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北方族群法与东亚法文化圈的关系:以盗罪倍赃制的传播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春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9-121,共13页
文化圈的形成,必有一些纽带与媒介起作用,北方族群法在古代东亚法文化圈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如此。北方族群法与中原法的关系相当复杂,有彼此交融混合的一面,而有些日本学者却过于强调它们的“冲突”。以北方族群法为纽带,在东至日本列... 文化圈的形成,必有一些纽带与媒介起作用,北方族群法在古代东亚法文化圈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如此。北方族群法与中原法的关系相当复杂,有彼此交融混合的一面,而有些日本学者却过于强调它们的“冲突”。以北方族群法为纽带,在东至日本列岛,西至中亚,北到草原大漠,南到中南半岛之内的诸文明,联合而成一个东亚法文化圈。在此文化圈内,由于具体文化、环境、社会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同源性制度又发生变化,在同一性中发展出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族群 东亚法文化圈 中华 盗罪倍赃
下载PDF
关于东亚法文化的视点与课题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濑畅彦 宋炳庸 《东疆学刊》 2002年第1期49-53,共5页
今日世界虽然出现国民国家危机,但不能接受无论什么民族与社会均经过相同发展过程的西方普遍历史观及其人权论;应以跨文化视野建立以儒教及汉字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法文化。
关键词 国民国家危机 西方普遍历史观 人权论 文化视野 东亚法文化
下载PDF
从中华法系到东亚法——东亚的法律传统与变革及其走向 被引量:6
3
作者 张中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8-124,共7页
现今学术界有关东亚法的整体认识,大致有新中华法系、东亚普通法和东亚法系这样几种代表性论说。以法系理论为视点,我们观察到东亚共同的法律传统在近代开始发生变革,中华法系在西法东进中趋于解体。如果以构成法系的要件为标准来衡量... 现今学术界有关东亚法的整体认识,大致有新中华法系、东亚普通法和东亚法系这样几种代表性论说。以法系理论为视点,我们观察到东亚共同的法律传统在近代开始发生变革,中华法系在西法东进中趋于解体。如果以构成法系的要件为标准来衡量现今的东亚地区法,可以确认现在还没有法系意义上的东亚法,包括东亚普通法、东亚法系和新中华法系都是不存在的。但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现今东亚地区法确实由于历史传统和近代继受的原因,加上地区共体化的推动,形成了某些类同与趋同的现象,这也许预示着未来东亚法的某种可能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 东亚法
原文传递
新中华法系的诞生?——从三大法系到东亚共同体法 被引量:16
4
作者 何勤华 孔晶 《法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52,共9页
中华法系曾以其独特性屹立于世界法系之林,虽然它在清末就基本解体了,但它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法律传统和观念,对东亚诸国的影响仍是深刻的。近年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既反映西方法律传统,又符合东亚诸国利益及其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共同体... 中华法系曾以其独特性屹立于世界法系之林,虽然它在清末就基本解体了,但它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法律传统和观念,对东亚诸国的影响仍是深刻的。近年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既反映西方法律传统,又符合东亚诸国利益及其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共同体法开始形成。新世纪的东亚共同体法是一种全新的法律体系,不能将其简单地看作中华法系的复兴,它是中华法系死亡之后,在更高层面上的一种再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新中华法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 东亚共同体 东亚一体化
下载PDF
《东亚侵权法示范法》中因果关系述评——兼谈对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借鉴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旭霞 杨垠红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66,171,共11页
《东亚侵权法示范法》第四章"因果关系"规范了因果关系的类型、判定方法、证明责任以及因果关系推定。这些条文规定吸纳了东亚各国立法规范、学术理论与司法实践的精华,具有合理性与时代性。我国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编宜... 《东亚侵权法示范法》第四章"因果关系"规范了因果关系的类型、判定方法、证明责任以及因果关系推定。这些条文规定吸纳了东亚各国立法规范、学术理论与司法实践的精华,具有合理性与时代性。我国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编宜借鉴此规范,在立法中明确判定因果关系的主要方法与举证责任的分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侵权示范 因果关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东亚共通法治的建构 被引量:2
6
作者 冯玉军 《研究生法学》 2010年第4期57-75,共19页
本文借助于全球化背景下新法律与发展运动的视角,通过考察对东亚法律发展历史阶段,探讨实践中的东亚法治的既有成就与缺陷。其后,本文在总结东亚所面临挑战与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东亚法律文化和社会治道的会通与创新,提出若干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 东亚共通 全球化 律文化
下载PDF
《东亚与西欧农法比较研究》后记
7
作者 董恺忱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9-271,共3页
关键词 东亚与西欧农比较研究》 农史研究 董恺忱 文集
下载PDF
继受法域的法典评注 被引量:3
8
作者 章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2-155,F0003,共5页
一2012年春,国际比较法学会以“法典化”为主题,在台北召开年会。这次年会上吸引了最多东亚学者的目光的,是主办方特意设置的探讨东亚法系可能性的“东亚地区的法典化”一节。担任总报告人的苏永钦教授和与谈人的Reinhard Zimmermann教... 一2012年春,国际比较法学会以“法典化”为主题,在台北召开年会。这次年会上吸引了最多东亚学者的目光的,是主办方特意设置的探讨东亚法系可能性的“东亚地区的法典化”一节。担任总报告人的苏永钦教授和与谈人的Reinhard Zimmermann教授在共同评论了几份国别报告后,得出一致意见,认为在东亚世界已成就的几份法典文本,很难说对欧陆法系有何根本性的范式超越。我犹记得苏永钦教授最后“东亚法系还不成气候”的感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化 不成气候 东亚世界 国别报告 东亚法 继受 欧陆 范式超越
下载PDF
方法论之争对于法律发展的意义
9
作者 罗尔夫·施蒂尔纳 孙文 《中德法学论坛》 CSSCI 2018年第1期3-25,共23页
