它自身的世间性状况中去,以开放的批判的态度来面对不确定的经验状况。通过对如上两种对立态度及其二分法的抵抗和对抗.海斯认为,可以依靠建筑师的著述过程建立起批判的建筑知识体系和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建筑 文化物体 自治形式 世间性 密斯·凡·德·罗 抵抗 对抗 作者的著述过程
下载PDF
批判性建筑:在文化与形式之上,抑或之间?
3
作者 龚桓 《建筑与文化》 2011年第5期42-43,共2页
本文旨在探讨从不同的立场对建筑这一文化内涵与形式意象并存的意义实体进行诠释和解读的可能性。文章首先回顾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建筑学领域的两种解读建筑的基本态度:其一是"建筑作为文化手段";其二是"建筑作为自治形式&... 本文旨在探讨从不同的立场对建筑这一文化内涵与形式意象并存的意义实体进行诠释和解读的可能性。文章首先回顾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建筑学领域的两种解读建筑的基本态度:其一是"建筑作为文化手段";其二是"建筑作为自治形式"。作者进而将西方建筑批评家迈克尔·海斯提出的批判性建筑及其世间性这一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位,提出了批判性建筑存在于文化与形式之上——而非之间——的可能性,并结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作品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建筑 文化手段 自治形式 世间性密斯·凡·德·罗
下载PDF
阿伦特早期对奥古斯丁爱的观念的阐释及其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朱蔷薇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在其博士论文《爱与圣奥古斯丁》中,通过对奥古斯丁的爱的观念进行解读,阿伦特发现,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蕴含着深切地世间性关怀;邻人之爱,作为奥古斯丁所谓的"他人朝向我自身的意志",就是社会性的纯爱,它是共同体或社会中的... 在其博士论文《爱与圣奥古斯丁》中,通过对奥古斯丁的爱的观念进行解读,阿伦特发现,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蕴含着深切地世间性关怀;邻人之爱,作为奥古斯丁所谓的"他人朝向我自身的意志",就是社会性的纯爱,它是共同体或社会中的人际之间的粘合剂。而阿伦特在这部著作中所探讨的主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用语,也预示了她后来政治哲学研究的主题和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与圣奥古斯丁》 阿伦特 奥古斯丁 世间性 社会纯爱
下载PDF
胡塞尔的超越论共源性和舒茨的世俗共源性——批判与反批判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俊国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7-66,共10页
舒茨立足于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世间共源性,对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理论进行批评,否定构造他人的超越论道路。舒茨过分强调超越论主体性在构造他人过程中的本体论优先性,具有狭义的“主体中心主义”倾向。并且,他过分强调超越论主体... 舒茨立足于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世间共源性,对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理论进行批评,否定构造他人的超越论道路。舒茨过分强调超越论主体性在构造他人过程中的本体论优先性,具有狭义的“主体中心主义”倾向。并且,他过分强调超越论主体的构造性,没有坚持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因此,他对胡塞尔超越论构造理论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本文在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理论框架内提出,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在构造意义上是结构依存关系,即超越论共源关系。进而,本文认为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实质是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并基于超越论共源性为胡塞尔进行辩护,对舒茨的批评进行反驳。超越论共源性可以被视为胡塞尔解决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范式,同时也是他从超越论现象学的角度探索世界起源的新尝试——“共源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论共源 世间共源 交互主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