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及邻区过去两万年来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特征
1
作者 勇心意 张瑞 +1 位作者 张硕 于梦晴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期38-42,共5页
末次冰盛期(LGM)距今大约21ka,两万年来气候演化是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基于湖泊、泥炭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δ^(13)C)和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SOM)记录,重建了LGM以来东北及邻区区碳同... 末次冰盛期(LGM)距今大约21ka,两万年来气候演化是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基于湖泊、泥炭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δ^(13)C)和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SOM)记录,重建了LGM以来东北及邻区区碳同位素时间演化序列。结果表明,从LGM至早全新世δ^(13)C值增加至最大值(-23‰),中全新世下降后趋于稳定。对比古气候记录,揭示LGM以来有效湿度可能是东北及邻区δ^(13)C值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盛期 中国东北及邻区 碳同位素 有效湿度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时代及其对中国东北及邻区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重建的制约 被引量:202
2
作者 李锦轶 莫申国 +2 位作者 和政军 孙桂华 陈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7-168,共12页
中国东北及邻区 ,在中生代期间是否经历了大规模走滑运动而发生向东的逃逸和地壳加厚 ,是该区乃至碰撞造山带后碰撞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四期 :( 1 ... 中国东北及邻区 ,在中生代期间是否经历了大规模走滑运动而发生向东的逃逸和地壳加厚 ,是该区乃至碰撞造山带后碰撞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四期 :( 1 )可能发生在侏罗纪晚期的向南逆冲推覆运动 ;( 2 )平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作用 ;( 3)切割上述韧性走滑剪切带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向南东的逆冲断裂作用 ;( 4)新生代北北东走向的正断作用。根据时空展布和运动学特征 ,推测前两期变形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有关 ,第三期变形与古太平洋板块在亚洲大陆下的俯冲有关 ,第四期变形与现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对采自第二期构造变形带内的同构造变质矿物黑云母的Ar Ar定年 ,获得了 1 2 7~ 1 30Ma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 ,据此确定该区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为白垩纪初期。这一研究成果与中国东北南部燕山地区走滑运动资料的结合 ,揭示出在白垩纪初期 ,中国东北及邻区地壳被向东挤出加厚。根据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 ,中国东北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 4个阶段 :( 1 )三叠纪期间与古亚洲洋关闭和杭盖—肯特洋及古太平洋收缩有关的地壳挤压与伸展变动 ;(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构造变形 AR-AR定年 中国东北及邻区地壳演化
下载PDF
东北及邻区中生代盆地片钠铝石的分布、产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刘立 曲希玉 +2 位作者 董林森 王小琴 李福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东北及邻区中生代地层中的片钠铝石分布于海拉尔盆地、塔木察格盆地、二连盆地、开鲁盆地和阜新盆地的早白垩世地层及松辽盆地南部的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地层中。片钠铝石主要发育在油气储层或CO2气储层中富含长石的砂岩和火山... 东北及邻区中生代地层中的片钠铝石分布于海拉尔盆地、塔木察格盆地、二连盆地、开鲁盆地和阜新盆地的早白垩世地层及松辽盆地南部的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地层中。片钠铝石主要发育在油气储层或CO2气储层中富含长石的砂岩和火山碎屑岩中。在含片钠铝石砂岩和火山碎屑岩中,片钠铝石以放射状、束状、杂乱毛发状、球状和板状等集合体充填孔隙,或呈束状和板状交代长石和岩屑。片钠铝石及其共生的铁白云石都是最晚形成的自生矿物组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片钠铝石是富CO2流体的指示矿物,记录了CO2和油气双重充注现象。在含片钠铝石碎屑岩中可以解读出CO2充注的时间和CO2分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钠铝石 分布 产状 石油地质意义 东北及邻区
下载PDF
中国东北及邻区白垩纪古地磁分析与块体旋转运动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9
4
作者 裴军令 杨振宇 +3 位作者 赵越 孙知明 王喜生 刘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7-627,共11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东北及邻区白垩纪各块体的旋转运动模式及其运动量,本文根据最新的地层学进展分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与晚白垩世三个阶段对该区古地磁数据进行了精细分析。通过与华北—华南地块(不包括朝鲜半岛、辽东及胶东半...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东北及邻区白垩纪各块体的旋转运动模式及其运动量,本文根据最新的地层学进展分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与晚白垩世三个阶段对该区古地磁数据进行了精细分析。通过与华北—华南地块(不包括朝鲜半岛、辽东及胶东半岛)相应时期的古地磁极对比,说明朝鲜半岛及辽东早白垩世中、晚期相对于华北—华南地块分别顺时针旋转约11°,晚白垩世以来没有明显的旋转运动。辽西地区则出现了小幅度的逆时针旋转运动。以上旋转运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中国东北及邻区强烈岩石圈减薄和伸展作用具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及邻区 白垩纪 古地磁 旋转运动
下载PDF
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新认识 被引量:189
5
作者 王成文 金巍 +4 位作者 张兴洲 马志红 迟效国 刘永江 李宁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36,共18页