概念在方法论的研究中必不可少,但概念具有不确定性,这源于其和前理解的相互作用。尽管如此,方法论的研究仍具意义。教义学者既区分法教义学和实用教义学,又致力于将基本原则和具体个案进行体系建构。法学方法论应归入基础科学,亦受辅... 概念在方法论的研究中必不可少,但概念具有不确定性,这源于其和前理解的相互作用。尽管如此,方法论的研究仍具意义。教义学者既区分法教义学和实用教义学,又致力于将基本原则和具体个案进行体系建构。法学方法论应归入基础科学,亦受辅助科学的影响,但不应将个别基础科学命题片面化和绝对化。由于历史原因,相比英美法系,德国方法论的特点在于精细体系。该体系构成了个案和基本规则、基本原则之间的中间层,发挥着稳定、控制和创新等功能,但对其过度依赖造成了对基本原则的忽视。同时,当今德国方法论也面临着欧盟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尽管德国方法论对日本法影响深远,但因历史和文化因素,中国法的继受路径和日本法不同。德国的精细体系对中国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中国法更需走出自己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方 教义学 基础科学 精细体系 东亚法
下载PDF
东亚地区侵权法实现一体化的基础及研究任务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立新 《朝阳法律评论》 2010年第2期37-51,共15页
科技进步与现代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得东亚各国和各地区社会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及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使得《东亚侵权法示范法》的制定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东亚各国各地区共同的若干历史与现行法律文化传统、相似的德法法律移植... 科技进步与现代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得东亚各国和各地区社会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及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使得《东亚侵权法示范法》的制定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东亚各国各地区共同的若干历史与现行法律文化传统、相似的德法法律移植背景等则提供了其存在的法律文化基础;而东亚各国各地区共同面临的类似的产品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当代侵权法的热点、难点问题则为其制定提供了现实基础。应采取多法域比较法研究、重视典型案例的'模拟判决'及历史分析方法、伦理分析方法和法律经济分析方法研究《东亚侵权法示范法》,重点是研究侵权法的保护范围、归责原则体系与调整范围、行为违法性、损害、因果关系、抗辩事由与消灭时效、产品与环境侵权责任等等十三个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基础 东亚侵权示范 重点议题
原文传递
Intra-Annual Variability of Diurnal Cycle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from 1960–2000
11
作者 LIU Liang-Yu MA Zhu-Gu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3年第6期451-456,共6页
Characteristics of diurnal cycle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wice-daily observations by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1960–2000. Characteristics investigated include nighttime/da... Characteristics of diurnal cycle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wice-daily observations by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1960–2000. Characteristics investigated include nighttime/daytime precipitation amount(PA),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Geographically, the region is separated into western and eastern China by the 110°E longitude.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generally is more night-time than daytime precipitation in western China, particularly in the Sichuan Basin. Over eastern China, the opposite holds true, particularly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Regional average monthly daytime and night-time precipitation peaks in the same month for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China. Over western China, monthly night-time precipitation is always greater than that during daytime, but the night-time precipitation frequency(PF) is only greater in non-summer(June–August) months. Over eastern China, daytime precipitat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night-time during the warm season(May–August) in both amount and frequency. The night-day difference(night-time minus daytime) in PA over western China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while over eastern China the night-day difference in rainfall amount is mostly driven by P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night-time precipitation daytime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多元社会中法的本质与功能——第二次亚洲法哲学大会述评 被引量:47
12
作者 郭道晖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1-107,共7页
1998年10月27日至29日,第二次法哲学社会哲学亚洲大会在韩国汉城——济州举行(第一次于1996年10月10日—12日在日本东京——京都举行)。此次会议由国际法哲学社会哲学协会(IVR)韩国分会主办。出席会议的有日本、中国、韩国三国的学者40... 1998年10月27日至29日,第二次法哲学社会哲学亚洲大会在韩国汉城——济州举行(第一次于1996年10月10日—12日在日本东京——京都举行)。此次会议由国际法哲学社会哲学协会(IVR)韩国分会主办。出席会议的有日本、中国、韩国三国的学者40余人。会议的主题是:“在亚细亚多元社会中法的本质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主义 哲学 市民社会 多元社会 治国家 国家权力 社会权力 多元化社会 产业社会 东亚法文化
原文传递
当代美国的中国法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苏亦工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9-73,共5页
