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意识与东亚秩序 被引量:5
1
作者 周玉渊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31,共5页
东亚意识的内涵包括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共有的利益观念。东亚意识有两个主要的功能:"我们性"的认同和东亚意识的社会化。未来东亚社会秩序的构建根本上取决于东亚意识的社会化程度、中日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 东亚意识的内涵包括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共有的利益观念。东亚意识有两个主要的功能:"我们性"的认同和东亚意识的社会化。未来东亚社会秩序的构建根本上取决于东亚意识的社会化程度、中日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东亚认同还处于萌芽状态,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清算意识"还很缺乏,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还将在东亚长期存在。因此,可以预见,东亚意识的社会化将会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新的东亚社会秩序也不会在短期内实现。但是一个高度认同,以中日关系、东北亚和东南亚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新的东亚社会秩序将会为未来东亚地区的和平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因此,东亚国家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意识 社会化 秩序
下载PDF
和合理念与东亚意识——读《东亚文化研究》
2
作者 方国根 《中华文化论坛》 2003年第2期157-158,共2页
关键词 和合理念 东亚意识 东亚文化研究》 东亚哲学 东亚 文化共同体
下载PDF
从近二十年儒学讨论看东亚区域意识的强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廷湘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3-127,共5页
1978年以后 ,关于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持续了二十多年 ,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众多学者参与了这一讨论。在讨论中 ,认同儒学对东亚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儒学是东亚社会教育的根本 ,是东亚经济成就产生的文化根据 ,是东亚人的心灵皈依... 1978年以后 ,关于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持续了二十多年 ,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众多学者参与了这一讨论。在讨论中 ,认同儒学对东亚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儒学是东亚社会教育的根本 ,是东亚经济成就产生的文化根据 ,是东亚人的心灵皈依之所成为主流观点 ,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东亚区域意识的心理和情感基础。东亚区域意识作为东亚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共谋发展的观念是有正面意义的。但全面强化东亚意识 ,以此对抗“西化压力” ,导自区域自固观念的强化就既不可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儒学 东亚区域意识 文化传统
下载PDF
东亚文化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顾丽姝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73,共5页
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化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又是其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东亚文化认同经历了建立、削弱、复苏与重建三个历史阶段,在价值观、包容性等方面促进着东亚意识的复苏,推动着东亚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因为多元性、区域间... 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化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又是其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东亚文化认同经历了建立、削弱、复苏与重建三个历史阶段,在价值观、包容性等方面促进着东亚意识的复苏,推动着东亚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因为多元性、区域间大国的博弈、以美国为代表的异域文化的冲击制约着一体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一体化 东亚文化 东亚意识
下载PDF
文化“求同求异”在“东亚文化之都”旅游发展中的辩证关系与协同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柏文 宋红梅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9,共3页
