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6月降水异常及其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的关系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锐丹 温之平 +1 位作者 陆日宇 吴丽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4-984,共11页
利用1959~2010年共52年的大气环流和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发现6月华南降水与同期EAP(East Asia-Pacific,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EAP指数为正时,长江... 利用1959~2010年共52年的大气环流和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发现6月华南降水与同期EAP(East Asia-Pacific,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EAP指数为正时,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北和黄河之间的地区降水偏少。将华南6月降水分为与EAP相关的降水序列和与EAP独立的降水序列,比较了二者所对应环流异常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与EAP相关的降水异常对应着EAP相关型的环流异常分布特征,降水为正异常时,850hPa风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呈现"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的异常分布,湿的偏南风和干的偏北风在华南上空交汇,降水增多;而整个淮河流域上空为偏北风异常,导致南风带来的水汽输送减少,降水偏少,因此降水异常呈现偶极子分布。相比之下,与EAP独立的降水正异常对应的环流异常表现为热带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华南地区上空为显著的西南风异常,输送到华南地区的水汽增多,导致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 东亚-太平洋相关 年际变化 环流异常
下载PDF
东亚太平洋与欧亚遥相关型的相互配置及其气候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邹珊珊 郭品文 杨慧娟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8,共9页
利用近60 a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位势高度场、风场等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P)和欧亚遥相关型(EU)的不同配置特征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AP与E... 利用近60 a中国160站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位势高度场、风场等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P)和欧亚遥相关型(EU)的不同配置特征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AP与EU两种遥相关型是相互独立的,相关系数为-0.03。两者存在以下四种配置:EAP和EU均活跃且位相相同(第I类配置)、EAP和EU均活跃且位相相反(第II类配置)、仅EU活跃(第III类配置)和仅EAP活跃(第IV类配置)。EAP与EU呈现不同配置类型时,中国夏季的降水分布相应的存在差异。当二者之间是第I类配置时,降水异常分布呈北方型;当二者配置为第II类时,降水异常分布呈现出中间型,雨带集中在长江流域;第Ⅲ类配置时,降水大值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上游黄河以南地区;而第Ⅳ类配置时,降水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带呈东北—西南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环流场 东亚太平洋相关 欧亚相关 降水异常
下载PDF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形成过程与ENSO盛期海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宗海锋 张庆云 陈烈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扩展重建的海表温度资料(ERSST)和中国730个站旬降水资料,采用SVD和扩展SVD(ESVD)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中国梅雨期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和前期冬季海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扩展重建的海表温度资料(ERSST)和中国730个站旬降水资料,采用SVD和扩展SVD(ESVD)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中国梅雨期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和前期冬季海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ENSO盛期海温异常导致与长江流域梅雨期降水密切相关的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形成的过程,及与ENSO相关的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的持续性问题。结果表明,梅雨期EAP遥相关型的出现与ENSO遥强迫作用有密切关系。联系冬季ENSO和梅雨期EAP遥相关型的关键过程主要有三个:(1)西北太平洋低纬地区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形成和维持,它在冬季形成后一直可维持到夏季,使得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2)东亚大槽持续偏弱,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使西北太平洋海温呈亲潮区偏冷、黑潮区偏暖的海温分布;(3)PNA遥相关型的持续发展,使北冰洋地区高度增高。后二者通过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内部调整过程对初夏鄂霍次克海阻塞形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另外,持续性分析表明,ENSO年大气环流和海温距平型的持续性要比非ENSO年大得多。在ENSO年大气环流和海温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耦合关系,ENSO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可导致太平洋海温异常,而海温异常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可导致大气环流异常的稳定和维持,对后期初夏东亚季风和我国天气气候产生明显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梅雨期降水 东亚-太平洋(EAP)相关 影响过程
下载PDF
初夏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年际变化的一种物理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若文 陶云 曹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6-432,共7页
根据1978—2002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地表温度场以及中国夏季雨带类型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获得了能反映1978—2002年各年北半球大气环流演变大尺度特征的25组空间谱函数。采用改进的低截谱模式方法和多种统计假设检验方法获得了夏季... 根据1978—2002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地表温度场以及中国夏季雨带类型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获得了能反映1978—2002年各年北半球大气环流演变大尺度特征的25组空间谱函数。采用改进的低截谱模式方法和多种统计假设检验方法获得了夏季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年际变化的一个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当大气环流的内部动力过程中大尺度波-波和波-流相互作用明显时,大气环流的演变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导致初夏从低纬到高纬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多为"-、+、-"分布,相应的EAP指数多为正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明显,相应中国夏季多雨区主要位于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反之,当大气环流的内部动力过程中大尺度波-波和波-流相互作用较弱时,大气环流的演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线性特征,初夏从低纬到高纬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为"+、-、+"分布,EAP指数多为负值,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不明显,相应中国夏季多雨区主要位于淮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太平洋相关波列 波-波相互作用 波-流相互作用 年际变化
