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卫星跟踪的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适宜栖息地分布预测
1
作者 陈丽霞 路峰 +6 位作者 江红星 孙戈 岳修鹏 王艺璇 高彤 胡兴波 丁长青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56,共11页
【目的】根据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卫星跟踪位点,预测其在全国范围内夏季和冬季适宜栖息地分布,以期为东方白鹳的协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6—2022年山东黄河三角洲80只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筛选出夏季5... 【目的】根据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卫星跟踪位点,预测其在全国范围内夏季和冬季适宜栖息地分布,以期为东方白鹳的协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6—2022年山东黄河三角洲80只东方白鹳卫星跟踪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筛选出夏季5283个点位,冬季4730个点位,使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夏季与冬季潜在适宜栖息地分布,并划分适宜等级。【结果】1)MaxEnt模型预测夏季和冬季AUC值分别为0.866和0.838,结果准确性好。2)海拔、等温性、距河湖距离、平均气温日较差、降水量季节性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夏季与冬季分布的关键环境因素。3)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夏季栖息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4.75×10^(4)km^(2)(占适宜区总面积的13.01%),主要位于松嫩平原(57.52%)、渤海湾(17.56%)、辽河平原(14.94%)等地区;栖息地类型包括湿地(35.30%)、农田(33.74%)和水域(12.43%)等。4)冬季栖息地高适宜区面积为11.63×10^(4)km^(2)(占适宜区总面积的11.62%),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49.02%)、淮河流域江苏洪泽湖(23.75%)、渤海湾(11.52%)等地区;栖息地类型主要包括湿地(40.56%)、农田(29.68%)和水域(18.45%)等。(5)夏季与冬季栖息地高适宜区的重叠面积为2.13×10^(4)km^(2)(占总重叠面积的4.11%),主要分布在渤海湾(59.81%)、山东半岛沿海(23.24%)、江苏东部沿海(9.34%)等区域。【结论】夏季适宜栖息地向北扩到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该结果打破了东方白鹳出生后扩散的传统认知,建议加强该物种的协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最大熵(MaxEnt)模型 适宜栖息地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鸟中国宝”东方白鹳
2
作者 余祖静 《绿色天府》 2024年第2期58-59,共2页
2023年12月28日,凉山州冕宁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在宁源湖开展全国越冬候鸟同步监测工作时,发现两只东方白鹳。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大型珍稀候鸟,全世界野生东方白鹳仅有3000只左右,目前已经处于全球濒危状态,素... 2023年12月28日,凉山州冕宁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在宁源湖开展全国越冬候鸟同步监测工作时,发现两只东方白鹳。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大型珍稀候鸟,全世界野生东方白鹳仅有3000只左右,目前已经处于全球濒危状态,素有“鸟界国宝”“鸟类大熊猫”之称。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越冬地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湖泊,这是首次在宁源湖区域发现东方白鹳的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越冬地 越冬候鸟 濒危状态 大熊猫 同步监测 冕宁县 宁源
下载PDF
略论东方白鹳的繁殖分布区域的扩展 被引量:20
3
作者 何芬奇 田秀华 +3 位作者 于海玲 朱书玉 郑忠杰 林剑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4-157,共4页
The Oriental Stork (Ciconia boyciana) used to be thought breeding mainly in north Far East region including NE China and the far eastern Russia~ [1~6] . Whereas,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cases of nesting... The Oriental Stork (Ciconia boyciana) used to be thought breeding mainly in north Far East region including NE China and the far eastern Russia~ [1~6] . Whereas,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cases of nesting effort of the stork were successively reported from eastern and central southern China,the region that constantly holding most of the wintering individuals of the bird~ [4~6] ,with the localitie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in Shangdong by the Yellow Sea,Gaoyou and Dafeng of N Jiangsu,and,along the lower branch of the Yangtze River such as at Wangjiang in S Anhui and at