“东亚文化之都”(文中简称“东亚文都”)作为东亚地区跨国家的共同文化战略项目,它秉承“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理念,推进中日韩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可见,文化旅游是东亚文都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从旅游吸引力形成理论来... “东亚文化之都”(文中简称“东亚文都”)作为东亚地区跨国家的共同文化战略项目,它秉承“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理念,推进中日韩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可见,文化旅游是东亚文都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从旅游吸引力形成理论来说,一般认为“求新、求异、求奇”是旅游吸引力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同质化是旅游吸引力降低或者是导致旅游竞争的主要原因,但事实上,“文化求同求异”均可以形成旅游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吸引力 文化交融 辩证关系 东亚文化之都 建设与发展 同质化 东亚意识
下载PDF
儒学与东亚社会的现代发展——基于政治文化的视角
6
作者 化涛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12期199-203,共5页
儒学作为以伦理道德为内核的一种文化模式,具有强烈的"德政"和"礼治"的政治色彩。或者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的儒学,深深影响着东亚民众的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行为模式。东亚社会的... 儒学作为以伦理道德为内核的一种文化模式,具有强烈的"德政"和"礼治"的政治色彩。或者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的儒学,深深影响着东亚民众的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行为模式。东亚社会的现代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东亚价值观"和"东亚意识"便是基于现代化语境下,对儒学价值重新思考和发掘的产物。从政治文化视角探讨儒学的现代发展,可以为东亚多元文明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对话基础与合作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社会发展 文化认同 东亚意识 现代转化
下载PDF
国际化语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日语专业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卞崇道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98-102,共5页
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国际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重要的构成部分。笔者认为把国际化日语人才的内涵分解为三大要素:国际化意识,具体化为包括中、日、韩(朝鲜半岛)的东亚意识;国际化知识,具体化为日语(工具)、中日经贸与文化;国际交往... 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国际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重要的构成部分。笔者认为把国际化日语人才的内涵分解为三大要素:国际化意识,具体化为包括中、日、韩(朝鲜半岛)的东亚意识;国际化知识,具体化为日语(工具)、中日经贸与文化;国际交往能力,具体化为学会与日本人打交道。日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这三大要素,才能真正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 东亚意识 国际化知识 国际交往能力 浙江树人大学
下载PDF
国家意识的发展逻辑与国际关系——兼论东亚国际关系的未来 被引量:1
8
作者 彭云 田旭东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2007年第1期94-106,共13页
一定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意识对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国家意识是国际体系建构的一种文化,在现代国家意识向后现代国家意识进化的过程中,国家集体的互动和博弈过程是必要的,单个国家对国家意识转换的能动作用有限。国家意... 一定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意识对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国家意识是国际体系建构的一种文化,在现代国家意识向后现代国家意识进化的过程中,国家集体的互动和博弈过程是必要的,单个国家对国家意识转换的能动作用有限。国家意识发展程度在全球不同地区存有差异,东亚国家意识总体上处于现代国家意识发展早期。因此,东亚国家间的互动和博弈是促进东亚国家意识进化、建构东亚整体安全未来的必要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意识 国际关系 互动和博弈 东亚国家意识
原文传递
在东亚历史剧变中重估鲁迅传统——关于鲁迅对“东亚”的淡漠与他在战后该地区影响力的考察 被引量:5
9
作者 赵京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7-134,共8页
鲁迅一生少谈日本,对于同属东亚区域的台湾地区和朝鲜半岛也在思想文字里没有更多的表现,这的确是一个历史之谜。而这种情况又与他在战后东亚区域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力构成了巨大悖论。从东亚近现代历史剧变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鲁迅... 鲁迅一生少谈日本,对于同属东亚区域的台湾地区和朝鲜半岛也在思想文字里没有更多的表现,这的确是一个历史之谜。而这种情况又与他在战后东亚区域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力构成了巨大悖论。从东亚近现代历史剧变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鲁迅生前工作重心始终在于中国民族的自我改造,对本民族因袭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反思耗尽了他的主要精力。而在他身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在中国渐渐失落的以"反抗"为核心的"鲁迅精神",却在异域经历新殖民压迫和民主化运动的日本和韩国得以广为传播,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其思想文学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视角 鲁迅 东亚意识 鲁迅传统重估
