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及生物可利用性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小勇 杨茜 +1 位作者 孙耀 黄建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09-3519,共11页
采用1992年Ruttenberg连续提取法(SEDEX)将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的磷分为交换态磷(Ex-P),Fe结合态磷(Fe-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有机磷(Or-P),分析了各形态磷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的结果,探讨了柱状沉积... 采用1992年Ruttenberg连续提取法(SEDEX)将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的磷分为交换态磷(Ex-P),Fe结合态磷(Fe-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有机磷(Or-P),分析了各形态磷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的结果,探讨了柱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磷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黄东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各形态磷平均含量为:Au-P(140.72μg/g)>De-P(59.23μg/g)>Or-P(32.69μg/g)>Fe-P(29.91μg/g)>Ex-P(5.92μg/g);各形态磷在沉积时间序列上分布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等因子对磷埋藏量影响的不同,其中Au-P在长江口H1-18站位含量比南黄海中部3个站位要低得多;调查区表层潜在生物有效磷为13.55%左右,仅仅占沉积磷中的一小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区 沉积物 磷形态 年代序列 生物可利用性
下载PDF
黄海、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及与浮游植物总量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小勇 孙耀 +3 位作者 石晓勇 杨茜 黄建生 王迪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20,共10页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将黄海、东海陆架区沉积物氮分为转化态氮(TF-N)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4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对各形态氮的平面、垂直和...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将黄海、东海陆架区沉积物氮分为转化态氮(TF-N)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4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对各形态氮的平面、垂直和沉积剖面年际分布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氮形态与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生物硅(BSi)的相关性,揭示了氮形态的地球化学特征及与浮游植物总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海、东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占总氮的百分比为16.81%,可转化态氮中4种形态氮的平均含量为:IMOF-N(66.65μg/g)>IEF-N(22.96μg/g)>OSF-N(17.40μg/g)>CF-N(11.26μg/g),IMOF-N是可转化态氮的优势形态;柱状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垂直分布不同,长江口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垂向变化幅度大于南黄海中部;离子交换态氮IEF-N和铁锰氧化态氮IMOF-N对浮游植物总量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陆架区 沉积物 氮形态 生物硅 浮游植物总量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区中北部前第三系基底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健生 陈冰 王家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5,共8页
从地震、钻井资料出发,结合周边地质特征,推断东海陆架区中北部存在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层。结合地震资料,正演消除了海底和新生界密度不均匀在重力场上的影响,定量反演重、磁力异常并求取了重力基底和磁性基底。重力基底的特征在东西分带... 从地震、钻井资料出发,结合周边地质特征,推断东海陆架区中北部存在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层。结合地震资料,正演消除了海底和新生界密度不均匀在重力场上的影响,定量反演重、磁力异常并求取了重力基底和磁性基底。重力基底的特征在东西分带的大背景下表现出“靠陆侧南北分块,靠洋侧东西分带”的特点。西湖凹陷区的磁性基底与重力基底埋深大致相同,不一致地方可能是受岩体的影响。西湖凹陷以西地区,包括海礁凸起等单元,总体出现磁性基底埋深比重力基底埋深深2km左右,初步解释为古生界地层的反映。中生界地层厚度的分布也具有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特点。西湖凹陷西缘的中生界地层厚度大,其中带中生界虽然含有一定的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但沉积岩更多,这对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区 基底 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中生界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区西部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乔朋宇 陈珊珊 +3 位作者 张勇 徐承芬 孔祥淮 于开宁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63-72,共10页
以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东海西部的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前期获得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等调查成果,识别出了潮流沙脊、浅层气、埋藏古河道等多种海洋地质灾害,编绘了主要海洋地质灾害分布图,系统研究了东海陆架区西部主要... 以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东海西部的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前期获得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等调查成果,识别出了潮流沙脊、浅层气、埋藏古河道等多种海洋地质灾害,编绘了主要海洋地质灾害分布图,系统研究了东海陆架区西部主要海洋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对海洋地质灾害的4种成因机制:海平面变化成因、沉积环境成因、水动力作用和堆积侵蚀作用成因、人类活动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了海洋地质灾害对海洋工程的危害性,为调查区海域的海洋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灾害 分布特征 成因机制 浅地层剖面 东海陆架区
