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读《东坡先生墓志铭》札记之三
被引量:1
- 1
-
-
作者
乔建功
苏航
-
机构
郏县财政局
郑州市多级青少年书画教育机构
-
出处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9期1-4,共4页
-
文摘
文章指出了人们在读《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对"公始病"及元丰五年神宗皇帝手札量移苏轼汝州时间所产生的误解,同时以大量文献史料为依据,入情入理地阐释了对这些误解的正确认知,并较为中肯地探析了产生这些误解的原因。
-
关键词
《东坡先生墓志铭》
辨析
公始病
-
Keywords
Mr. Dongpo's Epitaph
Analysis
Gongshi Disease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苏东坡寓言的成就和贡献
- 2
-
-
作者
朱靖华
-
出处
《枣庄学院学报》
1988年第3期26-33,38,共9页
-
文摘
苏东坡,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全能作家,他的寓言也是杰出的,从我国寓言发展史来看,东坡寓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集大成性质和特点的艺术珍品。苏东坡,即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自幼好学,才气横溢,“奋厉有世当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二十二岁时中进士,受到主司欧阳修的赞赏,名满京师。
-
关键词
寓言故事
东坡居士
东坡先生墓志铭
三苏文范
寓言文
艾子杂说
嘉祐
讽谕
笑话故事
子瞻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三苏散文之美学观照
- 3
-
-
作者
万陆
-
机构
赣南师院
-
出处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58-64,共7页
-
文摘
本文想从我国古代散文之特点出发,透过美学之观照,窥探三苏散文之同与异,试图回答三苏散文在唐宋八家中占有三席是否公允,以及三苏究竟是一家还是三家?借此就教于大家与同好。
-
关键词
三苏
文章精义
唐宋八大家
东坡先生墓志铭
有为而作
美学观
姿态横生
老苏
苏明允
文学表现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庄子哲学与苏轼文艺观
被引量:1
- 4
-
-
作者
程瑞钊
-
出处
《乐山师专学报》
1988年第2期57-60,共4页
-
文摘
哲学家往往以其无碍的辩才和精确的语言而被视作文学家,但兼及文论者少,未尝有意于文论而施重大影响于文论者更少,因为辩理与谈文的路数毕竟有别。庄子以其哲学思想名世,而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艺思想史上,其幽灵几至随处可见,同着意于敷扬诗教的儒家思想对立而又统一,相抗而又互补。二者容有所偏,但不可或缺。
-
关键词
庄子哲学
儒家思想
文艺思想史
文艺观
诗教
庄周
应帝王
《齐物论》
东坡先生墓志铭
轮扁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试论苏轼在黄州的诗歌
被引量:1
- 5
-
-
作者
黄海鹏
-
出处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2期11-17,26,共8页
-
文摘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公)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的确,苏轼谪居黄州的几年,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时期,却是他文艺创作上取得最高成就的时期。苏轼是一个在文学上具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
-
关键词
东坡先生墓志铭
文艺创作
别黄州
苏诗
中说
百步洪
游金山寺
霜姿
荔枝叹
宋诗选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心灵深处的炼狱——苏轼黄州时期的精神境界
- 6
-
-
作者
张金同
-
机构
周厚师范专科学校
-
出处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60-65,共6页
-
文摘
两千多年来,中国文人虽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但他们的生活道路往往是坎坷的,命运常常是悲凉的,北宋文学巨匠苏轼尤其如此。在苏轼40多年的任宦生涯中,曾经经历过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长期的流徙生活,使他咀嚼尽种种人生况味,经受了深重的身心磨难,特别是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集中在他黄州时期的生活时,便发现这位曾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并不象有些学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一味的寻求超越,沉醉人生,而是其内心深处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痛苦,经受着极度的“出世”与“处世”的起伏和纠缠。本文则以苏轼黄州的生活经历为参照,来论述他这一时期的精神境界。
-
关键词
心灵深处
生活道路
文则
文学巨匠
东坡先生墓志铭
封疆大吏
爱国诗人陆游
初别子由
乌台诗案
超然台记
-
分类号
C95,C55
[社会学—民族学]
-
-
题名苏轼两杭时期散文中的自我形象
- 7
-
-
作者
周慧珍
-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18-22,共5页
-
文摘
