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的浮选结果 被引量:12
1
作者 蒋宇超 王辉 李水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本文对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四坝文化时期的剖面采集的系列样品进行浮选所获得的炭化植物种子和麦类作物穗轴进行鉴定、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炭化种子以谷物类为主,各类谷物的比例和出土概率反映东灰山遗址四坝时期的农业经济,是经营以粟... 本文对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四坝文化时期的剖面采集的系列样品进行浮选所获得的炭化植物种子和麦类作物穗轴进行鉴定、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炭化种子以谷物类为主,各类谷物的比例和出土概率反映东灰山遗址四坝时期的农业经济,是经营以粟为主黍为次的小米类农业,小麦、大麦和裸大麦被普遍使用,以大麦和裸大麦为主的麦类作物,是当地旱作农业的补充。大量炭化裸大麦遗存的发现,为认识麦类作物种子的分类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与周边遗址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河西走廊地区作为麦类作物传播的重要通道,外来的麦类作物并未取代小米类作物,仅为当地小米类农业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灰山遗址 四坝文化 植物考古 裸大麦 大麦
下载PDF
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年代考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水城 莫多闻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60,共10页
关键词 东灰山遗址 炭化小麦 年代考 文化遗物 形态特征
下载PDF
甘肃东灰山遗址3700~3400 cal BP人类活动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小强 纪明 +3 位作者 周新郢 赵克良 孙楠 杨青 《地球环境学报》 2010年第1期48-51,共4页
通过东灰山遗址含文化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高精度AMS^(14)C测年和考古资料,重建河西走廊地区3700~3400 cal BP期间人类活动特征。铜(Cu)、锌(Zn)、铅(Pb)、锶(Sr)和铷(Rb)元素以及Rb/Sr比值显示,东灰山地区3710~3690 cal BP... 通过东灰山遗址含文化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高精度AMS^(14)C测年和考古资料,重建河西走廊地区3700~3400 cal BP期间人类活动特征。铜(Cu)、锌(Zn)、铅(Pb)、锶(Sr)和铷(Rb)元素以及Rb/Sr比值显示,东灰山地区3710~3690 cal BP间人类活动强度不大,农业和青铜铸造活动主要出现在3690~3500 cal BP时段,3500 cal BP以后人类活动强度减弱。Rb/Sr比值可作为早期人类活动替代指标,与人类活动强度呈反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东灰山遗址 3700~3400cal BP 人类活动 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籽粒性状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魏益民 郭波莉 任满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30-1337,共8页
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发现和研究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饮食文化史、东西交流史及"丝绸之路"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认识近百年来小麦品种改良和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遗址地... 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发现和研究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饮食文化史、东西交流史及"丝绸之路"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认识近百年来小麦品种改良和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遗址地土壤样本浮选方法获得碳化植物样本。经对小麦籽粒样本的分离鉴定、成分分析和资料比对,形成如下初步结果:(1)东灰山炭化小麦单籽粒均重为9.52 mg,变化范围为3.01~17.40mg,变异系数较大(30.56%)。单籽粒平均长度为4.62mm,平均宽度为3.26mm;籽粒宽/长比例均值为0.71,变化范围为0.56~0.91。炭化小麦长度比现代小麦品种(永宁15号)籽粒短(0.83∶1.00),宽度基本一致(0.99∶1.00)。推算当时小麦的实际单粒重量为现代小麦重量的45%~47%。(2)东灰山炭化小麦籽粒的同位素^(15)N含量较高,说明当时人们主要依靠自然肥力或使用农家肥栽培小麦。(3)东灰山炭化小麦籽粒的主要矿物元素铅、锶、铜、锌含量很高,提示当时小麦生产环境与人类活动或青铜器冶炼有某种联系。(4)东灰山炭化小麦籽粒年代的确定和传播路径分析,为小麦从4 000年前起通过祁连山扁都山口逐步传入青海海东和甘肃临夏地区,再进入关中地区提供了佐证。(5)在东灰山遗址炭化植物残留中首次鉴别出了荞麦籽粒(Fagopyrum esculentum)和燕麦籽粒(Avena sati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炭化小麦籽粒 籽粒性状 东灰山遗址
下载PDF
从民乐东灰山遗址看夏代张掖的人口状况
5
作者 姜清基 《河西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86-88,共3页
张掖民乐县东灰山遗址的发掘,为夏代张掖的人口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对遗址墓葬中遗骸的分析,可得知夏代张掖人口数目、性别比例和种属的大致状况。
关键词 夏代 东灰山遗址 人口 性别比例 人种 张掖市 民乐县 墓葬
下载PDF
东灰山遗址单人墓葬人口自然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
6
作者 鲁开国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03-110,共8页
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是河西走廊上一处遗存丰富的青铜时代遗址,属于四坝文化范畴。本文依据发掘报告中的墓葬埋葬形式登记表及随葬器物登记表,并结合历年来的相关研究,对东灰山遗址单人墓葬的人口自然结构、墓葬结构以及随葬品等作了一... 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是河西走廊上一处遗存丰富的青铜时代遗址,属于四坝文化范畴。本文依据发掘报告中的墓葬埋葬形式登记表及随葬器物登记表,并结合历年来的相关研究,对东灰山遗址单人墓葬的人口自然结构、墓葬结构以及随葬品等作了一定的统计和分析,以期对河西走廊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的人口研究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灰山遗址 单人墓葬 人口自然结构 墓穴结构 随葬品
下载PDF
东灰山遗址荞麦子粒的发现及年代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魏益民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89,共5页
荞麦是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作物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和饮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是发现的作物种类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四坝文化)。整理文献发现,在东灰山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炭... 荞麦是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作物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和饮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是发现的作物种类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四坝文化)。整理文献发现,在东灰山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炭化小麦子粒外,还发现了大麦、黑麦、谷子和糜子的子粒。采用遗址剖面文化层土壤样本浮选法,获得了一批碳化植物样本。在这些植物样本中,首次发现和鉴定了3粒完整的碳化荞麦子粒。经碳同位素测年鉴定,荞麦子粒距今为3610-3458年。这一发现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荞麦已作为农作物在河西地区种植;同时也为荞麦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碳化子粒 作物起源 碳同位素 东灰山遗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