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陆深俯冲带的地壳速度结构——东大别造山带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研究 被引量:67
1
作者 刘福田 徐佩芬 +5 位作者 刘劲松 尹周勋 秦建业 张先康 张成科 赵金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6-372,共7页
在安徽大别山 (东大别 )进行的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探测获得 6条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剖面 .结果显示 ,东大别造山带地壳为一高速穹隆构造 ,在其核部中、下地壳变质岩出露于地表 ,波速高达 5 .0km s;在其翼部 ,上、中地壳发育速度约 6 .1k... 在安徽大别山 (东大别 )进行的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探测获得 6条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剖面 .结果显示 ,东大别造山带地壳为一高速穹隆构造 ,在其核部中、下地壳变质岩出露于地表 ,波速高达 5 .0km s;在其翼部 ,上、中地壳发育速度约 6 .1km s的壳内低速层 (体 ) .莫霍面的起伏变化较大 ,中心部位深达 41km左右 ,周边地区则抬升到 32~ 34km .在晓天—磨子潭断裂一线下方莫霍面垂向错断 ,断距约 4km .东大别造山带具有大陆深俯冲 -碰撞造山带地壳结构的典型式样 .莫霍面错断与扬子陆块深俯冲有关 ,错断处表征扬子与华北陆块碰撞缝合的深部位置 .高速穹隆构造可能是两陆块碰撞挤压的产物 ,穹隆翼部上、中地壳发育的低速滑脱带 (面 )可能在碰撞期之后的地壳伸展、超高压变质岩从中地壳抬升出露于地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深俯冲 深地震测深 地壳速度结构 东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东大别条带状片麻岩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对大别杂岩流变机制的指示
2
作者 李海龙 向必伟 +6 位作者 贾丽娜 王微 林少泽 刘程 陈磊 杜高峰 杨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4-749,共16页
大别造山带是由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经过长期构造演化、最终碰撞拼合的产物。东大别造山带作为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的过渡部位,对认识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构造关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东大别造山带南北向霍山‒马... 大别造山带是由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经过长期构造演化、最终碰撞拼合的产物。东大别造山带作为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的过渡部位,对认识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构造关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东大别造山带南北向霍山‒马垅剖面进行了野外构造观察和室内显微构造分析。东大别造山带发育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的条带状片麻岩,通过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得到其形成条件为T=737±40℃,P=0.94±0.15 GPa,属于高角闪岩相‒低压麻粒岩相变质,形成深度约28km左右,处于中下地壳流变层。对条带状片麻岩及糜棱岩的应力进行恢复,结果显示东大别主要受到NE-SW向和NW-SE向两个方向上的挤压以及顺造山带的拉伸,可能代表受特提斯和太平洋构造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别造山带受特提斯构造体制影响的应力方向是NE-SW向,此应力可以分解成垂直于造山带挤压和平行于造山带向东牵引的力,并且南北向的空间缩短已经形成,应力已经作用到大别杂岩内部,大别杂岩需要在此应力的作用下由西向东发生塑性流动,进行应力释放,这也是塑性流动得以持续进行的动力。大别杂岩由西向东的塑性流动边界是晓天‒磨子潭剪切带与殷店‒马垅剪切带,开始于晚三叠世210±10 Ma,至少持续到早白垩世130±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大别造山带 大别杂岩 状片麻岩 变形 塑性流动
下载PDF
东大别地磁剖面磁异常的匹配滤波分析与地震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如刚 张毅 +2 位作者 王雷 朱志春 顾左文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3-387,共5页
利用匹配滤波方法对东大别造山带内的六安—英山、白塔畈—无为、金寨青山—万佛湖三条地磁剖面异常数据进行局部与区域异常场分离;基于区域异常场分离结果利用近似线性反演方法对各剖面的居里面埋深进行了定量计算;并结合构造及地震资... 利用匹配滤波方法对东大别造山带内的六安—英山、白塔畈—无为、金寨青山—万佛湖三条地磁剖面异常数据进行局部与区域异常场分离;基于区域异常场分离结果利用近似线性反演方法对各剖面的居里面埋深进行了定量计算;并结合构造及地震资料对东大别造山带内的地震活动与居里面的关系及其地震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剖面磁异常曲线较好地反应出研究区构造基底性质之间的差异性,与居里面埋深呈现出较好的镜像关系;居里面的起伏较大约为14km,埋深最浅处位于霍山地区;地震空间分布与居里面相关,主要发生在居里面的梯度带上;居里面梯度带之间的温度差异形成的热应力可能是霍山地区地震发生的直接动力源。居里面反演结果也为晓天—磨子潭断裂下方莫霍面垂向错断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大别造山带 匹配滤波 居里面 磁异常 地震成因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b-value in Dabie-Sulu and Its Adjacent Areas
4
作者 Wu Pingping Jia Jianp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The Tanlu (Tancheng-Lujiang) fault is one of the major structures in eastern China, which cuts across different blocks and controls the tectonic activity. Using the seismic data from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 The Tanlu (Tancheng-Lujiang) fault is one of the major structures in eastern China, which cuts across different blocks and controls the tectonic activity. Using the seismic data from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we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b-value in the Dabie-Sulu (Jiangsu-Shandong) organic belt by calculating the b-value of each grid (1~ xl~) from 1970 to 2010.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b-value is smaller in the Tanlu fault and its adjacent area, which might suggest that the major earthquake recurrence period is relatively long due to the lower frequency of small earthquake activity. In both sides of Tanlu fault, the b-value is higher at the edge of Sulu block and the eastern part of Dabie orogenic belt. The b values are higher in North China central orogenic belt, and small earthquake activity which occurred along the central orogenic belt is frequent. Additionally,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tudy, we find that the b-value has a certain correspondenc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thologic distribution, which informs us that seismic activity featur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homogeneous media in the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lu(Tancheng-Lujiang) fault b-value Earthquake activity Earthquakefrequenc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