下载PDF
夏季东海陆架区悬浮体有效密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尹孟山 王珍岩 +2 位作者 高微 张凯南 王保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60,共8页
依据2012年6—7月在东海陆架区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盐度和叶绿素资料,探讨了该区悬浮体有效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悬浮体有效密度总体上表现为近岸低、外海高的分布特征。随深度的增加,近岸海域悬浮体有效... 依据2012年6—7月在东海陆架区所取得的悬浮体、温度、盐度和叶绿素资料,探讨了该区悬浮体有效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悬浮体有效密度总体上表现为近岸低、外海高的分布特征。随深度的增加,近岸海域悬浮体有效密度逐渐增大,底层水体较上层水体呈现为高值;外海区悬浮体有效密度则相对稳定,底层水体较上层水体呈现为低值。研究区悬浮体有效密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长江冲淡水、浙江沿岸上升流和海底沉积环境的影响,其中长江冲淡水和浙江沿岸上升流对该区的"叠加"影响是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有效密度 长江冲淡水 浙江沿岸上升流 东海陆架区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夏季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升发 石学法 +3 位作者 刘焱光 杨刚 李朝新 方习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6,共10页
通过对2007年夏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悬浮体的测定,探讨了该区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远高于远岸,闽江、瓯江等河流的河口位置浓度最大,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线;垂向上悬浮体质量浓度随着水... 通过对2007年夏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悬浮体的测定,探讨了该区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远高于远岸,闽江、瓯江等河流的河口位置浓度最大,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线;垂向上悬浮体质量浓度随着水深的加大而增加,高值区大多出现在海底地势凸起的位置。研究区悬浮体的分布主要受陆源入海沉积物和东海流系格局的影响,其中近岸区域主要受控于河流入海物质和闽浙沿岸流;而台湾暖流、闽浙沿岸上升流则对远岸区域影响较大。研究区悬浮体质量浓度和海水浊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相关系数达0.91,这为通过水体浊度来反演区域的悬浮体质量浓度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泥质 悬浮体质量浓度 浊度 台湾暖流 沿岸流 上升流
下载PDF
全新世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有孔虫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小艳 翦知湣 +1 位作者 石学法 刘升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71,共11页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是东海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的沉积中心,保存了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以来完整的全新世沉积记录,是研究东海古海洋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也是研究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绝佳材料。选取了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孔...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是东海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的沉积中心,保存了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以来完整的全新世沉积记录,是研究东海古海洋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也是研究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绝佳材料。选取了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孔长岩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中有孔虫进行属种鉴定分析,并结合岩心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和AMS14 C测年数据,主要依据底栖有孔虫组合,恢复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沉积环境呈现阶段性演化特征,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的演化:阶段I(10.8~10.5cal.kaBP)为滨岸沉积环境;阶段II(10.5~8.3cal.kaBP)随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内陆架滨岸向中—内陆架过渡;阶段III(8.3~5.2cal.kaBP)为台湾暖流十分靠近的中—内陆架沉积环境;阶段IV(5.2~0cal.kaBP)为沿岸流较强的内陆架沉积环境。暖水种丰度在8.4cal.kaBP出现高值,推测为台湾暖流形成之时。约4.0cal.kaBP以来表生种丰度呈现高值和底栖有孔虫18 O变轻,推测与沿岸流增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环境 有孔虫 全新世 东海陆架泥质
下载PDF
泉古菌醇与绿素在东海陆架区的分布及关系研究
8
作者 程着 谢伟 张传伦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目的】研究东海陆架地区的沉积物中的泉古菌醇、绿素的分布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通过有机化学的方法将泉古菌醇和绿素从沉积物中萃取出来之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对泉古菌醇进行定量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绿素进行定量检测... 【目的】研究东海陆架地区的沉积物中的泉古菌醇、绿素的分布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通过有机化学的方法将泉古菌醇和绿素从沉积物中萃取出来之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对泉古菌醇进行定量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绿素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泉古菌醇和绿素在长江河口绝对量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类似关系,并且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小。【结论】东海陆架区的泉古菌醇和绿素均为海洋产生,而非陆源输入,且两者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提示泉古菌醇具有指示历史时期东海表层初级生产力变化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菌 泉古菌醇 绿素 东海陆架区
原文传递
