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东北的北上温带气旋暴雪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付亮 赵宇 +1 位作者 杨成芳 赵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05-1715,共11页
利用2000-2016年常规观测、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对影响东北的北上温带气旋暴雪进行了统计研究。根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低涡型、浅槽型和深槽型暴雪,并对这三种类型暴雪的气旋路径、强度变化、降水分... 利用2000-2016年常规观测、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对影响东北的北上温带气旋暴雪进行了统计研究。根据500 hPa环流形势分为低涡型、浅槽型和深槽型暴雪,并对这三种类型暴雪的气旋路径、强度变化、降水分布、水汽输送和热动力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型和深槽型暴雪气旋路径为东北路,浅槽型暴雪气旋路径偏东,各类暴雪的气旋强度变化和降水分布因路径不同而有所差异;降雪最强时,低涡型和深槽型暴雪700和850 hPa都有低涡,浅槽型暴雪700 hPa为低槽。低涡型和深槽型暴雪中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与低层低涡气旋性闭合环流引起的辐合密切相关。浅槽型暴雪的水汽辐合源于槽前辐合;低涡型和深槽型暴雪发生在假相当位温暖舌中,浅槽型暴雪发生在较平直的假相当位温场中,深槽型和浅槽型暴雪的锋区要强于低涡型暴雪。降雪最强时,低涡型暴雪有1支高空急流,深槽型暴雪有2支高空急流,浅槽型暴雪高空急流有1支或2支。三类暴雪中心都位于北支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或南支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的位置。综合统计结果提出影响东北的北上温带气旋暴雪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暴雪 北上温带气旋 水汽通量 假相当位温 高空急流
下载PDF
东北地区暴雪天气的统计学划分方法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长胜 王盘兴 +1 位作者 杨秀峰 李杭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75-1281,共7页
应用近49 a东北地区200个气象站冬半年降水资料和相对应的NCEP/NCAR 2.5o×2.5o温度场再分析资料,提出了基于降水相态变化特征的东北地区暴雪天气划分的统计学方法,将东北地区暴雪分为纯雪型暴雪(Ⅰ型暴雪)和雨雪混合型暴雪(Ⅱ型暴... 应用近49 a东北地区200个气象站冬半年降水资料和相对应的NCEP/NCAR 2.5o×2.5o温度场再分析资料,提出了基于降水相态变化特征的东北地区暴雪天气划分的统计学方法,将东北地区暴雪分为纯雪型暴雪(Ⅰ型暴雪)和雨雪混合型暴雪(Ⅱ型暴雪)两大类,并根据影响范围将其划分为大范围暴雪、区域暴雪和局地暴雪3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东北区暴雪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两型暴雪出现频次基本相当,Ⅱ型大范围暴雪明显多于Ⅰ型,局地暴雪则相反;东北地区暴雪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Ⅰ型暴雪明显多于Ⅱ型,21世纪初期Ⅱ型暴雪多于Ⅰ型,表明全球变暖在中国东北的区域响应显著;东北区暴雪主要集中在秋末和初春两季,但两型暴雪起止时间和峰值都不相同;两型暴雪出现频次都呈东多西少的分布,其中Ⅱ型暴雪频次自东南向西向北减小的梯度更大。从结果来看所提出的划分办法很好的反映了不同降水相态的东北地区暴雪的发生和变化规律具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异与以往东北地区暴雪个例的分析工作中反映的情况是一致的;证明了本划分方法是合理的,具有实际工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统计方法 时空分布 相态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