哲斯腕足动物群是一个凉水型腕足动物群,土著种含量在75%以上,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北方生物地理大区的内蒙古区。自成一个地理区说明其北有重要地理隔绝:暗示存在一个较大地块(佳—蒙地块);凉水型性质则说明中二叠世这个稳定地块与华北... 哲斯腕足动物群是一个凉水型腕足动物群,土著种含量在75%以上,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北方生物地理大区的内蒙古区。自成一个地理区说明其北有重要地理隔绝:暗示存在一个较大地块(佳—蒙地块);凉水型性质则说明中二叠世这个稳定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存在一个足够宽的深海洋盆——古亚洲洋南支。在佳—蒙地块上,晚古生代地层发育较佳,保存较好。这些晚古生代地层围绕佳—蒙地块核心呈环带状分布,明显构成佳—蒙地块的大陆边缘沉积。在我国东北地区,出露的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主要为佳—蒙地块的南缘和北缘沉积。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统计,中生代为东北及邻区花岗岩侵位的峰期,志留纪—泥盆纪为花岗岩浆活动相对沉寂的时期,花岗岩的这种侵位时代特征支持晚古生代存在一个稳定地块的设想。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见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的迹象,说明这一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造山、普遍的区域变质的地槽发展过程。东北及邻区为天然地震弱震区,其周缘被锡霍特—珲春、蒙古—鄂霍次克、阿尔泰—华北北缘强地震带所围,似乎可以得出这是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其间不曾存在晚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缝合线的结论。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发生的大规模拆离—走滑使得原本较为完整的、稳定的块体发生了分割与位移。如此,一个完整的地块被切割成多个块体(即所称的众多"微板块")。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构成了一个巨大地块:佳—蒙地块。佳—蒙地块是北由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南由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东由中锡霍特俯冲带所围限的一个晚古生代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属性 大陆边缘沉积 哲斯动物群 晚古生代 佳-蒙地块 东北及邻区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规律的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62
6
作者 王成文 孙跃武 +2 位作者 李宁 赵国伟 马小琴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29-1437,共9页
通过中国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地层展布形态分析,揭示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围绕佳-蒙地块核心呈环带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层接触关系、岩相等分析,认为中国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主体属于佳-蒙地块的大陆边缘沉积.通过四张... 通过中国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地层展布形态分析,揭示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围绕佳-蒙地块核心呈环带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层接触关系、岩相等分析,认为中国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主体属于佳-蒙地块的大陆边缘沉积.通过四张构造古地理图展示了这一研究成果.上述研究为佳-蒙地块的认识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同时将佳-蒙地块形成的时代下限确定为晚志留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及邻区 晚古生代地层 展布形态 发育特点 构造古地理特征 佳-蒙地块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及邻区晚古生代晚期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富有 张晓博 +1 位作者 曹成润 李晓英 《吉林地质》 2007年第4期8-13,60,共7页
本文通过区域物探、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野外调查,在重新厘定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晚期区域断裂构造和区域构造格局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石炭—二叠纪的沉积构造特征。
关键词 晚古生代晚期 深大断裂 构造格局 演化 东北及邻区
下载PDF
滇东北地区下石炭统万寿山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曹竣锋 王昀颀 +2 位作者 郭阳 金灿海 杨斌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9,共11页
为研究滇东北及邻区下石炭统万寿山组泥质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特征,共采集了33件样品,开展了烃源岩基本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比较复杂。烃源岩正构烷烃图谱表现... 为研究滇东北及邻区下石炭统万寿山组泥质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特征,共采集了33件样品,开展了烃源岩基本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比较复杂。烃源岩正构烷烃图谱表现出机质具有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双重来源;CPI值与OEP值无明显奇偶优势。正构烷烃的ΣC21-/ΣC22+值范围在0.21~7.68,(nC21+nC22)/(nC28+nC29)值范围在0.76~2.72,烃源岩在区域上可能具有陆源植物与海相生物混合来源的特征,甾族C27,C28和C29-ααα-20R关系三角图也证明这一点。同时,干酪根δ13Corg检测结果反映出研究区北部以Ⅲ型腐殖型干酪根为主,南部属于Ⅱ、Ⅲ混合型干酪根。样品的Ts/(Tm+Ts)比值在0.45~0.53,微量元素中的V/(V+Ni)比值在0.63~0.96,结合五环三萜烷的分布特征认为烃源岩形成于还原环境背景。伽玛蜡烷/αβ-C30藿烷比值在0.12~0.18,表明烃源岩沉积时水体盐度为正常盐度。根据样品中Sr/Ba值在0.23~7.9,B/Ga值在0.88~12.68,变化较大,说明万寿山组在研究区的南部属于半咸水的浅海环境,在研究区的北部属于滨浅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及邻区 下石炭统 万寿山组 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 沉积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