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000a BP以来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斌 陈忠 +3 位作者 许安涛 王雪松 田雨杭 张应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13,共16页
深水珊瑚骨骼记录了珊瑚生长环境的精细变化,但目前对南海深水珊瑚生长的影响因素、演化阶段及其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仍缺乏了解。本文通过对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骨骼的化学元素、U-Th年龄进行测定和研究,揭示8000a BP以来东沙西南海... 深水珊瑚骨骼记录了珊瑚生长环境的精细变化,但目前对南海深水珊瑚生长的影响因素、演化阶段及其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仍缺乏了解。本文通过对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骨骼的化学元素、U-Th年龄进行测定和研究,揭示8000a BP以来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深水珊瑚常微量元素组合及因子分析表明,底流活动、初级生产力、陆源物质影响了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生长和演化。根据U-Th年龄将深水珊瑚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Ⅰ(8000~4500a BP)、Ⅱ(4500~2500a BP)、Ⅲ(2500~1200a BP)、Ⅳ(1200a BP至今)。海底流速、有机颗粒物、海水温度与热含量、生源元素供给的剧烈动荡变化导致了4500~2500a BP珊瑚发育间断,较强底流活动、较强冬季风和有机颗粒物供给的消长变化影响了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本文研究为深入探究大洋边缘深水珊瑚影响因素、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海洋过程的响应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珊瑚 U-Th年龄 演化阶段 全新世 东沙西南海域
下载PDF
南海东沙西南海域冷泉碳酸盐岩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40
2
作者 陈忠 杨华平 +2 位作者 黄奇瑜 颜文 陆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2-389,共8页
海底冷泉流体或自生碳酸盐沉积可为碳氢化合物(主要指常规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冷泉生物群落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有利线索。对东沙群岛海区、神狐海区和ODP184-1146钻孔碳酸盐沉积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海区碳酸盐岩的岩性... 海底冷泉流体或自生碳酸盐沉积可为碳氢化合物(主要指常规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冷泉生物群落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有利线索。对东沙群岛海区、神狐海区和ODP184-1146钻孔碳酸盐沉积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海区碳酸盐岩的岩性特征、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存在明显差异。东沙群岛海区和神狐海区的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如TFe、A l2O3、TiO2、K2O、Na2O、MnO、P2O5等不同,表明它们可能分别受到了粘土矿物和铁锰氧化物影响。在神狐海区至少发生了一次冷泉流体活动,形成了早晚两期冷泉碳酸盐岩,而在东沙群岛海区发生了至少3次冷泉流体活动,形成了多期冷泉碳酸盐岩,反映了这两个海区碳酸盐沉积的甲烷成因不同,且形成环境也受不同的因素控制。研究揭示,在东沙群岛南部海区可能发育热成因甲烷汇聚的天然气水合物,其海底可能存在冷泉生物群落,这为东沙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和冷泉生物群落的进一步寻找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沉积 冷泉流体 天然气水合物 冷泉生物群落 东沙西南海域
下载PDF
东沙西南海区泥火山的分布及其物质来源层位 被引量:6
3
作者 赵旭 阎贫 +1 位作者 王彦林 郑红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8-96,共9页
早期的多道地震和浅剖测线数据表明东沙西南海域可能存在一些泥火山。2014年在该海域加密了多道地震测线和浅剖测线。通过对新采数据的处理,在多道地震剖面中发现了大量反映泥火山存在的丘形隆起、喷发凹槽及反射空白带等特征;在浅剖剖... 早期的多道地震和浅剖测线数据表明东沙西南海域可能存在一些泥火山。2014年在该海域加密了多道地震测线和浅剖测线。通过对新采数据的处理,在多道地震剖面中发现了大量反映泥火山存在的丘形隆起、喷发凹槽及反射空白带等特征;在浅剖剖面上发现了指示泥火山存在的丘状构造、局部海底反射加强以及气体羽等现象。对比分析相邻的多道和浅剖剖面,发现该区存在大量泥火山,沿NWW—SEE方向呈带状分布。其中最大泥火山长度大于15km,宽约8km,高约285m。泥火山坡度较大,两翼倾角在5.5?~15.9?之间。剖面上显示有些泥火山对应的构造形变及反射空白带至少延伸到海底以下5.5km深度,经过与附近海区地震剖面解释成果的对比,推断泥火山物质来源层位为中生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西南 泥火山 多道地震 浅剖 中生界
下载PDF
