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太平洋海隆(EPR)13°N热液区附近沉积物粒度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殷学博 刘长华 +2 位作者 曾志刚 余少雄 王晓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4,共6页
2003年中国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航段在EPR西侧取得了E271与E272站位的小箱体柱状样品,通过对这些样品采用酸化和未酸化两种前处理方法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受热液活动影响不强烈;粒度分布曲线表现为多峰分布,为多种物源共同叠加沉积... 2003年中国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航段在EPR西侧取得了E271与E272站位的小箱体柱状样品,通过对这些样品采用酸化和未酸化两种前处理方法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受热液活动影响不强烈;粒度分布曲线表现为多峰分布,为多种物源共同叠加沉积的结果,其中以生物源与火山源为主。因此该地区的沉积物源虽然有热液活动的贡献,但是较其它来源的沉积物所占的比例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epr) 热液活动 沉积物 粒度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洋中脊玄武岩微量元素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慧静 曾志刚 +1 位作者 殷学博 陈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70,共10页
对33件采自东太平洋海隆(EPR)13°N附近的玄武岩和火山玻璃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以探讨该区域玄武岩的演化过程和物质来源。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比值m(Tb)/m(Lu)(1.74-2.03), m(Sm)/m(Nd)(0.29-... 对33件采自东太平洋海隆(EPR)13°N附近的玄武岩和火山玻璃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以探讨该区域玄武岩的演化过程和物质来源。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比值m(Tb)/m(Lu)(1.74-2.03), m(Sm)/m(Nd)(0.29-0.35)和m(Nd)/m(Y)(0.32-0.48)存在不能忽略的变化,表明它们可能受到了非均一质地幔来源的影响。m(La)/m(Nb), m(La)/m(Sm)和m(La)的线性相关性辨别结果,以及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图表现的元素分布特征等均表明东太平洋海隆13°N 附近的洋中脊玄武岩可能来自不同的端元组分,也证明研究区域内的玄武岩除 N-MORB(常规型 MORB)外,还有 E-MORB(富集型MORB)。此外,玄武岩m(Ce)/m(Pb)和m(Ce), m(Nb)/m(U)和m(Nb),以及m(Nb)/m(La)和m(La)线性相关性,均显示了这些微量元素比值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正相关趋势,这可能与双组分地幔熔融有关。m(Nb)/m(Th)和 m(Th)线性相关性显示出负相关,显示该区域玄武岩的地幔来源组成可能受到了富集组分的影响。分析显示,样品的Nb*值均大于1,而大部分样品的Ta*值大于1,这表示大部分玄武岩的来源很可能是从俯冲区域循环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epr) 洋中脊玄武岩 微量元素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1.23°N^5.70°S区域洋脊玄武岩特征及岩浆作用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于淼 苏新 +4 位作者 陶春辉 武光海 倪建宇 吕士辉 李怀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105,共19页
东太平洋海隆洋脊玄武岩具有不同的类型。对1.23°N(EPR(A))、3.10°S(EPR(B))和5.70°S(EPR(C))3区域洋脊玄武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发现,EPR(A)附近样品属于富集型玄武岩,其他2个区样品基本属于亏损型玄武岩。EPR(A)区附近... 东太平洋海隆洋脊玄武岩具有不同的类型。对1.23°N(EPR(A))、3.10°S(EPR(B))和5.70°S(EPR(C))3区域洋脊玄武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发现,EPR(A)附近样品属于富集型玄武岩,其他2个区样品基本属于亏损型玄武岩。EPR(A)区附近洋脊玄武岩具有斜长石含量高、自形程度好、粒径大、高Al2O3、低TFeO和低MgO等特征;EPR(B)和EPR(C)区玄武岩整体上为亏损型,具有斜长石含量低、粒径小、高TFeO、高MgO等特征。EPR(A)区岩浆来源较浅,且在浅部岩浆房内经历了较为强烈的岩浆混合-结晶作用,其混合作用有3个阶段。同时该区产生斜长石斑晶的堆积作用,喷出岩浆具有高黏度、低密度特征。与之相比,其他2个区域岩浆来源可能较深,并且所经历的低压岩浆混合作用期次可能较少。从岩相学及Sr和Eu元素含量特征来看,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单斜辉石的高压分离作用,而斜长石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没有经历分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脊玄武岩 岩石学 地球化学 矿物化学 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沉积物岩心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袁春伟 曾志刚 +2 位作者 殷学博 王晓媛 余少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53,共9页
