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一区东部过渡带综合治理实践与认识
1
作者 乔晓辉 《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6期131-131,共1页
北一区东部过渡带位于萨中开发区北部,油层发育差,渗透率低,原油物性差,存在严重注入采出困难、地层压力不均衡等矛盾,通过开展周期注水,实施综合挖潜,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油井产能,地层压力日趋平衡,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 东部过渡带 周期注水 综合治理 效果
下载PDF
杏北东部过渡带套损治理综合研究
2
作者 戚国英 《中国科技财富》 2010年第24期241-241,共1页
由于杏北东部过渡带特定的油层条件及发育状况,导致该区块注水状况相对较差,采出程度、动用程度低,开采过程中层间及平面矛盾突出,套损井数多.为了控制套损速度,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使该区块内套损形势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 东部过渡带 套管损坏 套损原因 治理
下载PDF
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香山群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晓辰 刘池洋 +2 位作者 赵岩 张启航 罗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94,共12页
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位于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和祁连造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结合交汇部位,关于其古生代期间的演化过程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为深入探讨该区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对香山群第三亚群硅质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分... 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位于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和祁连造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结合交汇部位,关于其古生代期间的演化过程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为深入探讨该区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对香山群第三亚群硅质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该套硅质岩SiO_2含量较高,为81.08%~98.39%,平均值为91.89%,而Al_2O_3(0.26%~1.74%)、TiO_2(<0.01%~0.06%)和稀土元素总量(∑REE)(6.5×10^(-6)~37.52×10^(-6))含量均较低,且Al_2O_3、TiO_2与SiO_2则反映出较弱的相关性,表明其受到一定的陆源碎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此外,研究区硅质岩具有较低的Al/(Al+Fe+Mn)值(0.06~0.56),大多数样品在相关成因判别图解中均落入热液成因区域,说明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早古生代硅质岩主要为海底热液成因。研究区硅质岩Al/(Al+Fe)比值为0.06~0.62,∑REE值为6.5×10^(-6)~37.52×10^(-6),(La/Yb)_N值为0.32~1.63,(La/Ce)_N值为0.57~1.16,δCe值为0.84~1.82,显示出大陆边缘和大洋盆地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早古生代走廊过渡带东部地区应为古祁连洋的一部分,其硅质岩的形成环境与古祁连洋的演化密切相关,而并非前人所认为的坳拉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过渡东部 香山群 硅质岩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东部过渡带影响油井压裂效果主要原因探讨
4
作者 王颖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第8期151-151,共1页
东部过渡带应用压裂措施以来,压裂增产油量对油田高产稳产和稳油控水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近几年油井压裂效果逐年变差的实际,对油井含水率、地层压力、油水井注采关系及压裂层段的性质及特点优选不同的压裂方式等几方面影响油层压... 东部过渡带应用压裂措施以来,压裂增产油量对油田高产稳产和稳油控水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近几年油井压裂效果逐年变差的实际,对油井含水率、地层压力、油水井注采关系及压裂层段的性质及特点优选不同的压裂方式等几方面影响油层压裂效果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对压裂措施在今后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过渡带 油井压裂效果 主要原因 探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