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家丛维熙逝世
1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8-108,共1页
著名作家丛维熙2019年10月29日晨于北京去世,享年86岁。丛维熙1933年出生于河北玉田。1950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56年加入中国作协。曾任教师及《北京日报》记者、编辑。1957年之前出版短篇小说集《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和长篇小... 著名作家丛维熙2019年10月29日晨于北京去世,享年86岁。丛维熙1933年出生于河北玉田。1950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56年加入中国作协。曾任教师及《北京日报》记者、编辑。1957年之前出版短篇小说集《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和长篇小说《南河春晓》。新时期重返文坛之后,率先发表了《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十几部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被文坛誉为"大墙文学"之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集 丛维熙 中国作协 《北京日报》 南河春晓 《大墙下的红玉兰》 大墙文学 河北玉田
原文传递
作家的心态应该像湖水——记“大墙文学”之父丛维熙
2
作者 土木 《全国新书目》 2004年第11期16-16,共1页
"时间只允许我向稿纸上喷血,不允许我‘玩弄文学’。"这是七旬作家丛维熙的肺腑之言,迄今他出版的50多本书就是最好的诠释。自1979年重返文坛以《大墙下的红玉兰》轰动之后,他的创作势头犹如掘开了旺盛的泉眼,喷涌不止。根据... "时间只允许我向稿纸上喷血,不允许我‘玩弄文学’。"这是七旬作家丛维熙的肺腑之言,迄今他出版的50多本书就是最好的诠释。自1979年重返文坛以《大墙下的红玉兰》轰动之后,他的创作势头犹如掘开了旺盛的泉眼,喷涌不止。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第十个弹孔》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故事片奖;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维熙 作家 长篇小说 心态 湖水 文学
原文传递
试论北京作家群
3
作者 周忠厚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21-25,共5页
一近几年,一些同志提出了北京作家群的概念。近来又有人论述湖南作家群。看来,作家群是人们总结了这些地区蓬勃涌现的作家的状况提出的新的文学概念。在论述北京作家群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作家群作一简要的探讨。对于作家群的概念,文艺界... 一近几年,一些同志提出了北京作家群的概念。近来又有人论述湖南作家群。看来,作家群是人们总结了这些地区蓬勃涌现的作家的状况提出的新的文学概念。在论述北京作家群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作家群作一简要的探讨。对于作家群的概念,文艺界还有不同看法,但是在没找出更贴切的概念的今天,让我们姑且使用作家群这一概念吧。我们认为流派和社团的概念都不能适应北京、湖南等地的作家队伍的现状。流派的概念主要是指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派别,社团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宗旨指导下结成的文学组织。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群 文学概念 邓友梅 刘心武 刘绍棠 丛维熙 创作个性 郑万隆 田园牧歌 文艺创作
下载PDF
该不该用“之”
4
作者 王聚元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9期47-47,共1页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称+名<sub>1</sub>+为+名<sub>2</sub>”的句式,例如:“《水浒传》里称鲁智深为‘花和尚’。”这是古汉语称名式兼语句沿用至今的一种文言句式。有时,兼语“名<sub>1</sub>”...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称+名<sub>1</sub>+为+名<sub>2</sub>”的句式,例如:“《水浒传》里称鲁智深为‘花和尚’。”这是古汉语称名式兼语句沿用至今的一种文言句式。有时,兼语“名<sub>1</sub>”可用“之”来指代,成为“称之×”的形式:“鲁智深,《水浒传》里称之为花和尚。”这是主动句。如果要改成被动句,就得把兼语提置到句首作受事主语:“在《水浒传》里,鲁智深被称为花和尚。”也就是说,既然这种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称”已转为被动,它就成了不及物动词,后面就不应当有宾语(兼语),而与“为”连缀起来用。例如:“阿拉斯加,被称为美国‘最后的边疆,。”如果上面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以下例句中的“之”便都是不该用的: (1)《中华姓氏辞典》……以史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智深 动句 现代汉语 名式 不及物动词 “把”字句 丛维熙 人民文学 《新民晚报》 学术界人士
