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室气体强迫与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耦合效应及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侯立春 林振山 何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基于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强迫因子和石笋δ(18)О观测资料(1~2002年),分别利用关联性耦合模型和非线性统计-动力学方法,分析温室气体强迫与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耦合度的时序规律和定量反演模拟温室气体强迫对近2 000 a... 基于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强迫因子和石笋δ(18)О观测资料(1~2002年),分别利用关联性耦合模型和非线性统计-动力学方法,分析温室气体强迫与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耦合度的时序规律和定量反演模拟温室气体强迫对近2 000 a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影响的非线性趋势和相对贡献。研究发现:(1)温室气体与季风演变耦合度的高低对应季风的强弱变化,即两者耦合作用越强,东亚亚热带季风越强;反之,两者耦合强度越小,东亚亚热带季风越弱;耦合度峰谷值对应季风极强降水和极端干旱时段。(2)时序演变规律为:N_2O和CO_2相互作用与季风演变间耦合效应最强,成为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其次,N_2O一次项和CO_2非线性项对季风演变起主要的负反馈调节机制。(3)时序演变阶段上有所不同:1~180年,CH_4因子对季风演变主要起负反馈调节机制;180~1760年和1760~2002年,对季风演变起主要的驱动和调节机制分别为CO_2因子和N_2O因子;但1900年后N_2O和CO_2相互作用与季风演变的耦合驱动效应近百年来明显增强,耦合度在中等-较强(或极强)之间来回波动转换,耦合作用明显增强,在耦合度由较强(或极强)转弱至中等时,东亚亚热带季风也随之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东亚亚热带季风演变 统计动力反演
下载PDF
全新世黄土剖面Li/Ba值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6
2
作者 贾耀锋 黄春长 +1 位作者 庞奖励 张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0-776,共7页
对陕西华县老官台全新世黄土和古土壤剖面的化学分析表明:Li和Ba两种化学元素含量受后期风化成壤作用的控制而发生分离,Li在风化剖面中残留而相对富集,表现为残留富集的特点;而Ba在整个剖面中的变化相当显著,随成壤强度的增强而大量淋失... 对陕西华县老官台全新世黄土和古土壤剖面的化学分析表明:Li和Ba两种化学元素含量受后期风化成壤作用的控制而发生分离,Li在风化剖面中残留而相对富集,表现为残留富集的特点;而Ba在整个剖面中的变化相当显著,随成壤强度的增强而大量淋失,导致其含量急剧减少,表现为极强的活动性。所以Li/Ba值能较好地反映风尘沉积物在后期经历的风化成壤强度。由于控制风尘沉积物成壤过程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的多少,而影响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降水量的主导因素是东亚季风环流,因此Li/Ba值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东亚季风系统的变化。Li/Ba值是再现古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替代指标,这在其与磁化率和Rb/Sr值良好的对应关系中得到有力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黄土 Li/Ba比值 成壤强度 东亚季风演变
下载PDF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古气候代用指标综述 被引量:7
3
作者 杜青松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77-185,共9页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是古气候演化在陆相地层中的反映,已经成为认识第四纪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3个重要信息载体之一,可用来探讨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演化和受控机制、气候突变事件的记录乃至反演我国内陆干旱化历史。稳定同位素、磁...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是古气候演化在陆相地层中的反映,已经成为认识第四纪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3个重要信息载体之一,可用来探讨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演化和受控机制、气候突变事件的记录乃至反演我国内陆干旱化历史。稳定同位素、磁化率和孢粉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地球化学、物理学以及生物学分析为提取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蕴藏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定量重建古气候方法的不断引进,运用替代指标研究的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古气候代用指标 对比分析 成壤强度 东亚季风演变
下载PDF
Assemblage characteristics of clay minerals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evolution of eolian dust input to the Parece Vela Basin since 1.95 Ma 被引量:6
4
作者 明洁 李安春 +4 位作者 黄杰 万世明 孟庆勇 蒋富清 闫文文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74-186,共13页
To understand the provenance and evolution of eolian input in the last 1.95 Ma in the Parece Vela Basin in the eastern Philippine Sea,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 of a gravity core PV090510 from the basin was investig... To understand the provenance and evolution of eolian input in the last 1.95 Ma in the Parece Vela Basin in the eastern Philippine Sea,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 of a gravity core PV090510 from the basi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paleogeomagnetic dating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 assemblage of the core mainly consisted of smectite (-46%) and illite (-40%), with some chlorite (-10%) and kaolinite (-4%). Analysis of the provenance of these minerals suggested that smectite was mainly derived from volcanic rocks of the Mariana Arc, while illite, chlorite, and kaolinite were mainly transported as eolian dust by the East Asian monsoon from central Asia. We used the ratio of (illite+chlorite+kaolinite)/smectite as a proxy for Asian eolian input to the Parece Vela Basin since 1.95 Ma. This ratio followed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cycles and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aridity of central Asia since 1.95 Ma. The changes of the ratio reflected thre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provenance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lian dust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clay mineral PROVENANCE Parece Vela Bas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