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7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lson病患者的丘脑核体积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张兵 胡文彬 《安徽医学》 2023年第6期635-640,共6页
目的探讨Wilson病(WD)的丘脑核体积,以及其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住院的61例WD患者(WDs)纳入WDs组。同期,在本院中招募33例健康对照(HCs)纳入HCs组。通过影像学处理软... 目的探讨Wilson病(WD)的丘脑核体积,以及其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住院的61例WD患者(WDs)纳入WDs组。同期,在本院中招募33例健康对照(HCs)纳入HCs组。通过影像学处理软件Freesurfer对两组对象的结构像进行丘脑核的分割处理并获得相应的体积。采用统一肝豆状核变性评定量表中的神经功能评分(UWDRS-N)从言语、静止性震颤、面部表情、肌僵直、步态以及姿势等运动症状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对象的丘脑核体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WDs组的丘脑核体积与UWDRS-N得分的关系。P值通过错误发现率(FDR)校正,且<0.05。结果WDs组的双侧腹后外侧核(VPL)、腹内侧核(VM)、腹外侧核后部(VLp)、腹外侧核前部(VLa)、腹前核大细胞部(VAmc)、腹前核(VA)、界核(L-Sg)、下侧枕(PuM)、内侧枕(PuI)、前枕(PuA)、带旁核(Pt)、束旁核(Pf)、中央旁核(Pc)、腹内侧重聚区(MV(Re))、内侧大细胞部(MDm)、内侧小细胞部(MDl)、外侧膝状体(LGN)、中央外侧核(CM)、中央内侧核(CeM)、丘脑前腹侧核(AV)、后侧核(LP)、背外侧核(LD)、中央外侧核(CL)以及右侧外侧枕(PuL)的体积较HCs组均缩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侧MDm(β=-4.29,FDR-P<0.001)的体积与UWDRS-N得分呈负相关。结论WDs的丘脑核萎缩涉及到丘脑前核、以及丘脑外侧、腹侧、板内、内侧和后侧的多个核群。其中,MDm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关系密切,可能在WDs运动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丘脑核 神经功能损害程度
下载PDF
5,7-双羟色胺损毁大鼠中缝背核后底丘脑核的神经活动增强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健 褚玉霞 +3 位作者 冯洁 王勇 张巧俊 许临平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90,共8页
采用玻璃微电极在体细胞外记录法,观察了5,7-双羟色胺(5,7-dihydroxytryptamine,5,7-DHT)损毁大鼠中缝背核(dorsalraphenucleus,DRN)后,底丘脑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和DRN损毁组大鼠STN神经元... 采用玻璃微电极在体细胞外记录法,观察了5,7-双羟色胺(5,7-dihydroxytryptamine,5,7-DHT)损毁大鼠中缝背核(dorsalraphenucleus,DRN)后,底丘脑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发现,对照组和DRN损毁组大鼠STN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分别是(6.93±6.55)Hz和(11.27±9.31)Hz,DRN损毁组大鼠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对照组大鼠,13%的神经元呈现规则放电,46%为不规则放电,41%为爆发式放电;而在DRN损毁组大鼠,具有规则、不规则和爆发式放电的神经元比例分别为9%、14%和77%,爆发式放电的STN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显示,DRN损毁后大鼠STN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高,爆发式放电增多,提示在正常大鼠DRN抑制STN神经元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核 中缝背 5 7-双羟色胺 大鼠
下载PDF
阻断5-HT_(1B)受体对正常和帕金森病大鼠底丘脑核神经元活动的不同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袁海峰 惠艳娉 +4 位作者 央珍 乔鸿飞 郭方圆 薛莉 张巧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1-425,共5页
目的观察体循环给予5-HT1B受体拮抗剂SB224289后,对正常大鼠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底丘脑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细胞外记录的方法,研究正常和PD大鼠ST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 目的观察体循环给予5-HT1B受体拮抗剂SB224289后,对正常大鼠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底丘脑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细胞外记录的方法,研究正常和PD大鼠STN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比较阻断5-HT1B受体后两组大鼠STN神经元电活动的改变。结果①PD组大鼠STN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7.87±1.37)Hz]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6.59±1.44)Hz,P<0.001]。两组大鼠STN神经元均表现为规则、不规则和暴发式放电3种形式。正常组大鼠具有规则、不规则和暴发式放电的神经元比例分别为33.33%、54.17%和12.50%;PD组分别为31.25%、35.42%和33.33%,PD组大鼠具有暴发式放电的神经元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②阻断5-HT1B受体后,正常大鼠STN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明显增高(P<0.01),具有暴发式放电的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多(P<0.05)。而PD组大鼠阻断5-HT1B受体后STN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PD大鼠STN神经元呈过度兴奋状态;阻断5-HT1B受体可兴奋正常大鼠的STN神经元,而不影响PD大鼠的神经元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核 5-HT1B受体 大鼠 神经元电活动
