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1月中国南部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探讨 被引量:23
1
作者 彭艳 王钊 +2 位作者 刘安麟 张弘 王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4-640,共7页
根据NCEP/NCAR提供的1968—1996年全球逐月、2008年1月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降水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中国南部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期间东亚地区中低空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地面蒙古冷高... 根据NCEP/NCAR提供的1968—1996年全球逐月、2008年1月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降水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中国南部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期间东亚地区中低空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地面蒙古冷高压是这次灾害性天气重要的冷空气源地;700 hPa异常偏强的低空西南风急流以及低空急流大风速中心随时间沿急流轴的传播为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充足的动量、热量和水汽;850 hPa流场西太平洋上空异常东南风、印度洋上空异常西南风以及850 hPa垂直速度场中国南部大陆异常上升气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2008年1月中国南部的天气;赤道辐合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南支槽的异常,致使东亚上空不仅存在异常的南支槽前西风带水汽输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东风带水汽输送,还存在异常的由印度洋经孟加拉湾向中国南方大陆的水汽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部 持续性雨雪冰冻天气 东亚大气环流异常
下载PDF
异常东亚冬季风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普业 裴顺强 +1 位作者 李崇银 陈月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9,共11页
ENSO由于经常带来大范围的气候异常而倍受关注,赤道西太平洋的纬向风异常对ENSO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的发生进行研究,其结果清楚地表明它同东亚冬季风的异常有密切关系。异常强(弱)的东亚冬季风不仅能激发... ENSO由于经常带来大范围的气候异常而倍受关注,赤道西太平洋的纬向风异常对ENSO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的发生进行研究,其结果清楚地表明它同东亚冬季风的异常有密切关系。异常强(弱)的东亚冬季风不仅能激发产生赤道西太平洋的西(东)风异常,而且还将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上导致一个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的形成。研究还表明,上述异常流型产生的物理过程是异常东亚冬季风所造成的气压形势的动力影响,因为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影响下,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会形成向西(东)的气压梯度,即p/x<0(p/x>0)的异常气压形势。通过赤道太平洋的海气相互作用,赤道西太平洋的持续西(东)风异常则将进一步导致El Ni^no(La Ni^na)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东亚冬季风 动力作用 赤道太平洋 纬向风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卢楚翰 黄露 +1 位作者 何金海 秦育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72,共9页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太暖池区次表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导模态,其时间系数的年际振荡较好地代表了暖池区次表层热状况的年际异常。暖池区热含量的变化与ENSO事件联系密切,它能保持超前两季以上的显著自相关,持续性较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更为稳定。佗)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异常对后期春、夏季暖池热状况产生持续影响,相应的暖水体积变化导致暖水的经向输送及垂直交换,对后期春夏两季暖池及邻近区域尤其是菲律宾海的表层海温、海表热通量变化有较大影响。(3)冬季暖池区热含量上升对应春季菲律宾海以东洋面OLR数值下降以及降水偏多,所引起的对流活动加热异常导致热带及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位势等压面抬升,进而对西太副高产生影响。之后,此区域相应的海表热通量交换加强,对流层低层形成强大的异常气旋,海气相互作用加强,加上对流加热异常,使得冬季暖池热含量异常与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可作为春、夏季西太副高变化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度的有效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西太平洋暖池 次表层 春季障碍 东亚气候异常
下载PDF
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突变早晚与东亚环流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董丽娜 郭品文 张福颖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3-552,共10页
利用1961—2004年NCEP/NCAR再分析逐候资料和全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发生早晚对7月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流北跳时间与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正相关,急流... 利用1961—2004年NCEP/NCAR再分析逐候资料和全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发生早晚对7月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流北跳时间与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正相关,急流中心西移时间则与7月淮河流域降水异常正相关,与华北和河套地区降水异常负相关。急流北跳时间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异常及高纬贝加尔湖以东高压脊强度相关;而急流中心西移时间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伸展及贝加尔湖以西高压脊强度相关,在急流中心西移偏晚年,南亚高压西缩,贝加尔湖西南侧高压脊增强,南下至华北和河套地区冷空气偏强,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撤,冷暖空气在淮河流域交汇,使得华北和河套地区降水减少而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早年情况与偏晚年情况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夏至盛夏 急流突变早晚 我国降水异常 东亚大气环流异常
下载PDF
大气准定常行星波异常传播及其在平流层影响东亚冬季气候中的作用 被引量:42
5
作者 陈文 魏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2-285,共14页
东亚季风区同时受世界上最广阔的大洋和陆地的影响,这种行星尺度的海陆热力对比以及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从而产生很强的行星尺度扰动,并且这种扰动具有准定常的性质。利用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变化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 东亚季风区同时受世界上最广阔的大洋和陆地的影响,这种行星尺度的海陆热力对比以及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从而产生很强的行星尺度扰动,并且这种扰动具有准定常的性质。利用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变化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异常的影响,主要侧重于年际和季节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冬季行星波两支波导的变化存在反相关的振荡关系,这种年际振荡一方面影响了北半球环状模的位相,另外一方面导致了东亚地区的气候异常。当有异常强的低纬波导时,一般对应有西伯利亚高压的减弱和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增温;反之当有异常弱的低纬波导时,我国东北和华北温度则普遍偏低。研究还表明,行星波传播的年际振荡与东亚地区气候异常的关系显著地受到热带平流层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调制,只是当QBO处于东风位相时,行星波传播的年际振荡才与东亚气候异常有显著的关系。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准定常行星波的变化与平流层极涡的低频变化密切相关,并且这种平流层极涡的异常通过和行星波的相互作用,可以自上而下影响到对流层的短期气候;平流层极涡异常下传对对流层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东亚地区非常显著。由于平流层变化通常维持时间长,并且平流层极涡异常下传领先于对流层,因此这为东亚冬季短期气候异常的预报提供了一个新的预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定常行星波 平流层极涡 年际振荡 季节内时间尺度 东亚冬季气候异常