东沙群岛西南海区泥火山的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阎贫 王彦林 +2 位作者 郑红波 邹大鹏 陈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2-148,共7页
多道反射地震和CHIRP浅地层剖面显示在南海东沙群岛西南陆坡和白云凹陷东部陆坡之间的深水(600~1000m)陆坡上矗立着一系列高出周围海底50~100m的丘形地质体,其内部地层发生褶皱,反射波呈现杂乱和空白,海底声波屏蔽严重。浅地层... 多道反射地震和CHIRP浅地层剖面显示在南海东沙群岛西南陆坡和白云凹陷东部陆坡之间的深水(600~1000m)陆坡上矗立着一系列高出周围海底50~100m的丘形地质体,其内部地层发生褶皱,反射波呈现杂乱和空白,海底声波屏蔽严重。浅地层剖面还显示丘状构造带有气体羽状构造,从海底进入水体高达50m。海底沉积取样分析表明,这些海丘区的表层分布着生物成因的致密碳酸盐结核。可以推断东沙西南的丘形地质体就是泥火山带,并且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水合物潜在区。东沙西南海区泥火山表现出构造挤压和带状分布的特点,不同于南海北部神狐和九龙甲烷礁已发现水合物区的非泥火山,也不同于全球其他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的泥火山特征,其构造成因和水合物潜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群岛西南陆坡 CHIRP浅地层剖面 泥火山 碳酸盐结核 水合物
下载PDF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东沙岛西南海区的浅地层探测与深水沉积特点 被引量:9
5
作者 阎贫 王彦林 郑红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5-122,共8页
采用新引进的海洋深水浅层剖面仪,从珠江口外陆架进入白云凹陷-东沙岛西南海区中陆坡区,进行了浅地层探测,获得了高分辨率反射记录。分析发现,白云凹陷上陆坡段沉积连续性较好,海底反射强度侧向变化平缓,显示了比较均一的沉积底质和微... 采用新引进的海洋深水浅层剖面仪,从珠江口外陆架进入白云凹陷-东沙岛西南海区中陆坡区,进行了浅地层探测,获得了高分辨率反射记录。分析发现,白云凹陷上陆坡段沉积连续性较好,海底反射强度侧向变化平缓,显示了比较均一的沉积底质和微弱的海底水动力条件;在白云凹陷-东沙岛西南海区中陆坡区,海底滑坡严重,局部存在强烈的、平行陆坡的海底洋流冲蚀,海底地形崎岖不平,反射强度侧向变化大,表明海底底质不均匀,海底水动力强。浅地层记录还显示中陆坡海底山丘有海底气体泄露现象,结合常规反射地震识别的海底泥底辟特征,确定海底山丘为泥火山。气体泄露和海底反射振幅的变化代表了海底浅层聚有丰富的气体以及嗜甲烷生物链活动的钙化,因而推断该区不仅是油气的聚集区,也是水合物的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东沙西南海区 浅地层剖面 滑坡 气体泄漏 泥火山
下载PDF
东沙群岛西南海区海底地震测线OBS2015-1揭示的深部地壳结构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亚清 阎贫 +1 位作者 王彦林 钟广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92,共10页
为深入理解南海北部多道地震测线D80显示的深反射信息,沿此测线布置OBS(15台)地震测线(OBS2015-1),测线长300km,方向NNW—SSE,从水深800m陆坡延伸至3760m深海平原。文章利用Obstool软件进行预处理(位置校正和时间校正等)、震相识别,利用... 为深入理解南海北部多道地震测线D80显示的深反射信息,沿此测线布置OBS(15台)地震测线(OBS2015-1),测线长300km,方向NNW—SSE,从水深800m陆坡延伸至3760m深海平原。文章利用Obstool软件进行预处理(位置校正和时间校正等)、震相识别,利用FAST tomography软件进行速度层析成像。速度结果表明,新生代沉积层速度1.6~3.5km·s-1,厚度约2km;中生界速度3.5~5.5km·s-1,平均厚度约3km。在洋陆过渡带处,沉积基底受新生代岩浆活动影响,有较大起伏。在上陆坡处,上地壳存在向上凸起约5km的高速异常,在多道地震剖面中表现为杂乱反射的背斜构造,上覆晚新生代地层也同步形变,推测可能是新生代晚期岩浆侵入造成。地壳厚度由陆坡的23~20km减薄至洋盆的8km。地壳下部存在7.0~7.6km·s-1的高速层,高速层由陆坡的5km左右逐渐递减至海盆的2km左右,因上陆坡和洋陆过渡带晚新生代岩浆活动活跃,作者认为地壳下部高速层是由海底扩张停止后岩浆侵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群岛西南海区 海底地震仪(OBS) 速度层析成像 高速层 岩浆侵入
下载PDF
东沙岛西南泥火山区的地震烃类检测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潇 阎贫 +1 位作者 于俊辉 王彦林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1-631,共11页
近年来通过多道地震、浅剖及海底采样调查在东沙岛西南海域发现了大量喷溢甲烷的泥火山,通过研究泥火山可能会发现含气层,具有重大的油气资源指示意义.一条多道地震剖面显示,在该海域一泥火山MV3附近存在一个具有极性反转的埋藏背斜构造... 近年来通过多道地震、浅剖及海底采样调查在东沙岛西南海域发现了大量喷溢甲烷的泥火山,通过研究泥火山可能会发现含气层,具有重大的油气资源指示意义.一条多道地震剖面显示,在该海域一泥火山MV3附近存在一个具有极性反转的埋藏背斜构造,其振幅绝对值随偏移距增大而增大.为探究该背斜是否含有烃类气体,开展了速度分析、AVO反演和频率吸收衰减分析.结果表明:该极性反转下方存在纵波低速层;该带在截距P及梯度G剖面表现为负值,在P、G交会图中落入第三象限,在横波反射率剖面中表现为正值,在泊松比变化率剖面中表现为高负值;该带高频成分快速衰减,低频成分相对增加.以上多属性特征预示着该带含气,可能与深部甲烷泄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西南 泥火山 多道地震 极性反转 烃类检测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东沙群岛西南泥火山区Chirp浅剖数据的海底物性反演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森 阎贫 王彦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5-432,共8页