下载PDF
大鼠不同丘脑核团毁损镇痛效果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灵慧 陈镇洲 +3 位作者 徐如祥 姜晓丹 刘剑 杜谋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68,共4页
背景目前对癌症顽痛尚未有较好的治疗方法。有报道丘脑的某些核团在中枢镇痛中起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大鼠不同丘脑核团毁损的镇痛效果,为临床上核团毁损治疗顽固性疼痛靶点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大鼠30只,分为假损伤组(Sham)及... 背景目前对癌症顽痛尚未有较好的治疗方法。有报道丘脑的某些核团在中枢镇痛中起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大鼠不同丘脑核团毁损的镇痛效果,为临床上核团毁损治疗顽固性疼痛靶点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大鼠30只,分为假损伤组(Sham)及丘脑中央中核(CM)、丘脑束旁核(PF)、丘脑腹后外侧核(VPL)、丘脑中央中核加扣带回毁损组(CM+cg),将2μL10%苯酚/甘油立体定向注至相应核团进行毁损。以鼠尾温热剌激嘶叫法检测核团毁损前后痛阈。测量福尔马林诱导的动物的舔咬时间、挠曲时间以及畏缩次数来量化观察核团毁损前后的镇痛效果。结果各毁损组术前后痛阈改变值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VPL最为明显。各毁损组动物舔咬时间较Sham明显缩短(P<0.01),而挠曲时间及畏缩次数只有轻微差异。此外,VPL组动物舔咬时间比CM组和CM+cg组为短(P<0.05),而CM组和CM+cg组间行为痛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PF、VPL、CM+cg毁损后急性期,大鼠对温热刺激的痛阈有提高,由脊髓上神经中枢调控的行为痛反应也明显减少,其中以VPL组最明显。CM+cg双核团毁损的镇痛效果并未明显优于CM单一核团毁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核团毁损 痛阈 福尔马林实验 镇痛
下载PDF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激活过程中下丘脑核团c-fos的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杰 林文娟 +1 位作者 郑丽 李波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利用经典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的动物模型 ,以糖精水为条件刺激 (CS) ,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为非条件刺激 (UCS) ,观测两次CS -UCS结合训练后 ,再次条件刺激诱发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作用的动态改变 ,获得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味觉厌恶性条... 利用经典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的动物模型 ,以糖精水为条件刺激 (CS) ,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为非条件刺激 (UCS) ,观测两次CS -UCS结合训练后 ,再次条件刺激诱发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作用的动态改变 ,获得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各自保持的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 ,采用c-fos免疫组化技术 ,进一步观察再次条件刺激诱发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反应时大鼠下丘脑各核团内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作用在训练后第 5天较强 ,第 30天基本消失 ,而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始终稳定保持到第 30天。进一步研究显示出 ,下丘脑室旁核FOS蛋白表达在第 5天非常密集 ,而第 30天几乎没有表达 ,与细胞免疫功能改变在时程和趋势上具有一致性。通过FOS蛋白表达时程差异比较 ,提示下丘脑室旁核可能是CNS内介导CS诱导的免疫抑制效应的重要核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 丘脑核 c—fos 大鼠
下载PDF