下载PDF
浅谈常用写作思维方法特点
5
作者 王锡渭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77-83,共7页
常用的写作思维方法有发散法、聚合法、换元法、倾向法、逆反法、向背法和迁移法。以下,笔者分别谈一谈它们的特点,作为引玉之砖。 发散法 我们知道,面对要思考的写作对象,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以扩大选择余地,的思维方法叫发散... 常用的写作思维方法有发散法、聚合法、换元法、倾向法、逆反法、向背法和迁移法。以下,笔者分别谈一谈它们的特点,作为引玉之砖。 发散法 我们知道,面对要思考的写作对象,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答案,以扩大选择余地,的思维方法叫发散法。这种思维方法有着它独具的特点。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许多现象常常是互为因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对象 写作思维 减去十岁 祥子 思维方法 换元法 小说写作 背法 叶蔚林 丛维熙
下载PDF
如何把写作教学与文本相结合
6
作者 欧阳玉美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6年第5期97-97,共1页
经常听到学生说不会写作文。不会写的通常主要有两点: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要让学生会写,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从课文中选取有关内容来指导学生写作,是我们语文教师探讨的重要课... 经常听到学生说不会写作文。不会写的通常主要有两点: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要让学生会写,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从课文中选取有关内容来指导学生写作,是我们语文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把写作教学与文本相结合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维熙 写作素材 土林 学习技巧 初中语文课 反复推敲 紫藤萝瀑布 语言美 学生写作能力 图设计
下载PDF
孙型的鲁迅“情”
7
作者 薛文献 《各界》 2023年第10期19-23,共5页
2002年7月11日,孙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九十岁。作家丛维熙在《荷香深处祭文魂》一文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尽管中国文学百家,状若天穹星空,但是在杂色斑斑的文苑里,永远闪耀着独特梦幻之光的星座,只有孙犁一个。”
关键词 丛维熙 孙犁 九十岁 梦幻 鲁迅
原文传递
我们的“矛”与我们的“盾”——《2016年中国最佳杂文》序
8
作者 王侃 郭子龙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6-168,共3页
就普通读者而言,杂文比之其他文体可能更具有一种亲切感。小说、诗歌、戏剧等自有其恢宏不凡的气度与风采,但这种气度与风采也因了对所谓的"文学性"的强调,继而自行设置出相应等级的门槛限制。旁人或许可以蹲在"门槛"外晃着脑袋瞧... 就普通读者而言,杂文比之其他文体可能更具有一种亲切感。小说、诗歌、戏剧等自有其恢宏不凡的气度与风采,但这种气度与风采也因了对所谓的"文学性"的强调,继而自行设置出相应等级的门槛限制。旁人或许可以蹲在"门槛"外晃着脑袋瞧个热闹,图个新鲜,但这"热闹"与"新鲜",于己又如同相隔千里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怡微 千里之外 周国平 叶兆言 张大春 学生时代 丛维熙 王镕 初生牛犊 何不食肉糜
原文传递
内外有别:“文革”书写的两种类型(下)
9
作者 陶东风 《上海文化》 CSSCI 2018年第6期100-113,共14页
本文以王蒙的《布礼》《蝴蝶》与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以及杨绛的《干校六记》、郑念的《上海生死劫》,深入分析这两类作家"文革"书写的差异。作为革命组织内部人的王蒙和丛维熙,在书写本人"文革"遭际时,在... 本文以王蒙的《布礼》《蝴蝶》与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以及杨绛的《干校六记》、郑念的《上海生死劫》,深入分析这两类作家"文革"书写的差异。作为革命组织内部人的王蒙和丛维熙,在书写本人"文革"遭际时,在思想上不能超越其所效忠的革命组织及其意识形态,在叙事方法上则延续了革命文艺过度抒情的倾向,无法与其所书写的对象拉开距离。与此相反,无论是从知识、信仰,还是从组织角度看,作为革命外部人的党外作家杨绛与郑念,在书写自己的"文革"经验时,采用旁观者的视角,其故事讲述讲究情感的节制,显得冷静、从容,与"伤痕文学"形成强烈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书写 内部人 王蒙 丛维熙 外部人 杨绛 郑念
