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凌刻本《东坡书传》考述
1
作者
倪永明
卞丽芳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89-92,共4页
从藏本著录的文字内容、钤印、避讳以及版心、字体等特征,可以得出江苏大学图书馆藏《东坡书传》一书为明末万历年间凌濛初刻本这一珍贵古籍的结论。
关键词
《
东坡书传
》
凌濛初刻本
考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坡书传》《尚书新义》《书解》三书异同论——以政治观念为中心
2
作者
陈锴
《宋史研究论丛》
2021年第2期257-275,共19页
王安石、程颐、苏轼均有尚书学著作存世,它们的撰成年代,以王安石《尚书新义》最早,在熙宁八年,其次是程颐《书解》,在元丰年间,苏轼《东坡书传》最晚,在元符年间。三书的关系复杂,苏轼《东坡书传》在批判王安石《尚书新义》的同时,也...
王安石、程颐、苏轼均有尚书学著作存世,它们的撰成年代,以王安石《尚书新义》最早,在熙宁八年,其次是程颐《书解》,在元丰年间,苏轼《东坡书传》最晚,在元符年间。三书的关系复杂,苏轼《东坡书传》在批判王安石《尚书新义》的同时,也大量吸收其注解成果;同时,苏轼也受到程颐《书解》的影响,但对其解说的道德色彩深致不满。在政治观念上,程颐、苏轼与文彦博等旧党保持一致,均强调天子应“与士大夫治天下”,即君臣协作才能治理好天下,反对在有损士大夫阶层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新政。这与王安石和宋神宗主张新法应以百姓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产生矛盾。这是新旧两党的根本冲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书传
尚
书
新义
程颐
苏轼
与士大夫治天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朱熹对苏轼《易传》《书传》不同评价原因的探析
3
作者
段天姝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朱熹对苏轼《东坡易传》和《东坡书传》的评价截然不同,其原因复杂多样。本文试从内容及思想内涵角度,围绕朱熹于《东坡易传》驳斥最力的"善"和于《东坡书传》关注最多的"心"两个概念,剖析朱熹对二书截然不同的评...
朱熹对苏轼《东坡易传》和《东坡书传》的评价截然不同,其原因复杂多样。本文试从内容及思想内涵角度,围绕朱熹于《东坡易传》驳斥最力的"善"和于《东坡书传》关注最多的"心"两个概念,剖析朱熹对二书截然不同的评价之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东坡
易
传
》
《
东坡书传
》
苏轼
朱熹
善
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苏轼《尚书》的诠释学思想
被引量:
1
4
作者
梁丹丹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5期102-107,共6页
苏轼的《尚书》诠释著作《东坡书传》通过对文本形式、主题命意、文势、理势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推断经文意义并指出经书中的讹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校诠释学思想,不仅体现了苏轼跨越前代学说、以己意诠释经文的气度,也体现了他对于&qu...
苏轼的《尚书》诠释著作《东坡书传》通过对文本形式、主题命意、文势、理势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推断经文意义并指出经书中的讹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校诠释学思想,不仅体现了苏轼跨越前代学说、以己意诠释经文的气度,也体现了他对于"理"的客观性与贯通性的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书传
简编脱误
诠释
理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魏禧“偏至”说与东坡思想的渊源
5
作者
吴正岚
《东吴学术》
2024年第4期47-58,共12页
魏禧“偏至”说远绍《人物志》和《后汉书·独行传序》,近承明代陶望龄“偏至”说。魏氏主张矫枉过正,对均衡和中庸加以反驳,因而其“偏至”说的内涵更接近于《东坡书传》以“刚柔相济”为“寡过之法”的说法。魏禧之兄魏际瑞和其...