底丘脑核中MPEP对治疗早期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运动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春雷 常永丽 +2 位作者 郭晓姝 韩玲娜 张翠英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底丘脑核(STN)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拮抗剂MPEP对部分损毁的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运动行为的影响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损毁+生理盐水组(n=12)、损毁+MPEP组(n=12)。采用行为学和神经化... 目的:探讨底丘脑核(STN)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拮抗剂MPEP对部分损毁的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运动行为的影响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损毁+生理盐水组(n=12)、损毁+MPEP组(n=12)。采用行为学和神经化学检测方法,观察3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的自发运动能力和斜板实验中的停留角度,以及纹状体中多巴胺(DA)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损毁+生理盐水组大鼠的水平运动能力(P<0.001)、垂直运动能力(P<0.001)和斜板停留角度(P<0.001)均明显降低,而损毁+MPEP组大鼠均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P>0.05)。神经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损毁+生理盐水组大鼠纹状体DA含量降低了56.3%(P<0.001),而损毁+MPEP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无明显差异(P>0.05),且与损毁+生理盐水组比较明显升高(P<0.001)。结论:慢性STN局部应用MPEP对早期PD模型大鼠的运动行为和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核 6-甲基-2-苯基吡啶
下载PDF
5-羟色胺受体-2拮抗剂米安色林对大鼠底丘脑核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7
作者 王涛 刘健 +2 位作者 王爽 韩玲娜 李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2-484,488,共4页
目的观察5-羟色胺(5-HT)受体-2拮抗剂米安色林对大鼠底丘脑核(STN)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经静脉注射的米安色林(2 mg/kg)对大鼠STN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作用。结果米安色林能够显著增强STN神经元的... 目的观察5-羟色胺(5-HT)受体-2拮抗剂米安色林对大鼠底丘脑核(STN)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经静脉注射的米安色林(2 mg/kg)对大鼠STN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作用。结果米安色林能够显著增强STN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5),使其从(7.77±5.28)Hz增至(9.12±5.28)Hz,而神经元的放电形式没有变化。结论米安色林通过5-HT2受体增加STN神经元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核 米安色林 5-羟色胺 电生理学
下载PDF
高频电刺激底丘脑核对帕金森病鼠旋转行为的影响
8
作者 伦学庆 章翔 +1 位作者 张剑宁 梁景文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84-284,共1页
高频电刺激底丘脑核对帕金森病鼠旋转行为的影响*伦学庆章翔张剑宁梁景文(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710032)帕金森病(PD)是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纹状体DA水平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丘脑腹外侧核毁... 高频电刺激底丘脑核对帕金森病鼠旋转行为的影响*伦学庆章翔张剑宁梁景文(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710032)帕金森病(PD)是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纹状体DA水平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能有效控制震颤和强直,但对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性麻痹 高频电刺激 丘脑核 行为 治疗
下载PDF
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佩斯 《中国民康医学》 2014年第19期86-86,98,共2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帕金森病患者行MRI定位,进行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术治疗,全部采用Vim核毁损。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震颤症状完全消失,并于5年后进行随访效果仍满意。结论:立体定...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帕金森病患者行MRI定位,进行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术治疗,全部采用Vim核毁损。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震颤症状完全消失,并于5年后进行随访效果仍满意。结论: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立体定向 丘脑核团毁损
下载PDF
肌张力障碍和震颤患者丘脑核团微电刺激诱发反应的对比研究
10
作者 林岩崇 FriderickA.Lenz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6-9,共4页
对16例运动性疾病患者共进行806次微电刺激。6例肌张力障碍(DA)患者347个刺激位点中有29个位点发生运动诱发反应,其中28个位点驱使肌张力障碍症状加剧,见于丘脑腹内侧核中部(Vim)14个(50%)、腹侧核尾部... 对16例运动性疾病患者共进行806次微电刺激。6例肌张力障碍(DA)患者347个刺激位点中有29个位点发生运动诱发反应,其中28个位点驱使肌张力障碍症状加剧,见于丘脑腹内侧核中部(Vim)14个(50%)、腹侧核尾部(Vc)5个(18%)、脑白质(Wm)5个(18%)、腹侧核前方(Voa)1个,腹侧核后方(Vop)和丘脑背侧核(Dth)各2个。10例震颤(TR)患者459个刺激位点中有38个位点发生运动诱发反应,均为驱使震颤减轻的诱发反应,其中见于Vim30个(79%),Vc5个(13.2%),Vop2个、Dth1个。所有诱发反应中以感觉异常最常见,DA159个,(45.8%),TR261个,占47.1%;疼痛反应在DA患者的Wm诱发出1个,温冷和眩晕反应均分别见于Vop、Vim和Vc;无任何诱发反应DA156个(45%),TR201个(4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刺激 诱发反应 丘脑核 肌张力障碍 震颤