下载PDF
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楠 李丽平 +1 位作者 李双林 李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7-400,共14页
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和ERA-20C(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 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和ERA-20C(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式ECHAM5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与秋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模态(IOD)相联系的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发现在秋季发生IOD背景下,冬季西太平洋存在两类海温异常的变化型:一类是西太平洋区域一致偏暖/冷的模态,另一类是区域西冷东暖/西暖东冷的模态。尽管西太平洋海温一致偏暖和西冷东暖这两类海温变化型均有利于华南冬季少降水,但影响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致偏暖型引起的少降水范围较大,从华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冷东暖型引起少降水范围主要限于华南,而在长江中下游到华北则降水偏多。相应地,在大气环流上,尽管两类海温异常型均有利于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附近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但气旋的强度和中心位置有差异。一致偏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强,中心位置偏西,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更大,导致少降水范围更大,而西冷东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弱,中心位置偏东,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小,导致少降水区域主要在华南沿海。本文结果对认识IOD调制随后冬季东亚降水异常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OD) 西太平洋海温异常 东亚冬季气候异常 菲律宾气旋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与夏季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黄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62-70,共9页
利用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IEAP,研究了该指数对东亚地区夏季气候要素的描述能力及其与中、日、韩三国的气候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东亚地区的夏季气候要素场的变化.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 大气遥相关 年际变化 旱涝
下载PDF
东亚地区夏季Es的分布特性
8
作者 杜鹏 车海琴 满莉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9-977,共9页
东亚地区是全球Es出现的峰值区域.以往关于东亚异常的研究和讨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由于缺乏中国区域的资料而论据不足,或者缺乏中国、日本Es中心的详细对比.文中利用中国及周边地区23个垂测站二十余年的Es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给... 东亚地区是全球Es出现的峰值区域.以往关于东亚异常的研究和讨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由于缺乏中国区域的资料而论据不足,或者缺乏中国、日本Es中心的详细对比.文中利用中国及周边地区23个垂测站二十余年的Es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给出东亚地区夏季Es出现率的空间分布等值线,并深入分析东亚异常中心区域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中国重庆、广州或者日本山川、国分寺、秋田是夏季Es的高发区域,东亚异常中心始终位于其中某个地区,具体位置随着统计指标改变;高发区域内的Es强度呈现出年变化和日变化,中国高发区域Es强度的昼夜差别比日本高发区域更为显著,但后者具有更为复杂的年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这对揭示中纬Es形成原因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E层(Es) 东亚异常 出现率 高发区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节冻融过程与东亚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5
9
作者 王澄海 董文杰 韦志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9-316,共8页
利用青藏高原 46个气象站的最大冻土深度观测资料、中国 16 0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AR NCEP资料 ,对青藏高原冻土的季节性冻融过程进行合成分析 ,发现青藏高原土壤的季节冻融过程对青藏高原上空及东亚大气环流有显著的影响 ,在高原最大... 利用青藏高原 46个气象站的最大冻土深度观测资料、中国 16 0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AR NCEP资料 ,对青藏高原冻土的季节性冻融过程进行合成分析 ,发现青藏高原土壤的季节冻融过程对青藏高原上空及东亚大气环流有显著的影响 ,在高原最大冻土深度较小的年份中 ,7月份 ,南亚高压强且偏西 ,5 0 0hPa印度低压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弱且偏东 ,高原南部的东风较强 ;最大冻土深度较大的年份 ,南亚高压弱且偏东 ,印度低压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且偏西 .在不同的冻融年份 ,85 0hPa上纬向风的差异显著区反映了西南季风的活动 .最大冻土深度与中国夏季 ( 7月份 )降水有 3条显著相关带 ,雨带的分布与中国夏季平均雨带相吻合 .由此 ,青藏高原季节冻融过程引起的水热变化是影响东亚气候的一个重要外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过程 东亚大气环流异常 南亚高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ENSO—7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所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循环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崇银 穆明权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5期631-638,共8页
近几年的一系列分析研究表明 ,ENSO与异常东亚冬季风之间有相互影响 ,持续的强 (弱 )东亚冬季风通过引起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西 (东 )风异常对ElNi o/LaNi a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 (SOTA)的年际变化 (循环 )与ENS... 近几年的一系列分析研究表明 ,ENSO与异常东亚冬季风之间有相互影响 ,持续的强 (弱 )东亚冬季风通过引起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西 (东 )风异常对ElNi o/LaNi a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 (SOTA)的年际变化 (循环 )与ENSO发生有密切关系 ;ENSO的真正源在西太平洋暖池 ,暖池正 (负 )SOTA沿赤道温跃层东传到东太平洋 ,便导致ElNi o/LaNi a的爆发 ;在暖池正 (负 )SOTA沿赤道东传的同时 ,有负 (正 )SOTA沿 10°N和 10°S纬度带向西传播 ,从而构成SOTA的循环 ;热带太平洋SOTA循环的驱动者是赤道西太平洋的异常纬向风。进而可以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ENSO循环 东亚季风异常 纬向风异常 次表层海温异常 年际循环 厄尔尼诺
下载PDF
中高纬度大气遥相关动力学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1
作者 谭本馗 陈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8-925,共18页
