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统计动力反演的东亚亚热带季风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侯立春 林振山 +1 位作者 刘翔 罗虎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5-454,共10页
利用观测数据,运用非线性统计-动力学方法,反演系统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东亚亚热带季风变化的动力方程,为研究东亚亚热带季风的驱动机制提供了量化参考。研究发现:过去2 000 a东亚亚热带季风是多因子通过反馈机制相互作用影响... 利用观测数据,运用非线性统计-动力学方法,反演系统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东亚亚热带季风变化的动力方程,为研究东亚亚热带季风的驱动机制提供了量化参考。研究发现:过去2 000 a东亚亚热带季风是多因子通过反馈机制相互作用影响且具有耦合效应的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其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普若岗日冰芯δ18О代表的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强迫、太阳黑子活动、ENSO、温室气体单因子CO_2和CH_4浓度、北极温度和CH_4及北极温度与7月太阳辐射的耦合作用机制;反馈调节作用主要源于7月太阳辐射与太阳黑子活动、CH_4浓度、中国陆地地表温、CH_4与7月太阳辐射以及CO_2和CH_4的耦合调节作用。并通过动力反演机制推论热带西太平洋对亚热带季风有一定驱动作用,但并不是主要驱动力,即驱动亚热带季风变化的主源地并不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石笋δ^(18)О指代的也主要是夏季风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亚热带季风 统计动力学反演 驱动机制 和尚洞石笋
下载PDF
温室气体强迫与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耦合效应及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侯立春 林振山 何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基于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强迫因子和石笋δ(18)О观测资料(1~2002年),分别利用关联性耦合模型和非线性统计-动力学方法,分析温室气体强迫与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耦合度的时序规律和定量反演模拟温室气体强迫对近2 000 a... 基于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强迫因子和石笋δ(18)О观测资料(1~2002年),分别利用关联性耦合模型和非线性统计-动力学方法,分析温室气体强迫与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耦合度的时序规律和定量反演模拟温室气体强迫对近2 000 a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影响的非线性趋势和相对贡献。研究发现:(1)温室气体与季风演变耦合度的高低对应季风的强弱变化,即两者耦合作用越强,东亚亚热带季风越强;反之,两者耦合强度越小,东亚亚热带季风越弱;耦合度峰谷值对应季风极强降水和极端干旱时段。(2)时序演变规律为:N_2O和CO_2相互作用与季风演变间耦合效应最强,成为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其次,N_2O一次项和CO_2非线性项对季风演变起主要的负反馈调节机制。(3)时序演变阶段上有所不同:1~180年,CH_4因子对季风演变主要起负反馈调节机制;180~1760年和1760~2002年,对季风演变起主要的驱动和调节机制分别为CO_2因子和N_2O因子;但1900年后N_2O和CO_2相互作用与季风演变的耦合驱动效应近百年来明显增强,耦合度在中等-较强(或极强)之间来回波动转换,耦合作用明显增强,在耦合度由较强(或极强)转弱至中等时,东亚亚热带季风也随之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 统计动力反演
下载PDF
A Synoptic Snapshot of the East Cape Eddy(ECE)
3
作者 LIUWei LIUQiny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5年第1期8-13,共6页
A synoptic snapshot in this study is made for the East Cape Eddy (ECE) basedon the 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WOCE) P14C Hydrographic Section and Shipboard ADCPvelocity vector data collected in September 1992... A synoptic snapshot in this study is made for the East Cape Eddy (ECE) basedon the 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WOCE) P14C Hydrographic Section and Shipboard ADCPvelocity vector data collected in September 1992. The ECE is an anticyclonic eddy, barotropicallystructured and centered at 33.64°S and 176.21°E, with warm and salinous-cored subsurface water.The radius of the eddy is of the order O (110 km) and the maximum circumferential velocity is O (40cm s^(-1)); as a result, the relative vorticity is estimated to be O (7 x 10^(-6)s^(-1)). Due to theexistence of the ECE, the mixed layer north of New Zealand becomes deeper, reaching a depth of 300m in the austral winter. The E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Subtropical Mode Water (STMW) over a considerable area in the South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cape eddy (ECE) section P14C subtropical mode water (STMW)
下载PDF
小檗科鬼臼亚科多样性格局的演化历史和成因
4
作者 陈馥艳 游旨价 +2 位作者 张秋月 黄健 星耀武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38,共13页
探究生物多样性在类群和空间不均一性的形成机制对于认识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鬼臼亚科属于小檗科,包含10属约89种,属间物种数量差异巨大。本研究利用比较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方法,重建了鬼臼亚... 探究生物多样性在类群和空间不均一性的形成机制对于认识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鬼臼亚科属于小檗科,包含10属约89种,属间物种数量差异巨大。本研究利用比较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方法,重建了鬼臼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化时间和多样化历史,并探讨了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净多样化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鬼臼亚科起源于92.75Myr,净多样化速率在约23Myr开始明显提升,最显著的净多样化速率转变发生在21Myr附近的淫羊藿属(Epimedium)分支上。基于性状的演化速率分析显示,具有蜜距和分布在东亚亚热带的类群具有较高的净多样化速率,但淫羊藿属特定的距长对其物种的净多样化速率没有影响;果实类型、假种皮和气生茎的有无对类群间净多样化速率无影响。本研究表明功能性状的演化和中新世以来东亚地区季风气候的加强导致了鬼臼亚科内部多样性的分布不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臼亚科 物种净多样化速率 蜜距 淫羊藿属 东亚亚热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