魏禧“偏至”说远绍《人物志》和《后汉书·独行传序》,近承明代陶望龄“偏至”说。魏氏主张矫枉过正,对均衡和中庸加以反驳,因而其“偏至”说的内涵更接近于《东坡书传》以“刚柔相济”为“寡过之法”的说法。魏禧之兄魏际瑞和其姐夫邱维屏有关“独至之情”和苏氏家法、欧阳家法的论述,不仅表明易堂诸子认为魏禧“偏至”论是追摹苏轼家法的表现,而且折射了魏禧“偏至”说的背景是在文论和人性论方面都试图从苏轼走向欧阳修。魏禧在文学法度论上的创新,是在文章格调有尽的前提下,主张“无不可以为体格”的偏至之说,从而进一步超越明代文人经学的折衷倾向。魏氏法度论与苏轼以水喻文的一脉相承,为其“偏至”说与《东坡书传》之间的渊源关系提供了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禧
偏至
《
东坡书传
》
原文传递
苏轼哲学思想探讨
6
作者
刘真伦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27-39,共13页
作为北宋文坛上开宗立派的文学家,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作为宋代思想界的主要学派——蜀学的领袖,苏轼在哲学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这一点,一些年来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蜀学不但在北宋思想界同关学、洛...
作为北宋文坛上开宗立派的文学家,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作为宋代思想界的主要学派——蜀学的领袖,苏轼在哲学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这一点,一些年来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蜀学不但在北宋思想界同关学、洛学、新学一样具有重大影响,是同洛学争夺正宗地位的主要对手,就是到了南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主要学派
开宗立派
洛学
东坡书传
关学
主要对手
日喻说
极则
形而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苏经学与文学论略
被引量:
1
7
作者
高明峰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7,共6页
苏洵(1009-1066年)、苏轼(1037-1101年)、苏辙(1039-1112年),乃一门父子,人称“三苏”。“三苏”在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只是为文名所掩而已。其主要经学著述如下:苏洵有《洪范图论》一卷(佚)、《太常因革礼》一...
苏洵(1009-1066年)、苏轼(1037-1101年)、苏辙(1039-1112年),乃一门父子,人称“三苏”。“三苏”在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只是为文名所掩而已。其主要经学著述如下:苏洵有《洪范图论》一卷(佚)、《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与姚辟合撰,存)、《嘉祜谥法》三卷(存)、《孟子评》一卷(存)、《六经论》六篇(存)等;苏轼有《东坡易传》九卷(存)、《东坡书传》十=三卷(存)、《东坡论语解》十卷(佚)以及《中庸论》三篇(存)、《四营十八变解》一篇(存)、《隐公是摄论》一篇(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苏”
经学研究
《
东坡
易
传
》
论略
文学
《
东坡书传
》
《中庸论》
苏洵
原文传递
题名
凌刻本《东坡书传》考述
1
作者
倪永明
卞丽芳
机构
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江苏大学图书馆
出处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89-92,共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YY167)
文摘
从藏本著录的文字内容、钤印、避讳以及版心、字体等特征,可以得出江苏大学图书馆藏《东坡书传》一书为明末万历年间凌濛初刻本这一珍贵古籍的结论。
关键词
《
东坡书传
》
凌濛初刻本
考述
Keywords
A Life of Su Ski
Ling Mengchu's edition
study
分类号
G255.1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坡书传》《尚书新义》《书解》三书异同论——以政治观念为中心
2
作者
陈锴
机构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宋史研究论丛》
2021年第2期257-275,共19页
文摘
王安石、程颐、苏轼均有尚书学著作存世,它们的撰成年代,以王安石《尚书新义》最早,在熙宁八年,其次是程颐《书解》,在元丰年间,苏轼《东坡书传》最晚,在元符年间。三书的关系复杂,苏轼《东坡书传》在批判王安石《尚书新义》的同时,也大量吸收其注解成果;同时,苏轼也受到程颐《书解》的影响,但对其解说的道德色彩深致不满。在政治观念上,程颐、苏轼与文彦博等旧党保持一致,均强调天子应“与士大夫治天下”,即君臣协作才能治理好天下,反对在有损士大夫阶层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新政。这与王安石和宋神宗主张新法应以百姓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产生矛盾。这是新旧两党的根本冲突之一。
关键词
东坡书传
尚
书
新义
程颐
苏轼
与士大夫治天下
分类号
K221.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D092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朱熹对苏轼《易传》《书传》不同评价原因的探析
3
作者
段天姝
机构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处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文摘