苏轼一生,曾两度任职杭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宁七年九月,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七月至元祐六年三月,任杭州知州。两次合计,历时四年半。虽然时间不算长,但苏轼一生十次到九地出任地方官,却属两莅杭州的时间为最长,因此两杭时期是苏轼生命中的重要历程。其时散文创作,年月可考者,计有二百三十余篇。这些体式多样(包括记、叙、表、奏议、题跋、书简、杂著等)、题材丰富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 苏轼于抒写自我、或则无意于表现自我却倾入了自我之中,昭示了自己的心迹、禀性、操守、志趣,发露了其彼时的行动事功,而这内在与外化二者的交合融汇,即使一个两杭时期的苏轼有血有肉的鲜明的自我形象显现在读者面前。
-
关键词
自我形象
通判
熙宁
陈襄
杂著
浙西
于朝
王元直
不可奈何
东坡先生墓志铭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苏轼诗的人民性
- 8
-
-
作者
孙兰廷
-
出处
《内蒙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124-131,123,共9页
-
文摘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久负盛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绘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怎样评价苏轼的作品,评价他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所写的诗文,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分歧。特别是“四人帮”出于其反革命的政治目的,诬蔑苏轼是“
-
关键词
苏轼诗
中国文学史
政治目的
下层人民
书法绘画
苏诗
旧制度
东坡先生墓志铭
陈世隆
石壕吏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论苏轼的和陶诗
- 9
-
-
作者
棘园
-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45-52,共8页
-
文摘
一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曾说:“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所谓苏轼“晚喜陶渊明”主要是指他晚年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广东海南岛儋县)期间特别喜好陶诗。实际上,苏轼喜好陶诗,早在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就开始了。当时他就把自己躬耕的东坡,比为陶潜游过的斜川,把陶潜的《归去来辞》隐括为《哨遍》。苏轼写作和陶诗,也是从元祐七年(1092)知扬州时就开始了,曾和陶潜《饮酒》诗二十首。不过,苏轼大量写作和陶诗确是在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到达惠州以后,这同他在政治上的失意是分不开的。苏轼认为自己同陶潜的性格和遭遇有很多相似之处:
-
关键词
陶诗
东坡先生墓志铭
归去来辞
李杜
《饮酒》
哨遍
陶彭泽
苏文忠公诗集
超然自得
游斜川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苏轼的“辞达意”说
- 10
-
-
作者
李之往
-
出处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39-49,共11页
-
文摘
在文学艺术史上,苏轼主要是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而不是专门的理论批评家。但是苏轼作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后中国十一世纪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作为文学史上一位成就卓越的古文大师,他的理论文字,特别是以“辞达意”说为重要内容的创作理论,不仅是当时古文运动的重要理论文献,也是古文运动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理论标本。今天对于我们探讨苏轼的文学活动及创作实践,揭示作家创作的一般过程,进而对于研究整个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的发展实际,无疑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古文运动
创作理论
韩干马十四匹
中国古代文论
辞达
东坡先生墓志铭
理论文献
王安石文
艺术构思
神与物游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苏轼思想与文学成就管窥
- 11
-
-
作者
吴国钦
-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Z1期79-85,共7页
-
文摘
整部宋代文学史中,苏轼是一个光辉的名字。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与集大成者,其流风所及,在宋以后的文学史、美学史甚至思想史上,都可以找到他的余韵。然而,苏轼也是一位极端复杂的作家,一位矛盾百出的人,后世的评论者几乎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塑造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使他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
关键词
文学成就
学史
宋代文
东坡先生墓志铭
《前赤壁赋》
立身行事
赤壁词
豪放词
潮州韩文公庙碑
超然台记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亮节何由令世惊——关于“乌台诗案”的一点看法
- 12
-
-
作者
王树芳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1期22-29,57,共9页
-
文摘