北半球热带外大气存在多种形态的大气遥相关。按其空间结构,可以分为两类:(1)异常中心为南北分布的偶极子型(例如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2)异常中心呈波列型(例如北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欧亚型遥相关)。这些遥相关活动及其变异... 北半球热带外大气存在多种形态的大气遥相关。按其空间结构,可以分为两类:(1)异常中心为南北分布的偶极子型(例如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2)异常中心呈波列型(例如北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欧亚型遥相关)。这些遥相关活动及其变异,不仅对遥相关控制的地区,而且对与遥相关相距很远的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也产生影响。研究大气遥相关的形成机理及其天气气候影响,是进行短期气候预测的基础。近十多年来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遥相关动力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在此对一些主要进展进行总结,特别关注影响中国天气、气候的大气遥相关及其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相关型 北极涛动 北太平洋涛动 太平洋/北美型 东亚气候异常
下载PDF
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构成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龚强 王盘兴 +1 位作者 汪宏宇 李丽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3-24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英国气象局和英国大气资料中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使用周期分析、奇异值分解和旋转EOF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构成及成因。结果表明: (1)东北...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英国气象局和英国大气资料中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使用周期分析、奇异值分解和旋转EOF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构成及成因。结果表明: (1)东北夏季降水异常构成中年代际、年际变化相对均衡,在局地年际变率中,东、南部年代际变化略强于西、北部。(2)在年代际、年际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增强(减弱),则东北降水偏多(偏少)。(3)ElNino事件与东北区夏季风异常无直接联系,故与东北夏季降水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夏季降水异常 东亚夏季风异常 年代际和年际变化 E1 Nino手件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夏季气温变化型与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9
13
作者 管兆勇 蔡佳熙 +1 位作者 唐卫亚 白莹莹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6-675,共10页
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OLR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变化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年际变动的联系。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可分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东西反相三... 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OLR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变化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年际变动的联系。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可分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东西反相三种分布型。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此三型的形成与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环流异常三种不同的分布密切相关。根据异常环流的这三种不同的分布型,分别定义了相应的东亚-西太平洋环流异常指数IEAWPi。分析表明,IEAWPi分别与三型气温指数有很好的相关关系,IEAWPi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气温变化型相联系的副高活动异常。IEAWPi对应的高、低值年的高度距平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均呈相当正压结构。在500 hPa高度上,三型高度场异常的维持均与源自热带洋面上空的波列有关,而第三型高度场异常还与沿西风急流传播的波列有关。IEAWPi可为诊断和预测长江流域气温异常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分布型 西太副高 东亚-西太平洋环流异常指数
下载PDF
关于ENSO本质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62
14
作者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160-174,共15页
基于ENSO是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产物的科学观点,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表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循环),并且与ENSO发生密切相关;ENSO的真正源区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正(负)SOTA沿赤道温跃层... 基于ENSO是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产物的科学观点,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表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循环),并且与ENSO发生密切相关;ENSO的真正源区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正(负)SOTA沿赤道温跃层东传到东大平洋,导致ElNino(La Nina)的爆发;在暖池正(负)SOTA沿赤道温跃层东传的同时,将有负(正)SOTA沿10°N和10°S两个纬度带向西传播,从而构成SOTA的循环;热带太平洋SOTA年际循环的驱动者主要是山异常东亚季风所引起的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的异常。进而,可以提出关于ENSO本质的一种新理论,即ENSO实质上主要是由异常东亚季风引起的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所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年际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循环 东亚季风异常 纬向异常 次表层海温异常 年际循环 尼尔尼诺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冬季极赤温差年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丽 管兆勇 蔡佳熙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2720-2727,共8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冬季极赤温差(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polar and equatorial regions,TDPE)指数,分析了地面以上2 m处极赤温差指数(ITDPE-S)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同期东...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冬季极赤温差(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polar and equatorial regions,TDPE)指数,分析了地面以上2 m处极赤温差指数(ITDPE-S)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同期东亚冬季降水、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ITDPE-S可反映出全球变暖过程中北半球高纬地区冬季地面温度显著升高,且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存在4-8 a的周期变化.ITDPE-S与东亚冬季降水和气温存在很好的相关.当ITDPE-S偏高(偏低)时,中国东北、新疆、河西走廊、日本海以及南中国海到菲律宾岛地区冬季降水增加(减少),对应着中国华北到东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降低(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ITDPE-S高值年,东亚中纬度地区异常水汽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地区降水异常时的水汽主要来自热带海洋上空.水平温度平流引起的异常降温可部分解释东亚中纬度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异常偏低.这些结果对深刻认识大气环流异常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赤温差 年际变化 东亚气候异常
