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淮河流域漕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鑫义 《安徽史学》 1999年第1期12-17,共6页
东晋南北朝时代是淮河流域漕运发展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虽然南北分治与战争严重制约了该流域漕运的发展,但南北政府出于军事需要,时或修治原有漕路,甚至还开辟了某些新航道,不但适应了当时的需要,而且对后世该流域漕运事业... 东晋南北朝时代是淮河流域漕运发展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虽然南北分治与战争严重制约了该流域漕运的发展,但南北政府出于军事需要,时或修治原有漕路,甚至还开辟了某些新航道,不但适应了当时的需要,而且对后世该流域漕运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一、邗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 淮河流域 《晋书》 《水经注》 《资治通鉴》 漕运 邗沟 桓温 《宋书》 淮河干流
下载PDF
论东晋南北朝时期镇江文化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巫彩云 曹丙贵 《镇江高专学报》 2021年第3期16-20,共5页
东晋南北朝时期镇江文化的主要特征为移民性、尚武性、隐逸性。“移民性”特征的形成受地理位置、政治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大量中原汉人的不断涌入,镇江文化中的尚武性特征逐渐呈现军事特征,原因在于镇江在对内的军事争斗和对外... 东晋南北朝时期镇江文化的主要特征为移民性、尚武性、隐逸性。“移民性”特征的形成受地理位置、政治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大量中原汉人的不断涌入,镇江文化中的尚武性特征逐渐呈现军事特征,原因在于镇江在对内的军事争斗和对外的军事对峙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府军的构成以镇江人为主。“隐逸性”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3点:镇江适合士人隐居;动荡时局下人们倾向选择隐逸;朝廷与社会鼓励隐逸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 东晋南北朝 文化特征
下载PDF
论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体育风尚之差异
3
作者 卢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92-96,共5页
论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体育风尚之差异卢鹰陕西省委党校文史室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长期的政治对峙和军事对抗,及两大区域经济状况、社会环境、整体价值取向与民族生活习俗的诸多不同,使两汉以来已初成体系的中国传统体育风尚受到... 论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体育风尚之差异卢鹰陕西省委党校文史室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长期的政治对峙和军事对抗,及两大区域经济状况、社会环境、整体价值取向与民族生活习俗的诸多不同,使两汉以来已初成体系的中国传统体育风尚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并发生了巨大的裂变,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 民间传统体育 围棋比赛 少数民族 尚武精神 社会风气 门阀士族 军事集团 萧子良 拓跋部
下载PDF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文化
4
作者 周积明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5期84-90,共7页
在中国文化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极为辉煌的一章。这一时期,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已崩解,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的文化多元发展。其中既有儒、玄、释、道二学二教的相争相补、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 在中国文化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极为辉煌的一章。这一时期,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已崩解,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的文化多元发展。其中既有儒、玄、释、道二学二教的相争相补、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整合,而且还有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相互并立与相互融合。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确乎面貌大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文化 东晋南北朝 晋南北朝时期 南方文化 西汉中期 汉文化 胡文化 中国文化史 地理环境 北人
下载PDF
东晋南北朝古道经研究简述及分析
5
作者 赵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第4期6-11,共6页
东晋南北朝道经属于重要的“古道经”系统,对道教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五十年来西方、日本及国内的东晋南北朝古道经研究作了一个简略的综述,重点探讨了此类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及其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道教 道教文献 古道经