下载PDF
12月和2月热带太平洋海温与东亚水汽输送关系的年代际变化机制
5
作者 张胜龙 孙博 陈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5-994,共20页
利用1950~2019年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ERA5垂直积分水汽通量资料,分析了12月和2月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与东亚水汽输送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12月东亚上空经向水汽输送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相关性在1... 利用1950~2019年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ERA5垂直积分水汽通量资料,分析了12月和2月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与东亚水汽输送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12月东亚上空经向水汽输送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相关性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较弱,1980年代中期之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2月二者关系在1950~1970年和1990~2010年呈显著正相关。12月二者关系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热带太平洋海温通过太平洋—东亚(PEA)遥相关型和环北半球遥相关型对东亚水汽输送的影响在1980年代中期之后增强;当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冷)时,影响PEA遥相关型和环北半球遥相关型,导致东亚自南向北的水汽输送异常增强(减弱)。与12月不同的是,2月二者关系在1950~1970和1990~2010年主要受PEA遥相关型影响。而在1971~1989期间,2月二者关系受环北半球遥相关型影响;当热带太平洋海温偏冷(暖)时,影响环北半球遥相关型,导致东亚经向水汽输送异常增强(减弱),该机制可以部分抵消PEA机制对东亚水汽输送的影响,导致二者关系在此期间不显著。此外1990年之后,热带印度洋海温对12月和2月东亚经向水汽输送的影响增强,在12月热带印度洋海温主要通过“开尔文波—埃克曼辐散”效应影响东亚经向水汽输送,而在2月主要通过印度洋上的沃克环流影响东亚经向水汽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热带太平洋海温 太平洋—东亚遥相关 环北半球相关
下载PDF
北半球夏季EAP遥相关型的时空及环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含雪 肖天贵 金荣花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430-437,共8页
为更好地分析近年来EAP遥相关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1951-2016年NCEP再分析资料,并主要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着重对夏季EAP的空间结构以及环流特征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EAP遥相关型的空间模态在各个层次和高度中都有体现,尤其... 为更好地分析近年来EAP遥相关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1951-2016年NCEP再分析资料,并主要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着重对夏季EAP的空间结构以及环流特征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EAP遥相关型的空间模态在各个层次和高度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在对流层中层,并且中心位置都非常接近,表现出了明显的相当正压结构。同时EAP遥相关型主要存在的是准3年周期,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EAP遥相关高指数年分布都呈现"-+-"的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东,华南和华北地区降水偏多,而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少,且有可能发生干旱;低指数年则为"+-+"的分布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南,中国江淮流域等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并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相关 东亚-太平洋相关型(EAP) 时空特征 相当正压结构
下载PDF
遥相关型对我国西南地区高温热浪天气的影响
7
作者 杜宇 肖天贵 +1 位作者 张月 曾珏桃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年第4期217-229,共13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遥相关型对我国西南地区高温热浪天气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西南地区148个气象站1979~2019年6~8月的逐日最高气温数据和NCEP/NCER的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以6~8月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作为夏季平均高度场,通过自然... 为了进一步研究遥相关型对我国西南地区高温热浪天气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西南地区148个气象站1979~2019年6~8月的逐日最高气温数据和NCEP/NCER的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以6~8月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作为夏季平均高度场,通过自然正交函数(EOF)分解得到西南地区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再分别对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典型正负异常指数年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相对于1979~2019年夏季气候平均高度场作合成分析。结果表明:1) 总体看来,西南地区高温热浪次数分布东多西少,重庆为高温热浪次数大值区。2) 西南地区高温热浪次数具有整体增多的趋势,近几年都在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但是2006年是明显增多的异常年份。而且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在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为大值区,其次是贵州和广西大部分地区,云南高温热浪次数较少。3) EAP遥相关型的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其主要是以年际变化为主的。EAP指数典型正负异常年的大尺度环流场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典型正异常指数年,东亚夏季风比较强,而西太副高脊线偏北偏东,并且副高强度较弱;典型负异常指数年则刚好与之相反,夏季风较弱,西太副高脊线偏南偏西,且副高比较强。EAP遥相关型在500 hPa高度场中的异常分布特征对温度和大尺度环流形势有明显的影响,由此可进一步影响我国西南地区以及整个东亚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EOF分解 合成分析 东亚–太平洋相关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于淑秋 林学椿 施晓晖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51-760,共10页