原文传递
四万年以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磁场古强度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16
作者 王浩森 徐行 +5 位作者 刘青松 仲义 陈艇 强小科 周祐民 杨小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71-2681,共11页
海洋沉积物能够记录较为连续的古地磁信息.对沉积物记录的天然剩磁(NRM)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构建过去较为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信息,这对于研究地磁场演变与全球记录对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L07岩芯作... 海洋沉积物能够记录较为连续的古地磁信息.对沉积物记录的天然剩磁(NRM)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构建过去较为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信息,这对于研究地磁场演变与全球记录对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L07岩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等温剩磁(IRM)作为NRM的归一化参数,构建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37ka以来的RPI曲线.实验结果显示,L07岩芯中载磁矿物的成分较为单一,以单畴(SD)-细粒准单畴(PSD)低矫顽力磁铁矿为主,能够作为古强度记录的载体.此外,在11.5ka处RPI出现峰值.进一步结合东亚地区鄂霍茨克海岩芯的RPI记录以及中国黄土10Be的丰度变化,我们认为该RPI峰值是由于地球非偶极子场影响所致.这说明东亚正磁异常的影响范围可以达到中国南海等中低纬度地区,这为理解东亚地区磁场演化提供了新证据,同时也为该区千年尺度RPI记录变化特征提供了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次海盆 地磁场相对古强度 非偶极子场 地球动力学 东亚异常
下载PDF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mid–high latitudes responsible for the extremely hot summer of 2018 over northeast Asia 被引量:9
17
作者 XU Ke LU Riyu +1 位作者 MAO Jiangyu CHEN Ruida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4期231-237,共7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ntributions of mid–high-latitude circulation anomalies to the extremely hot summer(July and August;JA)of 2018 over Northeast Asia(NEA).The JA-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2018 was 1.2...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ntributions of mid–high-latitude circulation anomalies to the extremely hot summer(July and August;JA)of 2018 over Northeast Asia(NEA).The JA-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2018 was 1.2°C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1979–2018 climatology,with the amplitude of such an anomaly almost doubling the interannual standard deviation,making 2018 the hottest year during the analysis period 1979–2018.The abnormal warming over NEA was caused by a local positiv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reaching strongest intensity in JA 2018.Further investigation suggested that the upper-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Caspian Sea were crucial to forming this NEA circulation anomaly through initiating downstream wave trains.Particularly,the geopotential heights over these two regions were concurrently at their highest in JA 2018,and therefore jointly contributed to the profound circulation anomaly over NEA and the hottest summer on record.Due to these two teleconnection patterns,th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NEA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ose in both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Caspian Sea,where the similarly extreme warming also happened in 2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Asia summer temperature mid–high latitudes circulation anomalies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for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over Northeast Asia and the Japan Sea in Boreal Winter 1997/98 and the Spring of 1998 被引量:4
18
作者 WANG Hai LIU Qinyu ZHENG Ji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3年第2期312-317,共6页
A robust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AC) was observed over Northeast Asia and the Japan Sea in boreal win-ter 1997/98 and over the Japan Sea in spring 1998.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is investigated. On the bac... A robust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AC) was observed over Northeast Asia and the Japan Sea in boreal win-ter 1997/98 and over the Japan Sea in spring 1998.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is investigat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vertically sheared winter monsoonal flow, anomalous rainfall in the tropical Indo-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excited a wave train towards East Asia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during boreal winter of 1997/98. The AAC over Northeast Asia and the Japan Sea is part of the wave train of equivalent barotropic structure. The AAC over the Japan Sea persisted from winter to spring and even intensified in spring 1998. The diagnostic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vorticity and temperature fluxes by synoptic eddies ar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AAC over the Japan Sea in spring 1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Northeast Asia Japan Sea wave train synoptic eddy
下载PDF
NUMERICAL EXPERIMENT ON IMPACT OF ANOMALOUS SST WARMING IN KUROSHIO EXTENSION IN PREVIOUS WINTER 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19
作者 王晓丹 钟中 +1 位作者 谭言科 杜楠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1年第1期18-26,共9页