朱熹对苏轼《东坡易传》和《东坡书传》的评价截然不同,其原因复杂多样。本文试从内容及思想内涵角度,围绕朱熹于《东坡易传》驳斥最力的"善"和于《东坡书传》关注最多的"心"两个概念,剖析朱熹对二书截然不同的评价之原因。
关键词
《
东坡
易
传
》
《
东坡书传
》
苏轼
朱熹
善
心
Keywords
DongpoYi Zhuan
Dongpo Shu Zhuan
Su Shi
ZhuXi
goodness
mind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轼《尚书》的诠释学思想
被引量:
1
4
作者
梁丹丹
机构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5期102-107,共6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3M540081)
文摘
苏轼的《尚书》诠释著作《东坡书传》通过对文本形式、主题命意、文势、理势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推断经文意义并指出经书中的讹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校诠释学思想,不仅体现了苏轼跨越前代学说、以己意诠释经文的气度,也体现了他对于"理"的客观性与贯通性的体解。
关键词
东坡书传
简编脱误
诠释
理校
分类号
B244.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魏禧“偏至”说与东坡思想的渊源
5
作者
吴正岚
机构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出处
《东吴学术》
2024年第4期47-58,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清文人经学与文学思想的互动研究”(22FZ WB051)阶段性成果。
文摘
魏禧“偏至”说远绍《人物志》和《后汉书·独行传序》,近承明代陶望龄“偏至”说。魏氏主张矫枉过正,对均衡和中庸加以反驳,因而其“偏至”说的内涵更接近于《东坡书传》以“刚柔相济”为“寡过之法”的说法。魏禧之兄魏际瑞和其姐夫邱维屏有关“独至之情”和苏氏家法、欧阳家法的论述,不仅表明易堂诸子认为魏禧“偏至”论是追摹苏轼家法的表现,而且折射了魏禧“偏至”说的背景是在文论和人性论方面都试图从苏轼走向欧阳修。魏禧在文学法度论上的创新,是在文章格调有尽的前提下,主张“无不可以为体格”的偏至之说,从而进一步超越明代文人经学的折衷倾向。魏氏法度论与苏轼以水喻文的一脉相承,为其“偏至”说与《东坡书传》之间的渊源关系提供了旁证。
关键词
魏禧
偏至
《
东坡书传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苏轼哲学思想探讨
6
作者
刘真伦
机构
南充师院中文系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27-39,共13页
文摘
作为北宋文坛上开宗立派的文学家,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作为宋代思想界的主要学派——蜀学的领袖,苏轼在哲学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这一点,一些年来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蜀学不但在北宋思想界同关学、洛学、新学一样具有重大影响,是同洛学争夺正宗地位的主要对手,就是到了南宋。
关键词
蜀学
主要学派
开宗立派
洛学
东坡书传
关学
主要对手
日喻说
极则
形而下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苏经学与文学论略
被引量:
1
7
作者
高明峰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7,共6页
基金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宋代经学史论>(编号:L07DZS010)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宋经学与文学>(编号:2009A397)阶段性成果
文摘
苏洵(1009-1066年)、苏轼(1037-1101年)、苏辙(1039-1112年),乃一门父子,人称“三苏”。“三苏”在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只是为文名所掩而已。其主要经学著述如下:苏洵有《洪范图论》一卷(佚)、《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与姚辟合撰,存)、《嘉祜谥法》三卷(存)、《孟子评》一卷(存)、《六经论》六篇(存)等;苏轼有《东坡易传》九卷(存)、《东坡书传》十=三卷(存)、《东坡论语解》十卷(佚)以及《中庸论》三篇(存)、《四营十八变解》一篇(存)、《隐公是摄论》一篇(存)、《
关键词
“三苏”
经学研究
《
东坡
易
传
》
论略
文学
《
东坡书传
》
《中庸论》
苏洵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凌刻本《东坡书传》考述
倪永明
卞丽芳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东坡书传》《尚书新义》《书解》三书异同论——以政治观念为中心
陈锴
《宋史研究论丛》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朱熹对苏轼《易传》《书传》不同评价原因的探析
段天姝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苏轼《尚书》的诠释学思想
梁丹丹
《江淮论坛》
CSSCI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魏禧“偏至”说与东坡思想的渊源
吴正岚
《东吴学术》
2024
0
原文传递
6
苏轼哲学思想探讨
刘真伦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三苏经学与文学论略
高明峰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