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近代资产阶级东方学理论
1
作者 陈国新 《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1-5,共5页
第三世界是十六世纪以来从东欧发端,经过多次的海外扩张运动而形成的.近代意义上的东方学就是在“地理大发现”和西欧列强向东方各国扩张以后产生的.一是广泛研究了东方专制主义问题;二是发现了东方社会土地国有、租税合一、农村公社、... 第三世界是十六世纪以来从东欧发端,经过多次的海外扩张运动而形成的.近代意义上的东方学就是在“地理大发现”和西欧列强向东方各国扩张以后产生的.一是广泛研究了东方专制主义问题;二是发现了东方社会土地国有、租税合一、农村公社、政府关心公共工程的特点;三是提出所谓“东方社会停滞论”.囿于历史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西欧中心主义以及殖民扩张的偏见,这些结论并未揭示东方社会的历史规律.19世纪的东方学处在亟待改造的关口,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出现适得其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世界 形成 近代资产阶级 东方学理论 世界政治
全文增补中
萨义德《东方学》之争与中国的“理论东方学”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向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8-105,共8页
中国学界曾就萨义德的《Orientalism》究竟应该译为《东方学》《东方主义》还是《东方观》做过探讨与论争,译名之争集中反映了对这部书的内容与性质的理解,触及了"理论东方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问题。中国学者指出萨义德以中东... 中国学界曾就萨义德的《Orientalism》究竟应该译为《东方学》《东方主义》还是《东方观》做过探讨与论争,译名之争集中反映了对这部书的内容与性质的理解,触及了"理论东方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问题。中国学者指出萨义德以中东代"东方",论题与中国颇有违和,由此涉及到"东方"的范围、东西方文化身份与两种"东方主义"的问题;另有学者受其学术方法的启发,认为西方汉学作为"东方学"之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汉学主义"概念来评价西方汉学,又引发一些学者从"国外汉学"学科价值论的角度提出反驳。从"理论东方学"的角度看,这场持续了30多年的探讨与论争,作为中国学术史仅有的一次关于"东方学"学科范围、性质、价值判断等理论问题的论辩,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义德 东方 东方 主义 理论东方
下载PDF
中国“理论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七十年定位定性之争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向远 《东疆学刊》 CSSCI 2019年第4期1-11,111,共12页
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及“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欧社会的性质与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有着明确的界定与清晰的表述,但是由于受到苏联理论思潮的影响,1920—1980年间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未能从东方学的学科学术层面上理解马克思... 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及“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欧社会的性质与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有着明确的界定与清晰的表述,但是由于受到苏联理论思潮的影响,1920—1980年间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未能从东方学的学科学术层面上理解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环节或阶段,使用社会发展五阶段论中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来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加以定位与定性,争论它究竟属于其中的哪种社会阶段,从根本上取消了“亚细亚的”概念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否定了由“亚细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东方社会”的独特存在,此种情况进入1990年代后才开始改变。现在有必要从中国的“东方学”史特别是“理论东方学”的角度,对这段论争史加以回顾、评述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理论东方 亚细亚生产方式 定位定性
下载PDF
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向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共10页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学界在探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时强化了“东方学”的意识,更注意东方认同与东西方之间的辨异,从晚年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一系列论述的研究中,提炼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这一概念,探讨“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学界在探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时强化了“东方学”的意识,更注意东方认同与东西方之间的辨异,从晚年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一系列论述的研究中,提炼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这一概念,探讨“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又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从而对东方及中国社会的独特发展道路做出理论阐释与学术探索。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形成了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东方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马克思主义东方 亚细亚生产方式
下载PDF
从“理论东方学”看中村元《东方人的思维方法》
5
作者 王向远 《东疆学刊》 CSSCI 2021年第1期1-8,127,共9页
日本佛学家、东方学家中村元的名著《东方人的思维方法》,不仅展示了独特的立场与方法,而且涉及“东方”与“西方”的概念何以成立、各民族的特性与作为区域普遍性的“东方”是什么关系、何以见出“东方思想”的联系性和共通性、对一个... 日本佛学家、东方学家中村元的名著《东方人的思维方法》,不仅展示了独特的立场与方法,而且涉及“东方”与“西方”的概念何以成立、各民族的特性与作为区域普遍性的“东方”是什么关系、何以见出“东方思想”的联系性和共通性、对一个民族的思维方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具有“理论东方学”的意义。中村元认为,“东方”不是单一性的文化,但东方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他以“民族”为基本单元,在对印、中、日等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及其特征的概括中,强调各自的民族特性,重在各民族的“辨异”而不是东方的“认同”,同时又以“佛教受容的形态”作为东方人思维方法的共同层面与研究的切入点,从而使得“东方”这一区域共通性的概念得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 理论东方 东方思想 中村元 东方人的思维方法》
下载PDF
全球化与后东方主义--兼论萨缪尔·贝克特小说的中国文化根源(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力丹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0年第1期269-290,共22页
本文着重探索后东方学理论与比较文学、文化批评及全球化理论关系的来龙去脉。如果形式主义文论侧重美学形式,而继后的文化批评侧重文学的文化/政治含义,那么,后东方学理论则是对二者的兼容,从而避免了观念与实践的极端性,让我们有可能... 本文着重探索后东方学理论与比较文学、文化批评及全球化理论关系的来龙去脉。如果形式主义文论侧重美学形式,而继后的文化批评侧重文学的文化/政治含义,那么,后东方学理论则是对二者的兼容,从而避免了观念与实践的极端性,让我们有可能超越仍充满活力、仍富有挑战性的文化批评理论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去迎接后东方学理论的新时期。作者以贝克特小说《梦幻中的美女与庸妇》(Dream of Fair to Middling Women)为例,阐述了如何从后东方学理论角度去揭示中国音乐与文化对贝克特小说美学观(元小说)及伦理观的影响。纯粹的美学批评和纯粹的文化批评都只能顾此失彼。由于该小说尚无中译本及其它原因,贝克特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在国内,甚至国际,还鲜为人知,而这个古老的文化正是贝克特小说创作灵感的发源/缘地。可见,揭示这个源/缘文化对贝克特小说的影响不仅能够确立东方文化在其小说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而且能更准确、更客观地评价他小说创作的历程和他对戏剧传统的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东方学理论 文化批评理论 比较文 贝克特小说 中国音乐和文化
下载PDF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3-47,50,共6页
西方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理论,其形态与立场都比较复杂,本文所考察的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中,萨伊德的东方学理论与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是持批判与否定态度的,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 西方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理论,其形态与立场都比较复杂,本文所考察的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中,萨伊德的东方学理论与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是持批判与否定态度的,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暗中支持了一种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霸权理论 萨伊德 东方学理论 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
下载PDF
从东方学史看百年来我国东西方文化问题的四次论争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向远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58,共15页
