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汉中后期太后的诏令书写与他者形象
1
作者 孟祥璐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20-124,共5页
波伏瓦认为女人是他者,是第二性。而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东汉中后期的太后们,她们看似得以临朝称制,统治天下,实质上仍然没有挣脱他者的牢笼,也未能改变女人屈从的命运。诏令作为太后流传后世最主要的书写文本,生动反映了她们与... 波伏瓦认为女人是他者,是第二性。而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东汉中后期的太后们,她们看似得以临朝称制,统治天下,实质上仍然没有挣脱他者的牢笼,也未能改变女人屈从的命运。诏令作为太后流传后世最主要的书写文本,生动反映了她们与皇帝、外戚以及臣下的复杂关系,是分析太后他者处境的重要材料。于皇帝,太后虽拥有绝对控制权,但并未动摇男权社会的根基及皇权本身。于外戚,太后着力倚重父兄及其政治集团,这源于她们对于父权的精神依赖。于臣下,太后表现出浓郁的忧患意识,不断美化参政动机,假托先帝与经学权威发表政见。因此,与普通妇女一样,东汉临朝太后作为男权社会运行机制的代行者,依旧封闭于充斥着内在性的女性气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伏瓦 他者 东汉后期 太后诏令
下载PDF
论东汉后期夷夏观念中的两种逻辑——以“弃凉之议”为线索
2
作者 杨佳将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90-96,共7页
罗志田曾指出中国古代的夷夏之辨具有两面性,同时包含着“开放”与“封闭”两种逻辑。东汉后期的“弃凉之议”展现出夷夏观念内部两种逻辑的对立与冲突。主张“弃凉”者拒绝承认夷夏之间的互动,认为应当割弃凉州以永绝“夷狄”之扰,体... 罗志田曾指出中国古代的夷夏之辨具有两面性,同时包含着“开放”与“封闭”两种逻辑。东汉后期的“弃凉之议”展现出夷夏观念内部两种逻辑的对立与冲突。主张“弃凉”者拒绝承认夷夏之间的互动,认为应当割弃凉州以永绝“夷狄”之扰,体现了其夷夏观念的封闭性。王符等反对“弃凉”者则强调“王者无外”,认为圣王即使是对“夷狄”也负有教化责任,体现了其夷夏观念的扩张性。虽然争论双方的观点导向截然对立的政治实践,但无论何种夷夏观念,其根本前提均为夷夏之间在道德上有着高下之分。具有歧视属性的夷夏观念加剧了汉羌冲突,而汉羌冲突最终将东汉王朝推向覆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观念 东汉后期“ 弃凉之议” 王符 《潜夫论》
下载PDF
东汉后期士风之转变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牟发松 李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267-273,共7页
The upright and outspoken ethos of the well\|known elites under the disaster of Party Sanction wa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ast Han’s common practice. In fact, East Han ’s general mood of elites ha... The upright and outspoken ethos of the well\|known elites under the disaster of Party Sanction wa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ast Han’s common practice. In fact, East Han ’s general mood of elites had got several alternations. The occurrence of its change was based on deep 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In later period of the dynasty, while the quantity of Confucian scholars increased sharply, the influence of eunuch class inflate as well so that the fight for political resources between these two paties became more fierce. The conflict enhanced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elites and changed their ethos to upright and outspoken fashion from an attitude to shirk principled struggle so as to protect one’s interest and safety . As the result of the conflict, the Party Sanction incident occurred. The horrible disaster of the Party Sanction made the elites ethos changed, the upright and outspoken fashion disappeared. Most of the elites chose the attitude to evade politic so as to protect their lives first, or in a tactful way to continue their strug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士风 党锢之祸
下载PDF
东汉后期清流士人心态探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念超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62-65,共4页
东汉后期,由于朝政腐败,封建统治岌岌可危,满怀报国热情的清流士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而作出了种种努力,但东汉王朝无可避免的没落让他们的希望化为了泡影。所以这一时期的清流士人欲进不忍,欲退不能,陷入了迷茫、痛苦和无奈的矛盾... 东汉后期,由于朝政腐败,封建统治岌岌可危,满怀报国热情的清流士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而作出了种种努力,但东汉王朝无可避免的没落让他们的希望化为了泡影。所以这一时期的清流士人欲进不忍,欲退不能,陷入了迷茫、痛苦和无奈的矛盾心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态 东汉后期 清流士人 清议之风 批判思潮 法家思想 无奈 痛苦