The impact of anomalou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arming in the Kuroshio Extension in the previous winter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was investigated by performing simulation tests using NCAR CAM3.Th... The impact of anomalou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arming in the Kuroshio Extension in the previous winter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was investigated by performing simulation tests using NCAR CAM3.The results show that anomalous SST warming in the Kuroshio Extension in winter causes the enhancement and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EASM.The monsoon indexes for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land-sea thermal difference,which characterize the intensity of the EASM,show an obvious increase during the onset period of the EASM.Moreover,the land-sea thermal difference is more sensitive to warmer SST.Low-level southwesterly monsoon is clearly strengthened meanwhile westerly flows north (south) of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axis are strengthened (weakened) in northern China,South China Sea,and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to the east of the Philippines.While there is an obvious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and adjacent oceans and over the area from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eastern China to the Qinling Mountains in southern China,precipitation increases notably in northern China,the South China Sea,the East China Sea,the Yellow Sea,and the Western Pacific to the east of the Philippines.North China is the key area where the response of the EASM to the SST anomalous warming in the Kuroshio Extension is prominent.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hows a warming trend.The warming in the entire troposphere between 30oN and 50oN increases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ASM.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Chin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its northward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numerical experiment anomalous warming Kuroshio Extension
下载PDF
Impact of El Nio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over East Asia and rainfall in China: Role of the anomalous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ticyclone 被引量:32
20
作者 ZHANG RenHe MIN QingYe SU JingZh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124-1132,共9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n the impact of El Nio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over East Asia and rainfall in China through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over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AC)....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n the impact of El Nio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over East Asia and rainfall in China through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over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AC). It explain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WNPAC and physica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WNPAC affects the rainfall in China. During the mature phase of El Nio, the convective cooling anomalies over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caused by the weakened convections trigger up an atmospheric Rossby wave response, resulting in the generation of the WNPAC. The WNPAC can persist from the winter when the El Nio is in its peak to subsequent summer, which is maintained by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the sustained presence of convective cooling anomalies and the local air-sea interaction over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and the persistence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 in tropical Indian and tropical North Atlantic. The WNPAC can influence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over East Asia and rainfall in China not only simultaneously, but also in the subsequent summer after an El Nio year, leading to more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The current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significant anomalie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over East Asia and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occur in El Nio winter but not in La Nio winter, suggesting that El Nio and La Nio have an asymmetric effect. Other issue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El Nio diversity and its impact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sistence of the WNPAC with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China, are also discuss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some issues calling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over East Asia Rainfall in China E1 Nifio Anomalous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ticyclo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