Poyang,Yugan,and Jinxian of the SE part of Poyang lake in N Jiangxi~ [12~14] . At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one pair of the stork found nesting on electricity pylon in 2003,then,2 pairs in 2005 and 7 pairs in 2006. In 2007,16 nests were found and in total of 48 chicks observed hatched and well raised,then,in 2008,15 pairs with 42 or 43 raised chicks at least. As it is reported that,during 2004-2006,in total of 11 nests of the stork,also built on top of electricity pylons (over 45 m high),were found at Wangjiang of S Anhui~ [14] ,whereas,due to human disturbance,only with 12 chicks could virtually get out of the nests~ [15,16] . The Oriental Stork found as summer residents around Poyang lake was in 2002,with 13 birds recorded,then 25 birds in 2003~ [12] . In 2004,2 pairs of the stork found nesting on pylon with 4 chicks raised. In 2007,5 pairs were found nesting on pylon at three localities (counties),Poyang,Yugan,and Jinxian,of the southeastern area of the lake,with 13 chicks getting out of the nests in safety and 2 other chicks falling down onto the ground then being transferred to Nanchang zoo for captive raising. Then,in early March 2008,we found 3 pairs started nesting on pylon at Poyang and Jinxian and observed birds mating in the nest,but,due to human disturbance,only 4-5 chicks,from 2 nests,were successfully raised. In fact,10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 first attempt of one pair stork found nesting on electricity pylon in Taiwan in 1998,showing the bird started trying to breed in relatively lower latitude region of East Asia where historically being the wintering area of the bird,and,we thought that until now two new breeding subpopulations of the stork might hence be properly recognized being established,one at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one along the lower branch of the Yangtze River,with a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that all the birds in the two subpopulations are to prefer nesting on pylons,and they did it quite well,if there is no human disturbance.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factsheet on the Oriental Stork quite recently issued by BirdLife International,the whole world population of mature birds of the stork is currently estimated to be of 1 000-2 499 individuals only,so,number of each new subpopulation is to reach to 1% of its world population,with the whole breeding range of the bird,formerly estimated of about 474 000 km^2 ,much southward ext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分布区 繁殖 黑色 粉红色 体长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繁殖期觅食栖息地的利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段玉宝 田秀华 +2 位作者 马建章 朱书玉 单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28-2634,共7页
2008和2009年3—6月,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GPS定位、样方调查和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繁殖期觅食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75个觅食利用样方和74个对照样方的14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东... 2008和2009年3—6月,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GPS定位、样方调查和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繁殖期觅食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75个觅食利用样方和74个对照样方的14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东方白鹳繁殖期倾向于在明水面、芦苇沼泽和滩地中觅食,对草地和农田利用极少。偏向于食物丰富度较高的觅食点;对隐蔽级高低没有明显的偏好。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比较,发现利用样方具有植被高度和植被盖度较低,觅食地水深相对较浅,距明水面、芦苇沼泽、树林等距离较近,距重度干扰源较远等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距芦苇沼泽距离、样方内水深、距重度干扰源距离、食物丰富度和明水面距离具有重要作用,由这5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繁殖季节东方白鹳觅食地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95.5%。东方白鹳繁殖期觅食地的利用主要与水源、人为干扰和食物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繁殖期 觅食栖息地 逐步判别分析