对东太平洋海隆(EPR)13°N西侧2个沉积物岩心进行了碳酸盐、常量和微量元素测定。沉积物中Fe和Mn的含量较高,其中,E271站位沉积物岩心中Fe含量8.5%-13.8%,Mn含量1.7%-3.17%;E272站Fe含量6%-13%,Mn含量0.12%-3.31%,显示在EPR 13... 对东太平洋海隆(EPR)13°N西侧2个沉积物岩心进行了碳酸盐、常量和微量元素测定。沉积物中Fe和Mn的含量较高,其中,E271站位沉积物岩心中Fe含量8.5%-13.8%,Mn含量1.7%-3.17%;E272站Fe含量6%-13%,Mn含量0.12%-3.31%,显示在EPR 13°N热液活动区西侧25-45 km处热液柱对沉积作用的影响明显。E271和E272站位CaCO3含量分别为5.9%-27.57%和6.67%-38.20%。热液柱的沉积作用,使Cu、Pb和Zn在沉积物中富集,Cu/Fe、Pb/Fe和Zn/Fe比值低于热液喷口处的颗粒物中值,Pb表现出在海水中运移距离较短或者只有少量Pb随热液柱扩散运移。热液柱在E271和E272站位的沉积作用使得Li、Mo和Ni在沉积物中富集,此外,V因为铁氧化物颗粒吸从海水中吸附并沉降到沉积物中。沉积物中Ti和Al有非常好的相关性,其Ti/Al比值为0.05左右,与太平洋深海沉积相比具有更高的铁含量,而U在岩心中的含量与深海沉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柱 铁氧化物 沉积物 微量元素 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近赤道区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与地幔源区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韩宗珠 刘涵 +4 位作者 李敏 孙晓霞 来志庆 边宇 林学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75,共13页
本文对东太平洋海隆赤道地区北部和南部的9件玄武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gO含量为7.32%~10.22%,Na_2O为3.03%~3.59%,K_2O为0.23%~0.57%,CaO为10.96%~12.39%,Al_2O_3为11.40%~13.7... 本文对东太平洋海隆赤道地区北部和南部的9件玄武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gO含量为7.32%~10.22%,Na_2O为3.03%~3.59%,K_2O为0.23%~0.57%,CaO为10.96%~12.39%,Al_2O_3为11.40%~13.76%,该区玄武岩均属于亚碱性玄武岩,具有MORB型的稀土及微量元素特点,原始岩浆均经历了橄榄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轻重稀土元素含量均较低,LREE/HREE比值为0.61~0.97,(La/Yb)N比值为0.72~1.76,(La/Sm)N比值为0.60~1.30,(Gd/Yb)N为0.99~1.16。Sr-Nd-Pb同位素特征更接近NMORB,其中,87Sr/86Sr和143 Nd/144 Nd比值更接近DM源区,而Pb的三种同位素比值要明显高于DM源区,更为接近EM源区。研究表明岩浆起源于尖晶石橄榄岩区,来源于较为亏损的地幔,NEPR玄武岩可能混有HIMU源区,SEPR玄武岩除了混合有HIMU成分外,可能还有少量的EMⅡ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玄武岩 岩浆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1.5°N~1.5°S和南大西洋中脊13.2°S玄武岩物质组成 被引量:2
6
作者 丁雪 李军 +4 位作者 郑常青 黄威 崔汝勇 窦衍光 孙治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66,共10页
对东太平洋海隆(EPRⅠ区和Ⅱ区)和南大西洋中脊(SMAR)6个站位新鲜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EPR玄武岩样品可分为辉石玄武岩、气孔玄武岩和玻基玄武岩3种类型,SMAR玄武岩样品主要为辉石玄武岩。EPR和SMAR玄武... 对东太平洋海隆(EPRⅠ区和Ⅱ区)和南大西洋中脊(SMAR)6个站位新鲜的玄武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EPR玄武岩样品可分为辉石玄武岩、气孔玄武岩和玻基玄武岩3种类型,SMAR玄武岩样品主要为辉石玄武岩。EPR和SMAR玄武岩样品的标准矿物组合相同,均出现了石英和紫苏辉石标准矿物,为典型的拉斑玄武岩。EPRⅠ区和SMAR玄武岩表现出轻稀土富集的配分模式,可能受到了富集地幔源区(EMORB)的影响,其玄武岩可能形成于未经历早期熔融事件的富集地幔或部分熔融程度相对较低。EPRⅡ区玄武岩为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岩(N-MORB),其源区为经历了早期熔融事件的、亏损洋中脊地幔源区(DMM),且源岩部分熔融程度较高。EPRⅠ区与Ⅱ区不同的幔源特征说明东太平洋海隆地幔源区存在不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岩石学 地球化学 太平洋 南大西洋中脊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S-H_2O系统布拜图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代庚 曾志刚 +3 位作者 翟滨 殷学博 张国良 欧阳荷根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15,共7页
