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夷校尉考述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大龙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2-58,共7页
关键词 设置 东夷校尉 考述
下载PDF
东夷校尉与慕容政权的东北亚秩序建构
2
作者 宫健泽 李路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8-213,共6页
东夷校尉曾在西晋王朝构建东北亚秩序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其是西晋王朝在东北亚地区统治“正统性”的体现,也是西晋王朝“天下”意识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延伸,在历史上对于处理东北亚地区的华夷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从东晋时期... 东夷校尉曾在西晋王朝构建东北亚秩序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其是西晋王朝在东北亚地区统治“正统性”的体现,也是西晋王朝“天下”意识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延伸,在历史上对于处理东北亚地区的华夷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从东晋时期始,随着慕容政权的崛起,东夷校尉开始为鲜卑慕容政权所掌控,原本职能开始逐渐被淡化,其身上所具有的政治象征性被转移到了慕容政权身上,并最终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掌控了东夷校尉的慕容政权,实际上成为当时东北亚地区华夷秩序的新核心民族,并重新建立了以慕容鲜卑这一“夷”为核心的新型东北亚政治秩序。但也正是由于东夷校尉身上被赋予的“正统性”,使慕容鲜卑在经历质疑的同时,也被迫开始了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进程,这就在客观上完成了东夷校尉设置最初的使命——对边疆民族在文化上的引导与招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夷校尉 慕容鲜卑 东北亚秩序
下载PDF
东夷校尉与汉晋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变迁 被引量:5
3
作者 范兆飞 房奕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随着汉帝国的崩溃瓦解,辽东区域的胡汉力量交互作用。汉代边郡长期统领周边民族事务的统治模式在魏晋时期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革。魏晋当局为了应对力量日益强劲的东亚诸族的威胁,对管理东北亚地区周边民族的行政机构进行相应调整,东夷... 随着汉帝国的崩溃瓦解,辽东区域的胡汉力量交互作用。汉代边郡长期统领周边民族事务的统治模式在魏晋时期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革。魏晋当局为了应对力量日益强劲的东亚诸族的威胁,对管理东北亚地区周边民族的行政机构进行相应调整,东夷校尉的设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原汉族政权统领东北亚诸族的制度设计,东夷校尉担负着整合东北亚地区的使命,其性质与功能随着东北亚地区各种力量的消长和角逐,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东夷校尉 汉晋 秩序中心
原文传递
唐前期的东夷都护府 被引量:2
4
作者 石冬梅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1期97-100,92,共5页
东夷都护府及其前身东夷校尉府主要负责管辖内附的奚和契丹的事务,它们在唐朝前期东北边疆的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由于唐廷国力和民族政策的原因,武则天时期被迫放弃了这个都护府。唐玄宗开元年间,在营州一带恢复了一定影响,... 东夷都护府及其前身东夷校尉府主要负责管辖内附的奚和契丹的事务,它们在唐朝前期东北边疆的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由于唐廷国力和民族政策的原因,武则天时期被迫放弃了这个都护府。唐玄宗开元年间,在营州一带恢复了一定影响,但这时使职已很发达,故未再设立东夷都护府,而是以押两蕃使代之。东夷校尉设于贞观初年,它改称东夷都护则在贞观二十二年。东夷校尉府和东夷都护府与安东都护府毫无关系,那种认为东夷校尉是安东都护府前身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东夷都护府 东夷校尉 营州都督府 安东都护府 契丹
下载PDF
关于虎山二号墓的墓主
5
作者 文士丹 《南方文物》 1985年第2期39-40,13,共3页
虎山二号墓有纪年砖,其中有可辨之文为“太康九年校尉塟□□”,可证此墓墓主人是西晋太康年间的某位校尉。至于这校尉是谁,是什么校尉,实物上没有留下可考的文字,只有从文献上进行推敲。 校尉,在魏。
关键词 墓主 纪年砖 西晋太康 太史慈 司隶校 可证 东夷校尉 护羌校 南夷校 越骑校
下载PDF
西晋“八王之乱”的社会基础
6
作者 岳愿举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50-52,共3页