下载PDF
试论东汉中后期羌乱中的凉州武将群体 被引量:3
5
作者 薛海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77,共6页
东汉中后期凉州武将与乡里杂居的羌胡结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构成了日后凉州武将整合羌胡崛起凉州的社会基础。东汉朝廷一直有害怕凉州武将借羌乱而起的顾忌,后迫于形势,才起用凉州武将。凉州武将群体分为著姓武将和中下层豪族武将两类,... 东汉中后期凉州武将与乡里杂居的羌胡结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构成了日后凉州武将整合羌胡崛起凉州的社会基础。东汉朝廷一直有害怕凉州武将借羌乱而起的顾忌,后迫于形势,才起用凉州武将。凉州武将群体分为著姓武将和中下层豪族武将两类,同州里的地域因素在凉州武将的关系中所起作用不大,因而凉州武将群体并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地域军事集团。凉州武将群体在政治上有反对宦官专权的共同诉求。在东汉末年,凉州武将群体对东汉存在的正统性或怀疑或否定,以董卓为代表的中下层豪族武将则进京掌握了中央大权,摧毁了东汉朝廷的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羌乱 凉州武将 羌胡
下载PDF
论东汉后期的儒道融合 被引量:1
6
作者 梁宗华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6-131,共6页
儒学一向被视为守成之学,其基本功能就是维护现存社会秩序及既有文明。东汉后期持续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使儒学也遭遇到空前的信仰危机。对儒家学者而言,道家思想适成为用以补偏救弊的思想资源,儒道互补一时之间蔚成风尚。他们对道家精... 儒学一向被视为守成之学,其基本功能就是维护现存社会秩序及既有文明。东汉后期持续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使儒学也遭遇到空前的信仰危机。对儒家学者而言,道家思想适成为用以补偏救弊的思想资源,儒道互补一时之间蔚成风尚。他们对道家精神的汲取表现在现实应用、社会批判、经典诠释等不同层面,而在经典诠释方面,郑玄、高诱的经注又具有典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儒道融合 郑玄 高诱
下载PDF
东汉后期士大夫社会拯救活动述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朱顺玲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2-136,共5页
东汉自和帝始,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代表社会、象征国家的皇权被两派势力异化,士大夫集团的权力和利益被严重剥夺,统治岌岌可危。作为专制政权组织基础的士大夫对此忧心忡忡。为匡时救世,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拯救活... 东汉自和帝始,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代表社会、象征国家的皇权被两派势力异化,士大夫集团的权力和利益被严重剥夺,统治岌岌可危。作为专制政权组织基础的士大夫对此忧心忡忡。为匡时救世,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拯救活动,大致可分为舆论层面政治批判和实践层面对弊政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纠治和打击活动。士大夫的社会拯救活动对改善黑暗政治和维系东汉的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因缺乏对君主专制制度本质的认识,士大夫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很少触及深层政治结构。但其批判时弊精神使专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保持一定的舆论开放和相对独立的批评、监督力量,降低了专制制度的封闭性和随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外戚宦官专权 士大夫 政治批判 社会拯救
下载PDF
东汉中后期士人伦理生活管窥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渭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16,共3页
东汉中后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确立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政局的变化,士人阶层在伦理生活方面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继续强化了东汉前期以来官方确立的儒家伦理意识形态,造成了道德的偏至;另一方面随着士人精神的演进,伦理生活也... 东汉中后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确立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政局的变化,士人阶层在伦理生活方面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继续强化了东汉前期以来官方确立的儒家伦理意识形态,造成了道德的偏至;另一方面随着士人精神的演进,伦理生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孕生了魏晋玄学伦理的某些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士人 伦理生活
下载PDF
东汉中后期改良思潮及改良活动浅议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彦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2期45-48,共4页