利用1951-2006年6-8月NCEP/NCAR的500hPa高度场、850hPa高度场和风场、降水率和海平面气压以及全国600多站的降水量资料,选择东亚—西太平洋地区(10o-80oN,70o-180oE)经9点高通滤波、EOF分析、合成分析和其它统计诊断手段,研究了东亚夏... 利用1951-2006年6-8月NCEP/NCAR的500hPa高度场、850hPa高度场和风场、降水率和海平面气压以及全国600多站的降水量资料,选择东亚—西太平洋地区(10o-80oN,70o-180oE)经9点高通滤波、EOF分析、合成分析和其它统计诊断手段,研究了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得到如下的结论:1.东亚—西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存在着蒙古低压和西太平洋高压之间纬向的偶极子振荡型(APD),APD指数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2.东亚—西太平洋地区500hPa高度距平EOF的第一模态具有明显经向东亚遥相关型特征(EAP)。EAP指数也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3.APD指数与500hPa(或850hPa)的东亚遥相关型关系密切。APD指数和EAP指数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3,已超过了10%显著检验;4.APD指数和EAP指数都和我国汛期降水、东亚—西太平洋降水率关系密切,超过5%显著性的相关区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至日本南部海面一带,前者为正相关,后者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 东亚—西太平洋偶极子 东亚遥相关 降水
下载PDF
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次年山东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张晏铭 郑小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2,共11页
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可根据海温极大值中心分为东部型El Nino和中部型El Nino。本研究通过观测资料研究了1979-2020年两类El Nino事件对次年山东夏季(6-8月)季节平均和月平均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中部型El Nino次年夏季西北太平... 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可根据海温极大值中心分为东部型El Nino和中部型El Nino。本研究通过观测资料研究了1979-2020年两类El Nino事件对次年山东夏季(6-8月)季节平均和月平均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显示,中部型El Nino次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反气旋较气候态偏北,进而增强东亚夏季风,使得山东夏季平均降水偏多。伴随着反气旋在季节内的北移,降水正异常在晚夏(8月)最为显著,而东部型El Nino次年夏季反气旋较气候态偏南偏弱。同期日本列岛地区由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负位相的出现产生异常气旋,山东地区受气旋西侧干冷北风控制,夏季降水偏少。由于气旋强度在季节内逐渐降低,所以山东干旱在初夏(6月)最显著。这些结果可以为未来山东夏季降水季节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型El Nino 东部型El Nino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 东亚-太平洋相关 山东夏季降水
下载PDF
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极端降水时空特征
10
作者 成泽伦 谢作威 +3 位作者 布和朝鲁 巩远发 简俊 赖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7-974,共18页
全球变暖使得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均呈上升趋势,位于亚洲季风区的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更易受到极端降水影响而发生洪涝灾害。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对1951~2015年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湿季(5~10月)的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客观分类,并对每... 全球变暖使得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均呈上升趋势,位于亚洲季风区的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更易受到极端降水影响而发生洪涝灾害。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对1951~2015年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湿季(5~10月)的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客观分类,并对每一类极端降水事件的大尺度流型特征及年际、年代际和长期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降水中心位置,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的极端降水可客观分为华南类、中南半岛类、缅甸—云南类和华南南部—越南北部类,它们所联系的大尺度流型以中高纬波列和热带偶极子环流为主。其中,华南类的大尺度流型在对流层高层为类似于东亚—太平洋(East Asia–Pacific,简称EAP)遥相关型的“+−+”经向型波列,但中心位置较典型EAP型偏西南,中东部的负异常环流为关键系统,低层为位于低纬度地区的“+−”经向型波列。中南半岛类大尺度流型为热带偶极子异常环流,对流层低层较高层更为显著宽广。其余两类极端降水大尺度流型特征为在对流层高层受Rossby波列影响,低层主要为偏弱的热带偶极子异常环流。(2)中南半岛和华南地区极端降水的频次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主要来自于华南类和中南半岛类极端降水的贡献。其中,“+−+”经向型波列的频发是造成华南类极端降水增多的原因。(3)中南半岛与华南地区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反对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半岛 华南 极端降水 大尺度流型 东亚—太平洋相关
下载PDF
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闵锦忠 李春 吴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7-954,共8页
利用1979~2001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OLR和中国160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对流活动强(弱)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偏少(多).而西... 利用1979~2001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OLR和中国160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上空对流活动强(弱)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偏少(多).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通过副高的东西位置、面积、强度异常等影响东亚夏季风异常,进而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另外,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显著对应着在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呈经向分布的Rossby波列(即东亚遥相关波列),该波列结构的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也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对流 长江中下游降水 副高 东亚遥相关
下载PDF
浙江省2014年8月气候特征及预测分析
12
作者 毛燕军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7-42,共6页
2014年8月,浙江省气候极端异常,月降水量、月降水日数异常偏多;月平均温度、月高温日数、月日照时数异常偏少;多项气象要素出现极端现象。其中8月16-20日出现的强降水过程对月气候异常有很大贡献。本文通过有针对性的气候诊断分析方法,... 2014年8月,浙江省气候极端异常,月降水量、月降水日数异常偏多;月平均温度、月高温日数、月日照时数异常偏少;多项气象要素出现极端现象。其中8月16-20日出现的强降水过程对月气候异常有很大贡献。本文通过有针对性的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8月气候异常的环流特征和海温分布特点,发现2014年8月的气候异常与东亚遥相关的"+-+"距平场有关,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状态是导致气候异常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省8月降水与月平均气温异常的一些重要预测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 气候持续性 东亚遥相关 预测