下载PDF
挠力河流域东方白鹳生境质量变化景观模拟 被引量:46
5
作者 刘红玉 李兆富 白云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007-4013,共7页
挠力河流域是濒危水禽东方白鹳主要繁殖区域。基于东方白鹳主要生境因子与景观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利用GIS技术,以其生境类型图为基础,通过建立HSI模型,模拟评价了近40年来东方白鹳生境质量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该流域湿地面积丧失了87... 挠力河流域是濒危水禽东方白鹳主要繁殖区域。基于东方白鹳主要生境因子与景观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利用GIS技术,以其生境类型图为基础,通过建立HSI模型,模拟评价了近40年来东方白鹳生境质量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该流域湿地面积丧失了87%;(2)两种重要生境类型完全丧失,湖泊数量丧失93%左右,岛状林湿地数量丧失66%;(3)湿地景观的这些变化以及地理隔离导致了东方白鹳最佳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95%,最小繁殖生境面积减少了97%;(4)东方白鹳种群数量迅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其繁殖种群逐渐消失;(5)研究也显示,东方白鹳潜在的生境质量使该区依然具有恢复一定种群数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生境质量 景观模拟 挠力河流域
下载PDF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种群数量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缪泸君 李言阔 +2 位作者 李佳 谢光勇 袁芳凯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9-555,共7页
该研究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探究了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1 340±178)只,... 该研究分析了1985—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越冬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探究了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1年,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数量为(1 340±178)只,呈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种群数量与越冬当年11月份的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r=0.554,P=0.003,n=27),越冬初期较低的温度可能影响东方白鹳选择鄱阳湖作为长期越冬地的决策,而增加对长江中、下游其他湿地的利用。同时,越冬地气候条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初期以及越冬后期的气温变量与2~9年后的种群数量显著正相关。尤其是越冬初期10月份的气温变量与2~5年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极显著相关,越冬后期2月和3月的气温变量分别与8年后和3年后的种数数量极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年前的10月平均最高温度、2年前的3月平均最高气温、4年前的10月平均最高温度、4年前的3月平均气温是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变量,共同解释了种群数量年际变化的79.2% (R2=0.792,F=20.901,df=26,P=0.000)。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个体迁飞后补充能量和迁飞前积累能量的关键阶段,适宜的气温有利于成体的能量积累和幼体的存活,且东方白鹳性成熟年龄为2~6年,因此,越冬地气候条件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将会在2年后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东方白鹳 种群数量波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的巢址利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段玉宝 田秀华 +3 位作者 朱书玉 丁鹏 单凯 卢小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6-672,共7页