一、研究队伍 战后美国法学界的中国法研究与其它汉学领域一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里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五十年代,由于麦卡锡主义的流行以及冷战造成的后果,中国法研究在美国几乎成为无人问津的领域。六十年代初期,洛克菲勒基... 一、研究队伍 战后美国法学界的中国法研究与其它汉学领域一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里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五十年代,由于麦卡锡主义的流行以及冷战造成的后果,中国法研究在美国几乎成为无人问津的领域。六十年代初期,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组织及一些高等院校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等开始提供一笔资金培养战后第一批中国法研究人材。 战后第一代中国法学者人数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大。其中堪为人道者殆有五位,即:柯恩(Jerome A.Co-hen)、李浩(Victor H、li)、拉伯曼(stanley Lubman)、爱德华(R.Randle Edwards)、琼斯(William C.J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制史 当代美国 美国学者 刑事诉讼 MEDIATION 律传统 China 东亚法 哥伦比亚大学 律制度
原文传递
会通之路:儒教对韩国现代法律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文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2-147,共6页
以"礼"为核心的传统儒教制度与近代西方法的冲突,成为近代以来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法"存在的最大困难。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儒教制度逐渐退出中、日的政治和法律领域,而由于韩国在近代维护儒学传统,使得... 以"礼"为核心的传统儒教制度与近代西方法的冲突,成为近代以来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法"存在的最大困难。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儒教制度逐渐退出中、日的政治和法律领域,而由于韩国在近代维护儒学传统,使得韩国法于近现代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样态。韩国现代法律受到传统儒教文化因素影响,韩国法可以理解为是传统儒家法和西方法结合的一种现代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儒教 东亚法
原文传递
印度合同法律制度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来孺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5-167,共13页
1872年《印度合同法》是普通法系第一部成文合同法,它早于英国《买卖法》21年制定。印度合同法选择了成文法的形式,弥补了判例法的缺陷,也更容易为未经系统法学教育的法官所掌握。英国以该法为基础,在印度建立了统一的交易秩序。在《印... 1872年《印度合同法》是普通法系第一部成文合同法,它早于英国《买卖法》21年制定。印度合同法选择了成文法的形式,弥补了判例法的缺陷,也更容易为未经系统法学教育的法官所掌握。英国以该法为基础,在印度建立了统一的交易秩序。在《印度合同法》颁布之时,普通法的精神已经由英国法官建立的判例法和英国在印度的法学教育渗透进了印度社会。虽然印度本土宗教法中已经出现了合同法的要素,但最终还是在移植英国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合同制度,建立了现代交易所需要的"公平、正义和良知"的价值体系。印度合同法也对英国传统的合同制度进行了变革,最典型的表现为对价、要约与承诺和主体资格三个方面。这些变革吸收了英国合同法在理论上的发展成果,但部分内容在逻辑性上存在缺陷,使相应的制度效能受到了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合同 印度宗教 东亚法 英国《买卖 律移植
原文传递
Forest Conflict on the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between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 Logging Company in Small Island
16
作者 Gun Mardiatmoko Thomas Melianus Silaya Jan Willem Hatulesil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5年第4期257-268,共12页
Many conflicts are reported in small islands mainly in Eastern region of Indonesia and it is needed to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he forest sector. Th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forest conflict in the small island o... Many conflicts are reported in small islands mainly in Eastern region of Indonesia and it is needed to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he forest sector. Th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forest conflict in the small island of Yamdena. The aims of the research were: (1) to determine the customary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o the forest area that was claimed as theirs according to the applicable rules and regulations; (2) to study the causes of conflict between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logging company; (3) to analyze the policy in the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on the customary land. This research is qualitative and uses a case study methodology.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used includ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 (FG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digenous peoples whose livelihood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forest were most threatened because of forest exploitation of their traditional land by the logging company. Handling of the conflict potential in the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Yamdena island was approached through use of traditional laws, involving all the relevant parties to the conflict. The forest management either by indigenous peoples or the logging company is no longer focused on the timber harvesting but more on conservation a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conflict forest concession customary rights social forestry.