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依据硫化物中矿物组合和热液流体化学组成绘制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S-H2O系统布拜图(Peurbax diagram),阐明了实际情况下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流体由高温至低温的过程中,硫化物中优势矿物... 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依据硫化物中矿物组合和热液流体化学组成绘制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S-H2O系统布拜图(Peurbax diagram),阐明了实际情况下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流体由高温至低温的过程中,硫化物中优势矿物黄铁矿的稳定场的演化。结合已有的动力学实验和硫同位素分馏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沉淀硫化物的热液活动过程中形成优势矿物黄铁矿的可能的主要化学反应历程。在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海底热液系统中,热液流体由高温(T〉200℃)演化至低温(25~200℃)过程中黄铁矿的形成机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Fe-S-H2O系统 布拜图 黄铁矿 太平洋13°N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及多金属硫化物资源潜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曾志刚 张维 +5 位作者 荣坤波 王晓媛 陈帅 崔路凯 江书龙 齐海燕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8-946,884,共9页
本文综述了中国在东太平洋海隆(East Pacific rise,EPR)及其邻域的热液活动及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研究工作。近12年来,通过对EPR 13°N和1°-2°S多金属硫化物、Fe-Si-Mn羟基氧化物、热液柱、含金属沉积物和玄武岩进行研... 本文综述了中国在东太平洋海隆(East Pacific rise,EPR)及其邻域的热液活动及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研究工作。近12年来,通过对EPR 13°N和1°-2°S多金属硫化物、Fe-Si-Mn羟基氧化物、热液柱、含金属沉积物和玄武岩进行研究,以及对EPR 13°N附近多金属硫化物资源潜力的初步分析。揭示了多金属硫化物的矿物组成特征及其与元素、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热液柱颗粒物的快速沉淀导致了EPR 13°N附近Fe-Si-Mn羟基氧化物中REE含量较低和Mn含量偏高;指出了EPR 13°N附近可能存在新的热液活动区,并提出新的热液柱温度异常值计算方法;将EPR 13°N附近玄武岩中斜长石微斑晶和玄武质玻璃边缘的化学蚀变分别划分为5种和4种类型;初步论证EPR 1°-2°S附近的玄武岩是E-MORB和N-MORB两个源区的岩浆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且区内玄武岩中富集组分有可能来源于Galpagos扩张中心附近的热点源岩浆;提出根据多金属硫化物丘状堆积体或喷口群的形态进行储量估算,给出了EPR 13°N附近多金属硫化物堆积体储量的保守值(〉2000万t)。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未来在东太平洋海隆进行调查研究的方向及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热液活动 多金属硫化物 资源潜力 太平洋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及东太平洋海隆海底热液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琰 孙晓明 +1 位作者 戴瑛知 吴仲玮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39-440,共2页
海底热液硫化物是一种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洋中脊、海山及弧后盆地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Herzig et al.,2006)。其中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热液体系更因其超慢速的扩张速率而在全球大洋中脊... 海底热液硫化物是一种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洋中脊、海山及弧后盆地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Herzig et al.,2006)。其中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热液体系更因其超慢速的扩张速率而在全球大洋中脊系统中独具特色,并且研究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硫同位素 西南印度洋中脊 热液硫化物 大洋中脊 洋中脊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岩浆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国良 曾志刚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84-384,共1页