2009年3—5月,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运用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和资源选择函数对25个东方白鹳巢址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白鹳偏好选择在芦苇沼泽中的电线杆上筑巢,巢区水面比例较大,样方内水深度>15cm,植被较高,盖度... 2009年3—5月,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运用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和资源选择函数对25个东方白鹳巢址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白鹳偏好选择在芦苇沼泽中的电线杆上筑巢,巢区水面比例较大,样方内水深度>15cm,植被较高,盖度较大,植被密度200—500根/m2,巢址距明水面、芦苇沼泽、树林距离较近,明水面深度<0.5m,距离人为干扰、农田、草地较远。东方白鹳巢址利用的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st(p)=-0.206-2.773×距明水面距离+2.200×距公路距离+1.444×距轻度干扰地距离+1.205×距草地距离+1.191×植被密度,模型正确率:88.6%,R2=0.721。食物、人为干扰和植被密度是影响东方白鹳巢址利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巢址利用 资源选择函数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越冬地东方白鹳的繁殖干扰 被引量:19
8
作者 侯银续 周立志 +1 位作者 杨陈 王岐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4-352,共9页
2004年和2005年两个繁殖季节,在安庆市望江县漳湖镇,采用全事件采样法和瞬间扫描采样法,对东方白鹳留居种群繁殖特征和繁殖生境内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东方白鹳在高压电线塔上营巢繁殖,营巢地点距离最近的村庄仅500m远,取食地点... 2004年和2005年两个繁殖季节,在安庆市望江县漳湖镇,采用全事件采样法和瞬间扫描采样法,对东方白鹳留居种群繁殖特征和繁殖生境内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东方白鹳在高压电线塔上营巢繁殖,营巢地点距离最近的村庄仅500m远,取食地点主要是水稻田,影响繁殖活动的主要自然因素:强风和高温。巢区和取食生境内的人为干扰强度较大,主要有燃烧秸秆、在巢塔上安装鸟刺、农耕活动和飞机噪音等。农业活动等人为干扰,对东方白鹳的取食、取材等行为造成很大影响,导致产生警戒、逃逸等行为。东方白鹳留居繁殖种群繁殖干扰因素的识别对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繁殖种群 干扰 越冬区 行为
下载PDF
小三江平原湿地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生境丧失的生态后果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红玉 李兆富 李晓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678-2683,共6页
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反映水禽——东方白鹳生境需求的层级系统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建立定量化分析模型,深入探讨了小三江平原生境丧失对东方白鹳生境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初始状态1954年相比,东方白鹳繁殖生境丧失了81.9%,平均斑块... 采用生境套娃方法反映水禽——东方白鹳生境需求的层级系统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建立定量化分析模型,深入探讨了小三江平原生境丧失对东方白鹳生境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初始状态1954年相比,东方白鹳繁殖生境丧失了81.9%,平均斑块面积缩小了88%;同时,生境面积的丧失是伴随生境破碎化过程发生的。1983之后生境破碎化明显加剧,到2005年生境连通度显著降低,生境处于高度破碎化状态。研究表明,生境丧失对东方白鹳繁殖生境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关键生境要素的变化,生境空间异质性改变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境丧失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三江平原
下载PDF
湿地景观破碎化对东方白鹳栖息地的影响——以三江平原东北部区域为例 被引量:34
10
作者 刘红玉 李兆富 李晓民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7-823,共7页
以野外栖息地要素调查为基础,通过模型定量化分析,研究了三江平原东北部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及其对东方白鹳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景观面积占区域面积超过50%,景观连通度高于50时,景观基质处于低度破碎化状态,景观斑块面积丧失对栖... 以野外栖息地要素调查为基础,通过模型定量化分析,研究了三江平原东北部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及其对东方白鹳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景观面积占区域面积超过50%,景观连通度高于50时,景观基质处于低度破碎化状态,景观斑块面积丧失对栖息地影响显著;当景观面积占区域面积小于30%,景观连通度低于30时,景观处于高度破碎化状态,景观空间隔离、斑块形状以及景观结构对栖息地影响更为显著。景观破碎化过程中,沼泽湿地主要在面积丧失方面对东方白鹳觅食地产生影响;而湖泡和岛状林湿地在斑块数量丧失和空间隔离方面对东方白鹳筑巢地和觅食地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 东方白鹳栖息地 景观破碎化 三江平原湿地
下载PDF
鄱阳湖越冬季节东方白鹳栖息地选择及保护现状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禹石 阮禄章 +2 位作者 黄鹏 罗华星 陈绍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7376-7378,共3页
