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儒家文化圈学业负担问题的两面性、治理困境与未来路向 被引量:3
1
作者 吴佳妮 滑子颖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1-78,97,共9页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是东亚儒家文化圈教育改革中的共性焦点议题。东亚社会的学业负担问题具有双重两面性。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看,学业负担问题是后发型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成就与危机并存的矛盾统一体;从文化主义视角看,学...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是东亚儒家文化圈教育改革中的共性焦点议题。东亚社会的学业负担问题具有双重两面性。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看,学业负担问题是后发型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成就与危机并存的矛盾统一体;从文化主义视角看,学业负担问题源于儒家教育文化优势与危机共生的两面性。基于共同的结构性及文化性矛盾特征,东亚社会的“减负”改革存在三重治理困境--“弱才智-弱素质”的质量困境、“学习鸿沟”扩大化的公平困境以及“本土化-全球化”拉锯的文化困境。未来东亚社会学业负担治理应从重塑亚洲基础教育话语权与价值体系的文化路径,建构“强才智-强素质”教育发展框架的实践路径以及坚守社群主义逻辑与教育公共性价值的制度路径中破题开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家文化圈 学业负担 减负 治理困境
原文传递
论竹添光鸿《孟子论文》的中国渊薮及其文化意义
2
作者 佘志敏 《华中学术》 2023年第2期282-290,共9页
明清《四书》评点兴盛,并在十九世纪末的日本出现多部追仿之作,1882年刊行的竹添光鸿《孟子论文》就是其中之一。该书以朱熹的《孟子集注》为底本,以文学评点的技法圈评《孟子》,其对象、题名、体制、以“格”评《孟》的理论意识和“以... 明清《四书》评点兴盛,并在十九世纪末的日本出现多部追仿之作,1882年刊行的竹添光鸿《孟子论文》就是其中之一。该书以朱熹的《孟子集注》为底本,以文学评点的技法圈评《孟子》,其对象、题名、体制、以“格”评《孟》的理论意识和“以《孟》证孟”的考据方法均与中国渊源极深,凸显了竹添光鸿对“文化母国”及其学风的崇敬与传承意识。中国儒将吴长庆在驻防朝鲜期间为《孟子论文》作序,表达了对清代《四书》评点因文求道、以道济世的价值认同,也袒露了对“儒家中国”的现实忧虑。就历史与文化而言,《孟子论文》及吴序,既昭示着中国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深刻影响,也预示着传统儒家文化圈在东亚的沦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添光鸿 《孟子论文》 评点 东亚儒家文化圈 沦没
原文传递
复兴儒学的根本意义:寻回民族魂 被引量:8
3
作者 余仕麟 余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7-82,共6页
儒家文化的复兴在今天被频繁提起,乃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亟需获得一种持续支持的精神支柱,以凝聚整个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凝炼成为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也由此构成中华民族民族性的核心要素。重拾... 儒家文化的复兴在今天被频繁提起,乃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亟需获得一种持续支持的精神支柱,以凝聚整个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凝炼成为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也由此构成中华民族民族性的核心要素。重拾文化传统是儒学复兴的现实诉求;新教伦理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为重新认识儒家文化和复兴儒学提供了外在推动力;而儒家文化本身,也具有解决现代社会病的良方妙药。复兴儒学与其说是对文化传统的复兴,还不如说是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民族精神的复兴,其根本意义在于寻回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文化复兴 民族复兴 东亚儒家文化圈 和平崛起 民族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