下载PDF
对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仿真
11
作者 陈国斌 董克家 +2 位作者 王杨 王晗 樊守艳 《软件导刊》 2012年第10期28-30,共3页
目的:介绍了神经元的间室模型和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仿真方法。方法:将神经元分成一个个间室,每个间室分列微分方程。具体实验中利用"Neuron"这个神经元仿真计算平台对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进行仿真。结果... 目的:介绍了神经元的间室模型和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仿真方法。方法:将神经元分成一个个间室,每个间室分列微分方程。具体实验中利用"Neuron"这个神经元仿真计算平台对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进行仿真。结果:当神经元结构比较复杂,膜的特性具有电压依从性,膜上有突触后电流的时候,间室模型能很好地反映了复杂神经元的电学特性。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仿真结果和真正的动作电位结果非常相似。结论:间室模型很好地反映了复杂神经元的电学特性。底丘脑核投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仿真结果和真正的动作电位结果非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电位 间室模型 丘脑核 投射神经元
下载PDF
电刺激大鼠束旁核对底丘脑核和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凡凯 辛艳 +2 位作者 高东明 熊哲 陈建国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5,共7页
本工作旨在探讨电刺激束旁核(parafascicular nucleus,PF)对帕金森病模型(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神经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黑质致密部注射6-羟基多巴胺建立PD大鼠模型。采用行为学方法观察电刺激P... 本工作旨在探讨电刺激束旁核(parafascicular nucleus,PF)对帕金森病模型(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神经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黑质致密部注射6-羟基多巴胺建立PD大鼠模型。采用行为学方法观察电刺激PF对阿朴吗啡诱发的大鼠旋转行为的作用,并应用在体细胞外记录法观察电刺激PF对大鼠底丘脑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及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nucleus,VM)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频电刺激(130 Hz,0.4 mA,5s)PF一周,明显改善PD大鼠旋转行为。细胞外放电记录显示,高频电刺激PF使PD大鼠STN神经元自发放电减少,且该作用具有频率依赖性。另外,高频电刺激PF可使VM神经元兴奋,该作用也是频率依赖性的。我们在实验中同时观察到微电泳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受体拮抗剂MK-801使STN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或完全抑制,微电泳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受体拮抗剂印防己毒素(picrotoxin,Pic)则使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以上结果表明,GABA能和Glu能传入纤维可会聚于同一STN神经元,并对后者有紧张性作用。高频刺激PF,使该核团到STN神经元的Glu能兴奋性输出减少,导致STN的失活。这一作用通过基底神经节的间接通路,最终释放了丘脑运动核团VM的活性。高频刺激PF经PF,STN和VM的神经通路而改善PD大鼠神经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旁 丘脑核 丘脑腹内侧 电刺激 微电泳
下载PDF
丘脑核团电刺激在癫痫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建伟 王小峰 +1 位作者 车宁伟 尹剑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75-78,共4页
癫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其中约30%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切除致痫灶是药物难治性癫痫常用的治疗方法,能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当患者不符合切除性手术的适应证或术... 癫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其中约30%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切除致痫灶是药物难治性癫痫常用的治疗方法,能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当患者不符合切除性手术的适应证或术后发作无缓解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核 难治性癫痫 电刺激术 致痫灶 神经系统疾病 脑深部 外科手术 肌阵挛发作 全面性发作 部分性发作
下载PDF
底丘脑核深部脑电刺激对大鼠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坤 曹春燕 +1 位作者 刘振国 沈国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64-1266,共3页