关键词 太平洋 岩浆混合作用 包裹体分析 洋中脊玄武岩 部分熔融程度 熔体包裹体 岩浆房 作用研究 橄榄石 斜长石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热液区嗜热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thermophilus)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11
作者 王建佳 林荣澄 +2 位作者 黄丁勇 刘昕明 牛文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8-315,共8页
在2009-2010年的中国大洋第21航次环球科学考察中,"大洋一号"考察船对东太平洋海隆1.2°N周边新发现的"宝石山"热液区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电视抓斗采集到了贻贝类样品,经形态学研究鉴定为嗜热... 在2009-2010年的中国大洋第21航次环球科学考察中,"大洋一号"考察船对东太平洋海隆1.2°N周边新发现的"宝石山"热液区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电视抓斗采集到了贻贝类样品,经形态学研究鉴定为嗜热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thermophilus,Kenk&Wilson,1985,这是此物种在该区域分布的新纪录。文章对样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其它海区发现的B.thermophilus进行了形态学上的比较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热液区 BATHYMODIOLUS THERMOPHILUS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13°N和赤道附近表层沉积物中的元素赋存状态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康 曾志刚 +5 位作者 殷学博 陈帅 王晓媛 张国良 陈代庚 汪小妹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60,共8页
为了解海底热液活动对沉积物元素赋存状态的影响,对东太平洋海隆(EPR)13°N和赤道附近表层沉积物样品17A-EPR-TVG1、17A-EPR-TVG5做了全样及顺序提取分析,探讨了Al、Ca、Fe、Mn、Ti、Ba、Zn、Cu、Sr、V、Mo、U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 为了解海底热液活动对沉积物元素赋存状态的影响,对东太平洋海隆(EPR)13°N和赤道附近表层沉积物样品17A-EPR-TVG1、17A-EPR-TVG5做了全样及顺序提取分析,探讨了Al、Ca、Fe、Mn、Ti、Ba、Zn、Cu、Sr、V、Mo、U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XRD结果显示,17A-EPR-TVG1沉积物的主要矿物形态为黄铁矿,17A-EPR-TVG5沉积物样品主要矿物为方解石。受热液影响明显的17A-EPR-TVG1沉积物中,除Ca、Sr外,其余元素主要赋存于铁锰氧化物与残留相中。正常深海沉积物17A-EPR-TVG5中,除Al、Ba、Ti外,其余元素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相及铁锰氧化物相中。稀土元素的顺序提取结果显示,17A-EPR-TVG1沉积物4个相态稀土元素北美页岩配分曲线中均有Eu正异常,17A-EPR-TVG5沉积物4个相态稀土元素北美页岩配分曲线中均出现Ce负异常,分别指示了二者形成过程中热液与海水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赋存状态 表层沉积物 底热液 顺序提取 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欣 邵宗泽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1-277,共7页
提取东太平洋海隆区深海热液系统沉积物样品的总DNA,构建沉积物中的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通过PCR-RFLP分析与序列测定,对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类群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沉积物中的36个克隆代表的22种基因型分别属于... 提取东太平洋海隆区深海热液系统沉积物样品的总DNA,构建沉积物中的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通过PCR-RFLP分析与序列测定,对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类群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沉积物中的36个克隆代表的22种基因型分别属于7个主要类群,其中变形菌(Proteobacteria)的γ-亚群为优势菌群,α-和β-亚群也均有分布;而硫氧化相关共生菌的属(sul-fur-oxidizing symbionts)为优势种属.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该沉积物中细菌主要是跟共生有关、跟C、S代谢相关,大多还能在无氧和高温环境的条件下生存,说明采样点具有典型的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的特点,甲烷代谢和硫代谢在该区域的深海物质能量循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另外大量新的极端微生物的存在,预示着该区域的微生物资源有着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热液区 16S RDNA 基因文库 RFLP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13°N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物质组成与元素赋存状态 被引量:3