下载PDF
《东晋南北朝道经名物词新质研究》评介
6
作者 刘祖国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85-86,共2页
《东晋南北朝道经名物词新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首次对东晋南北朝道经中的名物词新质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填补了相关学术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 道教文献 名词 新质
下载PDF
东晋南北朝城局参军考略
7
作者 张玉兴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78-82,共5页
城局参军是东晋南北朝幕府重要僚佐之一。它初置于东晋,但并非东晋末刘裕所置。城局参军核心职掌乃负责盗贼刑狱等司法事务,因其役使罪徒劳作,又兼具"守城""城防"的职能,不过仅是负责相关修缮事务,并非直接领兵御... 城局参军是东晋南北朝幕府重要僚佐之一。它初置于东晋,但并非东晋末刘裕所置。城局参军核心职掌乃负责盗贼刑狱等司法事务,因其役使罪徒劳作,又兼具"守城""城防"的职能,不过仅是负责相关修缮事务,并非直接领兵御敌。东晋南朝城局参军主要置于王公及将军等军府中,并非诸公、诸州皆置,其品秩随府主地位高低而变化。北朝城局参军不仅王公府、将军府和地方州府,而且军队及军镇中均有设置。北齐州府城局参军的品秩随州等级不同而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 城局参军 军府僚佐
下载PDF
东晋南北朝时期印度来华僧人与汉地佛教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寒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8-161,共4页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 ,佛教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社会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对新的佛学理论的接纳、吸收也变得迫切。同时 ,在纷乱的社会状态下 ,南北分裂 ,政权林立 ,为各种佛教学说的四处传播提供了众多的发展可能和机遇。此外 ,中西交通中的...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 ,佛教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社会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对新的佛学理论的接纳、吸收也变得迫切。同时 ,在纷乱的社会状态下 ,南北分裂 ,政权林立 ,为各种佛教学说的四处传播提供了众多的发展可能和机遇。此外 ,中西交通中的南海道也渐渐变得重要起来。这时印度僧人来华进程高涨且颇具活力 ,形成了“二秦 (长安 )”、“南朝 (建业 )”和“北朝 (洛阳、邺都、长安 )”三个印度僧人活跃的中心时期。印僧一方面集中传译佛经 ,宣弘佛理 ,另一方面又从此三中心而辐射全国 ,影响北及突厥、南涉交州的几乎整个中国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时期 印度 僧人 汉地佛教 中国 佛教发展
下载PDF
论东晋南北朝阳武毛氏及其家族文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晓庆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6-21,共6页
本文以东晋南北朝荥阳毛氏家族为研究对象,探析了荥阳阳武毛氏的族源与谱系,考述了毛氏族人在东晋南北朝的行迹,进而探讨了阳武毛氏家族此时期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荥阳阳武毛氏是中华毛氏南北传承的关键枢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东晋南北朝荥阳毛氏家族为研究对象,探析了荥阳阳武毛氏的族源与谱系,考述了毛氏族人在东晋南北朝的行迹,进而探讨了阳武毛氏家族此时期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荥阳阳武毛氏是中华毛氏南北传承的关键枢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华毛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 荥阳阳武毛氏 家族文化
下载PDF
东晋南北朝佛社首领考略 被引量:23
10
作者 郝春文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49-58,共10页
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及南方的一些地区,广泛流行着一种由僧尼与在家佛教信徒混合组成或仅由在家佛教信徒组成的多数以造象活动为中心的佛教团体。这种佛教团体的名称不一,以邑、邑义、法义等名目较为多见,也有的称为邑会、义会... 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及南方的一些地区,广泛流行着一种由僧尼与在家佛教信徒混合组成或仅由在家佛教信徒组成的多数以造象活动为中心的佛教团体。这种佛教团体的名称不一,以邑、邑义、法义等名目较为多见,也有的称为邑会、义会、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 考略 佛教 混合组成 首领 信徒 僧尼 造像记 菩萨 都维那
下载PDF
东晋南北朝屯田述略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泽咸 《史学月刊》 1981年第3期28-35,共8页