西晋政权跨过“太康之治”,刹那间便深深地陷入了致命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性质,是司马氏诸王争夺最高统治权的“骨肉相残”,其影响是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然而支持“八王之乱”的... 西晋政权跨过“太康之治”,刹那间便深深地陷入了致命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性质,是司马氏诸王争夺最高统治权的“骨肉相残”,其影响是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然而支持“八王之乱”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考察。 贾杨后党争权的斗争,是导演“八王之乱”的先声。那末,支持后党争权的,主要是何种社会势力呢?从杨氏外戚集团的罹难情况判断,可以明白大端,“骏逃于马厩,就杀之。孟观等遂收骏弟珧、济、张劭、李斌、段广、刘豫、武茂及散骑常侍杨邈,中书令蒋俊,东夷校尉文鸯,皆夷三族,死者数千人”。①张劭,段广,李斌,杨邈,蒋俊,文鸯均不见于《晋书》列传,其出身想必寒微。就杨氏外戚集团构成来看,杨骏的附从中不存在门阀势力,至于杨骏,虽出身弘农一流高门,陷入动乱,则是由杨骏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决定的,与其高贵的门第没有关系。 后党势力中的孟观有传,但难排门阀名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夷校尉 散骑常侍 太康之治 《晋书》 社会势力 司马氏 后党 蒋俊 孟观 杨骏
下载PDF
唐代营州都督略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宋卿 《唐史论丛》 CSSCI 2016年第1期208-219,共12页
唐代营州(今辽宁朝阳),"境连边奥,地接戎藩"[1],是唐王朝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唯一内地型府州,也是唐王朝在东北边疆的军政重镇。营州都督府是唐前期设于东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营州都督亦是当时东北地区最高军政首... 唐代营州(今辽宁朝阳),"境连边奥,地接戎藩"[1],是唐王朝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唯一内地型府州,也是唐王朝在东北边疆的军政重镇。营州都督府是唐前期设于东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营州都督亦是当时东北地区最高军政首领。目前学界关于营州都督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白,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此略作探讨。一、唐代历任营州都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营州设总管府,治柳城(今辽宁朝阳老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州都督 营州 东北边疆 唐王朝 都督府 平卢节度 东夷校尉 唐前期 平卢军 羁縻府州
原文传递
是东夷,也是南越——读《魏志·倭人传》
8
作者 戴燕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106,共10页
在《魏志·倭人传》的研究中,向来最有争议的,一是它的史料来源,二是它所描写邪马台国的位置。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首先论证东夷校尉及护东夷校尉的设置,才是包括《倭人传》在内的《魏志·东夷传》写作的制度性基础。同时,通过... 在《魏志·倭人传》的研究中,向来最有争议的,一是它的史料来源,二是它所描写邪马台国的位置。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首先论证东夷校尉及护东夷校尉的设置,才是包括《倭人传》在内的《魏志·东夷传》写作的制度性基础。同时,通过与《史记》、《汉书》、鱼豢《魏略》的比较,指出《三国志》之所以弃"四夷"而仅仅写有《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这一篇"夷传",也是由陈寿过去蜀人的立场及其视野决定的。其次是说明三国鼎立,魏、蜀、吴都有意在海上拓展自己的势力。由此,东夷包括倭的存在,他们的地理种族、自然环境及资源、社会结构、宗教习俗,他们与中国的往来,才引起格外关注,进入中国历史的大叙述,而这也导致陈寿在《魏志》中写邪马台等倭诸国时,并不是只采取魏这一个视角,同时也采取了吴甚至于蜀的视角。所以,一方面他是以带方郡为起点,记载下从景初三年到正始八年的魏与邪马台女王国在政治上的往来,从这一角度,将倭归于东夷;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强调倭在文化上,还是与会稽、东冶即旧时吴越相近,生态和习俗更等同于儋耳、朱崖,而从这一角度看,倭就变成了南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志·倭人传》 东夷校尉 带方郡 会稽东冶
原文传递
高句丽王国的北疆要塞——吉林市龙潭山高句丽山城
9
作者 董学增 《文物天地》 1998年第5期18-20,共9页
高句丽王国(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是我国中原王朝藩属的地方民族政权。西汉时代直接归汉武帝所置的'四郡'之一的玄菟郡管辖。王莽时代,加封高句丽为王,并授印信,后因故改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东汉建武八年(32年),高句丽遣使朝... 高句丽王国(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是我国中原王朝藩属的地方民族政权。西汉时代直接归汉武帝所置的'四郡'之一的玄菟郡管辖。王莽时代,加封高句丽为王,并授印信,后因故改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东汉建武八年(32年),高句丽遣使朝贡,光武帝刘秀恢复高句丽王的称谓。三国曹操灭公孙氏后,高句丽一度隶属于曹魏政权。西晋在东北地区设护东夷校尉府,高句丽受其统辖。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曾向后燕臣服,并向南北朝朝贡,接受封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丽 东夷校尉 龙潭山山城 民族政权 中原王朝 玄菟郡 南北朝时期 夫余 公孙氏 八年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