14
作者 荣坤波 曾志刚 +1 位作者 武力 李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0-79,共10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含金属沉积物在物质组成和元素赋存状态的差异,对东太平洋海隆13°N洋中脊两侧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站号:E271和E53)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顺序提取实验,并与前人对轴部表层沉积物(站号:17A-EPR-TVG1)的研究结果... 为了解不同类型含金属沉积物在物质组成和元素赋存状态的差异,对东太平洋海隆13°N洋中脊两侧表层含金属沉积物(站号:E271和E53)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顺序提取实验,并与前人对轴部表层沉积物(站号:17A-EPR-TVG1)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E271和E53是远端含金属沉积物,由非浮力热液羽状流中颗粒物沉降所形成的;17A-EPR-TVG1沉积物是近喷口含金属沉积物,由黑烟囱或者热液硫化物丘状体崩塌、堆积,或者由热液羽状流中Fe-Mn氧化物和硫化物快速沉淀而形成的,近喷口沉积物比远端沉积物更富集Fe、Cu和Zn等元素。元素在两种含金属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基本相同,除了Fe,Cu,Zn,Mo和稀土元素(REE)等元素在远端沉积物中主要存在于Fe-Mn氧化物相,在近喷口沉积物中主要在残留相中。远端沉积物中REE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与海水相似,表明REE主要来自海水,而近喷口沉积物中REE配分模式与热液流体相似,说明REE以高温热液流体来源为主。相关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热液沉积作用研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含金属沉积物 顺序提取 元素赋存状态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青 谢运标 +1 位作者 陈逍遥 周梅先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16-524,共9页
采用PCR-RFLP方法对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3个站位沉积物中的古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从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中随机挑取的296个阳性克隆分属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47.64%)、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44.93%)、泉古菌门(C... 采用PCR-RFLP方法对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3个站位沉积物中的古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从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中随机挑取的296个阳性克隆分属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47.64%)、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44.93%)、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6.77%)和未分类古菌(0.68%),其中优势菌群为奇古菌门的亚硝化侏儒菌属(Nitrosopumilus,35.47%)和广古菌门的热原体纲(Thermoplasmata,27.03%),DHVE3、DHVE5、DHVE6、MBGB和MBGE类群在沉积物样品中也均有发现.另外,3个站位沉积物中古菌类群组成存在差异,S5-TVG1站位样品文库的97个古菌克隆分属奇古菌门(49.48%)、广古菌门(49.48%)和泉古菌门(1.03%),S14-TVG10站位样品文库的103个古菌克隆由奇古菌门(84.47%)和广古菌门(15.53%)组成,S16-TVG12站位样品文库的96个古菌克隆包括广古菌门(71.88%)、泉古菌门(19.79%)、奇古菌门(6.25%)和未分类古菌(2.08%).研究结果表明,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沉积物中古菌多样性丰富,存在着许多新的古菌菌群;不同站位古菌菌群结构以及多样性存在差异,这与其所处环境的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生物学 太平洋 热液区 沉积物 古菌多样性 PCR-RFLP分析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1°N洋中脊玄武岩斜长石斑晶的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作用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俊录 崔建军 张维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62-569,共8页