下载PDF
终结,还是重构:对法系理论的超越——兼与黄文艺教授商榷 被引量:8
17
作者 夏新华 张小虎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4-108,共5页
法系理论是比较法研究中的基础问题,围绕该问题的争论持续不断。近年来随着混合法系理论的出现和不同法律文化在各区域的融合发展,法系划分再次被学界热议。以此为背景,对黄文艺教授《重构还是终结——对法系理论的梳理与反思》一文展... 法系理论是比较法研究中的基础问题,围绕该问题的争论持续不断。近年来随着混合法系理论的出现和不同法律文化在各区域的融合发展,法系划分再次被学界热议。以此为背景,对黄文艺教授《重构还是终结——对法系理论的梳理与反思》一文展开商榷,论证法系理论的研究不能"消极终结",而需要"积极重构",对混合法系理论也不能一味批判,而需要理解探索,因为只有把握法律发展的混合趋势,才能使法系划分理论走出困境,走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 系划分理论 混合系理论 东亚共通
原文传递
Legal Narration in a Global Era: A Survey of the 7^th East Asian Conference on Philosophy of Law
18
作者 Huang Wen-yi Wei Hong-fa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9年第1期169-174,共6页
The 7^th East Asian Conference on Philosophy of Law was held in Changchun, Jilin from Sept. 21 to 22,2008, devoted to the theme of "Law and Social Harmony in East Asia in Globalization. " It was sponsored by the Jur... The 7^th East Asian Conference on Philosophy of Law was held in Changchun, Jilin from Sept. 21 to 22,2008, devoted to the theme of "Law and Social Harmony in East Asia in Globalization. " It was sponsored by the Jurisprudence Division of China Law Society(CLS) and the Center for Jurisprudence Research(JRC), Jilin University. More than 260 scholars attended. Most attendees came from China's Mainland in addition to those from Japan, South Korea, Mongolia, America, Austria, Italy,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届东亚法哲学大会 区域主义 全球化
原文传递
Numerical analysis for contribu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o dust aerosols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East Asia 被引量:2
19
作者 MAO Rui GONG DaoYi +2 位作者 SHAO YaPing WU GuangJian BAO JingD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Although the Tibetan Plateau is widely thought as a potential dust source to the atmosphere over East Asia,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temporal changes of Tibetan dust activities and Tibetan dust source strength.In this... Although the Tibetan Plateau is widely thought as a potential dust source to the atmosphere over East Asia,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temporal changes of Tibetan dust activities and Tibetan dust source strength.In this study,we address these two issues by analyzing dust storm frequencies and aerosol index through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onthly dust profil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time.Near the surface,dust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from October,reaches its maximum in February March,and then decreases.In the middle to upper troposphere,dust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from January,reaches its maximum in May June,and decreases thereafter.Although Tibetan dust sources are important contributors to dust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heir contribution to dust in the troposphere over eastern China is weaker.The contribution of Tibetan dust sources to dust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decreases sharply with height,from 69% at the surface,40%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and 5% 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Furthermore,the contribution shows seasonal changes,with dust sources at the surface at approximately 80% between November and May and 45% between June and September;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dust sources are between 21% from February to March and less than 5% in the other months.Overall,dust aerosols originating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contribute to less than 10% of dust in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dust aerosol aerosol index numerical dust modeling dust sourc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