苏轼自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任上被捕解京入狱算起,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得旨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为止,足足坐了五个月的冤狱——“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奇耻大辱,对苏轼的思想、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对于这样一件在北宋历史上罕见的文字狱,历来说法却并不一致.总起来说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说法:一是说苏轼讥讽朝政、谤汕中外臣僚,罪有应得.神宗朝的御史台作如是观;后世研究王安石者,在肯定王安石新法、批判保守派时,也往往作如是观.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乌台诗案”是一个大冤案.苏轼的弟弟苏辙最早提出这一看法.他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苏轼“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挺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①在这里,由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子由不可能说得更加彻底,只能这样吞吞吐吐。
-
关键词
乌台诗案
神宗
元丰二年
责授
东坡先生墓志铭
检校水部员外郎
熙宁
农田水利法
权监察御史里行
御史中丞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词人苏轼思想心态探析
- 13
-
-
作者
张金同
-
出处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30-37,共8页
-
文摘
进取与退守问题,可谓中国文人面临的两大人生课题,北宋著名词人苏轼也不例外。苏轼终生为宦,承受过几起几落,大起大落的生活波折。动荡的仕宦生涯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不断思考探索。正是这种思考探索,把他的思想带入了进退两难、极度矛盾的境地。他最终向着更加高远的“理想”境界走去了。本文试图以来代的社会状况为参照系,对词人苏轼的思想心态作一些探析。
-
关键词
苏轼词
人生理想
仕宦生涯
通判
东坡先生墓志铭
乌台诗案
江城子
首词
初别子由
临江仙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苏轼诗《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析评
- 14
-
-
作者
吴锦润
-
出处
《惠阳师专学报》
1984年第S1期70-72,共3页
-
文摘
苏轼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人们常把此诗和《吴中田妇吟》《乡村五绝》等诗放在一起,作为一组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歌。就这么一首诗,解放几十年来,人们评价起来并不一致。当说到苏轼诗歌的人民性时,就在这首诗里分析诗人如何表现劳动人民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受压迫的苦难生活。当说到作者反对王安石变法时。
-
关键词
苏轼诗
运盐河
汤村
封建专制统治
白居易诗
乌台诗案
羡长
胡不归
艺术特色
东坡先生墓志铭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试谈苏轼的思想
- 15
-
-
作者
解锡三
何凤奇
-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3期29-35,共7页
-
文摘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有影响的作家。由于他的思想比较复杂,所以对他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的。在“四人邦”大搞文化专制的时候,用所谓“儒法斗争”的公式概括一切领域的问题,一些“邦用学者”说苏轼是“两面派”,是“投机派”,于是苏轼的面目更加不清楚了。如何运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正确评价苏轼的思想及其文学成就,是我们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肃清“四人邦”流毒的一项课题。下面谈谈我们浅薄的看法,供同志们讨论,希同志们提出批评。
-
关键词
古典文学研究
文学成就
文化专制
答李端叔书
儒法
北宋王朝
东坡先生墓志铭
王者不治夷狄论
生活遭遇
制科人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试论苏东坡的贵族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 16
-
-
作者
杨子怡
-
机构
广东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中国苏轼研究》
2019年第1期319-330,共12页
-
文摘
什么是贵族和贵族精神?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为,贵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有一定地位的特殊群体,在他们身上常表现出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担当,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自信姿态,在高压下表现出一种自由灵魂。因此,贵族精神应该有这么几个资质:一是文化的教养,珍惜名誉,不以享乐为人生之目的,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有责任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批判现实中的丑陋,为民请命。三是有一种不惧高压、超越强权、我行我素的自由灵魂和豁达心态以及无所畏惧的勇敢。四是显现贵族气质的一种自信、自豪与正义。有了以上这些才可说具有了贵族精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贵族与贵族精神。
-
关键词
东坡先生墓志铭
文化世家
王安石
君子人格
李方叔
当代价值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