东太平洋海隆为世界典型的扩张脊,其上的洋中脊玄武岩为研究快速扩张作用下的岩浆作用提供了机会。在东太平洋海隆1°N采集到的洋中脊玄武岩内发现了大量结晶状况良好的斜长石斑晶。基于玄武岩的常量元素测试分析,洋脊下部的原始岩... 东太平洋海隆为世界典型的扩张脊,其上的洋中脊玄武岩为研究快速扩张作用下的岩浆作用提供了机会。在东太平洋海隆1°N采集到的洋中脊玄武岩内发现了大量结晶状况良好的斜长石斑晶。基于玄武岩的常量元素测试分析,洋脊下部的原始岩浆经历了以橄榄石为主的结晶分离过程,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斜长石结晶分离。对样品中斜长石斑晶的电子探针测试表明,这些斜长石斑晶为岩浆自生矿物,而非捕掳晶。部分环带斜长石斑晶成分的规律性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原始岩浆温度的变化,而非岩浆混合作用。我们推测Galapagos三联点下部可能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岩浆体系,为斜长石矿物的结晶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条件。这些斜长石斑晶形成后并未分离成岩,而是被岩浆带至洋底喷发形成玄武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洋中脊玄武岩 斜长石 岩浆作用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2°S热液区硫化物He、Ar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建强 李小虎 +2 位作者 毕冬伟 伍锡昌 初凤友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89-,共1页
自东太平洋海隆(EPR)21°N首次发现高温热液喷口(Francheteau et al.,1979;Spiess et al.,1980)以来,沿EPR发现了一系列活动热液喷口和硫化物矿床。大量热液活动调查研究表明不同喷口热液流体化学特征具有很大相似性(Von Damm,1990;... 自东太平洋海隆(EPR)21°N首次发现高温热液喷口(Francheteau et al.,1979;Spiess et al.,1980)以来,沿EPR发现了一系列活动热液喷口和硫化物矿床。大量热液活动调查研究表明不同喷口热液流体化学特征具有很大相似性(Von Damm,1990;Von Damm et al.,1995),例如最早报道的加拉帕格斯裂谷热液流体3He/4He比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Lupton et al.,1977;Jenkins et al.,19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Ar He 热液流体 同位素组成 硫化物矿床 热液活动 化学特征 高温热液 帕格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区沉积岩心的地球化学研究
18
作者 薛发玉 翟世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00-201,共2页
东太平洋海隆是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热液沉积分布最为广泛的构造环境之一。本文对采自EPR13°N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附近的两个沉积物岩心分别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沉积物中有孔虫壳体对岩心进行关键层位^14C年代学研究。目... 东太平洋海隆是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热液沉积分布最为广泛的构造环境之一。本文对采自EPR13°N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附近的两个沉积物岩心分别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沉积物中有孔虫壳体对岩心进行关键层位^14C年代学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比距现代海底热液喷口不同距离的两岩心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热液活动在岩心沉积物中所保存的地球化学记录,探讨海底热液活动对洋中脊附近沉积作用的贡献,以及热液活动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变化规律。研究显示,距热液喷口区相对较近的B13—26岩心沉积物含有丰富的热液特征组分,绝大多数微量元素和REE都与Fe和Mn成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与Al、Na、Ca、Mg、Ti等元素相关性较弱或呈负相关,说明这些元素的富集机制主要是热液成因非晶质艮Mn化合物对热液及海水中元素的吸附作用。距热液喷口区相对较远的B13—62岩心上部沉积物中元素的富集特征与B13—26岩心相似,但中下部沉积物中Fe与Mn的含量明显降低,Al的含量明显增加。多数微量元素及REE都与Al和K呈明显正相关,而与Fe和Mn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这些元素的富集主要受深海粘土沉积的影响,而受热液活动的影响减弱或消失。由于与海隆扩张轴距离的不同,两岩心受热液活动影响的强度不同。由海隆扩张轴向外,沉积作用受热液活动的影响逐渐减弱,正常深海沉积作用逐渐加强。两个岩心沉积物地球化学上的共性是Ca和Sr都与其他元素呈现负相关关系或极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生物碳酸盐沉积作用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活动 沉积岩心 地球化学 ^14C年龄 太平洋 热液活动区 地球化学研究 太平洋 底热液活动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轴向热液流动的地震识别