在20世纪初中国的东西方文化异同优劣的论争中,明确了"东洋文明-西洋文明"的划分依据及其根本差异,意识到了中国属于"东方"并且是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东西方文化的优劣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也探讨了文化互补与... 在20世纪初中国的东西方文化异同优劣的论争中,明确了"东洋文明-西洋文明"的划分依据及其根本差异,意识到了中国属于"东方"并且是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东西方文化的优劣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也探讨了文化互补与融合的可能性,初步建立起了现代的"东方-西方"观念。到了20世纪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方-西方"论争再次兴起。关于"河东-河西"的论争对21世纪文化世界走向做出了不同判断;围绕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展开的论争不仅涉及"东方-西方"价值观的判断,也涉及东西方观念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关系;而由此衍生的对古希腊文明乃至西方古典文化的真实性加以质疑和否定的"疑西"思潮,则是对以往"西方中心论"的反逆。这些都从不同层面丰富了中国的"东方学"思想,成为中国"理论东方学"的重要构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东洋) 西方(西洋) 东方观念 理论东方 四次论争
原文传递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onsciousness Based on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Matter 被引量:1
9
作者 Joachim Keppler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10期689-703,共15页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in consciousness research is widely known as 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tackle this problem, I utilize an approach from theoretical physics, called stochastic electrodyna...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in consciousness research is widely known as 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tackle this problem, I utilize an approach from theoretical physics, called stochastic electrodynamics (SED) which goes one step beyond quantum theory and sheds new light on the reality behind matter. According to this approach, matter is a resonant oscillator that is orchestrated by an all-pervasive stochastic radiation field, called zero-point field (ZPF). The properties of matter are not intrinsic but acquired by dynamic interaction with the ZPF, which in turn picks up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terial system as soon as an ordered state, i.e., a stable attractor, is reached. I point out that these principles apply also to macroscopic biological systems. From this perspective, long-range correlations in the brain, such as neural gamma synchrony, can b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order phenomena induced and stabilized by the ZPF, suggesting that every attractor in the brain goes along with an information state in the ZPF. In order to build the bridge to consciousness, I employ additional input from Eastern philosophy. From a comparison between SED and Eastern philosophy I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ZPF is an appropriate candidate for the substrate of consciousness, implying that information states in the ZPF are associated with conscious states. On this basis I develop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onsciousness that is fully consistent with physics, neurophysiology, and Eastern philosophy. I argue that this conceptual framework has many interesting features and opens a door to a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Particularly, it solves the problem of how matter and consciousness communicate in a causally closed functional chain, it gives a physical grounding to existing approaches regard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information, and it gives clear direction to future models and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CIOUSNESS hard problem quantum physics stochastic electrodynamics zero-point field double-aspect principle psychophysical laws QUALIA
下载PDF
Timelessness and Time Dependenc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From a Scientific Western Viewpoint
10
作者 Franz Klaus Janse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8期525-536,共12页
Eastern philosophy and western science have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viewpoints for their explanation of consciousness. Convergence is found for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allowing besides a time dependent consciousne... Eastern philosophy and western science have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viewpoints for their explanation of consciousness. Convergence is found for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allowing besides a time dependent consciousness, the experience of a timeless consciousness and its beneficial effect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medical improvements, which are confirmed by multiple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Theories of quantum mechanics with non-locality and timelessness also show astonishing correlation to eastern philosophy, such as the theory of Penrose-Hameroff (ORC-OR), which explains consciousness by reduction of quantum superposition in the brain. Divergence appear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imeless consciousness. In eastern philosophy, meditation at a higher level of awareness allows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imeless and non-dual consciousness, considered as an empirical proof for the existence of pure consciousness or spirituality existing before the material world and creating it by design. Western science acknowledges the subjective, non-dual experience, and its multiple beneficial effects, howev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irituality designing the material universe is in disagreement with the Darwinian Theory of mutation and selection. A design should create an ideal universe without the injustice of 3% congenital birth defects and later genetic health problems. The western viewpoint of selection is more adapted to explain congenital errors. The gap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the mind-body problem, is in eastern philosophy reduced to the dominance of subjectivity over objectivity, whereas western science attributes equal values to both. Nevertheless, there remains an astonishing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CIOUSNESS MEDITATION timelessness time dependence quantum mechanics eastern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of scie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