屯田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以兵或民集体从事农耕的大田制度。两汉以来,历代封建皇朝不同程度地都设有屯田。屯田对于巩固边防,促使强兵足食,开发边疆荒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都超过或大或小的积极作用。然而魏晋六朝的屯田,除曹魏屯... 屯田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以兵或民集体从事农耕的大田制度。两汉以来,历代封建皇朝不同程度地都设有屯田。屯田对于巩固边防,促使强兵足食,开发边疆荒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都超过或大或小的积极作用。然而魏晋六朝的屯田,除曹魏屯田有不少研究性论文外,其他各朝的屯田情况,至今尚无专文讨论者。西晋建国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屯田 东晋南北朝 十六国时期 民屯 北魏 开发边疆 魏书 曹魏 晋南 军粮
下载PDF
略论东晋南北朝诸正史交叉重复记载问题
12
作者 陈慧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4-16,21,共4页
东晋南北朝诸正史大量存在着对同一历史对象交叉重复记载的现象,其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同一段历史有两种不同的史书记载,二是各部断代史之间存在着很多对同一历史对象的交叉重复记载。造成交叉重复记载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情况,也有修... 东晋南北朝诸正史大量存在着对同一历史对象交叉重复记载的现象,其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同一段历史有两种不同的史书记载,二是各部断代史之间存在着很多对同一历史对象的交叉重复记载。造成交叉重复记载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客观情况,也有修撰者的主观因素。交叉重复现象虽然增加了人们认识历史的难度,但亦为人们深入探究历史提供了契机和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 正史 交叉重复记载
下载PDF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之间的佛教交流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健 张嘉军 《许昌师专学报》 1999年第4期56-59,共4页
东晋南北朝时期, 分裂对立的南北王朝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佛教交往。许多僧人跨越南北国界, 到对方政权地区驻锡、取经, 传经、游方观听、寻师访道、授戒收徒。各国统治者也争相礼敬交通他国高僧。每当某国法事兴盛之时,都有大量对方... 东晋南北朝时期, 分裂对立的南北王朝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佛教交往。许多僧人跨越南北国界, 到对方政权地区驻锡、取经, 传经、游方观听、寻师访道、授戒收徒。各国统治者也争相礼敬交通他国高僧。每当某国法事兴盛之时,都有大量对方僧人移居于此。而在北方的几次动乱和法难中,又有大批僧人逃往南方。南北之间僧众和书信往返不断, 动静相闻。因此到了南北朝后期, 南北佛教教义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南北之间密切的佛教交流, 维系了双方共同的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交流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一体化
下载PDF
东晋南北朝胡汉政权和亲稀少原因研究
14
作者 田巧 《文存阅刊》 2023年第3期133-135,共3页
和亲这种特殊的婚姻关系,深受当时政权关系和文化交融的影响。特别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和亲也因此呈现出不同于汉唐和亲的色彩。这一时期胡汉政权之间和亲稀少的原因在于,胡汉政权之间频繁的战争使得胡汉双方达成和亲的意愿并... 和亲这种特殊的婚姻关系,深受当时政权关系和文化交融的影响。特别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和亲也因此呈现出不同于汉唐和亲的色彩。这一时期胡汉政权之间和亲稀少的原因在于,胡汉政权之间频繁的战争使得胡汉双方达成和亲的意愿并不强烈。其次,汉人和胡人政权的皇室婚姻对婚媾对象的身份选择也有差异,汉人宗室子弟基本上都是与世家高门联姻,因为汉人宗室就是一个大家族;而胡人宗室子弟不仅与本族的贵族联姻,以安内政,而且更多地与周边胡人达成和亲关系,联盟修好。正统之争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胡汉政权形成了两个相互对峙的阵营,从思想层面影响双方和亲意愿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 胡汉政权 和亲
下载PDF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结社 被引量:32
15
作者 郝春文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0-105,共16页
东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及南方的一些地区,广泛流行着一种由僧尼与在家佛教信徒混合组成或仅由在家佛教徒组成,多数以造像活动为中心的佛教团体。这种佛教团体的名称不一,以邑、邑义、法义等名目较为多见,也有的称为邑会、义会、会、... 东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及南方的一些地区,广泛流行着一种由僧尼与在家佛教信徒混合组成或仅由在家佛教徒组成,多数以造像活动为中心的佛教团体。这种佛教团体的名称不一,以邑、邑义、法义等名目较为多见,也有的称为邑会、义会、会、菩萨因缘等。由于这种宗教团体与我国民间久已流行的私社一样,具有民间群众团体的性质,而且到隋唐时期它们也常以"社"为名,所以,我们把这类佛教团体统称为佛教结社,简称为佛社。佛社是中国古代私社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时期 佛教寺院 造像 东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北魏 题名 僧人 材料 北齐
原文传递