东海内陆架悬浮体输运、通量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世东 乔璐璐 +4 位作者 李广雪 高飞 姚志刚 王震 韩雪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9,共16页
基于2006年夏季和2007年冬季实测温盐数据和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东海内陆架悬浮体水平和垂直分布季节性特征,并结合MIKE3数值模拟海流结果,定量估算东海关键断面悬浮体运移通量,探讨悬浮体输运与泥质区形成和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东海... 基于2006年夏季和2007年冬季实测温盐数据和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东海内陆架悬浮体水平和垂直分布季节性特征,并结合MIKE3数值模拟海流结果,定量估算东海关键断面悬浮体运移通量,探讨悬浮体输运与泥质区形成和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东海内陆架悬浮体分布主要受流系控制,且季节变化明显;一般天气条件下,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海域输入悬浮体净通量约为2.24×108t/a,其中夏半年悬浮体向泥质区海域输入净通量约为52.19×106t,贡献约为23.29%,冬半年净通量约为171.87×106t,贡献约为76.71%,浙闽沿岸悬浮体输运净通量均有利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发育。本研究将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物质来源和发育演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通量 东海陆架泥质
下载PDF
东海陆架坡折处温度微结构观测 被引量:6
10
作者 梁鑫峰 田纪伟 张效谦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68-1274,共7页
对2004年3月7日至9日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利用自由沉降的微结构剖面仪Turbo- MAP—II在东海陆架坡折海区获取的高垂向分辨率的温度资料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将计算得到的热扩散系数与由流速剪切得到的湍混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观测... 对2004年3月7日至9日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利用自由沉降的微结构剖面仪Turbo- MAP—II在东海陆架坡折海区获取的高垂向分辨率的温度资料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将计算得到的热扩散系数与由流速剪切得到的湍混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观测海区的温跃层附近存在着由小尺度内波、Kelvin—Helmholz不稳定及盐指现象导致的较强的温度脉动.观测站位的热耗散率大都分布在10^(-10)—10^(-6)℃~2·s^(-1),并且呈现出低-高-低的垂向分布特征;相应的热扩散系数的范围是从10^(-10)—10^(-2)m^2·s^(-1),其垂向分布与热耗散率恰好相反,为高-低-高.整个断面的平均热扩散系数为2.95×10^(-3)m^2·s^(-1),此值大于利用流速剪切计算的沿断面平均的湍混合率2.32×10^(-3)m^2·s^(-1).通过对盐指区和非盐指区热扩散系数与湍混合率的比较,表明盐指现象的存在是热扩散系数大于湍混合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坡折 温度 微结构 热耗散率 热扩散系数
下载PDF
东海浅陆架区溶解有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物可利用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小姣 梁生康 +4 位作者 张桂成 修彬 王云飞 郭金强 张前前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6-94,共9页
通过2014年5~6月(春末夏初季)和9~10月(秋季)在东海浅陆架区的现场调查,分析该海域DON来源和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同步进行的船基受控生物降解培养实验,评价了该海域两个季节DON的生物可利用性。春末夏初季和秋季东海浅陆架区DON为总溶解态... 通过2014年5~6月(春末夏初季)和9~10月(秋季)在东海浅陆架区的现场调查,分析该海域DON来源和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同步进行的船基受控生物降解培养实验,评价了该海域两个季节DON的生物可利用性。春末夏初季和秋季东海浅陆架区DON为总溶解态氮(TDN)的主要存在形式,在TDN中占比均值分别为57.88%±21.42%和66.09%±19.74%。受陆源输入和黑潮水涌升及浮游生物分泌和微生物降解作用共同影响,表层海水DON春末夏初季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变化特征,高值区与长江冲淡水影响范围基本一致;秋季高值区则位于该海域的东北部和东南部;而受长江冲淡水影响显著的调查海域北部DON浓度高于南部;从水体表层到底层DON浓度及其在TDN中的占比都呈现逐步降低的变化趋势。该海域DON的生物可利用性具有较大时空差异性,具有高生物可利用性的DON(L-DON)含量基本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春末夏初季和秋季受陆源输入影响显著的海域中L-DON在DON中占比分别达到28.3%和23.6%,高于受陆源输入影响小的海域的1.3%和1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溶解有机氮 生物可利用性 时空分布
原文传递
浙江南部近海沉积物柱状样中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及形态分布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江涛 杨庶 +1 位作者 谭丽菊 胡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90,共8页
分析了浙江南部近海(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物柱状样中游离态和碱不稳定结合态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沉积物中的脂肪酸呈现以C16脂肪酸为主峰的单峰形分布趋势,具明显偶碳优势,除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以游离态为主外,结合态为柱状样中脂肪... 分析了浙江南部近海(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物柱状样中游离态和碱不稳定结合态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组成。沉积物中的脂肪酸呈现以C16脂肪酸为主峰的单峰形分布趋势,具明显偶碳优势,除表层沉积物中脂肪酸以游离态为主外,结合态为柱状样中脂肪酸的主要存在形态,脂肪酸的垂直分布主要由降解作用控制;以甾醇和脂肪醇为主体的醇酮组分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于沉积物中,但植醇主要分布于结合态中,降解作用同样是决定醇酮组分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只是对于烯酮来说,东海水体的富营养化很可能也极大影响了其垂直分布,另外在1950—1969年左右的沉积物中,多种脂类物质的含量出现异常,经分析这很可能反映了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和1969年长江中下游洪水对当时东海上层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烷烃呈现以C29,C31和C17烷烃为主峰的双峰形分布趋势,游离态为烷烃的主要存在形式,且UCM(不可分辨成分)峰仅出现在游离态烷烃组分的气相色谱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泥质 沉积物 脂类生物标志物 形态分布
下载PDF