19
作者 M.Tolstoy F.Waldhauser +7 位作者 D.R.Bohnenstiehl R.T.Weekly W.-Y.Kim 刘宏扬(译) 阮爱国(译) 吴振利(译) 牛雄伟(译) 吕春来(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1年第3期49-56,共8页
洋中脊轴上的热液循环影响岩石层及上覆海水的化学性质,供养着化合生物群,也是岩石层向海水传递热量的媒介(Slater et al,1980;Stein and Stein,1994;Elderfield and Schultz,1996)。通常认为这个系统中的热液流起源于洋中脊扩张轴处,... 洋中脊轴上的热液循环影响岩石层及上覆海水的化学性质,供养着化合生物群,也是岩石层向海水传递热量的媒介(Slater et al,1980;Stein and Stein,1994;Elderfield and Schultz,1996)。通常认为这个系统中的热液流起源于洋中脊扩张轴处,并由一些离扩张轴较远的断层补给(Lowelletal,1995;Kelley et al,2002;Fisher,2003),但热液系统的结构和规模通常不能直接观察到,而是通过由地球物理条件约束的热模型和地球化学模型推断得到的(Johnson et al,1993;Dunn et al,2000;Lowell and Yao,2002)。使用发生的微震也许能通过揭示热裂缝区说明热液的流动路径,在这些裂缝区域冷水从地壳热岩石中获得热量,另外,一些由岩浆及构造应力作用造成的裂隙增大了这些区域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本文指出,东太平洋海隆上得到很好研究的热液喷口场之下的震源群集于一小尺度轴向不连续面附近的垂向管状区域和轴向岩浆房正上方的带内。该浅层管状群集相对于这一段洋脊上热液喷口的分布和温度的位置表明,热液补充量集中在那里是构造破裂引起渗透的结果。另外,我们把位于岩浆房上方的地震带解释为热液破碎区,这表明热液循环可能强烈地沿洋脊轴分布。我们认为,说明热液单元横跨轴走向分布和补给带离轴发散分布的模型可能不适用于快速扩张的东太平洋海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热液循环 流动路径 轴向 地震识别 地球化学模型 构造应力作用 FISHER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硫化物中的元素、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曾志刚 陈代庚 +3 位作者 殷学博 王晓媛 张国良 汪小妹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780-1794,共15页
测定了东太平洋海隆13oN附近1个站位(103o54.48′W,12o42.30′N,水深2655m)热液硫化物的矿物、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热液硫化物主要由闪锌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组成,且在ep-s-1层含有次生氧化形成的针铁矿,为富Zn型硫化物,其稀有元素Li(0.1... 测定了东太平洋海隆13oN附近1个站位(103o54.48′W,12o42.30′N,水深2655m)热液硫化物的矿物、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热液硫化物主要由闪锌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组成,且在ep-s-1层含有次生氧化形成的针铁矿,为富Zn型硫化物,其稀有元素Li(0.15×10-6~0.30×10-6),Be(0.01×10-6~0.05×10-6),Zr(73.8×10-9~1344×10-9),Nb(8.14×10-9~64.7×10-9),Hf(2.54×10-9~28.0×10-9)和Ta(0.203×10-9~1.21×10-9)含量远低于洋壳,具有相对高Au含量,低Co,Ni,Sr,Cs,Ba,Bi和U含量的特点.热液硫化物中Zn-Cr,Cd-Ga,Cu-P和P-In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而Zn-Fe和Cu-Ba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8).从低温矿物组合到高温矿物组合,热液硫化物中的分散和稀有元素(In,Li,Cs等)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且热液硫化物中锌、铁和铜硫化物分别控制了Cd,Cs和P等元素含量的变化.由于海底风化作用,使得含次生氧化矿物的红褐色硫化物氧化层中V,Mn和REE等元素相对富集,使ep-s-1层具有与海水一致的REE配分模式,并对热液硫化物中元素比值之间的相关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从高温矿物组合到低温矿物组合,热液硫化物中Fe含量和δ34S值逐渐增加,Zn含量和铅同位素比值逐渐减小,反映出海水对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中的元素和硫、铅同位素组成的影响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 元素 同位素组成 热液硫化物 太平洋13°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