Chirp浅剖图像可以显示东沙群岛西南海域存在泥火山.通过基于Chirp浅剖记录数据的反演方法研究,定量地分析泥火山区海底物性参数.首先由Chirp浅剖记录的反射振幅计算了海底反射系数,结果表明泥火山区的反射变化很大(0.1~0.8).对于海底... Chirp浅剖图像可以显示东沙群岛西南海域存在泥火山.通过基于Chirp浅剖记录数据的反演方法研究,定量地分析泥火山区海底物性参数.首先由Chirp浅剖记录的反射振幅计算了海底反射系数,结果表明泥火山区的反射变化很大(0.1~0.8).对于海底弱反射(<0.45)区域,用Schock-Stoll模型以及物理参数间的经验公式反演海底浅表层物理性质参数(速度、密度、孔隙度等参数);对于海底强反射(>0.45)区域,用Gardner经验公式反演海底浅表层物理性质参数.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物性变化大,声速最高达5 237m/s,密度最大为2.673g/cm^3.反演的物性参数与实验室测量值吻合度较高.Chirp浅剖数据反演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遥测海底声学参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rp浅剖数据 东沙群岛西南 泥火山 海底声学特性 反演
原文传递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on the southwest shelf of Dongsha Island observed from mooring ADCP
9
作者 蔺飞龙 侯一筠 +2 位作者 刘亚豪 方泳 胡珀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179-1187,共9页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SW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e area between Dongsha Island (DI) and Taiwan Island.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in-situ observations southwest of DI.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ISWs...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SW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e area between Dongsha Island (DI) and Taiwan Island.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in-situ observations southwest of DI.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ISWs in this area, we observed the ISWs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115.4°E, 20.3°N) from Aug. 29 to Oct. 10, 2011 with temperature sensors and an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ADCP). The observations showed that the a fully developed ISW produced a current whose maximum westward velocity was 0.92 rrds and maximum northward velocity was 0.47 m/s. During the 41-day observation period the ISWs appeared for three periods with about 7-day gaps between each period. During each day, two types of ISWs were observed. The first type of wave arrived regularly diurnally at the same time each day, with a similar pattern to that of the type-a wave identified by Ramp et al. (2004). The second type arrived about 12 h after the first type and was delayed about 1 hour each day; this wave type was related to the type-b wave. Thus, our observations confirmed that both type-a and type-b waves can reach the area southwest of the DI. Moreover, the waves observed by the mooring propagated toward the directions of 270°-315° clockwise from true north, indicating obvious refraction from uneven topography around 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solitary wave (ISWs) South China Sea Dongsha Island REFRA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