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西经济联合产业对接模式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高新才 周毅 《财会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78,共3页
中国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非均衡"马太效应"严重。实行区域经济联合是资源共享、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必然结果。东西产业联动升级对接应倡导名牌产品生产扩展型对接模式、零部件或初级产... 中国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非均衡"马太效应"严重。实行区域经济联合是资源共享、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必然结果。东西产业联动升级对接应倡导名牌产品生产扩展型对接模式、零部件或初级产品生产基地转移型对接模式、东西联合开发优势资源建立特色产业型对接模式等。遵循市场规律和法则,优势互补,自愿组合,缩小差距,共同富裕,实现东西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结构 东西联合模式 产业联动升级对接
下载PDF
东西方思维模式断想——《赵元任全集》序 被引量:11
2
作者 季羡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7,共5页
季羡林先生亲自为《赵元任全集》作序并论及语言学研究课题,现由季老赐稿发表于本刊,标题为编者所新加。在此谨向季老表示谢意。
关键词 语言学 汉语特点及研究方法 东西方思维模式
下载PDF
融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T”型人才 被引量:35
3
作者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11,共7页
“T”型人才资源的开发 ,将意味着全世界掀起一场教育变革。东西方教育各有各自的模式 ,于是培养出不同特点的人才 ;东西方教育模式是相通相融的 ,我们要根据这种互补性 ,扬长避短 ,培养学贯中西的人才 ;为了培养“T”型人才 ,应该在教... “T”型人才资源的开发 ,将意味着全世界掀起一场教育变革。东西方教育各有各自的模式 ,于是培养出不同特点的人才 ;东西方教育模式是相通相融的 ,我们要根据这种互补性 ,扬长避短 ,培养学贯中西的人才 ;为了培养“T”型人才 ,应该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实行改革。培养“T”型人才 ,东方教育要改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教育模式 教育思想 人才观 教学评估体系 东西方教育模式“T”型人才 教育改革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下载PDF
“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被引量:10
4
作者 翁东玲 《亚太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16,共5页
以出口为异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雁形模式、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关键词 出口导向 政府主导 儒家文化 东西模式 出口贸易
下载PDF
国外学科德育课程的实施模式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斌武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16-118,共3页
尽管世界各国的德育课程名称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注重课程实施则是共同的。课程实施模式主要概括为3类:能力模式,主要适用于美国学校德育课程;情感模式,主要适用于英国学校德育课程;东西融合模式,主要适用于新加坡学校德育课程... 尽管世界各国的德育课程名称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注重课程实施则是共同的。课程实施模式主要概括为3类:能力模式,主要适用于美国学校德育课程;情感模式,主要适用于英国学校德育课程;东西融合模式,主要适用于新加坡学校德育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综合各种课程实施模式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实施 能力模式 情感模式 东西融合模式
下载PDF
思维、文化与大学英语写作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庭云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4年第1期75-77,96,共4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东西方思维模式及文化模式的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以引起大学教师及学生的重视。使学生能克服母语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并积极主动地模仿西方的思维模式,按照西方的文化结... 本文主要探讨了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东西方思维模式及文化模式的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以引起大学教师及学生的重视。使学生能克服母语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并积极主动地模仿西方的思维模式,按照西方的文化结构进行英语写作,从而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 文化 大学英语写作
下载PDF
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 被引量:176
7
作者 王苹 刘文捷 《外语界》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6-72,共7页
本文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出发,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分析了大学英语写作中由于受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弊病,以使学生能注意到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并对西方思维模式进行有效地模仿,从而写出纯正地道的英语作文来。
关键词 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 负迁移影响 地道英语
原文传递
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地理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成纪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0-158,281-282,共21页
对于美学而言,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不是新话题,但它却为重释地理的审美本性、重建中国美学的空间格局提供了契机。1725年,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其《新科学》中提出了"诗性地理"概念,这意味着地理并非一个客观的衡量、仅对文学... 对于美学而言,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不是新话题,但它却为重释地理的审美本性、重建中国美学的空间格局提供了契机。1725年,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其《新科学》中提出了"诗性地理"概念,这意味着地理并非一个客观的衡量、仅对文学艺术起外在的承载和形塑作用,而是它本身就是诗性的、文学性的或审美性的。或者说,地理不是自然空间的物态现实,而是一种人工建造的完美形式。就这种地理模式的历史发生而言,它源于东西方早期自然地理认知的"尚圆"思维,由此形成的圆形视野预设了中国人对天地中心、九州、四方、四海、天下的认识。后世,中国人的地理实践基本上是围绕这一先在模式展开的。其中,自三代至魏晋,以太行山为界,形成了中国文化及美学的东西并立或对峙,而黄河成为贯通其间的地理和文化轴线;自东晋至清末民初,中国文化围绕黄河形成的东西问题,转换为跨山越河的南北问题,学分南北、画分南北、南北文学不同等论述,正是在这一新的空间格局中得以成立。但总体而言,中国文化、美学乃至文学艺术在实践层面的东西南北展开,并不是对早期中国审美化的地理模式的摆脱,而是两两契合。这意味着,这一具有原型性质的地理模式,不但因其自身的审美特质而天然关乎于文学艺术,而且为现代人讨论中国文学艺术的区域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必须重视的前提。以此为背景,所谓传统地理学意义上的中国之美或美丽中国,大抵来自于预置的国家地理模式与后世文人艺术家的共同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文学地理学 圆形模式 东西模式 南北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