对吴城周边的9个湖泊包括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大汊湖、象湖和常湖池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在约100km的有效样线调查中共记录到72只东方白鹳个体,分布于7个样方中,其中大湖池观察到... 对吴城周边的9个湖泊包括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大汊湖、象湖和常湖池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在约100km的有效样线调查中共记录到72只东方白鹳个体,分布于7个样方中,其中大湖池观察到个体数量最多共37只,其次为蚌湖共28只、中湖池4只,沙湖3只。通过比较7个东方白鹳样方和随机选取得9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变量,发现两者之间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平均水深和湖面宽度差异性显著(P<0.05)。东方白鹳主要分布于水深5~40cm的沼泽地或浅水湖中。栖息地植被主要由莎草科和禾本科为主的植物群落组成,平均植被盖度为(13.06±22.87)%,平均植被高度为(4.51±4.03)cm。决定东方白鹳分布的环境因子为平均水深,其主要分布于水深5~40cm的区域。根据走访调查发现对东方白鹳野生种群威胁因素包括偷猎、放牧、餐饮业和捕鱼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保护区 样线 生态因子 东方白鹳 栖息地选择
下载PDF
有机氯农药在东方白鹳和白鹤羽毛中的残留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春玲 周立志 +5 位作者 江浩 吴治安 邓磊 汪维平 杨荣景 童康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9-164,共6页
2007年5月,采集合肥野生动物园采集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及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胸部廓羽、飞羽及尾羽样品共51枚,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其中的op’-DDT、pp’-DDD、pp’-DDE、pp’-DDT、α-六六六、β-六六六、γ-六六六、δ... 2007年5月,采集合肥野生动物园采集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及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胸部廓羽、飞羽及尾羽样品共51枚,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其中的op’-DDT、pp’-DDD、pp’-DDE、pp’-DDT、α-六六六、β-六六六、γ-六六六、δ-六六六及六氯苯9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检测结果发现,pp’-DDD、pp’-DDE、pp’-DDT、β-六六六、δ-六六六5种有机氯农药在东方白鹳和白鹤羽毛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pp’-DDD的残留量最高,在东方白鹳的廓羽、飞羽和尾羽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达到0.8936、0.8353和0.7516μg/g干重,在白鹤的廓羽、飞羽和尾羽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达到0.5685、0.5077和0.4657μg/g干重;pp’-DDD和pp’-DDT在两种鸟胸部廓羽、飞羽及尾羽间的残留量无显著差异;pp’-DDD在东方白鹳飞羽和尾羽中的残留量显著高于白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生物监测 东方白鹳 白鹤
下载PDF
人工饲养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 被引量:19
13
作者 田秀华 王建荣 张佰莲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0,共6页
对哈尔滨动物园一对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做了观测分析,统计在某个时间单位(如孵化期)及整个繁殖期各行为所占的比例,比较得出东方白鹳因性别、繁殖期阶段等不同因子在行为上产生的差异。结果表明,繁殖期笼养... 对哈尔滨动物园一对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做了观测分析,统计在某个时间单位(如孵化期)及整个繁殖期各行为所占的比例,比较得出东方白鹳因性别、繁殖期阶段等不同因子在行为上产生的差异。结果表明,繁殖期笼养东方白鹳的行为及其时间分配主要为站立(4 9 4% )、繁殖(1 9 7% )、理羽(8 9% )、取食(6 4% )、修巢(5 7% )、打嘴(5 7% )、游走(4 3 % )等几种,各种行为时间分配存在着一定的日节律。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性别之间行为时间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饲养 东方白鹳 繁殖期 时间分配
下载PDF
合肥野生动物园东方白鹳的保护遗传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昝树婷 周立志 +2 位作者 江浩 张保卫 吴治安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22-25,共4页
研究选用EE0.6基因和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作为分子标记,用于合肥野生笼养东方白鹳的性别鉴定和遗传多样性检测。研究中成功地鉴定了东方白鹳成体和幼体的性别,并且双引物的引入克服了性别鉴定中假阴性。在合肥野生动物园28个笼养个... 研究选用EE0.6基因和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作为分子标记,用于合肥野生笼养东方白鹳的性别鉴定和遗传多样性检测。研究中成功地鉴定了东方白鹳成体和幼体的性别,并且双引物的引入克服了性别鉴定中假阴性。在合肥野生动物园28个笼养个体中共检测出11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h)为0.8598±0.0419,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035±0.0058,但单倍型在繁殖个体间分布严重失衡,子一代个体的单倍型主要集中在H1,H2,H3。因此,建议在进行圈养东方白鹳的繁殖管理时,注重提升各单倍型的奠基者作用,以保护笼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EE0.6基因 D-LOOP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笼养东方白鹳春季行为和时间分配的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建 赛道建 胡堃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144-147,共4页