东汉中后期产生的改良思潮及改良活动是当时严酷的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物,汇集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力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改良内容涉及到选举、吏政、安民、抚戎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活动始终围绕着抵制和打击外戚、宦官专权这... 东汉中后期产生的改良思潮及改良活动是当时严酷的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物,汇集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力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改良内容涉及到选举、吏政、安民、抚戎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活动始终围绕着抵制和打击外戚、宦官专权这一主线展开。东汉末年“党人”的抗争是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性质上属改良救亡活动。尽管这场改良活动以悲剧结局落下帷幕,但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宦官专权 后汉书 影响深远 庶族地主 东汉末年 矛盾斗争 宦官集团 阶层 阶级矛盾
下载PDF
制度风气之变与东汉后期荐举文书写
10
作者 钟涛 包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06-111,共6页
东汉后期察举征辟制在实施过程出现了弊病,察举不实现象频出,社会风气和人才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物品评风气盛行,鸿都门学以辞章选士,汉末乱世中用人推崇唯才是举等,新的人才选拔标准与以德行、经学等为主导的察举征辟选才标准产生一... 东汉后期察举征辟制在实施过程出现了弊病,察举不实现象频出,社会风气和人才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物品评风气盛行,鸿都门学以辞章选士,汉末乱世中用人推崇唯才是举等,新的人才选拔标准与以德行、经学等为主导的察举征辟选才标准产生一定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推荐人才为根本内容的荐举文书写,在延续西汉传统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风貌。汉末荐举文书写政治语境有变化,荐举功能也有所弱化,而荐举文的文学审美性却有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风气 东汉后期 荐举文
下载PDF
东汉后期徐州刺史影响探析
11
作者 张喆 戚亦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7-59,共3页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东汉后期刺史制度伴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嬗变。通过分析其时徐州刺史的籍贯、任职时间、来源及在职事迹,验证了两汉州刺史部由监察区逐...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东汉后期刺史制度伴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嬗变。通过分析其时徐州刺史的籍贯、任职时间、来源及在职事迹,验证了两汉州刺史部由监察区逐渐向行政区的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徐州刺史部 影响
下载PDF
试论东汉后期士大夫集团势力的膨胀与党锢之祸
12
作者 朱顺玲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10-113,118,共5页
发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其根本原因是士大夫集团势力的膨胀,形成了与专制皇权相颉颃之势,最终导致它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激化。
关键词 东汉后期 士大夫集团 宦官集团 党锢之祸
下载PDF
论东汉中后期士大夫对皇权的制衡
13
作者 朱顺玲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82-85,共4页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皇权异化,士大夫对皇权表现出明显且复杂的制衡性:既有道义制衡,亦有权力制衡。东汉中后期士大夫对皇权的制衡,对当时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特征以及士大夫阶层在形成...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皇权异化,士大夫对皇权表现出明显且复杂的制衡性:既有道义制衡,亦有权力制衡。东汉中后期士大夫对皇权的制衡,对当时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特征以及士大夫阶层在形成和发展前期的一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士大夫 皇权 制衡
下载PDF
东汉后期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14
作者 张峰屹 《北方论丛》 2022年第2期135-151,共17页
从思想文化与文学的视角看,东汉后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段。政治的深度腐败以及相应的社会全面衰败,导致思想文化发生多元化转向:经学衰颓,道家思想强势回潮,佛教、道教也悄然兴起。东汉后期外戚、中宦和权臣角力争夺、相继专权的... 从思想文化与文学的视角看,东汉后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段。政治的深度腐败以及相应的社会全面衰败,导致思想文化发生多元化转向:经学衰颓,道家思想强势回潮,佛教、道教也悄然兴起。东汉后期外戚、中宦和权臣角力争夺、相继专权的政治生态,给士人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不止仕路艰难,甚至危及生命。东汉后期士人的处世心态也因此发生了极大变化:在趋向多元的基本格局中,更多呈现出疏离政权、重生保命的倾向。此种情形,推动东汉后期文学走向了自我和情感,走向了独立自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思想文化转型 士人心态 重生保命
下载PDF
东汉中后期诔文与碑文的交叉互渗
15
作者 赵俊玲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14-18,共5页