下载PDF
江淮流域持续性极端降水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3
作者 翟盘茂 李蕾 +1 位作者 周佰铨 陈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1-640,共10页
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会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形成机理和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针对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形成机理和预报方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主要包括:开展了我国区域性持续性极端降水... 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会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形成机理和预报理论与方法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针对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形成机理和预报方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主要包括:开展了我国区域性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的自动识别方法研究,研制建立了江淮流域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大尺度环流概念模型,并提取了1-2周的前兆信号;从东亚一太平洋遥相关型(EAP)角度探究其对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影响机理,并探讨利用EAP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极端降水进行预报的可行性。此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关键影响系统的持续性极端降水的物理统计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持续性极端降水 东亚—太平洋相关 前期信号 物理统计预报
下载PDF
中高纬度Rossby波活动对华南前汛期EAP事件中期演变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施宁 布和朝鲁 +1 位作者 纪立人 王盘兴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0-1031,共12页
文中从中期过程的角度探讨了Rossby波活动在华南前汛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形成、成熟和衰减过程中的作用,并得出如下结果:(1)正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形成过程有相似之处:在对流层中上层,源自东北大西洋或欧洲的Rossby波... 文中从中期过程的角度探讨了Rossby波活动在华南前汛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形成、成熟和衰减过程中的作用,并得出如下结果:(1)正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形成过程有相似之处:在对流层中上层,源自东北大西洋或欧洲的Rossby波在欧亚大陆中高纬弱波导区中不断地向下游频散,最终在东亚地区形成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3个异常中心。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3个异常中心之间,Rossby波能量从高纬度向中纬度和副热带地区频散。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副热带异常中心的形成归因于东亚副热带急流波导的存在以及上游中高纬度地区Rossby波能量的注入。在对流层低层,Rossby波则从亚洲副热带地区向东亚中纬度地区频散。(2)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3个异常中心在对流层中上层中,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异常中心最后形成。(3)正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也并不是简单的反位相演变过程:在对流层中上层,在正事件成熟阶段,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正异常环流基本维持了其中心强度和位置,它不断地向下游东亚地区频散能量,使正事件的持续时间较长;在负事件中,由于中高纬度盛行纬向型环流,波能量的频散较快,因而负事件成熟阶段的持续时间比正事件短。(4)在这一时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对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形势具有显著的影响。正(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易引起长江以南降水异常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SBY波 中期过程 东亚-太平洋相关型事件 华南前汛期 降水
下载PDF
Combined impact of the Pacific–Japan pattern and Mediterranean–northern Eurasia pattern on East Asian summer temperatures 被引量:1
15
作者 MING Jing SUN Jianqi YU Shu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3期208-217,共10页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Pacific–Japan (PJ) pattern and Mediterranean–northern Eurasia (MnE) pattern on East Asi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during summer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 ...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Pacific–Japan (PJ) pattern and Mediterranean–northern Eurasia (MnE) pattern on East Asi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during summer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 and Climatic Research Unit SAT data over the period of 1958–201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patterns in different phases can result in different SAT anomalies. During the in-phase PJ-MnE years, the overlapping of opposite signs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PJ and MnE patterns results in weak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AT anomalies in central East Asia;during these years, the significant SAT anomalies are over northern East Asia. In contrast, during the out-of-phase PJ-MnE years, the overlapping of the same signs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PJ and MnE patterns leads to significant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AT anomalies in central East Asia and northern Asia. The analysis in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variability of East Asian summer SATs,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PJ and MnE pattern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Pacific–Japan pattern Mediterranean– northern Eurasia patter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