目的研究底丘脑核(STN)的深部脑电刺激(DBS)对大鼠呼吸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无刺激)、高频强电流组(130 Hz/100μA)、高频弱电流组(130 Hz/3μA)和低频强电流组(40 Hz/100μA)。利用大鼠脑立体定向仪将电极... 目的研究底丘脑核(STN)的深部脑电刺激(DBS)对大鼠呼吸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无刺激)、高频强电流组(130 Hz/100μA)、高频弱电流组(130 Hz/3μA)和低频强电流组(40 Hz/100μA)。利用大鼠脑立体定向仪将电极植入右侧STN,记录刺激前、刺激第5和第25分钟的呼吸频率。结果高频强电流组和高频弱电流组刺激前呼吸频率分别为(68.0±7.9)和(71.8±6.7)次/m in;刺激后第5分钟的呼吸频率分别为(57.8±10.6)和(65.8±7.8)次/m in;第25分钟的呼吸频率分别为(49.8±8.9)和(56.0±9.2)次/m in;同组各时间点的呼吸频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强电流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的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鼠在高频率DBS下呼吸频率减慢,但与刺激强度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脑电刺激 丘脑核 呼吸 频率
下载PDF
中央内侧丘脑核中NMDA受体参与丙泊酚致意识消失的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益 罗竺欣 +2 位作者 王袁 段自坤 李佳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739-741,共3页
目的探讨中央内侧丘脑核(CMT)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在全身麻醉意识消失中的作用。方法 60只大鼠微注射模型随机均分为4组:NMDA10 mmol/L组、NMDA20 mmol/L组、NMDA40 mmol/L组及对照组(C组),丙泊酚麻醉后分别于前3组CMT内微... 目的探讨中央内侧丘脑核(CMT)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在全身麻醉意识消失中的作用。方法 60只大鼠微注射模型随机均分为4组:NMDA10 mmol/L组、NMDA20 mmol/L组、NMDA40 mmol/L组及对照组(C组),丙泊酚麻醉后分别于前3组CMT内微量泵注10、20和40 mmol/L的NMDA以及等体积生理盐水(C组)。观察微注射后自主体动反应的发生率以及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并通过组织学对微注射位点进行定位。结果当注射位点在CMT中时,与C组相比,各浓度NMDA组大鼠麻醉后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其中NMDA20mmol/L与40 mmol/L组恢复时间短于NMDA10 mmol/L组,且NMDA20 mmol/L与40 mmol/L组大鼠麻醉中自主体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均P<0.05)。当注射部位在CMT外时,各浓度NMDA组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均明显长于注射部位在CMT内者(P<0.05),而各组间比较自主体动发生率与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MT中的NMDA受体参与了丙泊酚所导致的全身麻醉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全身 丘脑中央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二异丙酚 中央内侧丘脑 NMDA受体 意识消失 脑区微注射
下载PDF
丘脑核团电刺激治疗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苟亚军 侯智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936-939,共4页
癫痫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耐药率高、外科切除性手术疗效均不理想,目前尚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近年来,丘脑核团电刺激术因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有效性和相对安全性,正逐步应用于难治性癫痫的治疗。... 癫痫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耐药率高、外科切除性手术疗效均不理想,目前尚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近年来,丘脑核团电刺激术因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有效性和相对安全性,正逐步应用于难治性癫痫的治疗。已知丘脑核团是神经网络的重要中转站,在整合边缘系统神经网络兴奋和抑制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病毒性脑炎所致脑损害也常累及边缘系统。近期研究发现丘脑核团电刺激对于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有显著且持久的疗效。因此,本文就丘脑核团电刺激治疗癫痫时核团的选择、刺激参数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 丘脑核 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
下载PDF