原文传递
内外有别:“文革”书写的两种类型(上)
10
作者 陶东风 《上海文化》 CSSCI 2018年第4期96-105,110,共11页
本文以王蒙的《布礼》《蝴蝶》与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以及杨绛《干校六记》、郑念《上海生死劫》,深入分析这两类作家"文革"书写的差异。作为革命组织内部人的王蒙和丛维熙,在书写本人"文革"遭际时,在思想... 本文以王蒙的《布礼》《蝴蝶》与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以及杨绛《干校六记》、郑念《上海生死劫》,深入分析这两类作家"文革"书写的差异。作为革命组织内部人的王蒙和丛维熙,在书写本人"文革"遭际时,在思想上不能超越其所效忠的革命组织及其意识形态,在叙事方法上则延续了革命文艺过度抒情的倾向,无法与其所书写的对象拉开距离。与此相反,无论是从知识、信仰,还是从组织角度看,作为革命外部人的党外作家杨绛与郑念,在书写自己的"文革"经验时,采用旁观者的视角,其故事讲述讲究情感的节制,显得冷静、从容,与"伤痕文学"形成强烈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书写” 内部人 王蒙 丛维熙 外部人 杨绛 郑念
原文传递
80年代《读书》与后80年代思潮——以“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为中心
11
作者 刘岩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6年第4期90-93,共4页
关键词 文化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 《读书》 高尔泰 思想方式 文化热 新儒家 丛维熙 二项对立 启蒙主义
原文传递
戴着镣铐舞蹈的“右派”——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2
作者 刘勤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1年第2期101-107,共7页
20世纪70年代末,旧貌换新颜的神州大地在举国欢腾之余仍不免痛定思痛,往事并不如烟,大多数知识分子以一种身在今日、心在昨日的精神状态重复着动荡岁月中的梦魇,岁月沧桑,历史鳞羽,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作为历史的受难者,历史在他们身上... 20世纪70年代末,旧貌换新颜的神州大地在举国欢腾之余仍不免痛定思痛,往事并不如烟,大多数知识分子以一种身在今日、心在昨日的精神状态重复着动荡岁月中的梦魇,岁月沧桑,历史鳞羽,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作为历史的受难者,历史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伤及他们的灵与肉。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小说便集中地反映了受难知识分子被改造、被启蒙的炼狱经历及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形象 往事并不如烟 灵与肉 钟亦成 举国欢腾 张贤亮 历史的见证 岁月沧桑 丛维熙 命运遭际
原文传递
玉兰花开
13
作者 徐斌 《楚天主人》 2011年第7期52-52,共1页
机关办公楼刚搬迁到东门巷的政府礼堂内,县里就决定建一栋"四大家"综合办公楼。随着综合楼规划有序进行,人大机关办公地点将继续迁址,以前的人大机关办公楼而今变成了文化体育局的办公地点,县里有名文化人都在文体局和文联院... 机关办公楼刚搬迁到东门巷的政府礼堂内,县里就决定建一栋"四大家"综合办公楼。随着综合楼规划有序进行,人大机关办公地点将继续迁址,以前的人大机关办公楼而今变成了文化体育局的办公地点,县里有名文化人都在文体局和文联院子里进进出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维熙 办公楼 散文 玉兰树 玉兰花
原文传递
巴金顶住压力刊发《大墙下的红玉兰》
14
《福建党史月刊》 2015年第5期64-64,共1页
当代文学巨匠巴金曾说过:"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1979年,作家丛维熙把描写监狱真实生活的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寄给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年过七旬的巴金亲自过目拍... 当代文学巨匠巴金曾说过:"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1979年,作家丛维熙把描写监狱真实生活的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寄给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年过七旬的巴金亲自过目拍板,不顾可能惹来的麻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玉兰 丛维熙 《收获》 活着 文学巨匠 劳改农场 五更寒 政治立场 最底层 黎明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