笼养东方白鹳春季日节律行为和时间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 :其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不同 ,并出现较明显的日节律。节律变化与饲养方式和笼舍环境等因素有关 ,性别、年龄、繁殖与否等影响其时间分配。
关键词 东方白鹳 笼养行为 时间分配
下载PDF
采用人工孵化及育雏等技术救助东方白鹳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1
16
作者 林宝庆 赵俊 乔艾楠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47,共3页
20 0 0年 5~ 7月 ,在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弃巢的东方白鹳 (Ciconiaboyciana) 4枚卵进行人工孵化及育雏研究。在孵化期温度 37 4~ 37 6℃ ,湿度 4 5%~ 55% ;出雏期温度 37 2~ 37℃ ,湿度 6 0 %~ 6 5% ,同时严格了翻卵、晾卵... 20 0 0年 5~ 7月 ,在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弃巢的东方白鹳 (Ciconiaboyciana) 4枚卵进行人工孵化及育雏研究。在孵化期温度 37 4~ 37 6℃ ,湿度 4 5%~ 55% ;出雏期温度 37 2~ 37℃ ,湿度 6 0 %~ 6 5% ,同时严格了翻卵、晾卵、通风、换气等技术指标 ,孵化成功率 10 0 %。在设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及保证食物供给的条件下进行育雏 ,对 1~ 30日龄的幼雏进行连续的测量及观察 ,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人工孵化 育雏 生长发育 动物保护
下载PDF
内蒙古图牧吉秋季东方白鹳的觅食生境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丽 李梦莎 冯红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2-53,57,共3页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9月1日-10日对秋季东方白鹳的觅食地进行测定,并测量了106个1 m×1 m的样方,其中包括植物类型、植物高度、植物盖度、植物密度、水深、...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9月1日-10日对秋季东方白鹳的觅食地进行测定,并测量了106个1 m×1 m的样方,其中包括植物类型、植物高度、植物盖度、植物密度、水深、水透明度以及水流状况等.测定结果表明:秋季东方白鹳觅食生境中植物平均高度水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为35.65 cm、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为28.01 c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22.38 cm、苔草(Carex spp.)为18.69 cm、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为22.47 cm、香蒲(Typha orientalis)为36.07 cm,植物平均密度为46 棵/m^2,觅食地水深为5~10 cm,水的透明度为10~2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牧吉 东方白鹳 觅食生境 保护
下载PDF
黑龙江省洪河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巢址选择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健 李晓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66,共2页
对黑龙江省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个东方白鹳巢(其中7个天然巢,10个未使用的人工巢)的生境因子进行了测量,并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树种、树高、巢位高、隐蔽度、距干扰源(道路)距离是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 对黑龙江省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个东方白鹳巢(其中7个天然巢,10个未使用的人工巢)的生境因子进行了测量,并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树种、树高、巢位高、隐蔽度、距干扰源(道路)距离是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此外,天然巢同未使用过的人工巢的巢高(P<0.05)和巢径(P<0.05)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Mann—Whitney U 巢址选择
下载PDF
白枕鹤、东方白鹳、雪雁卵壳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6
19
作者 黎红辉 刘志玲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72,共4页
通过对白枕鹤、东方白鹳、雪雁卵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比较了它们的超微结构的差别 .并分析了它们种的特异性及卵壳对环境的适应特点 .
关键词 卵壳 超微结构 白枕鹤 东方白鹳 雪雁 特异性 鸟类 环境适应性
下载PDF
长沙笼养东方白鹳繁殖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黎红辉 邬汇惠 +1 位作者 林士超 郑彦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2-84,共3页
东方白鹳在大网笼人工喂养条件下 ,2 0 0 1年 2月有筑巢、交配行为 ,3月 18日 ,19日产卵两枚 ,亲鸟轮流孵卵分别为 31d和 33d ,因卵未受精而没有孵出雏鸟 ;而后又见其有交配、筑巢的行为 ,于 5月 19,2 0 ,2 1日连续产卵 3枚 ,亲鸟孵卵 1... 东方白鹳在大网笼人工喂养条件下 ,2 0 0 1年 2月有筑巢、交配行为 ,3月 18日 ,19日产卵两枚 ,亲鸟轮流孵卵分别为 31d和 33d ,因卵未受精而没有孵出雏鸟 ;而后又见其有交配、筑巢的行为 ,于 5月 19,2 0 ,2 1日连续产卵 3枚 ,亲鸟孵卵 18,19d ,未能孵出雏鸟 .文章报道了这一自然繁殖行为的观察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行为 大网笼 东方白鹳 长沙 人工喂养 筑巢行为 交配行为 产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