论东晋南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琳 《历史研究》 1981年第5期110-130,共21页
在中国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教义本身的发展,特别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改造,道教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而使它由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也使它从一种主要是民间信奉的宗教变成了官... 在中国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教义本身的发展,特别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改造,道教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而使它由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也使它从一种主要是民间信奉的宗教变成了官方的宗教,对此后一千多年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 中国道教 五斗米道 变革与发展 上清经 统治阶级 寇谦之 灵宝经 民间宗教 道士
原文传递
东晋南北朝时期孔子宗子世系辨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文坦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6-111,共16页
宗子世系是孔子家族史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晋以前孔氏宗子在鲁郡。晋室南渡,孔氏宗子随之避地江左,世袭封爵以奉祀孔子。宋齐梁陈亦皆有封授孔子后裔爵位的举措。北朝自北魏历北齐至北周,也封授留在鲁郡的孔子苗裔爵位,赐给封邑。于是中... 宗子世系是孔子家族史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晋以前孔氏宗子在鲁郡。晋室南渡,孔氏宗子随之避地江左,世袭封爵以奉祀孔子。宋齐梁陈亦皆有封授孔子后裔爵位的举措。北朝自北魏历北齐至北周,也封授留在鲁郡的孔子苗裔爵位,赐给封邑。于是中国南北分裂造成了孔氏的南、北二宗。现存典籍中却有三个孔子宗子世系,分别是东晋南北朝正史记载的南宗世系、北宗世系和孔氏家谱记载的北宗世系。正史中世系残缺不全,宗子名字、血脉多不明。家谱中世系则一脉相传,不绝若线,完整无缺。两者有差异,有抵牾。前者源出宫廷档案,亦符合南北朝历史背景;而后者源出北宋中期孔氏族谱,对晋南北朝正史中宗子多视而不见,且有作伪嫌疑,当是“层层累积的宗子世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 宗子世系 正史 孔氏家谱
原文传递
湖北省境东晋南北朝的佛教传输与义学分布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伟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9年第4期193-204,251-252,共14页
本文分析了今湖北省境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输态势,探讨了其对该地佛教义学分布的影响,指出传统认为的南北朝佛教“南朝重义解、北朝重禅行”的见解在地理分布上值得重新审视。
关键词 湖北 东晋南北朝 佛教地理 佛教义学
原文传递
当代道教经韵源流考:东晋南北朝产生的经韵(中)
19
作者 蒲亨强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32,共8页
当代道乐经韵大多来源甚古,但至今多仍不明其历史源流详情。本文运用文献稽考和古今互证之法,择现存经韵中产生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曲目分析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籍以弄清现存道乐保存传统的程度及其历史价值,为推动相关学术研... 当代道乐经韵大多来源甚古,但至今多仍不明其历史源流详情。本文运用文献稽考和古今互证之法,择现存经韵中产生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曲目分析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籍以弄清现存道乐保存传统的程度及其历史价值,为推动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 经韵 现状 历史 考证
原文传递
东晋南北朝至隋唐胡汉融合与“中华”词义嬗变
20
作者 石硕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1期11-12,共2页
东晋南北朝至隋唐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完整过程。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个浓缩中国文化特质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词语一“中华”。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400余年中,“中华”含义有一个明显嬉变,这就是从区分胡汉,到包容胡汉,到... 东晋南北朝至隋唐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完整过程。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个浓缩中国文化特质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词语一“中华”。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400余年中,“中华”含义有一个明显嬉变,这就是从区分胡汉,到包容胡汉,到唐代开始成为唐朝的别称乃至中国名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汉 民族融合 东晋南北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