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地区低温冷害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1
作者 郝天依 王式功 +1 位作者 尚可政 李景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19626-19629,共4页
围绕着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低温冷害,系统回顾了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害的研究进展。主要针对冷害的类型和指标等概念,对形成我国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环流特征、影响因子,低温冷害的预测、预报和防御等方面做了总结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东北低温冷害 环流特征 影响因子 预测 防御
下载PDF
欧亚大陆中高纬积雪消融异常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陈海山 齐铎 许蓓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37-1347,共11页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提供的1979~2007年月平均积雪水当量资料、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743站的逐日气温资料,讨论了欧亚中高纬春季融雪异常分布与中国东北夏季温度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西部...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提供的1979~2007年月平均积雪水当量资料、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743站的逐日气温资料,讨论了欧亚中高纬春季融雪异常分布与中国东北夏季温度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西部春季融雪偏多、东部春季融雪偏少时,我国东北夏季易出现低温。春季东部融雪量少,导致夏季剩余积雪偏多;夏季积雪融化吸热增多,加上后期的土壤湿度增加会导致该地区夏季温度异常偏低,高度场下降,500 hPa上欧亚中高纬东部的长波槽加深,槽后偏北气流加强;来自极地的冷空气容易入侵东亚中高纬地区,引起我国东北夏季低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中高纬 融雪异常 大气环流 东北夏季低温
下载PDF
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41
3
作者 沈柏竹 刘实 +3 位作者 廉毅 封国林 李尚锋 龚志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0-333,共14页
依据中国东北地区拥有百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长春和哈尔滨测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资料,揭示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的迄今已有15年没有出现的夏季低温事件成因。结果表明:发生东北夏季低温时的水平和垂直... 依据中国东北地区拥有百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长春和哈尔滨测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资料,揭示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的迄今已有15年没有出现的夏季低温事件成因。结果表明:发生东北夏季低温时的水平和垂直环流结构均为低值系统,东北冷涡异常活动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因子;有利的年代际变化背景是,哈尔滨和长春6—8月平均气温年代际尺度(≥9a)的振荡值1999—2008年约-0.8℃/10 a,显著低于全球变暖东北区域响应的线性增暖值0.2℃/10a(1961—2000年),与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呈正相关的前一年冬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年代际振荡亦呈显著下降趋势。与1994—2008年东北夏季高温的500 hPa平均环流距平场显著不同,北极涛动呈强的负位相分布,东北亚、阿留申和北大西洋上空为显著负距平区;2009年前一年冬季与明显低温的1972年的前一年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均呈显著的负位相,春季仍持续,且2009年前一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为拉尼娜位相,2009年春季明显减弱;2009年6—7月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强与4—5月500 hPa北太平洋地区超长波扰动转为定常波扰动槽有关;SVD和谐波分析表明,北太平洋涛动的异常位相不仅是东北夏季气温变化的重要前期信号,还是大气中除了天气尺度的混沌分量外可提取的一种行星尺度稳定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东北夏季低温 年代际变化 东北冷涡 极涡 北太平洋涛动 北太平洋海温
下载PDF
亚洲阻塞高压分类及其与东北冷涡活动和东北夏季低温的联系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刚 沈柏竹 +3 位作者 廉毅 李尚锋 曹玲 刘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69-1274,共6页
利用1948~2009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 hPa高度场逐日再分析资料,按照通用的阻塞高压天气学定义,采用机器自动识别方法,检索和分析近62 a亚洲夏季阻高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共统计到1 337个阻塞高压个例,以生命期3~7 d的过程... 利用1948~2009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 hPa高度场逐日再分析资料,按照通用的阻塞高压天气学定义,采用机器自动识别方法,检索和分析近62 a亚洲夏季阻高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共统计到1 337个阻塞高压个例,以生命期3~7 d的过程居多,占80.1%,阻高活动累计个数和累计天数集中区可分为偏东类(鄂霍次克海)、偏西类(乌拉尔山)、中间类(贝加尔湖)和其他类4类,其中中间类阻塞高压活动累计个数最多,占总个数的30.4%,偏东类次之,占27.5%,其他类占23.8%,偏西类最弱,占18.3%;20世纪90年代以来,乌拉尔山地区阻高处于明显偏弱期,鄂霍次克海阻高处于偏强期;但是,21世纪初叶,乌拉尔山地区阻高活动开始呈上升趋势,而鄂霍次克海阻高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值得关注;夏季阻塞高压与东北冷涡活动天数呈显著同期正相关,与长春、哈尔滨同期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亚洲夏季阻塞高压是影响东北夏季低温重要的环流系统;鄂霍次克海阻高6月活动异常年,850hPa风距平场在120°E^140°E,40°N^55oN存在很强的偏东气流,有利于来自鄂霍次克海偏东北路径的冷空气入侵东北亚及中国东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阻塞高压 客观识别分类 时空分布特征 东北冷涡 东北夏季低温
下载PDF