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下丘脑核团靶点定位的解剖与生理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Wai.S Poon Danny TM Chan +2 位作者 XL Zhu Vincent CT Mok YL Chan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 探讨脑深部STN刺激靶点时MRI直接定位法和MER术中导引定位法的解剖学偏差。方法 本组5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表现为运动迟缓、步态不稳及躯干症状,共安放6例次微电极。结果 采用MRI直接定位法和MER术中导引定位法,其定位靶点的平均... 目的 探讨脑深部STN刺激靶点时MRI直接定位法和MER术中导引定位法的解剖学偏差。方法 本组5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表现为运动迟缓、步态不稳及躯干症状,共安放6例次微电极。结果 采用MRI直接定位法和MER术中导引定位法,其定位靶点的平均偏差距离是1.25mm,尽管该偏差值较小,但是,基于影像学的立体定向法只能将刺激电极定位于距离靶点几毫米的范围内。结论 电生理学方法(MER)对于调整和确定靶点位置至关重要。MER术中导引定位法有助于手术的完全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核 解剖学 生理学 MRI直接定位法 MER术中引导定位法 深部脑刺激 靶点定位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立体重建、展示和分析猕猴丘脑核团 被引量:10
18
作者 许鹿希 Su Hong-sen +1 位作者 P.Mercurio M.Heckman 《解剖学通报》 1984年第1期1-7,共7页
三只猴脑作冠状、地平和矢状连续切片。使用仪器为PDP11/34型电子计算机连於Evans and Suther-land图象系统Ⅱ。左、右丘脑及其14核团连续切片的轮廓,均以同样放大倍数描绘和数字转化。己数字转化的每张切片可在此计算机图象系统的屏幕... 三只猴脑作冠状、地平和矢状连续切片。使用仪器为PDP11/34型电子计算机连於Evans and Suther-land图象系统Ⅱ。左、右丘脑及其14核团连续切片的轮廓,均以同样放大倍数描绘和数字转化。己数字转化的每张切片可在此计算机图象系统的屏幕上展示;并依相邻两张切片和同一丘脑其它各数字转化切片的位置关系,进行三维空间的对位。不同猴脑的核团可依照同一尺寸进行展示,并在同一三维空间登记核团。作统计学处理后,能对比左、右侧核团和三只猴丘脑各核的体积,并对不同种属动物的丘脑核团作定量比较。猴丘脑的计算机重建图象是一种可对脑内任何结构进行三维空间的立体重建和展示分析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核 立体重建 计算机 图象
下载PDF
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国成 覃震宇 +1 位作者 农大件 黄灵团 《微创医学》 2016年第6期904-906,共3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5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震颤型14例,僵直型1例,均行MRI(和CT融合技术)定位,采取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术进行治疗,震颤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Vim为靶点,僵直型患者在手术...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5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震颤型14例,僵直型1例,均行MRI(和CT融合技术)定位,采取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术进行治疗,震颤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Vim为靶点,僵直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GPI为靶点。结果治疗后,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震颤状况均完全消除,肢体的灵活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僵直型帕金森病患者肢体肌张力明显下降,但对生活质量以及步态改善状况不明显,无并发症出现。在随访的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服少量药物便能有效地控制症状,双侧病变患者未治疗侧肢体症状明显重于治疗侧肢体者,3例伴有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状况明显好转。结论立体定向丘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能显著地改善震颤以及肢体的灵活度,但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减少症状。帕金森病患者于术后需要继续采取药物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加强身体锻炼与各种康复练习,才能延缓疾病进展,最终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丘脑核团毁损 帕金森病
下载PDF
底丘脑核的断层影像解剖
20
作者 孙与佳 许佩钏 +2 位作者 赵素敏 李桂华 赵振美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61-61,共1页
探讨底丘脑核的断层解剖特征、MRI表现和空间位置及毗邻关系,为底丘脑核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提供断层影像解剖学基础。采用颅脑横断层标本、颅脑薄层铣切横断层标本、颅脑冠状断层标本和健康自愿者颅脑的横和冠状断层MR图像探讨底丘脑和中... 探讨底丘脑核的断层解剖特征、MRI表现和空间位置及毗邻关系,为底丘脑核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提供断层影像解剖学基础。采用颅脑横断层标本、颅脑薄层铣切横断层标本、颅脑冠状断层标本和健康自愿者颅脑的横和冠状断层MR图像探讨底丘脑和中脑上部的精细断层解剖和MRI表现。经脑干中份的冠状断层上,中脑的大脑脚、脑桥的基底部和延髓的上份易于识别,大脑脚底的中3/5是锥体束,向上延续为内囊后肢和内囊膝,向下走行于脑桥基底部。底丘脑核位于黑质内侧份上方、背侧丘脑和未定带的下方、红核的外侧和内囊下份的内侧,该层面上底丘脑核呈短梭形,底丘脑核隔内囊下份和苍白球的内、外侧部相邻。经中脑上份的横断层上,黑质和红核易于识别,底丘脑核下份位于红核的前外、黑质的前内侧和第三脑室下份的后外侧,该层面上底丘脑核的下份亦呈短梭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解剖 丘脑核 健康自愿者 毗邻关系 锥体束 基底部 横断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