东汉时期,诔文与碑文在施用对象、文体功能、语言特征等方面都非常接近,这是两种文体能够发生互渗的重要原因。东汉中后期,碑文创作更为兴盛,诔文向碑文渗透,并逐渐消融在碑文中。表现为碑上所刻明言乃诔文,而实兼有碑、诔两种文体的特... 东汉时期,诔文与碑文在施用对象、文体功能、语言特征等方面都非常接近,这是两种文体能够发生互渗的重要原因。东汉中后期,碑文创作更为兴盛,诔文向碑文渗透,并逐渐消融在碑文中。表现为碑上所刻明言乃诔文,而实兼有碑、诔两种文体的特征;所刻虽未言是诔文,而实借鉴了诔文的因素;最重要的则是碑文中述哀成分的增加,不仅像东汉一般诔文那样以概括形容的方式写群体之哀,还随着诔文述哀的发展,写哀内容更为丰富,更为真切感人。诔文向碑文渗透,促进了碑文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诔文 碑文 互渗
下载PDF
东汉中后期社会灾难文化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
16
作者 陈淑娅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7年第12期37-37,共1页
东汉中后期,安、顺、桓、灵五六十年间频繁爆发的瘟疫与地震形成的自然灾难,还有各种政治问题,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古诗十九首所形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风格即是强烈生命意识的外化。笔者对前人关于古... 东汉中后期,安、顺、桓、灵五六十年间频繁爆发的瘟疫与地震形成的自然灾难,还有各种政治问题,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古诗十九首所形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风格即是强烈生命意识的外化。笔者对前人关于古诗十九首中所谓的“及时行乐”思想进行了再思考,认为这是哲学意义上生命的有限性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东汉后期 社会灾难 创作 文化 生命意识 自然灾难 政治问题
下载PDF
东汉后期社会分裂原因略探
17
作者 毛英萍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9-41,共3页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 ,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 ,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 ,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 ,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 ,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 ,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 ,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 ,封建国家那样强盛 ,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社会分裂 原因分析 地主 田庄经济
下载PDF
文人诗在东汉中后期呈现悲观色彩的成因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雪琪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年第4期115-116,共2页
东汉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朝纲混乱。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产生的文人诗是失意文人将悲剧现实转化为创作实践的具体表现,故而这一时期的文人诗处处流露出悲观色彩。这一时期多灾多难的政治形势、士林风气和思想禁锢松弛等方面是悲... 东汉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朝纲混乱。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产生的文人诗是失意文人将悲剧现实转化为创作实践的具体表现,故而这一时期的文人诗处处流露出悲观色彩。这一时期多灾多难的政治形势、士林风气和思想禁锢松弛等方面是悲情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诗 东汉后期 悲观色彩 社会动荡
下载PDF
王符——东汉后期另一个重要的无神论者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步贵 《兰州学刊》 1984年第3期15-20,共6页
王符,字节信(约85——162),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后期进步的思想家,其活动年代在黄巾起义之前。所著《潜夫论》十卷三十六篇十余万言,论述到了哲学,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文学、人才,甚至军事等各个方面和领域,见解精辟... 王符,字节信(约85——162),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后期进步的思想家,其活动年代在黄巾起义之前。所著《潜夫论》十卷三十六篇十余万言,论述到了哲学,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文学、人才,甚至军事等各个方面和领域,见解精辟、观点新颖,独树一帜,成一家言,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成一家言 潜夫论 节信 三十六 中国思想发展史 《淮南子》 宇宙万物 汉代哲学 《论衡》
下载PDF
从文学和书法看东汉后期艺术精神的自觉
20
作者 杨玉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42-45,共4页
作为艺术的两种典型代表形式,文学和书法在东汉后期获得了迅猛发展,由此昭示了艺术精神的逐渐觉醒。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审美主体方面,主体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渐觉醒,并开始自觉进行艺术创作;审美客体方面,已开始注重作品的抒情性和审... 作为艺术的两种典型代表形式,文学和书法在东汉后期获得了迅猛发展,由此昭示了艺术精神的逐渐觉醒。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审美主体方面,主体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渐觉醒,并开始自觉进行艺术创作;审美客体方面,已开始注重作品的抒情性和审美性的双重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后期 文学 书法 艺术自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