行星运动和厄尔尼诺与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若干联系
5
作者 叶更新 《吉林气象》 1997年第4期4-6,31,共4页
本文利用厄尔尼诺与行星运动的联系,对厄尔尼诺进行了分类。发现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的类型有关:负极值型和负正极值型厄尔尼诺的发生年几乎与冷害年一一对应,其他类型的厄尔尼诺则很少甚至不发生冷害。统计表明:三大... 本文利用厄尔尼诺与行星运动的联系,对厄尔尼诺进行了分类。发现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的类型有关:负极值型和负正极值型厄尔尼诺的发生年几乎与冷害年一一对应,其他类型的厄尔尼诺则很少甚至不发生冷害。统计表明:三大行星(火、木、土)冲日时日心黄纬的负极值年的次年和木星的正极值年的前一年及当年,有利于冷害的发生;土星运动到日心黄经为19—121度时,导致冷害群的发生。根据分析对未来冷害年及冷害群可能发生的年份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夏季低温冷害 东北夏季 行星运动 日心黄纬 极值 厄尔尼诺年 东北夏季低温 冷害年 厄尔尼诺现象
下载PDF
中国夏季低温冷害 被引量:8
6
作者 王绍武 赵宗慈 《资源科学》 1985年第1期54-59,共6页
五十年代我国遭受到几次严重的洪涝灾害:1954年长江大水,1956年淮河大水,1959—1961年又受到连续三年的干旱及局部地区暴雨威胁。因此过去研究气候异常对农业的影响时,多注意对旱涝的分析。谈到气温的影响,主要考虑冬、春、秋三季的灾... 五十年代我国遭受到几次严重的洪涝灾害:1954年长江大水,1956年淮河大水,1959—1961年又受到连续三年的干旱及局部地区暴雨威胁。因此过去研究气候异常对农业的影响时,多注意对旱涝的分析。谈到气温的影响,主要考虑冬、春、秋三季的灾害。但是从六十年代后期接连出现了1969、1972及1976年东北夏季低温冷害,这几年中的每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低温冷害 东北夏季低温 特征向量 月气温 距平和 水稻冷害 气温距平 长江流域 低温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下载PDF
2013年春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遵娅 周兵 +2 位作者 王艳姣 龚志强 王启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74-1378,共5页
2013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8.3%,但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北气温持续偏低,华北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分析表明:2013年冬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持续强的负位相;3和4月东北... 2013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8.3%,但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北气温持续偏低,华北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分析表明:2013年冬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持续强的负位相;3和4月东北冷涡活跃,不仅频次偏多且强度偏强;同时,从2013年秋季开始东北地区积雪面积持续偏大,这些因子共同作用造成东北出现强的持续性低温。而2012年冬季以来西伯利亚高压持续偏弱,同时异常高脊控制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加之水汽输送不足,造成华北地区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东北低温 华北干旱 北极涛动 可能原因
下载PDF
Distinct influential mechanisms of the warm pool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on persistent extreme cold events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8
作者 Yitian Qian Pang-Chi Hsu +1 位作者 Huijun Wang Mingkeng Dua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2年第5期36-42,共7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and how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influences persistent extreme cold events(PECEs),a major type of natural disaster in boreal winter,over Northeast China.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and how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influences persistent extreme cold events(PECEs),a major type of natural disaster in boreal winter,over Northeast China.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ccurrence probabilities of PECEs over Northeast China are observed in phases 3 and 5 of the MJO,when MJOrelated convection is located over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and the western Pacific,respectively.Using the temperature tendency equ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physical processes resulting in the cooling effects required for the occurrence of PECEs are distinct in the two phases of the MJO when MJO-related convection is consistently located over the warm pool area.The PECEs in phase 3 of the MJO mainly occur as a result of adiabatic cooling associated with ascending motion of the low-pressure anomaly over Northeast Asia.The cooling effect associated with phase 5 is stronger and longer than that in phase 3.The PECEs associated with phase 5 of the MJO are linked with the northwesterly cold advection of a cyclonic anomaly,which is part of the subtropical Rossby wave train induced by MJO-related convection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istent extreme cold events Northeast China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