原文传递
鲁迅如何“东亚”?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炳月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0,191,共7页
"东亚鲁迅"是以"东亚"为框架或视角解读鲁迅的产物。日本的"东亚鲁迅"建构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最近数十年间韩国知识界也参与这种建构。"东亚鲁迅"是学术话语,也是政治话语;是阐释性、发现性的,... "东亚鲁迅"是以"东亚"为框架或视角解读鲁迅的产物。日本的"东亚鲁迅"建构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最近数十年间韩国知识界也参与这种建构。"东亚鲁迅"是学术话语,也是政治话语;是阐释性、发现性的,也是实践性、创造性的。尽管鲁迅本人缺乏"东亚"意识,但是,成长过程、作品内涵、现代体验等,决定了鲁迅具有"东亚"属性。从历史脉络和现实环境来看,"东亚"的建构是必要的,而"东亚鲁迅"的建构,则可以提供实践性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东亚鲁迅 主体性 东亚意识
原文传递
东亚人文共同体构建:必要性、影响因素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诚 张弘扬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85,128,共15页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变,构建东亚人文共同体成为中国国家发展、东亚区域合作与东西文明互鉴的必然选择。中日韩三国历史上深厚的文化交流传统、长期共享的儒学知识与儒家文化、由相似近现代历史促成的“东亚意识...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变,构建东亚人文共同体成为中国国家发展、东亚区域合作与东西文明互鉴的必然选择。中日韩三国历史上深厚的文化交流传统、长期共享的儒学知识与儒家文化、由相似近现代历史促成的“东亚意识”、以“鲁迅文学”“东亚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思想传统为东亚人文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前置条件。然而,日本近代以来对亚洲邻国的侵略、其在战后缺乏深刻反思以及“美国内在于东亚”这一事实,造成了诸多阻碍东亚人文共同体形成的质素。此外,在构建东亚人文共同体的过程中,中日韩三国间的文化差异以及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均应纳入我们的视野。在审慎处理“儒家文化—本土文化”“精英阶层—大众阶层”“东方文明—西方文明”三组基本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东亚人文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应聚焦于以下几点:官方文化对话与民间自发交流共进;重建文化领导力与尊重文化异质性并举;改革教学体系与运用文化遗产并重;以智识支持促进规范内化,寻求原创性知识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意识 东亚人文共同体 儒家 民族主义 东亚鲁迅”
原文传递
近现代日本汉语语言学史主流意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无未 李逊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3-306,共24页
近现代(1895—1945)日本汉语语言学史(“汉语语言学”简称“汉语学”)主流意识,是过去很少有人进行探讨的话题。本文从比较语言学(“双色调”意识)、方言地理学(“地质层位”意识)、结构主义(“索绪尔”意识)、文献与语言(“考据”意识... 近现代(1895—1945)日本汉语语言学史(“汉语语言学”简称“汉语学”)主流意识,是过去很少有人进行探讨的话题。本文从比较语言学(“双色调”意识)、方言地理学(“地质层位”意识)、结构主义(“索绪尔”意识)、文献与语言(“考据”意识)这四个视角加以探讨,力图理清日本近现代汉语学史的主流意识线索。对每一个理论视角都追根溯源,梳理西方语言学理论传入日本的过程,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对日本语言学(包括国语学与汉语学两方面)的影响和造成的学术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将潜在理论意识的表现形式揭示出来,尽力解释日本汉语学发展中语言理论的刺激因素。在这当中,对每一种语言学理论的学术结果所构成的“真”与“伪”、“形式”与“内容”、“政治”与“科学”、文献与语言等“界限”加以区分,寻求一种观察历史演进的方式。日本的比较语言学衍生出理论意识的两个“支脉”,一种是所谓的“帝国版图内语言谱系”意识,进而发展成伪学术的“大东亚语言学”研究模式,对近现代日本汉语学理论意识的建构产生了消极影响,破坏了汉语学研究生态;另一种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意识,奠定了日本汉语学的主流理论基础,为日本战后清理伪学术“大东亚语言学”意识,回归汉语学科学研究“正轨”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理论意识为观察视角的意义,在于为全面而系统研究近现代日本汉语学史确立至关重要的原则和模式,同时,为与之相关的日本日语学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本研究希望通过中日两国学术界在汉语学史与日本日语学史领域的研究,有效廓清学界对伪学术“大东亚语言学”的“混沌”认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汉语语言学史 比较语言学 “大东亚语言学”殖民意识
原文传递
东亚区域整合中的基础性文化因素浅析
13
作者 叶连云 《华商》 2008年第7期88-88,共1页
文化是维系地区合作的粘合剂。东北亚和东南亚在文化层面上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无疑都受到大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东亚的整合,须以文化融和为基础,以经济互惠互利为动力,以政治和谐为保障。
关键词 东亚区域整合 文化圈 文化差异 东亚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