Response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grain size group in Core FJ04 from mud area in the north of East China Sea to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volvement
13
作者 孙晓燕 李希彬 +1 位作者 岳晓峰 门翔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11年第2期1-12,共12页
AMS14C dating and grain-size analysis for Core FJ04, located at mud area in the North of East China Sea provide us a high-resolution grain-size distribution curve varying with depth and time. This paper got environmen... AMS14C dating and grain-size analysis for Core FJ04, located at mud area in the North of East China Sea provide us a high-resolution grain-size distribution curve varying with depth and time. This paper got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grain-size group by using standard deviation method, and proved that the selected sensitive grain-size group is an important proxy which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intens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Then we got reconstruction of EAWM evolvement since 3 ka B.P., which revealed two main phases: (1) 3 - 1.15ka B.P., relative weak EAWM with middle frequency fluctuation; (2) 1.15 - 0ka B.P., really strong EAWM with high frequency fluctuation. And 1.15 ka B.P. is a distinct turning point. During the whole period, 11 intense events of EAWM were recorded and correlated well with other climate records, but the response extent was different, which showed consistency of climate change and particularity of region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lf of East China Sea mud area sensitive grain size group East AsianWinter Monsoon
下载PDF
Origins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被引量:7
14
作者 ZHANG Hailong XING Lei ZHAO Meixu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793-802,共10页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TO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rine sedimentary OM, and revealing the origins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TOM to the East China Sea(EC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regional carbon c...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TO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rine sedimentary OM, and revealing the origins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TOM to the East China Sea(EC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regional carbon cycle. A novel approach combining molecular proxies and compound-specific carbon isotopes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constrain the origins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TOM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ECS shelf. The content of terrestrial biomarkers of(C_(27)+C_(29)+C_(31)) n-alkanes(52 to 580 ng g^(-1)) revealed a seaward decreasing trend, the δ^(13)CTOC values(-20.6‰ to-22.7‰) were more negative near the coast, and the TMBR(terrestrial and marine biomarker ratio) values(0.06 to 0.40) also revealed a seaward decreasing trend. These proxies all indicated more TOM(up to 48%) deposition in the coastal areas. The Alkane Index, the ratio of C_(29)/(C_(29)+C_(31)) n-alkanes indicate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grass vegetation in the coastal area; While the δ13C values of C_(29) n-alkane(-_(29).3‰ to-33.8‰) indicated that terrestrial plant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ECS shelf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C_3 plants. Cluster analysis afforded detailed estimates of different-sourced TOM contributions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TOM in the Zhejiang-Fujian coastal area was mostly delivered by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TOM(up to 48%), higher %C_3 plant OM(68%-85%) and higher grass plant OM(56%-61%); TOM in the mid-shelf area was mostly transported by aerosols, and characterized by low %TOM(less than 17%), slightly lower C_3 plant OM(56%-72%) and lower grass plant OM(49%-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nes coastal terrestrial shelf sedimentary mostly aerosols vegetation quantitatively decreas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